A. 關於山海關的資料
1644年4月25日,大順軍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吳三桂據山海關襲擊大順軍消息傳至北京城。 5月18日,李自成、劉宗敏率領大順軍出兵京城,兵鋒直指山海關。 5月26日,大順軍到達山海關,並形成了對吳三桂的包圍,開始進攻山海關。5月27日,清兵趕至,於中午出擊,大順軍潰敗。6月3日,在北京城的李自成舉行了稱帝儀式,次日清晨離京。山海關一役,在中國歷史上地位相當重要,此役確認了是大順還是大清來取得中國的統治地位,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
B. 山海關的歷史沿革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里,非常險要。
隋開皇三年(583年),築渝關關城。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將兵伐高麗,出臨渝關。正值漲水季節,後勤運輸不力而還。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義,李密謂楊玄感曰:天子出征,遠在遼外。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可不戰擒也。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復議伐高麗,至臨渝宮。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開元二十年(732年),契丹首領可突干叛亂,幽州道副總管郭英傑屯於渝關外,為可突干所敗。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亂,平盧軍節度使劉正臣來歸,不久遣先鋒使董秦襲渝關,入北平。天復三年(903年),契丹阿保機遣其將阿缽寇渝關,劉守光戍平州,誘執之。
五代後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牧於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後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並求援於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後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宋宣和末年,渝關為女真所得。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臨榆縣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
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大清一統志·永平府·臨榆縣》中記載:「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秦始皇嘗駐蹕於此。」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古跡》中記載:「秦王島,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環之。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光緒四年《臨榆縣志》對秦皇島的描述見多且詳:「秦王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插入海中,橫壓水面,遠望形如卧蠶,海陽鎮之水口山也,上有觀音寺。」
山海關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我國著名詩人查海生在附近卧軌自殺。
C. 關於山海關古城的歷史有誰了解嗎
「天下第一關」即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山海關。雄關緊扼要隘,成為華北通往東北要沖。古人稱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確也當之無愧。這里位置優越,形勢險要,文物眾多,氣候宜人,風光絢麗,又是旅遊者嚮往的游覽勝地。
山海關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貢。長城東部起點的山海關,成為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史上「關」的代表稱號了。
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嶺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
山海關歷悠久,文化繁衍。遠在新石器時期,這里已是人民勞動生息之地了。山海關南臨渤海,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隔海相望,自古以來,四海咸通,「風帆易達」。東西道口「扼其咽喉」位居要津。春秋戰國時期形成起來的碣石港,為我國古代五大港口之一。
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的東門,又名「鎮東樓」。其規格,據《臨榆縣志》載:「東門建樓,高三丈,凡二層,上層高五丈,下層六丈,深各半之。有額日天下第一關額為明肖劍事顯書。」
天下第一關城樓,實乃箭樓格式。經實測:城台高12米,城樓高13米,樓之東西寬10.1米,南北長19.7米。樓分兩層,第一層高5.7米,第二層高8米(包括吻脊)。城樓建築,上為歇山重檐頂,頂脊雙吻對稱,下為磚木結構,四角飛檐上,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造型美觀,栩栩如生。城樓上下內外,共懸掛著三塊木質白地黑字「天下第一關」匾額:樓內一層為原匾,二樓內為清光緒五年王治清鉤摹燕塞湖重刻,二樓內為民國九年楊寶清鉤摹另刻。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每個字都一米有餘。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
登上第一關城樓,南望渤海,煙波浩渺,北跳長城,壁壘森嚴,大有身臨古戰場之感。「天下第一關」城樓左右的四座建築物,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威遠堂。
D. 求關於紅色革命的ppt和演講稿。
春風,拂過臉頰;雨露,滋潤萬物;花草,點綴世界;烈士們的鮮血,染紅了大地。想了又想,念了又念,卻依舊無法表達出我們的哀思。
歷史不會把你們忘記,那飄揚著的鐵血十八星,就是用你們熱血浸染的。那高矗的勝利豐碑,正是用你們的頭顱堆砌的。立足今天,放眼未來,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在人生道路上,克服重重艱難險阻,邁向光明,邁向未來。
憶往昔,我看見你們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國家和人民,甘願付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舍己為人、視死如歸、赴湯蹈火、至死不渝。
我靜靜地呼吸著每一口的空氣,輕輕閉上眼睛,感受著心臟一次又一次有力地撞擊著胸腔。血液從指尖流遍全身,我思考,現在的我 能這樣幸福快樂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能感受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露,正是曾經的你們,用你們堅強的身軀為我們鋪設的道路 。戰火中,你們出生入死;堅牢中,你們堅貞不屈;面對寇匪的屠刀,你們大義凜然。透過淚水審視這個世界,高聳如雲的紀念碑 蒼勁有力的行道樹,波濤洶涌的滾滾長河,一望無際的藍天白雲,我的心裡,早已心潮澎湃。除了淚水,還有微笑;除了哀愁,還有敬仰; 除了思念,還有感激;除了遺憾,還有欣慰;
革命烈士們,你們看到了嗎?看到了今天這美麗富饒的祖國,看到了這廣闊肥沃的土地,看到了這自由飛翔的白鴿嗎?我想你們也會欣慰吧!「紅花無情笑東風,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們,你們為人民的利益而死,你們的死重於泰山,你們與青山同在,你們與大地永存。你們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塊豐碑。
時間在流逝,時代在進步,然而革命先烈們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也許不需要為了祖國而付出我們的生命,我們也許也沒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磅礴氣概。我們能做的,更多是認識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學習好各門文化知識,掌握好各種科學技術,完善自己的思想,美化自己的心靈。國家的尊嚴,國家的榮譽要靠我們自己來維護。烈士們的精神要靠我們來傳承與發揚光大。國家的明天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從現在做起,從我們自身做起,主動承擔起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施展自己的青春年華,開拓進取。
在此,
讓我們向戡亂戰爭期間為捍衛新中國而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們致敬!
向保衛復興基地時期為打敗寇匪進犯而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們致敬!
向所有為中華民族繁榮富強做出偉大貢獻的先烈們致敬!
戡亂英烈永垂不朽!
天下,是他成為中國革命偉大領袖的品質基礎。
走進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吧。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反抗國民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建立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走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吧。井岡山是中國共產黨在全國開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它證明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它告訴人們只要代表人民的利益,革命的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走進福建上杭古田紀念館吧。古田會議使黨和軍隊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無產階級思想武裝,在黨的建軍史上樹起了光輝的里程碑。
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中國革命史上的奇跡,世界軍事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創造了無與倫比的英雄業績,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革命詩篇。紅軍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經過了28年的頑強奮斗之後,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自己當家作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第一聲禮炮,使天安門迎來了新生,使中華大地迎來了新生。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的正中主席台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紅色之旅到這里全部結束了。這些革命紀念地,承載著深厚的革命歷史,紀錄著光輝的革命事跡,弘揚著燦爛的革命精神。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未來的紅色旅程就是:高舉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歷史的紅色旅程是革命的先輩們開創的,未來的紅色旅程是要靠我們新一代來開創的。
我們就是要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立志做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立志為人民做貢獻,為祖國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
E. 山海關的歷史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清朝時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為臨榆縣
臨榆縣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大清一統志·永平府·臨榆縣》中記載:「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秦始皇嘗駐蹕於此。」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古跡》中記載:「秦王島,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環之。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光緒四年《臨榆縣志》對秦皇島的描述見多且詳:「秦王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插入海中,橫壓水面,遠望形如卧蠶,海陽鎮之水口山也,上有觀音寺。」
山海關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的起點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
F. 有關山海關的資料
山海關的歷史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山海關人文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在此勞動生息。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創建山海關,因其倚山連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景區內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遊避暑勝地,區內有開發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達90多處。2000年,山海關景區被評為第一批4A級旅遊景區;2001年,國務院下文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旅遊景區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全部對中外遊客開放,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區。其中: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台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民間傳說——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岩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勝收。
G. 山海關有何歷史
歷史
山海關北靠燕山,南臨渤海,扼守華北與東北之間狹長的陸路交通要道,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朝時,屬孤竹;周朝時,屬燕地;秦、漢時,屬遼西郡。北齊和隋唐時都在這一帶修建過城關,今日在撫寧石門寨,仍可看見北齊長城遺址,隋文帝時,設置榆關,元朝時稱遷民鎮。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修築長城,在此設立關城,因位於燕山與渤海之間,故取「山」、「海」二字而得名「山海關」,歸隸永平府管轄。嘉靖年間,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了山海關及附近的長城段——角山長城。在關城以北修築了北翼城,以東的歡喜嶺(又名凄惶嶺)上修築了威遠城。
崇禎年間,兵部尚書孫承宗在關城以南及海邊修築了南翼城和寧海城。寧海城背接長城,高3丈,周長1里,從陸地直插海中,狀似龍首,故稱「老龍頭」。此外還有城堡、水關、墩台等多處,星羅棋布,相互呼應。以上共同組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嚴密堅固的山海關防禦體系,歷來是中國最緊要的軍事重鎮之一。
明人概括山海關的戰略,「內拱神京,外捍夷虜,最契緊處」。樞輔大學士孫承宗指出:「關門系天下安危」。天啟二年(1622年)有兵力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馬一萬二千七百六十匹,次年,馬步兵員已達十萬。御史汪裕疏言:山海關「現存之兵,禦侮有餘,定額之餉解給無難」。
明末鎮守山海關的將領吳三桂與清攝政王多爾袞合作,在山海關前擊潰了前來征討的李自成軍,並帶領清軍入關,由此導致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的覆亡。
清朝時,山海關為臨榆縣城,因位於北京與盛京(沈陽)之間,而有「兩京鎖鑰」之稱。清末和民國時期,關城周圍又成為戰場,八國聯軍戰爭和九一八事變後的長城抗戰都在這里率先爆發。
目前山海關及周邊的古建築,已大多修復原貌,形成獨具特色長城歷史文化游,明清社會民俗游以及古代孟姜女等傳說游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文化名城。
其城牆尚完整,是中國現今保存相對較好的一座明長城關城。當今,其旅遊文化價值顯著,與「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鳳凰古城」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城」。
(7)關於山海關歷史革命的ppt怎麼做擴展閱讀:
一、簡介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最東部與遼寧省接壤處,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境內,且地居燕山與渤海之間,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關又被稱為「榆關」,以古渝水而得名。在歷史上,所謂關內、關外、闖關東、關東軍等「關」字均指山海關,對中國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龍頭直入海中,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使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二、建築
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約4公里。城牆高14米,厚7米,內用夯土填築,外用青磚包砌。東牆的南北兩側與長城相連,牆上有奎光閣、牧營樓、威遠堂、臨閭樓等建築。東、南、北三面牆外挖掘了深8米、寬17米的護城河並架設吊橋。城中心築有鍾鼓樓。
山海關的四面均開辟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中除威遠門外,都築有高大的城樓。東門面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瓮城和城門四道防護。
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面設箭窗68個,平時以朱紅色的窗板掩蓋。
在東面屋檐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相傳為明代進士蕭顯書寫,每字高1.6米,字體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徵。
H. 關於辛亥革命的PPT怎麼做急死了!!!!!!
先列大綱吧,可以從辛亥革命的起因,過程,結果,一步步解析,最後講講辛亥革命的影響和個人看法吧,最好全面一點,特別是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可以詳細一點,網上應該有許多相關資料和視頻,可以適當參考
I. 求一份緬懷革命先烈的PPT
緬懷革命先烈,立志振興中華
另外一個節日,但也有內存的烈士的一天。我們來到的烈士陳朝雲墓,祭奠烈士埋在這里的靈魂。
站在烈士墓,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烈士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別人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後,另一個勇敢地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的祖國獻出青春和熱血。
烈士,民族面臨生時刻的危險,就是自己的肉體和血與鋼牆豎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殊搏鬥。下跌,但數以萬計的「不想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他們唱「國歌」,繼承你未竟的事業,烈士,就是你把國家和勞苦大眾的愛化作一場與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犧牲,勇氣,以摧枯拉朽之勢,宣布了蔣家王朝的滅亡,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烈士,大多數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時刻,但你也拋去所有家庭和個人,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無私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在她的祖國充滿了血。
面對你,我們怎麼可能沒有敬畏之心?你輝煌的業績,載入史冊,萬古長青!你的名字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佩服你,無私奉獻的英雄!這是因為你們這些無數先烈,與你崇高,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只有祖國的繁榮昌盛。
根據烈士的勇敢和強大,和平,環境優美的戰爭時代為我們提供知識,前不久,成支柱機會。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一個例子!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應該知道如何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應該明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必須熱愛自己,但熱愛祖國,我們要努力學習,為她的信用,她的光彩!
學生,讓我們繼承先烈遺志,為家鄉建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並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烈士永垂不朽!
J. 山海關歷史沿革
明朝以前,山海關不怎麼有名的,因為明朝曾經為了防止北邊的少數民族才大肆擴建等。以下是我找的資料。
《大清一統志·永平府·臨榆縣》中記載:「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秦始皇嘗駐蹕於此。」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古跡》中記載:「秦王島,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環之。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光緒四年《臨榆縣志》對秦皇島的描述見多且詳:「秦王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插入海中,橫壓水面,遠望形如卧蠶,海陽鎮之水口山也,上有觀音寺。」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6079.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