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羅源黃姓的歷史和由來
黃姓為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黃,為縣內第三大姓,1988年有20323人,廣泛分布於各鄉鎮,而以起步鎮3414人為最多。
宋代來縣定居的黃姓有:中房鄉嶺兜黃姓,始祖黃珠,宋建隆三年(962年)自古田縣黃坂來。中房鄉柏山黃姓,始祖黃潤,宋元佑間(1086~1093年)自古田縣鶴塘鄉鶴山村來。南溪黃姓,始祖黃執躬系自河南固始縣入閩的邵武黃膺12世孫,宋大觀二年(1108年)自古田縣遷居羅源縣城。起步鎮長治、硋窯、歐厝里、安下,白塔鄉浿溪、尖山、鳳坂,西蘭鄉施浿、嶺尾店、後路、黃岩、壽橋、許洋,飛竹鄉上梧桐、後園,霍口鄉岐峰,洪洋鄉石塘、後洋,中房鄉吉漈、靈峰洋、乾溪、沙坂,松山鄉西灣,及鑒江等地黃姓皆其分支。橋東黃姓,始祖黃惟則,古田縣杉洋鄉璜溪村人,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前因應試入羅源籍,居縣城;中房鄉滿盾黃姓,始祖黃廷,宋淳熙二年(1175年)從古田縣鶴塘遷來。皇萬黃姓,遠祖於宋代從古田縣鶴塘遷居縣境黃家塆,明初,黃宗興從黃家塆徙居皇萬。白塔鄉祥樓黃姓,始祖黃爾達湖北安陸縣人,宋德佑元年(1275年)從永嘉縣令任上致仕,隱居祥樓。
明清時期來縣定居的黃姓有:飛竹鄉倉前黃姓,始祖黃長源,明初自古田縣鶴塘遷入縣內斌溪,明萬曆元年(1573年)黃應輝、黃應賢移居倉前;松山鄉岐後黃姓,始祖黃天祿,明成化間(1465~1487年)自寧德縣霍童村遷來;起步鎮高洋、起步街等處黃姓都源自岐後;飛竹鄉秀嶺黃姓,始祖黃能增,清光緒22年(1896年)自古田縣善德院遷來。
Ⅱ 羅源去福州多久
羅源到北站五十分鍾左右,南站一小時二十分左右。動車到福州二十分鍾
Ⅲ 羅源聖水寺的歷史沿革
該寺始建於宋紹聖三年(1096年),經歷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明清時代所修,其中大雄寶殿建於明萬曆年間。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後方鐫有大量宋元明清石刻的龍虎岩被毀。該寺珍貴的棲雲洞十八羅漢造像1990年代以來曾多次被盜。
Ⅳ 羅源歧後黃姓的歷史
黃枟①,字公材,閩省羅源縣人,為黃膺②第十三世孫,登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梁克家榜進士,於孝宗淳熙三年~五年(1176—1178)任平陽縣令。
黃枟任平陽縣令三年,清正廉明,致力興學,關愛百姓且卓有政聲,留戀雁山鰲水,卸任後,經地方士紳及眾百姓極力挽留,於是,決定擇居毗鄰於雁盪、蒲峰之平陽北港水頭,並定居於「八角井」③,後人稱為「黃家莊」。黃枟後裔因宋末戰亂,滯留平陽,過元朝,歷經七代。
至黃枟第七代孫黃亞方,因元末明初戰亂,從戎有功,官職指揮,賜回籍閩地。於永樂二年(1404),載木主,攜二男:長聰、次明,定居閩省古田縣三十八都「站店前」(古田縣善德村);後裔又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遷居「岐後」,成一支望族,人稱「岐後黃」。
「岐後黃」自黃枟後裔黃英(—1728)從康熙平叛,在收復金、廈、澎湖中立功,以把總起家,累官金門總兵、台灣總兵,誥封「榮祿大夫」。在金、台期間,關心民間疾苦,恩威並濟,社會安定,金、台軍民感恩戴德,立祠奉祀。其二子:正元、正綱,歷官總兵與提督。
「岐後黃」自黃英始,歷康、雍、乾、嘉、道五朝皆任武職顯官。有「德顯一門,父子兄弟三顯爵;恩榮五代,高曾祖考十榮封」之謂。
Ⅳ 羅源縣白塔鄉長基村陳家有多少年歷史
白塔鄉位於福州市羅源縣西南部,與連江縣毗鄰,距省城福州90公里。全鄉總人口1.7萬,其中畲族人2 300人,佔全鄉人數的15%。礦藏以花崗岩為主,儲量達6 000萬方。另有遼寧省興城市白塔鄉等。
白塔鄉距羅源城關5公里,104國道、羅寧高速公路、羅長高速公路橫穿鄉境,鄉內三條公路與104國道垂直延伸各行政村,交通便利.全鄉幅員面積77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其中畲族村3個)。
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長無酷暑,冬短無嚴寒,雨量充沛,溫暖濕潤。系閩東革命老根據地之一,保留有羅源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遺址,於1984年建立了革命紀念館,被福州市委定為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同時保留有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百丈村指揮部舊址。此外,禾山風景區蝙蝠洞是全省最大的片石溶洞,全國18座保存完好的古戲台之一的小雲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應德隱峰寺、大項涼傘樹等名勝景點。
Ⅵ 羅源縣的縣史
畲族群眾主要居住閩浙贛粵皖等省部分山區,閩東沿海縣山區分布尤廣。
羅源縣是閩東畲族主要聚居縣份,畲族人口佔全縣人口8%左右。本縣畲族分布較廣,主要散居霍口、飛竹、西蘭、白塔、松山、起步等鄉鎮的偏僻小村,多是幾戶到幾十戶聚居,也有畲漢同居的。霍口畲族鄉是福州市僅有的二個民族鄉之一,畲族人口佔全鄉人口的25%。歷代以來,畲族人民深受田租剝削、高利盤剝、苛捐雜稅、抓丁拉夫和種族歧視之苦,過著較漢族窮人更悲慘、困苦的生活。他們有翻身得解放的迫切要求,有頑強的反抗精神和斗爭意志。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偏僻的畲族村莊有利於發展和保存革命力量,本縣畲族鄉村成為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據點,苦大仇深的畲族民眾也就成為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當革命烈火在羅源大地燃起,本縣畲族群眾與漢族群眾並肩戰斗,堅持不屈不撓的斗爭,直至解放。
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松山鎮的八井(亦稱陳八井)、白水,白塔鄉的旺岩,洪洋鄉的車溪,西蘭鄉的西蘭、許洋,飛竹鎮的飛竹、蛤蟆石,霍口畲族鄉的大王里、王廷洋、山壠灣等11個畲族村成為革命基點村,佔全縣85個老區基點村13%。
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羅源畲族鄉村先後成立黨的組織,建立蘇維埃政府和武裝隊伍。民國23年(1934年)即「二三」革命前後,八井、飛竹、蛤蟆石、官路下、車溪、旺岩、大項等畲族村建立黨的組織。筧下、梅洋、楊家裡、南洋、梨坪、堡岡、價洋、王廷洋、竹里、塔里、芹石、劉坑、江灣里、梅樹灣等畲族村是黨組織活動區域。有69名畲族青壯年加入黨組織活動。
1948年10月至1949年8月,八井、堡岡、漈上、廷洋坂、白港(包括白水、上土港、下土港)、福湖、梨坑等畲族村成立黨支部。前房、葛藤灣、蓮花、山壠灣、車溪、洋中、田中、曹壠、新岩頭、黃家灣、水口洋、梅樹灣、坪石、可湖、西溪、竹里等畲族村建立黨小組或黨的活動區域。八井、可湖、竹里、蛤蟆石、飛竹、官路下、大坪、車溪、福湖、莧下、旺岩、犁坪、靈峰洋、西蘭、許洋、堡岡、價洋、江灣里、塔里、芹石、劉坑、梅洋、洋加里等村成立蘇維埃政權。
為創建、保衛蘇維埃政府,許多畲族青壯年勇敢參加工農武裝隊伍,畲漢共建的武裝隊伍有閩中工農游擊第十三支隊、羅源游擊隊可門大隊、古羅林游擊大隊、羅源人民游擊隊、連羅游擊總隊、連羅邊區游擊隊、連羅寧邊區游擊隊、飛竹游擊隊、王認游擊隊,羅源地方游擊第七、第九支隊等。以畲族為主的工農武裝有福湖畲族武工隊、霍口畲族獨立隊、守善畲族游擊隊、車溪畲族赤衛隊、八井山頭游擊隊、蛤蟆石游擊隊、西蘭游擊隊、大坪游擊隊、雙元里游擊隊、可湖巡邏隊等。在打擊反動軍隊、民團、大刀會,保衛紅色政權戰斗中發揮積極作用。不同時期,還建立八井紅軍聯絡站,可湖、車溪地下交通站,價洋紅軍接頭戶等,為收集敵情,傳遞情報,掩護革命領導人過境發揮了積極作用。1938年,藍興德等十多名畲族游擊隊戰士參加新四軍北上抗日。在長期斗爭中,全縣犧牲烈士291名(在冊),其中有雷木俤、雷水法、藍妹德、藍鑾鑾、藍茂興、雷佬妹、雷住旺、藍妹俤、藍忠厚、藍木土、藍木壽、雷春金、雷木土、藍忠談、鍾位響、鍾貓雄、鍾順秋、藍天金等18名畲族青壯年在與國民黨軍隊、反動保安隊、民團、大刀會作戰中犧牲或被捕殺。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自己民族譜寫了最光輝的一頁,匯成了羅源人民革命史的光輝篇章。
解放前羅源畲族鄉村社會、經濟狀況
本縣畲民散居於偏僻山村。受生存條件的限制,他們歷來以農業為主,耕種貧瘠的梯田、山地,勞作辛苦,產量低,收獲少,扣除田租,所剩無幾,如遇天災人禍,不得不向地主、高利貸者借貸。當時羅源債利相當苛刻,一般年利率都在80%以上,借實物的,往往借一擔谷,一年後要還二擔以上,更加速畲民破產與貧困。1933年,全縣1 124戶畲族村民有1千多戶要向地主借貸,上一代還不完,下一代還。梯田種稻,天寒水冷一年一熟,山地種番薯,可濟半年糧,是畲民不可缺少的糧食作物。此外,畲民還根據山區特點,種些芋頭、瓜菜,既當飯又當菜;還經營一些經濟作物,如藍靛、茶葉、杉、竹和一些副業,如狩獵、採薪、製造筐篚、收釀蜂蜜、紡織麻布、飼養禽畜;有的繼承祖傳秘方、秘術為他人采葯治病。他們多以農產品交換生活必需品,能不愁吃穿的為數極少。大多畲民缺乏生產資料,生活極端貧困。為了求生存,有的還離家為地主種地,淪為佃戶,生活更慘。大多畲民都要租種本村或附近地主的田地,受苛重地租剝削,多以三七分成,扣除種子,耕牛費,所剩無幾。
Ⅶ 羅源的歷史屬哪裡管俠
羅源的歷史管轄:
宋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歷屬長樂府、福州、福安府、福州路、福州府、閩海道。1949年8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羅源。1950年屬閩侯專區,1956年改屬福安專區,1962年屬福州市,1963年復屬閩侯專區,1970年又屬福安專區(1971年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1983年重劃歸福州市。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BD%97%E6%BA%90%E5%8E%BF
Ⅷ 羅源這個地方是歷史以前哪個國家
屬於中國
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羅源場,咸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五代閩龍啟元年(933年)升為永貞縣,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永昌縣,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
Ⅸ 羅源縣後張歷史文化街區怎麼走
羅源縣後張歷史文化街區你可以下載一個網路地圖帶你直接到達非常好用
Ⅹ 羅源濂澳村有多少年歷史
連江縣位於福建省東部沿海,福州市東北部,東臨台灣海峽,西與晉安區接壤,南與馬尾區相連,北與羅源交界。
地理坐標為北緯26°03′-26°27′,東經119°17′-120°31′。總面積1190.7平方千米(含馬祖列島23.5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61.3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