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運河的歷史信息是什麼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中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中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② 京杭大運河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全長多少
從開鑿至今,京杭大運河已經流過了2400多年歷史。從歷史深處流出來的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也是里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她北起北京,南達杭州,從北到南依次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長達1794公里。
③ 修改病句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左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
大運河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或者:大運河開鑿於至今2500左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句子中的語病在於2500多年與左右語義重復且矛盾,而且多餘的「左右」在句子中的句式也不符合習慣用法,修改時隨意保留「多年」或「左右」,使句子符合用語習慣,表意清楚明確,沒有歧義即可。
④ 京杭大運河有怎樣的歷史
京杭人運河的開鑿,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吳王闔閭為了向西擴張勢力范圍,下令開鑿自太湖直達長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吳國為北伐齊國爭霸中原,在江蘇揚州附近開鑿了一條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稱邗溝),以後在這基礎上不斷向北向南發展、延長尤其經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規模的擴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運河的規模。京杭運河的許多河段是利用原來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開挖的,運河水流主要從溝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補給。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瑤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⑤ 京杭大運河有幾年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全長1700餘公里。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⑥ 京杭大運河是公元幾幾年建造的
京杭大運河是公元603年建造的。
在公元七世紀初隋煬帝統治後,遷都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使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豐富物資運往洛陽,隋煬帝於公元603年下令開鑿從洛陽經山東臨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
又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下令開鑿洛陽到江蘇清江(今淮安市)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再於公元610年開鑿江蘇鎮江至浙江杭州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同時對邗溝進行了改造。這樣,洛陽與杭州之間全長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6)大運河歷史已有多少年左右擴展閱讀:
京杭大運河是一條真實的河流,也是一條無形的經脈。運河水浸潤的,不惟和平年代的愜意生活,也有自強救國的慷慨悲壯和一脈相承的勤勞奮斗
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將隋朝大運河截彎東移,從臨清直抵淮安,這便形成了沿用至後世的京杭大運河,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中心遙相呼應的格局正式形成。
作為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時至今日,大運河仍在發揮功用,與國民經濟緊密結合,成為「活態線性文化遺產」。
河運,帶給沿線諸多城鎮千年繁華。
在江蘇揚州,一條古水道連起大運河與瘦西湖。河岸樹木繁密,一處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枕河而建。瓊花、漆畫、漢服、鳥籠,各行業傳承人集結在此,互相啟發。這片區域被稱作「486」——公元前486年,那是最早的一段運河邗溝的開挖年代。
一塊黃梨木板,一把鋒利拳刀,一位花樣年華的女子正屏氣凝神刻字。「發刀要快,干凈利落;挑刀要准,不偏毫釐。」身後,71歲的非遺傳承人陳義時輕聲指點徒弟。
「掌握雕版技術,沒有捷徑,要靠苦練。就說刻字,基本功起碼要練6個月,能刻一些簡單的字需要一年,3年左右才能出師。」陳義時表示,「伴隨著大運河申遺,雕版印刷技藝成功入選世界級非遺,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作為傳承人,我打心眼裡高興。更重要的是,技藝有了新傳人。」
清晨,世居揚州東關街上的張澤清總要約上老街坊,去鉅源茶食店叫籠翡翠燒賣,燙碗薑汁干絲,泡壺魁龍珠茶,聽段揚州評話。「謝馥春」、老茶館、「三把刀」……大運河上這些特色濃郁的文化元素,構成一幅魅力四射的長卷,傳承千年的「老揚州」生活觸手可及。
大運河是一條真實的河流,也是一條無形的經脈。兩者都在奔騰,都在貫通,激盪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運河水浸潤的,不惟和平年代的愜意生活,也有自強救國的慷慨悲壯。
運河沿途,涌現眾多經濟重鎮,也形成一條戰略線路。內憂外患的時代,民族工業的重鎮接連沿運河出現,久久回響著自強救國的浪濤聲。
⑦ 大運河的歷史簡介
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是歷經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網路》
大運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的內陸運河,而大運河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的。大運河歷經了2000多年風雨,可以說是中華變遷的見證者,同樣的也見證了許多朝代的誕生,還有許多朝代的衰亡。我們如今所指的大運河是在乾隆年間疏通的河道,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大運河是從隋朝開始建立,當時是隋煬帝組織了大運河的修建。在當時大運河雖然說耗費了許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確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便利了三角洲的經濟通商,而且也加強了朝廷對於江南地區的管控。
在當時大運河的出現可以說是縮短了很長的距離,也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大運河在當時是南北的交通大動脈,天下一半的財物都從這一條運河上通過,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不過之後隨著歷史的發展再加上科技的進步,大運河在如今已經沒有了以前那麼大的影響力。
但是大運河卻極其具有歷史意義,還被納入了南水北調的工程中,更是成為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大運河有著這么悠久的歷史,並且將政治和經濟結合在了一起,維系了無數個王朝的生命,非常具有保護意義。
⑧ 京杭大運河歷史有多少年楊廣為什麼修建
隋朝興修的京杭大運河始於60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隋煬帝是為了加強南北交流,鞏固自己的統治。
⑨ 大運河的歷史起源
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並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後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築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節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
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並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復式插板門船閘(現代船閘的雛形),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元代1282年動工挖濟州河,自今濟寧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於後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後,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
明清兩代明、清兩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櫃,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並增建船閘至51座。
(9)大運河歷史已有多少年左右擴展閱讀: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京杭大運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清朝末年,自京漢、津浦等鐵路修建以後,清朝政府不關心運河的命運,任其荒廢。運河河道越來越窄,最窄處不足10米,運輸能力大減,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內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劃,對運河很多區段進行了疏浚、擴展,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
⑩ 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地區、邢台地區,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