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雷州歷史最悠久的學校
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市戶籍人口170萬(2010年),雷州市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轄街道辦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個鄉鎮,市區常住人口32萬(2010年)。全市耕地面積16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
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Ⅱ 雷州市的由來
雷祖的由來: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雷祖為其封號。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尊前有雷鼓三十六面,由三十六神司之。行雷之時,雷祖擊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雷部有神三十六名,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之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等天將,還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雷祖古廟位於粵西古郡雷州市附城榜山村(原遂溪縣第三都英靈村)。唐貞觀年間,鄉民立廟敬奉雷州之祖陳文玉,此乃祭祀雷祖之最早廟宇。1992年,雷州市(原海康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廟為二進四合院,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多平方米。 據雷州府志、廟志、廟碑載:陳朝,雷祖之父陳烘,捕獵為生,居英靈村。此地有一座土地堂,烘奉為「財神」。傳說有盜驅牛至此歇宿,翌晨,牛化為石,鄉民遂改稱其堂為「石牛廟」。 雷祖陳文玉生於陳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及成年,貌相超常,武力絕倫,叱聲霆震,資質聰穎,勤學不輟,其性至孝,德才非凡。唐初年,辟茂才,陳文玉於唐貞觀五年(公元631年)首任本州刺史。其教養並行,民皆富庶,難以枚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其上疏改古合為雷州。雷祖精察吏治,穌民疾苦,瑤黎諸族皆漢化;又率官民建造郡城,鞭石鴆工,俱屬捐俸,無費民財,民皆安樂,其政績昭著,功高勝岳。雷祖刺茲郡,生有惠政,歿有靈異。之後,鄉民念其開雷之功,奉為神敬如祖。州官奏請朝廷,封號建廟敬祀。帝下詔誥封雷祖為雷震王,建廟立祀。自此,鄉民於石牛廟內奉祀雷祖,此即雷種故廟。及後,逢上元日,州縣文武官員進廟致祭,名曰「開雷」。鄉民燕享各官,官民同樂,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自唐後,歷朝對雷祖皆累封王爵、褒彰有加。或官或民重修廟宇,依例祭祀。僅據州志、廟碑載:明弘治 十五年,鎮守珠池太監傅倫、陳榮修葺,置田十三畝,以供祀事;天啟六年,知府於緯重修。清順治二年,前明海北南道加太僕寺少卿蔡秋,捐銀六十兩,合士民捐銀修葺;康熙四十三年,知府趙光貴拔田一石六斗 賢吳造良捐田七石四斗,入廟祀事;嘉慶十四年、同治五年、光緒二十八年,鄉民工賈皆捐銀重修。 古廟迄今凡一千三百餘年,經歷代重修重建,至今仍保存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廟宇宏偉,氣勢磅礴,畫梁雕棟,雅靜清幽。廟內存有漢代瓷器、陳朝石牛,明、清名人學士楹聯匾額。1992年,全國政協委員、建設部專家鄭孝燮,國家文物局專家羅哲文視察古廟,聯名題辭——「基開晉代,功冠雷州」。 古廟自清光緒年間修葺以來,近一百年,飽受風雨,歷盡滄桑,雖古貌猶存,然已有傾倒之危。近年,為保護文物,光耀勝跡,鄉民自發籌資,合各界人士捐贈,於公元二○○一年春重修,仲秋告竣,廟堂重煥異彩。此舉,既使榜山千年古廟不失其勝,且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再增其輝,善莫大焉!雷祖祠位於雷州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始建於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相堂。為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 民間傳說陳文玉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充滿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陳太建年間,古台州城西南五里白院村有一村民,名日陳?p,以捕獵為生,家中養有一隻九耳異犬,每次出獵皆卜犬耳,所捕獵物與犬耳所動相應。一日九耳齊動,陳氏日:「今必大獲矣!」便邀其鄰居十餘人,同往州北之烏侖山。山中荊叢密繞,犬自早晨吠至太陽落山,無一獸出。獵人奇之,伐木而視,見獵犬從地里挖出一大卵,陳氏不知為何物,便抱回家中。次早,烏雲密布,雷電交加。陳氏大恐,便置卵於庭中,忽然卵為霹靂所開,跳出一男孩,兩掌有文,左日「雷」,右日「州」。陳氏將男孩稟明州官,官收卵殼寄庫,男孩交陳氏養育,取名陳文玉。文玉聰穎過人,勤學不輟。長大後,功力絕倫,武藝蓋世,文武兼備,屢受薦舉,文玉卻以雙親年老為辭,拒不當官,曾自謂日:「『侍君不能侍親』,願問寢視善,以樂父母余年。」陳氏夫婦享年百十有三,相繼歿於唐貞觀二年。文玉為之守墓三載。 唐貞觀年間,南合州境內居有黎、瑤、壯、察、侗、苗等少數民族。唐王朝為了穩定邊疆,便啟用土著陳文玉出任本州刺史。 陳文玉任職期間,精察吏治,巡訪境內,消民疾苦,政教並行,使人民安居樂業,民皆富庶,風俗大變。在施行德政之餘,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四海有事,兵家必爭,為使黎庶安寧,便大修城池,公款不足則自捐薪俸,不費民財,並具疏把古合州改名雷州。雷州之名乃始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而沿用至今。 唐貞觀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正當城工告竣,文武僚屬歡欣巡城之際,文玉卻生兩翅,白日升天。百官見狀,伏地而拜,文玉終年68歲。為了紀念這一個德政昭彰的地方官,郡民於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即今之「雷祖祠」。 祠依山而築 ,北構南趨,山下是一望無垠的萬頃洋田,其勢極其雄偉壯觀。祠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殿、後殿、東西廡、鍾鼓樓、碑廊等建築組成,全部建築沿中軸線布局。順山門青石板台階拾級而上可直通後殿,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嶺南地區最大的祠堂之一。山門依屋宇三間面寬洞開而三,為硬山頂,硬山檁式結構。山門門聯:「霹靂開天南一祖,聲名為海北同尊」,是對雷祖降世的美麗傳說及「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的贊譽。二進為祠的建築主體,分正殿及東、西側殿。正殿前設有拜亭,整個建築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陳文玉(中)、李太尉(漢朝的李廣,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稱「雷詞三殿」。正殿面寬進深各三間,硬山頂,四柱抬梁式梁架結構,舉梁平緩,前檐廊出檐極寬,建築風格獨特,富有地方特色。沿著前檐廊可從東側殿直通西側殿,殿前屏風精雕細刻,玲瓏剔透,巧奪天工。 雷祖祠歷史悠久,詞內文物十分豐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額及歷代碑刻30餘通。歷代顯宦名流,騷人墨客,游覽之餘無不留下感人的詩篇。寇準有詩,東坡有賦,丁謂作記,李綱題碑,這些詩賦碑刻歷盡人世滄桑至今尚珍藏於祠內,堪稱祖國文物之瑰寶。 雷祖祠神話傳說紛經,其中千年石人就有一段美麗的傳說: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寇賊符益喜等不輸稅糧,倡亂騷擾,還煽動民族糾紛,鬧得雷州無寧日。欽差都知司馬陳襄,帶領12隻船的兵力,圍剿征討。當時,符益喜等駐師廟中,因朝廷官兵不熟悉情況,屢戰不勝。後來,陳真虔禱雷祖,並於廟前張榜招兵。次日復戰,陳襄遠遠望見雷祖陳文玉與漢太尉李廣協同陰兵助戰,這場戰斗果獲大勝,但賊首末擒。至夜,陳襄夢見雷祖對其目:「賊來降我,我收在廟前,化為石人。」黎明起視,果見四石人跪子廟庭,其中一個被殺了頭。雷州從此得以太平,陳襄等拜謝雷祖,並具疏奏聞朝廷,於開平改元乾化二年,朝廷命郡它重建雷祖廟宇,並於雷祖廟西建李太尉廟,塑太尉像,與英山石神列而為三,稱「雷詞三殿」。 雷祖祠自唐貞觀十六年始建,迄今已1350多年了。方誌典籍多有記載,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宋代《太平寰宇記》、《宋本方輿覽勝》、明末清初的《廣東新語》,《子不語}}以及當代出版的《華夏諸神》、《超凡世界》、《中國崇拜物》等書都均有記述。 古代聞名於世的「天下四絕」(雷州換鼓、錢塘江潮、廣德埋藏、登州海市)中的「雷州換鼓」就是發生在雷祖祠的民俗事象。「雷州換鼓」是古代雷州人在雷祖祠內舉行的一種隆重的「祭雷」儀式。《雷祖志》載:「至於-…。雷車雷鼓等物,各以板圖藏於廟內,令郡民當里役者依樣修造,逢上元日,齊候文武各官送太廟致祭,名日『開雷』。又辦酒席-…。官民同樂,始得風調雨順,不然則歲悍年凶,自是有禱則應,雷郡獲享國泰民安之福」。《廣東新語》雲:「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較以酬雷,禱而得雷公之墨,光瑩如漆,則以治邪扭驚?].」「雷公墨」即隕石,古代雷州人稱為「雷公石」或『「霹靂?U」、並當作一種驅邪避災之物,可見古代雷州人把雷公作為一種能造福或降禍於人的強大力量象徵而銘刻於心,所以』「祭雷」儀式的隆重也不言而喻了。現在,「雷州換鼓『」早已失傳,當代雷州人只能從典籍中窺見一二。————《海康縣志》
Ⅲ 雷州的歷史沿革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軍、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 天南重地」。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
唐貞觀八年(634年)改東合州為雷州。轄境相當今中國三大半島之一的雷州半島全境等地區。北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改雷州為雷州軍(軍,古時行政區劃)。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為雷州路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雷州府治。清承襲明代的體制,仍為雷州府。民國二年(1913年)實行省直管縣,廢府治(即雷州不作為行政區劃名),存雷州首縣海康。
雷州市直接繼承原海康縣建制。據《今縣釋名》:「縣南、西皆瀕海,本漢徐聞,隋改徐聞為隋康,析隋康地置縣,因名海康。西漢設徐聞縣(縣治在今雷州城),隋開皇九年(589)改置海康縣,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 。
後幾經變遷,1961年恢復海康縣建制。1994年4月26日撤銷海康縣,設立雷州市。
Ⅳ 雷州話有多少年歷史了
屬於 唐代古漢語雷州話通行范圍很廣;雷州方言是雷州半島人民日常生活使用的語言,簡稱雷州話。雷州方言分布於湛江市屬的雷州、遂溪、徐聞、麻章、東海、赤坎、霞山、廉江、坡頭等縣、區鄉鎮。人口覆蓋600多萬,是廣東4大方言之一。 雷州話得名於古雷州分布於整個雷州半島因歷史上這於區域屬於古雷州府之管轄在內,所以稱為雷州話。 雷州話,溯其祖追其源,乃系閩南語系的一種。其實,雷州半島人大多來自福建閩南地區,大約始於唐代,至宋明時期興盛。 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因雷州城歷史上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一直是州、郡、道、路、軍、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匯》、《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話流行通用於雷州半島,它與電白話、海南話、潮州話同屬「姐妹語系」,屬閩南語系的一種次方言。雷州方言始於秦漢,由入粵的漢人帶來官話及閩語逐漸與俚語交融,形成本土化語言。雷州話有17個聲母,47個韻母,8個聲調,具有獨特的語音、詞彙、語法規范,其詞彙、讀音、語法等方面逐漸與母語、姐妹語產生了差異性變化,深化為雷州半島的地方語言。
Ⅳ 雷州的名稱來歷,雷州以前管轄哪些地域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城市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雷州是我國大陸的最南端。在這一帶,雷暴天氣很多,即使在冬季,也經常能聽到連綿不斷的雷聲,「雷州」因此得名 歷史上所說的雷州,包括如今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及湛江市區的(赤坎區、霞山區、麻章區、開發區、 東海島)等。清末民初,「雷州概念」已基本定型,這時雷州轄縣共3個:即海康縣、遂溪縣、徐聞縣及遂溪縣轄地-廣州灣租借界(今為湛江市區),雷州府城治所設在海康縣域內。 以前的雷州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
Ⅵ 雷州在歷史上是廣東第幾大城市
雷州前身名為海康縣,所以以前是湛江除了市區的第2大市,在20多年前,當深圳還是魚村的時候,珠海還是海灘的時候,雷州是廣東第3大城市,繼廣州湛江之後
Ⅶ 雷州什麼時候建的
雷州是在唐朝雷祖陳文玉起的
Ⅷ 唐代的雷州是哪裡
一千多年前我的祖先是從雲南來到雷州的;
Ⅸ 雷州市楊家鎮東坎村歷史有多少年雷州市楊家鎮東坎村歷史有多少年
摘要 您好,東坎村歷史大概有300年
Ⅹ 雷州縣的歷史是什麼
1.始建前, 2.秦屬象郡地; 3.漢屬合浦縣地; 廉江市羅州大道 4.晉屬高涼郡高涼縣地; 5.南朝宋、齊,屬高涼郡羅州縣地。 6.南朝梁、陳,為羅州高興郡石龍縣地。 7.隋朝,仍屬高州高涼郡石龍縣地。 8.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龍縣建石城縣,屬羅州, (註:羅州城遺址在河唇鎮龍湖村東側,面積約6萬平方米。 此遺址布局有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1962年,此城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時,在縣境之西及西南同時建招義、零綠兩縣。唐天寶元年,招義縣改為干水縣),此縣名即為石城縣之始。 9.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羅州徙治石城縣。 10.唐玄宗天寶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為濂江縣。 11.宋朝,太祖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並廢濂江、干水縣,劃入吳川,屬辯州(今化州,太平興國五年即980年,改辯州為化州)。 12.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復析吳川西鄉置石城縣,屬化州。 13.元朝,屬化州路。 14.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屬化州府。 15.七年(1374年)屬化州。 16.九年(1376年)屬高州府。 17.清朝,屬高州府。 18.民國元年(1912年)至3年,屬高州道。 19.民國3年(1915年),改石城縣為廉江縣,屬高州道。 20.民國9年(1921年),廢除道制,仍屬高州善後處。 21.民國12年(1924年),屬高雷廉欽瓊崖羅陽八屬聯軍總指揮部。 22.民國15年(1927年),八屬聯軍全部覆滅後,屬廣東南路行政公署。 23.民國25年(1937年),屬廣東省第七行政區公署。 24.民國38年(1940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屬廣東省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25.1949年11月11日:廉江縣城解放,屬廣東南路專員公署。 26.1950年9月,屬高雷專區。 27.1952年11月,屬廣東粵西行政區。 28.1956年2月,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29.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縣合並為雷北縣,屬廣東省湛江專區。 30.1960年11月,雷北縣易名為雷州縣,屆廣東湛江專區。 31.1961年3月,撤銷雷州縣,恢復廉江、遂溪、海康三縣。按原縣區域分治和歸屬。 32.1978年9月,屬廣東省湛江地區行政公署。 33.1983年9月,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屬湛江市。 34.1993年12月,經國務批准,廉江撤縣設市(二類市)。歸廣東省直轄,並委託湛江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