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民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國民黨頑固派在軍事上進行反共摩擦的同時,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緊進行了反共的步伐。在尖銳復雜的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歷史環境下,為了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和抗日的民主團結,為了給中國人民指出正確的革命道路,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進攻,毛澤東在科學地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基礎上,寫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在批駁頑固派反共謬論的同時,豐富和完備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向全國人民闡明了共產黨對於中國革命和新中國建設的全部見解,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路線和綱領政策。 從中國社會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出發,毛澤東科學地論述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特點。他指出,中國現實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其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其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 毛澤東進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 而所謂民主主義,現在已不是舊范疇的民主主義,已不是舊民主主義,而是新范疇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 具體來說,從革命的陣線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十月革命開始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經不是舊的,以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從革命的領導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已經是中國的無產階級而不再是資產階級,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中領導權的這種歷史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標志,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轉變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從革命的前途看,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准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毛澤東指出,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去完成後一個革命,想要「畢其功於一役」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在這兩個革命中間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也是「走不通的」。 毛澤東的這些著作還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制度的藍圖。他指出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在政治上,要建立「 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在經濟上,要使一切「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這個共和國的國家所有」 ;「這個共和國並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並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這個共和國將採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在文化上,要掙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文化思想的奴役,實行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些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既不同於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又區別於社會主義。 最後,毛澤東的這些著作還深刻地總結了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這三個戰勝敵人的主要經驗。毛澤東認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人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毛澤東認為,「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總之,在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科學地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次把民主革命區別為新舊民主革命,並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和相應的基本政策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這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毛澤東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毛澤東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論述,使中國人民清楚地看到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和發展前途,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的勝利信心,有力地指導和促進了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 新民主主義基本綱領: 經濟綱領:沒收封建地主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 文化綱領: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人民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新民主主義基本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內容是農民戰爭,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礎是什麼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體系都是適應於一定時代條件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毛澤東思想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形成有其客觀的時代條件、實踐基礎和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大變動大調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於整個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於本世紀。這前後30年的時間,是整個世界發生大變動大調整的時期,這種變動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趨勢加速發展,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以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
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與時代主題和時代變革相聯系,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在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資本主義出現了種種新情況新變化,社會主義則發生了嚴重挫折。
面對如此深刻巨大的變化與挑戰,我們黨要解決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須有新的解放,實踐上必須有新的創造,理論上必須有新的發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停滯不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和發展,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正是我們黨為不斷解決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新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時代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戰略的思維謀劃發展,是科學認識和正確應對世界發展變化、時代深刻變革,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創造的產物。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我們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進改革開放,這是立足中國國情所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一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取得了新的偉大進步。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是中國人民進行的生機勃勃的偉大創造,也必然是科學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在這場歷史變革的偉大潮流中,我們黨始終站在實踐的前面,敏銳地發現、熱心地支持、悉心地維護、及時地引導人民群眾創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刻總結、科學概括,從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寶貴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這一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而又與時俱進,完全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之上,是這一實踐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後與繼往開來等鮮明特性的能動的反映、科學的體現。
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歷史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經驗借鑒。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既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也發生了嚴重性挫折,這表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還需要進行長期而艱巨的探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這一關系社會主義命運的重大課題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
在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黨既在實踐中取得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經歷了失誤和挫折,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嚴重錯誤。所有這些,都促使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道路進行深入思考,從經驗教訓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黨正是在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進行正確分析、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並上升為理論。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寶貴借鑒。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反映了時代變化的新特點和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新要求,集中代表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願望,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我們黨勇於探索真理,不斷開拓進取,科學把握規律的必然結果。
拓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刪除了「等重大戰略思想」這幾個字,對這一命題做出新的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理論體系,對於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❸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是什麼
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平與發展。 理論基礎:廣義—人類創造的先進文化,狹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歷史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文化大革命」和蘇聯的興衰。 現實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或者這樣回答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⑴、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 ⑵、1957-1977年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依據; ⑶、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 ⑷、對當今世界特徵和主題的觀察、分析、判斷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的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策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的「一國兩制」構想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中,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鄧小小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結果。 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主面的歷史經驗和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收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依據。鄧小平理論是對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結果。 三、我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鄧小平理論是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結果。 四、當代國際局勢的新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鄧小平量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國際環境和時代特徵,進行科學分析的成果。
❹ 什麼是理學理學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條件是什麼
理學有兩種意思,可以指古代的理學,也可以指現代自然科學的理學,古代的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的新儒學,又稱道學。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理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新學、司馬光(溫公)朔學、蘇軾的蜀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含張載的關學)為代表的理學四大派;現代科學上所說的理學通常是指研究自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科學,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質、地理等等。
理學起源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理學研究內容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系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 ;性和情是體用關系,而心是「主宰」。③認識論問題 ,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 。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陸九淵強調「反觀」;王守仁則提出「致良知」說,認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從而完成由內向外的認識路線 。理學流派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
理學的歷史作用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理學一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過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學方面的發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對於日本、朝鮮的歷史發展,理學也曾發生相當大的影響。但是,理學在強化封建禮教 、維護宗法等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愈益起著消極乃至反動的作用。說明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或宋學。
❺ 什麼是精神分析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是在治療精神障礙的實踐中產生的。後來成為一種強調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有時稱為「深層心理學」創立者是奧地得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人文背景,其觀點方法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經過眾多的心理學家的努力得到不斷發展,形成眾多派別。不僅在西方心理學中重要地位,而且成為一種影響了當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社會思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社會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壟斷資產階級殘酷掠奪。中小資產階級面臨著破產,整個初會爾虞我詐,互相傾軋;道德淪喪,惶惶不可終日。這種病態的社會現象,便自然地導致人們精神病和神經病發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其實主要是因為社會化大生產造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精神過於緊張造成的。人們的物質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撫慰成為一種需要。
神經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認為是妖魔聯合體,隨著科學和社會思想的進步,神經病的機體病因觀取代了神經病的迷信觀,認為精神病學必須從生理的臨床的基礎出發,並主張精神病理學必須從生理的臨床的基礎出發,並主張精神病理學必需歸結為腦子病理學。然後在奧地得醫生麥斯麥的通磁術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最終確立了催眠術的概念。關於催眠研究是偏重生理還是心理,不同的學者發表了不同的看法。直到讓內強調把催眠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精神病和神經病的概念才從機體的概念轉向心理或精神的概念。精神病醫學得到了弗洛伊德的倡導。
❻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和平與發展。 理論基礎:廣義—人類創造的先進文化,狹義—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歷史根據: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文化大革命」和蘇聯的興衰。 現實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或者這樣回答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歷史條件: ⑴、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 ⑵、1957-1977年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依據; ⑶、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 ⑷、對當今世界特徵和主題的觀察、分析、判斷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❼ 什麼是理學它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理學:理學又名為道學,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理學以儒家學說為中心,兼容佛道兩家的哲學理論,論證了封建綱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恆性,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
形成的歷史背景:
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從不同方面探討了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理學的基本范疇,從而為理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胡瑗提倡「明體達用」,主張把儒家經典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據;孫復作《春秋尊王發微》,為統一的封建國家作論證;石介倡言「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萬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們的思想揭開了理學的序幕。
(7)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理學的流派:
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胡安國、胡宏、與張栻的湖湘學派。
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
元朝時有吳澄、許衡、劉因、郝經、姚樞,廉希憲,張文謙,劉秉忠、趙汸、汪克寬、華幼武、吳海、戴良、李祁、張憲、梁寅、顏瑜等等。
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
❽ 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
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二)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飛躍的理論成果。
鄧小平理論開始於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探討,形成於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探討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探討是「始於毛、成於鄧。」。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形成,也是鄧小平理論的歷史起點。
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式的致辭中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對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較全面地概括。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要用這一理論(當時稱為「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正式使用「鄧小平理論」的概念。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飛躍產生的理論成果。
(三)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
第一,當代國際局勢的新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鄧小平精闢地分析了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新形勢,以此為立論的基礎,以這種時代眼光和世界歷史眼光思考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以及中國的發展思路,從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
第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理論基礎。鄧小平理論就其根本內容和精神實質而言,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屬於同一個思想體系,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第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和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依據。中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都要求我們:要使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四,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根據有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社會實踐,二是人民群眾迫切的理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