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潮州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有5000年的歷史了
B. 潮州的歷史沿革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屬閩族和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 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州劃給南越,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郡,地域分別屬閩中郡、南海郡,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然而這個名詞的使用卻有些波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軍戎。
唐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監察,那時潮州屬嶺南道。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天的福州,今天的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此時,潮州的疆域還包括如今的興寧地區,可以說,東到漳州,北到江西贛州(東、北界址大致與今天的廣東省與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 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莆仙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見潮汕莆田淵源和相關文章。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部分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1576年,始置南澳鎮。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潮州府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合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設立嘉應州,嘉應州治所駐程鄉縣。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共八個,分別為: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史稱「潮州八邑」,也是今海內外潮州民系、潮州人的界定標准。
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州市梅縣區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中法天津條約》增開瓊州(今海南)、潮州、台灣、淡水、登州、江寧(今南京)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今天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概念區分 中國1949年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今天廣東省的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以及豐順縣。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
狹義上的潮州的概念既為如今的潮州市。
今天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升格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管轄潮安區、饒平縣、湘橋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
當代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話」、「潮州工夫茶」等,都不冠以「潮汕」二字。且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
關於潮州的概念有兩個,一是民系概念上的「潮州」,二是現有行政區域的潮州,即潮州市。民系的潮州指歷史上的潮州府所屬各縣,即為大家所認同的「潮汕民系。
C. 古時候的潮州指現在的哪
潮州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已基本定型,這時潮州轄縣共9個:即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及(澄海縣轄地)汕頭埠和南澳島。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二個「潮州」概念, 廣義潮州即歷史上所說的潮州,包括現在潮州(地級)市、汕頭(地級)市、揭陽(地級)市。狹義潮州即目前潮州(地級)市,現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D. 潮州地方史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區屬南海郡管轄。
公元前111年西漢政府設揭陽縣,隸屬南海郡,這是潮汕地區隸屬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權建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在潮汕地區設南海、潮陽等縣。
隋唐兩宋時期朝山地區稱潮州、元朝時期稱潮州路、明清成潮州府。
2、1861年正式開放汕頭魏商埠、稱汕頭埠。1981年11月以後山頭經濟特區建立和發展起來。
3、越族是潮汕最早的居民。戰國時期,潮汕先民開始由石器時代緩慢地走進了金石並用的時代,標志著潮汕地區已經近進了文明的門檻。
兩晉和兩宋時期是中原移民大量遷入潮汕的兩次高潮。
4、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政治家,819年到潮州,關注民生,興辦鄉學,傳播儒家學說,帶領人民驅除鱷魚之害。為紀念韓愈治潮的功績,潮洲人民將山、河都改姓「韓」如「韓山」「韓江」。
5、明朝中後期,日本倭寇侵犯,俞大猷領導人民抗擊倭寇。
鄭成功在潮州的活動為收復台灣作了重要作準備。南澳國姓井,澄海外砂國姓埔遺址都是其在潮汕的立時見證。
6、潮汕手工業發展較早、門類繁多。尤其以陶瓷、潮綉為著名。
7、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
8、1878年英國怡和洋行在 石設製糖廠,這是外資在汕頭設置的第一家近代工廠。
9、1933年山頭港口吞吐量僅次於上海、廣州居中國港口港口的三位。
10、1906年華僑張煜南兄弟興建的潮汕鐵路開通南起汕頭市,北至潮州。
潮汕鐵路是我國商辦鐵路的開始,也是我國華僑創辦的的一條鐵路。
11、在金融方面最具潮汕特色的是19世紀中葉興起的「僑批」業,
「僑批」類似今天郵局的匯款單。
12、汕頭地域就有人類8000多年前活動的遺址。
汕頭,以至整個潮汕地區,被稱為「海濱鄒魯」歷史遺跡眾多,分布廣泛。
13、南澳縣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新時期時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14、老媽宮即天後宮,它是汕頭市中心城區歷史發展的見證。
15、今天的小公園一帶是汕頭市老市區舊城的勝跡,是汕頭歷史上繁華的見證,也是海外潮汕鄉親和友人思鄉懷舊的地方。
16、騎樓是汕頭百載商埠的標志之一。
17、澄海樟林新興街是潮人對外拓展的歷史見證。
18、陳慈 故居,位於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被稱為「嶺南第一僑宅」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區屬南海郡管轄。
公元前111年西漢政府設揭陽縣,隸屬南海郡,這是潮汕地區隸屬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權建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在潮汕地區設南海、潮陽等縣。
隋唐兩宋時期朝山地區稱潮州、元朝時期稱潮州路、明清成潮州府。
2、1861年正式開放汕頭魏商埠、稱汕頭埠。1981年11月以後山頭經濟特區建立和發展起來。
3、越族是潮汕最早的居民。戰國時期,潮汕先民開始由石器時代緩慢地走進了金石並用的時代,標志著潮汕地區已經近進了文明的門檻。
兩晉和兩宋時期是中原移民大量遷入潮汕的兩次高潮。
4、韓愈唐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政治家,819年到潮州,關注民生,興辦鄉學,傳播儒家學說,帶領人民驅除鱷魚之害。為紀念韓愈治潮的功績,潮洲人民將山、河都改姓「韓」如「韓山」「韓江」。
5、明朝中後期,日本倭寇侵犯,俞大猷領導人民抗擊倭寇。
鄭成功在潮州的活動為收復台灣作了重要作準備。南澳國姓井,澄海外砂國姓埔遺址都是其在潮汕的立時見證。
6、潮汕手工業發展較早、門類繁多。尤其以陶瓷、潮綉為著名。
7、嶺南第一名臣「翁萬達」
8、1878年英國怡和洋行在 石設製糖廠,這是外資在汕頭設置的第一家近代工廠。
9、1933年山頭港口吞吐量僅次於上海、廣州居中國港口港口的三位。
10、1906年華僑張煜南兄弟興建的潮汕鐵路開通南起汕頭市,北至潮州。
潮汕鐵路是我國商辦鐵路的開始,也是我國華僑創辦的的一條鐵路。
11、在金融方面最具潮汕特色的是19世紀中葉興起的「僑批」業,
「僑批」類似今天郵局的匯款單。
12、汕頭地域就有人類8000多年前活動的遺址。
汕頭,以至整個潮汕地區,被稱為「海濱鄒魯」歷史遺跡眾多,分布廣泛。
13、南澳縣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新時期時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14、老媽宮即天後宮,它是汕頭市中心城區歷史發展的見證。
15、今天的小公園一帶是汕頭市老市區舊城的勝跡,是汕頭歷史上繁華的見證,也是海外潮汕鄉親和友人思鄉懷舊的地方。
16、騎樓是汕頭百載商埠的標志之一。
17、澄海樟林新興街是潮人對外拓展的歷史見證。
18、陳慈 故居,位於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被稱為「嶺南第一僑宅」
E. 潮州古城在什麼地方擁有多少年歷史
每次談及廣東,很多人第一想法,就認為這里是一座特別發達的城市,但是卻不知道這里其實也有歷史悠久的古鎮。但是,一些外地人對廣東不了解,覺得在古代的時候,其實這里特別的荒涼是比較貧窮的地方。實際上作為省會的廣州市,它已經有2000多年的發展史,不過因為自身的發展速度比較迅猛,現在多數地方都已經感覺不到古城的味道了,很多地方給我們的感覺是現代化,如今的廣州,能夠稱得上古城的也就是「潮州市」。
很多人在旅遊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些知名的景點,其實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古城。因為古城比較低調一些,所以有一些人沒有來玩過。其實,我們不妨在節假日的時候,帶上相機、帶上家人,來這里拍攝一些美美的照片,你就會發現,它的時代感很濃,而且拍出來的照片也是特別的唯美。所以,對於這座古城有很多人非常的熱愛,總是會來遊玩。朋友,對於這座古城你有什麼印象嗎?有來這里玩過嗎?
旅遊地點: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
F. 潮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西湖漁筏、金山古松、韓祠橡木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G. 潮汕的歷史
潮汕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歷史發展:
潮州話源自閩語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福建莆田話屬於閩語,現在莆仙話則已因受福州話影響而與閩南語有部分不同。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主要移民路線: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幾處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顯的不同,潮汕、海南、湛 江、雷州、電白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珍貴的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了從福建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十幾代、數十代,居住莆田的時間最少的也有百餘年,大部分長達幾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大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於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鄭氏多為「莆田南湖鄭」、蔡姓多為莆陽蔡,李氏多為隴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歷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古代莆田合計2400多人進士,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 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雲:「地不大於曹滕,俗已幾於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明朝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為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在為官處落籍或是由為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軍隊最頑烈的地區和明時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莆田兩度被誅城。 比如:莆田人陳文龍家族全家為保衛莆田全家殉城,滿門忠烈,他叔叔陳瓚和族人等保衛莆田。很多莆田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爭而踏上移民之路。 南宋末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蒙古軍隊的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於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卜居於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為戰亂、為了避難而遷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從莆田遷入潮汕的洪氏,據潮汕《洪氏族譜》載,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孫,洪禹居於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區。 洪禹之孫洪普生子適,適生子圭(洪圭),字大丁,於唐寶歷二年(826)中進士,任工部尚書,賜朝請大夫,唐貞元七年貶任潮州刺史,見潮邑山水之勝,創寨潮陽龜山,後遷嘉定歧北而居,成為洪氏入潮之始祖,從莆入潮一千年,後裔遍潮州。黃仁勇,字智齋,潮州戶籍,清代武狀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清代嘉慶元年,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
潮州話主要來自於閩語莆田話,和漳州話有輕微區別,莆田話和漳泉話有共同點,因此潮州話又與漳州話很相似。由於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受福州話的影響,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長期遠離祖籍地閩 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為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由於福州是省城,莆田與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程度大於泉州 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而且莆田距離漳州二百公里,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莆田是閩 南中最早最長時間出現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人口過多,成為人口輸出地,莆田開始有規模比較大的對外輸出人口。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由於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於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從語言的存古現象來看,潮州話應為古興 化(今莆田)地區的語言,這和如今的莆田話是一樣的,莆田話由於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大部分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來歷,故潮州話又被認為可能是最古老的閩南話。
潮汕地區先民的主體,大部分是為逃避戰亂而陸續南遷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遷徙規模比較大的,出現 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 華」和「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後又有唐末動盪、「宋室南遷」
潮汕先民遷徙的形式是「舉室南遷」,即以姓氏為代表的整個家族集體遷徙。至今粵東許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許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標明「陳氏宗祠」、「 謝氏宗祠」、「潁川世家」、「太原舊居」等,以及眾多族譜的記載,都表明潮州先民的遷徙,主要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潮州先民舉室南遷,遷徙的主要路線,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莆田一帶,後下粵東。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縣也是潮州府較早設立的縣份,史稱「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後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話)與府城(潮州話)不能通。我們知道晉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門閥政治,家族觀念在當時很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晉代王姓、謝姓都是大仕族。 潮汕先民就是「舉室南遷」的中原仕族。
「舉室南遷」對於潮汕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帶來的是相對於本地土著更先進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經濟、政治上的影響力,使新移民到達新居住地之後具有一定的強勢,這就可以繼續使用原來的語言,按照原來的生活習俗生活,所以,潮州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基本特徵,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俗。
18至20世紀期間,潮汕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 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說潮州話。
隨著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華語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盡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於閩南本土人。
H. 潮汕歷史 多方面
近代歷史回顧,潮汕一詞的由來 : 1858年6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增開潮州府等十處為通商口岸。選定澄海縣沙汕頭(後改名汕頭,並取代條約口岸部分「潮州」一詞)一帶,那時汕頭並不為人所熟知,其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汕頭一帶引潮汕三江出海口,北通海峽(台灣海峽),身靠南海,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已取代當時衰落的樟林港地位,成為潮州府屬的中心港口。至咸豐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860年1月1日)潮州府如期對美開市,在汕頭港把門島——媽嶼島上設立「潮海關」。不久恩格斯便提到「汕頭是遠東地區唯一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城市」,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其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 由此 「 潮汕 」 一詞開始傳播。 1907年5月22日,丁未黃岡起義爆發,這是孫中山先生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乃日後諸多民主武裝革命的先聲,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 民國成立後,廣東都督府下設潮梅鎮守使,其中心駐汕頭,汕頭粵東中心城市概貌初現雛形。 1921年 汕頭建市,設立省直屬市政廳,汕頭成為粵東繼潮州府城後的又一耀點。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潮」、「汕」共榮,人們便習慣於潮汕平原、潮汕人、潮汕話之類的說法。不過,由於二戰至改革開放後的歷史原因以及慣有稱謂,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習慣稱自己為潮州人。 改革後的潮汕行政變革: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原汕頭市政廳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中心設於汕頭;1956年2月原惠陽地區析出,設立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析出設興梅專區,汕頭及下轄縣改為汕頭地區。而後又幾經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汕頭市劃部分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體制,汕頭下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饒平潮州市(縣級)。1989年1月潮州市與饒平縣合並為地級潮州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為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揭陽縣析出部分土地建揭東縣,後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並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普寧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汕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 古稱為潮州文化,是海內外潮人的根,在廣東潮汕地區(以現在廣東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為中心)。生活在這個地區的潮州人,是漢民族中具有獨特的文化面貌的一個支系。我們把潮汕人所創造的文化名為"潮汕文化",並給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漢文化的一個地域性亞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區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 潮汕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隅,廣東省的最東端,與福建省毗鄰,總面積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東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綿延起伏,東南瀚海連天,形成一個內陸比較封閉,而有很長海岸線的地理小區域。這種地形地貌特徵對潮汕文化的形成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著許多文化特質,它們組成了既與共存於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與周邊其它地域文化有異的一個體系。在這些文化特質中,語言是最具有區別性特徵的一種。因而,我們把潮汕文化理解為,由講潮汕話的民系所創造的一個文化共同體。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它的形成過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經過多次互相影響,互相吸收而逐漸融合的過程。在自成體系之後,由於潮汕人的遷徙,潮汕文化向海外傳播,同時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斷發展。 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與資源和環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競爭環境培養了潮汕人的創造、開拓和冒險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謀生,形成社會風氣,在農業上精耕細作,在手工業上精雕細琢,在商業上更是精打細算,極善經營,聞名海內外,有"中國的猶太人"之稱。清中葉著稱一時的廣幫商人,主要由廣州幫和潮州幫商人組成,潮州幫商人在國內的東南沿海及江西一帶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國、新加坡一帶頗有勢力。強烈的商品意識,是潮汕人一種頗具優勢的文化潛質,使他們在改革開放時期足跡遍及城鄉,滲透各行各業,特別活躍。 秦漢以後,漢文化向嶺東擴展。晉唐時期,中原主流文化影響逐漸擴大,陳元光平定泉潮間蠻僚嘯亂、韓愈謫任潮州刺史,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時期,大量移民入潮,閩文化北來,使潮汕地區全面開發,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環節。明清時期,最終形成有鮮明特徵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區從宋代起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也相應發展,人才輩出
I. 廣東潮州古城有什麼歷史文化
潮州古城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內,是廣東省第一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榮譽稱號的兩座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曾經是「十相留聲」之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潮州有馳名中外的「潮州八景」,有「三山一水繞城廓」的自然景觀,更有以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工藝、潮州菜和潮州工夫茶等為代表的自成體系、獨具一格的旅遊文化。
潮州擁有文物古跡700多處,5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譬如下列:
1.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濟橋。
2.全國歷史最長的紀念韓愈的祠宇——韓文公祠。
3.國內罕見的宋代民居建築許駙馬府。
4.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堪稱一絕的「己略黃公祠」。
5.始建於唐朝的開元寺。
6.始建於宋朝的青龍古廟。
7.始建於元朝的天後宮。
8.筆架山宋窯遺址。
9.周總理辦公過的涵碧樓。
10.著名的潮州新舊八景。
(9)潮州歷史知多少擴展閱讀:
潮州古城的歷史文化景點:
「潮州老八景」是相對於「潮州新八景」而言的。潮州八景舊時有內外之分,內八景是指於古城街巷之間,而外八景則指城外韓江兩岸。
(1)內八景:「潮州內八景」為:東樓觀潮、西園賞菊、古剎梵唱、府衙鍾聲、蓮花午照、七星步月、奎閣晨暉、蘆荻晚眺。由於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內八景已逐漸湮沒。
(2)外八景:「潮州外八景」為:湘橋春漲、韓祠橡木、金山古松(曾名「馬丘松翠」)、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鱷渡秋風、西湖魚筏(原西湖與韓江相通)、北閣佛燈。這是潮州古城最美好的風景。
J. 潮州歷史變遷是什麼
潮州歷史變遷
潮州地處廣東省東部,西與福建接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全市總面積3614平方公里,總人口247萬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僑胞、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230萬人。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中粵綉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
始建於唐代開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的開元寺
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潮州自然風光秀美。古城區筆架山、金山、葫蘆山三山拱護,韓江繞古城而過,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鳳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為粵東最高峰,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畲族的發祥地,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蓋面積一畝多、年齡600多歲的宋茶樹王,山頂有面積60多畝的古火山口鳳凰天池,俗稱"四腳魚"的珍稀動物蠑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豐富的溫泉、礦泉,梅林湖畔的稻田裡有形態各異,形似山鷹、海狗、蟾蜍、百鳥求凰的古海蝕地貌,東部柘林灣有棲息數萬只黃嘴白鷺"白鷺天堂",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碧水藍天的金獅灣海濱浴場,都是觀光休閑度假的旅遊勝地。
潮州旅遊設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國際社4家(出國組團社2家)、國內社13家,經國家考核合格的專職導游員近200人,潮菜廚師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間。境內有汕汾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廣梅汕鐵路通過,市內旅遊車、計程車、三輪車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務,交通方便快捷。網球、保齡球、高爾夫球等娛樂健身場所應有盡有,滿足旅客的休閑娛樂需求。
近幾年,潮州積極實施"旅遊旺市"的發展戰略,開展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成功推出古城文化旅遊、科普旅遊等特色旅遊線路,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潮州這顆中國南海岸的文化明珠,必將散發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