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瑜伽聖地西藏神山岡仁波齊,為什麼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
說到西藏的聖地神山岡仁波齊,就一定會想到那裡是很多人信徒甚至是普通人也會去朝拜的地方,千百年來遊客絡繹不絕,那麼到底是什麼在吸引著信徒、吸引著眾生去朝拜呢?大概可以從這么幾個角度說明。
從起源上來說,神山岡仁波齊在多個神教中都是神山的存在,更有人說,苯教就是起源於岡仁波齊峰,對此,如果是信奉苯教的信徒來說,既然就會選擇去朝拜這樣一座神山了,因為這是教徒對苯教的一種信仰。
拋開這些所有的不說,人們都有著一定的從眾心理,只要有人去,就一定會吸引著更多人去。因此,無論岡仁波齊是否神聖,是否真的有著所謂的神靈,他的存在都是一種誘惑,不僅是他的風景,也是他的魅力,更是他的巍峨。
2. 考察人類歷史最神聖的朝聖地的朝字讀什麼
Chao 第二聲
3. 全國海拔5588米且可能有朝聖人員的地方,估計在西藏地區,具體有哪些
貢嘎雪山的那瑪峰海拔剛好是5588米。
梅里雪山的海拔高度為6740米,坐落在怒山山脊的主脊線上,藏族同胞稱之為「卡瓦格博」,是雲南省的最高峰。它被藏族同胞視為「八大佛山」之一的「神山聖地」。
岡仁波齊 幾個世紀以來,崗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阿尼瑪卿 其主峰坐落在瑪沁縣境內,海拔6282米,相對高度1682米,是昆侖山系之脈,終年冰雪覆蓋,為「黃河源頭最大的山」。阿尼瑪卿山,在漢文古籍中被稱為門摩歷山、積石山,藏族人民稱「博卡瓦間貢」,亦稱「斯巴喬貝拉干」,意即開天闢地九大造化神之一,也是21座神聖雪山之一,排行第四,專掌「安多」地區的山河浮沉和滄桑之變,是藏鄉的保護者。
尕朵覺悟 尕朵覺悟為藏區四大名山之一,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境內,它以獨特的自然景觀、濃郁的佛教色彩和淵源的歷史古韻,蜚聲雪域享譽八方、與我國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雞足山等名山相提並論。
喬戈里峰 「喬戈里」,塔吉克語,意為「高大雄偉」。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侖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國外又稱K2峰。喬戈里峰地區不僅地形險惡氣候,氣候也十分惡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風送來 暖濕的氣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區的雨季。9月中旬以後至翌年4月中旬,強勁的西 風凜冽而至,帶來嚴酷的寒冬。峰頂的最低氣溫可達-50度,最大風速可達到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氣候禁區。在5月至9月間,由於升溫融雪和降,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漲,進山困難,因此,登山活動的最佳時機應安排在5月至6月初進山,其時河水雖漲,但不太嚴重;7月至9月,山頂氣溫稍高,好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是登頂的好時間。
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界上。它的北坡在我國西藏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為在珠穆朗瑪峰的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稱為珠穆朗瑪峰。
南迦巴瓦峰 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是世界罕見的高峰深谷。由於南峰所在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地質的構造復雜板塊構造運動強烈,造成南峰地區山壁聳立、地震、雪崩不斷,攀登難度極大,反而使南迦巴瓦很長時間以來成為未被人類登上的最高的一座「處女峰」,直到1992年10月30日方由中日聯合登山隊登頂成功。南迦巴瓦在藏語中有多種解釋,一為「雷電如火燃燒」,一為「直刺天空的長矛」,後一個名字來源於《格薩爾王傳》中的「門嶺一戰」,在這段中將南迦巴峰描繪成狀若「長矛直刺蒼穹」。由這些充滿陽剛的名字里,我們大概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剛烈與不可征服。 南迦巴瓦峰充滿了神奇的傳說,因為其主峰高聳入雲,當地相傳天上的眾神時常降臨其上聚會和煨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雲就是神們燃起的桑煙,據說山頂上還有神宮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峽谷地區的人們對這座陡峭險峻的山峰都有著無比的推崇和敬畏。
貢嘎雪山 貢嘎山坐落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在橫斷山系的大雪山中斷,位於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其主峰海拔7556米,其中的大冰瀑布高寬均達1000米以上。
念青唐古拉峰 「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由此可見藏民對它的崇敬相希望。這四座山峰及其周邊地區曾受到強烈的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較為陡峭的山嶺,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異常。山勢筆直,險要壯觀。主峰頂部形似鷹嘴,多斷岩峭壁。白天雲霧繚繞,常年為冰雪覆蓋。它有三條主要山脊:西山脊、東山脊和南山脊。受地形影響該地區冰川發育受到很大的限制。北坡附近,主要以橫向的山谷冰川和懸冰川為主,懸冰川冰舌末端往往高達5700米。南北兩側的峽谷中橫卧著兩條冰川,直瀉而下,多冰陡牆和明暗裂縫,險惡萬分而又奇特壯觀。這地區的粒雪線也比其他地區為高,達5800米以上。 在西藏古老的神話里,在苯教或藏傳佛教的萬神殿中,在當地牧羊人和狩獵者的民歌和傳說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納木錯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聖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婦,念青唐古拉山因納木湖的襯托而顯得更加英俊挺拔,納木錯湖因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綺麗動人,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信徒、香客、旅遊者前來觀瞻朝拜,成為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宗教聖地和旅遊景觀。
托木爾峰 托木爾峰「山地地形崎嶇,峰巒峻拔,冰雪嵯峨,凌空峭壁,千仞攢空」,托木爾峰自然景觀奇麗壯觀,終年白雪皚皚、雲纏霧繞、景象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猶如神工鬼斧,七奪天工。山峰下的別迭里山口是古代中西陸路交通重要通道。峰區數千條冰川交錯密集,好似玉龍飛舞,千姿百態,頗為壯觀,是新疆四大冰川之一。
4. 關於英國巨石陣,你知道多少
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約建於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准確建造年代距今已經有4300年,即建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 主體結構 巨石陣佔地大約11公頃,主要是由許多整塊的藍砂岩組成,每塊約重50噸。這些石柱排成圓形,最高的石柱 高達10米,不少橫架在兩根豎直的石柱上。 二期建築 巨石陣的主體由幾十塊巨大的石柱組成,這些石柱排成幾個完整的同心圓(在古代這是一個象徵「完美」的符號),巨石陣的外圍是直徑約90米的環形土溝與土崗,內側緊挨著的是56個圓形坑,由於這一些坑是由英國考古學家約翰·奧布里發現的,因此又叫「奧布里」坑。在當地出現的第一塊石頭是位於圓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塊重約5噸的沙岩(又被稱為「種石」)。在此石出現200年之後,若干石柱才從英格蘭西部的威爾士運來,矗立在中央,並形成兩個一大一小的圓周。考古學家稱之為「巨石陣」的二期建築。 三期建築 再後者,「種石」被挪走,「巨石陣」進入了建築的第三階段——人們運來了180塊大沙岩,與原來的青石柱重新排列成圓形和馬蹄形結構。事實上從現有的遺跡上,人們也可窺見「巨石陣」第三階段的基本風貌。據估算,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造「巨石陣」需要至少3000萬小時的人工,相當於1萬人工作整整1年。 最不可思議的特點 巨石陣最不可思議的是石陣中心的巨石,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近30噸,然而人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重達7噸的巨石是橫架在兩根豎著的石柱上的。 巨石來源 巨石陣的主要材料是藍砂岩,小的有5噸,大的重達50噸。但在索爾茲伯里地區的山脈中並沒有藍砂岩,最後,考古學家在南威爾士普利賽力山脈中發現了藍砂岩。考證結論說明,數千年前的人們,不僅能將堅硬的藍砂岩從山體中開鑿下來,還能輕松地將原本粗糙銳利的表面打磨光滑。考古人員在普利賽力山脈的採石場發現了一些廢棄的石斧和金屬工具,這些工具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考古人員推測,當時的建造者已經掌握了鑿刻巨石的技術,巨石就是被這些工具從山體中開鑿下來的。在找到需要的石塊後,還要將這些較大的石塊分割成預定尺寸的小石塊,專家們從石塊的開鑿痕跡中判定,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一種木楔斷口的方法,接下來用非常硬的沙礫連續打磨石塊,來完成巨石最後的修整工作。
5. 請問,梵蒂岡大教堂建築是什麼風格有多大
梵蒂岡大教堂即聖彼得大教堂。它的建築風格是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它建造時間為1506~1626;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建築面積約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它裡面約有450尊雕像,500根立柱,50座祭台,可容納6萬人。
聖伯多祿大教堂由於其禮儀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點之一。教宗每年會在此舉行多個儀式,包括聖殿內外的人數,每次約有一萬五千人到八萬人參與。聖伯多祿大教堂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很強的關聯,早期基督教、教宗國、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
(5)什麼被譽為人類歷史最神聖的朝聖地之一擴展閱讀:
一、建築歷史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326-333年在聖伯多祿墓地上修建的,稱老聖伯多祿大教堂,於333年落成。呈文藝復興盛期風格。
1503年猶利二世決定重建聖伯多祿大教堂,之後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義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主持設計施工,首任總監多納托·伯拉孟特後,在1514年拉斐爾被委任了總監的職位,再之後的1538年為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和1547年則是米開朗基羅。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
聖伯多祿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聖伯多祿廣場,建於1667年,主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貝爾尼尼。
二、建築風格
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徵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
聖伯多祿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拉丁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築而成,裡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許使用三腳架和閃光燈拍攝。
6. 麥加朝聖,麥加在哪個國家
麥加在沙烏地阿拉伯。
麥加 (Mecca) 是伊斯蘭教的第一聖地。它座落在沙烏地阿拉伯西部賽拉特山區一條狹窄的山谷里,面積不到760平方公里,人口約179萬 。四周群山環抱,層巒起伏,景色壯麗。
麥加(阿拉伯語:مكّة مكرمة;羅馬化:Makka Mukarrama,英語:Mekka、Mecca、沙特:Makka),全稱是麥加·穆卡拉瑪,意為「榮譽的麥加」,中文較罕見的翻譯有滿克、麥克白,墨克等譯名。麥加是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擁有克爾白。麥加是伊斯蘭教的聖地,非穆斯林(卡菲爾)不得進入。
註:麥加朝聖一般指麥加朝覲
麥加朝覲,是穆斯林朝覲沙烏地阿拉伯麥加省麥加·穆卡拉瑪市時,須履行的多項宗教儀式的總稱。阿拉伯語音譯哈吉。伊斯蘭教五功之一,中國穆斯林稱其為朝功。朝覲是伊斯蘭教的第五個基柱。
7. 南嶽聖帝的來歷
中國五嶽皆有岳廟,每個岳廟都有岳神。南嶽衡山之神老百姓都尊稱為南嶽聖帝菩薩。他是誰的化身?在五千餘年的漫長歲月中,這尊威靈顯赫的菩薩也有自身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普通走向輝煌的歷史。
岳神是伴隨五嶽的產生而產生、輝煌而輝煌的。
歷史學者認為,給五嶽的封禪、祭祀,對五嶽的崇拜,起源於原始時代人們對天地、對太陽、對山嶽的崇拜。《山海經》把所有的大山都說成是神人和怪獸居住的地方,《禮記》也認為山峰能興雲做雨,把山峰當作求雨、治洪的神靈來崇拜。古代傳說中,從炎帝神農氏游息南嶽水簾洞,黃帝有熊氏分九州奠五嶽得祝融辨孚南方,以及後來的赤帝、祝融、堯舜、禹等首領都巡祭衡山,行「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的祭典,基本形成了「夫山者,萬民之所仰也」的理念。這種尊天親地的原始宗教精神[用現代語言就是尊重大自然的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祭祀 文化的本質與精髓。在對土地、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等44神的祭拜中,五嶽山神被列為首位。歷代帝王對五嶽的祭祀都不敢怠慢輕薄,且把此作為顯示和行使國家權力的象徵。南嶽衡山在五嶽的祭祀秩序中排位第二,僅次於東岳泰山。唐代文學家韓愈認為,南嶽衡山離京城最遠而獨為崇,其神必靈。事實也的確如此,南嶽祭祀之盛經久不減,甚於平臨四岳。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化的發展,由於南嶽衡山在洞庭湖畔的湘江流域,為人類社會實踐特別是農業、醫葯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基礎,各種各樣的傳說便不斷產生,自然崇拜對象的南嶽衡山被逐漸賦予了靈氣並予以神聖化。因此,南嶽神在人們對南嶽衡山的嚮往和崇拜中誕生了。
在原始崇拜階段,南嶽神是依附在南嶽山中的。祭典活動都是在山頂設祭台或祭壇,祭禮儀式為柴、望。所謂柴,是幡柴,以祭天;所謂望,是望祀,以祭山川。經過這一漫長時期的准備,作為南嶽神的象徵—南嶽菩薩雖未出現,但完全具備了產生神的一切客觀條件。人們對南嶽崇拜的確立,其客觀因素:一是優越的地理位置,風光秀麗的山巒,鬼斧神工的景觀;二是四季變化明顯,垂直分異突出的氣候物象;三是豐富的物產、無窮的資源、理想的生態之周邊大環境;四是堅實的人文基礎、深廣的歷史根基。離開這些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南嶽神是不可能產生的,南嶽的文明也是不可能稱「奧」的。
偶象的菩薩只不過是崇拜對象神化後的文化工藝品。南嶽菩薩也不例外。現在看見的南嶽聖帝不知是第幾代工藝品了。起初,南嶽山神被神聖化以後,伴隨著宗教的發展,南嶽神才以人物形象被人們捧上神壇,祭拜活動的地方也由野外走向了室內,祭典儀式也由柴望改為廟享。南嶽菩薩所居的南嶽廟,傳說秦漢即有之,從有關資料來看應是在祝融峰頂,現時人們仍稱之為老廟。漢武帝借交通不便把南嶽移至潛山,但在人們的習慣生活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始終是衡山作為南嶽嚮往和禮拜的。隋文帝重新明確江南衡山為南嶽,南嶽開始在山下建新廟,初在現廟址的東北側也就是萬壽大鼎的下面,興建萬壽廣場時還挖到了當時岳神廟的遺址。唐玄宗李隆基遵司馬承禎的建議封五嶽之神為真君,按道教的規范在山下建南嶽真君祠,也就是現存的南嶽大廟了。從唐代大文豪韓愈謁南嶽廟的詩中,有「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逕趨靈宮。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的生動描述,足見當時的南嶽廟的宏偉和壯觀。
被神化了的菩薩是無所不及、無所不能的。因此關於南嶽菩薩的來歷就太豐富多彩了。相傳,隋文帝重新明確江南衡山為南嶽之前,祝融峰頂立有山神祠。當時的南嶽菩薩還應只是個代表南方的地方長官神,傳說叫司天霍王廟。古時衡又可讀霍,霍王就是衡山王。一直到唐代,唐明皇還不清楚五嶽之神是誰。他問司馬承禎,五嶽何神主之?對曰:「岳者,山之巨鎮。出雲降雨,為國之望。然靈山之隱,別有仙官居之。」於是他下詔建真君祠,並隨之封南嶽之神為司天王{東岳為齊天王、西嶽為金天王、北嶽為安天王、中嶽為中天王}。從此,岳神在五嶽山大王的同時沾有了道教的仙氣,尊為真君。
經過261年,到了宋真宗景德四年,由於其它四岳落入真人之手,朝廷對南嶽更為重視。他把五嶽之神由王晉升為聖帝,南嶽神被加封為司天昭聖帝[東岳為齊天仁聖帝、西嶽為金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元聖帝、中嶽為中天崇聖帝]。同時按帝王之居擴建岳廟,並初步奠定了岳廟的規制。正殿獨一神座,監廟和禮值官日上香火。又過280多年,元世祖忽必列為了表示對神明的敬意和對漢文化的尊重,於至元28年元月又加封南嶽之神為司天大化昭聖帝。他認為惟名山大川,國之秩祀。自己既然是一國之主,就應對封宇之內的岳神加封,以期保佑民富國安。與此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元代雖是蒙族統治,但對漢文化習俗可是相當重視。元代最末一個皇帝順帝還下令對南嶽廟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整修。人們為了紀念當時修廟有功的蒙古人潭洲府同知阿爾思蘭,給他立了個轄神總管的神位,安放在廟後門的轄神殿內,供奉至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則認為五嶽之神,神靈莫測,「豈國家封號可加」?凡是岳、鎮、海、瀆,都以本名稱之。因此於洪武三年[1370年]南嶽聖帝被改稱為「南嶽衡山之神」。這並不表明他對五嶽之神不重視,而是他認為自己只是個人君,不具有給神加封號的資格。事實上明代也對南嶽廟進行過幾次大的擴建修護,使其更加雄偉、壯觀、崇嚴,且逐漸興建依傍中軸線主體建築的東八宮、西八寺,並徹底整治了大廟的周邊環境,使南嶽廟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古建築群,致有江南小故宮之稱。事實上在朱姓王朝中南嶽菩薩享受了超過帝王的待遇。
清代,雖說是滿族兄弟統一大業,但政治、經濟、文化並不曾排斥早已開化的漢族民眾。從康熙開始,對五嶽特別是南嶽尤其重視。從1705年到1879年間先後6次對南嶽廟進行大的維修,其中光緒年間一次耗銀一億二千萬兩,創造了修廟史上花錢之最。清代的皇帝雖然沒有對岳神加封,但前後欽賜給南嶽廟的御扁有7塊,康熙御書的「光輔紫宸」、「永峙南維」,雍正書的「功宏育物」,乾隆書的「靈曜南雲」,嘉慶書的「宅南標極」,同治書的「銓德鈞物」,光緒書的「黃離永吉」等。這些,足以證明清代王朝對南嶽的重視和對南嶽聖帝的崇拜。
據《南嶽志》中不完全的統計,歷代朝廷祭祀南嶽聖帝是比較頻繁的,其中宋朝29次,元朝8次,明朝33次,清朝42次,足以表明南嶽聖帝菩薩的地位是何等顯赫!但最能說明南嶽聖帝的地位和作用的要數唐中宗李哲在給南嶽的《玉牒》中寫的那句話:「凝薰萬姓,陶化八肱」。這就是五嶽在統治者心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南嶽文化的巨大力量。而清人江有沅也有一句是寫南嶽聖帝的,即:「百神俱廡下,萬古在山中」,倒是有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味道。畢竟是先有山,後才有廟。名山是體,聖帝是魂,山是神的根本。
南嶽聖帝的來歷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南嶽聖帝是山神衍生出來的,沒有具體的原身。另一種認為南嶽聖帝有具體的原身。但原身是誰,意見也不一致。
地理學家認為,江南以衡山為鎮,故封禪南嶽神位,聖帝菩薩是總管南方的地方之神。星象學家認為,「南嶽之鎮曰衡」,「宿當翼軫,度應璣衡」,且軫星之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注生、主壽,因此南嶽聖帝是天上派下來主宰人間生死壽命的天神。相傳壽比南山不是陝西的終南山而是南嶽衡山。以上的這些說法是主張聖帝菩薩沒有原身的。
民間傳說南嶽聖帝是姜子牙封的,其原身是崇黑虎。這根據就是小說《封神演義》,不過,未免有點牽強臆造。
研究歷史的文人和社會學家則以為,神都是由人演釋出來的,南嶽聖帝應是歷史上為人類做過傑出貢獻的偉人或偉大的氏族。而這位偉人或氏族是誰?現有資料也很難認定。
一種意見認為,南嶽聖帝的原身是炎帝神農氏[是一個氏族首領還是一個氏族部落意見不一,我以為是一氏族部落]。按易經的五行學說南方屬火,炎帝以火德王,是南方最大最強的一個氏族部落,也就是上古時期厲山國[今湖南屬其地]的首領,按現在的說法他是南方的第一任長官,故稱厲山氏。他對人類的貢獻不容置疑,神農嘗百草、教耒耕,應算是中國[可以說是人類]農業的創始人和水稻種植以及中草葯的發明者。雖然他帝都長沙,葬在炎陵,但游息之所和主要活動在南嶽衡山。且大南嶽當時的概念也包括了長沙、炎陵乃至整個荊楚之地。從古至今,南嶽的民間祭祀之盛,信眾之廣,淵源之長是其它四岳望塵莫及的。這一歷史文化現象,僅用任何某種宗教信仰難以解釋。追溯其源,我以為這不能排除有史以來人們對自己祖先炎帝的懷念和祭奠。
另一種意見認為南嶽聖帝的原身是祝融。不過祝融也還有多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祝融氏,另一個是祝融君,其實也都應是一個炎帝管轄的地方官職位。
祝融氏有說是火正[實際上也是南方的長官之意]重黎,能光融天下,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帝嚳命曰祝融。且說他是古之王者,擅長音樂,辨乎南方,被黃帝使為司徒。《路史》載:祝融氏一曰和,未有嗜欲,無所造作。師於廣壽,以毓其德,刑罰未施而民勸化。三綱正,九疇序,是以天下洽和,萬物咸遂。於是聽龕州之鳴鳥以為樂歌,作樂屬續以通倫類,諧神明而和人聲,是以耳目聰明,血氣和平而壽命長[這就是南嶽之為壽岳的文化和科學的根源所在—作者注],移風易俗,天下大治,則歌樂為之節文也。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後世火官因以為號,都如鄶,故鄭為祝融之墟,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陽,是以謂祝融峰也。《准南子》載:南方之極,自北方之界,至炎荒之野,都是赤帝祝融之所司。《竹書紀年》:祝融之神降於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位。誠如斯,他做南嶽聖帝固也是當之無愧的。
再說祝融君。《帝王世紀》載:祝融君,即祝融氏之後也。《名勝志》載:祝融峰最高,位值離宮,以應火德,乃祝融君棲息之所。《楚寶》載:祝融者,炎帝神農氏之後,而帝里之玄孫也。
還有人認為,祝融只是一個方位,或一個行政區劃,或一個官的職位,而不是指具體人。因此,祝融氏或祝融君是擔任祝融這一職務的官。但根據歷史記載,不論是哪個祝融都是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傑出貢獻的偉人或偉大的氏族部落。
其實,神也罷,菩薩也罷,都是人的傑作,是人們根據社會和自身的精神需求所創造的文化產物。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信仰寄託和積淀起來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產生,當然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存在和客觀物質基礎。因為在人類較長的遠古時期,五嶽文化集中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五嶽文明代表了民族文明,若要天下太平,安撫百姓,必須打五嶽的旗幟。對統治階級而言,祭祀五嶽、宣傳五嶽、建設五嶽,也是一種政治需求,以圖民安國富、鴻基永固。而普通百姓對岳神、對菩薩的信仰和崇拜,則是一種各自的精神需要,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生活和生產中,難免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或困惑,也不可能對未來沒有任何的企盼或寄望,因而就會想到只有威靈顯赫的南嶽聖帝才可以保佑自己。盡管這只不過是一種精神慰藉,但這種精神慰藉恰恰是人們心裡慾望的滿足。仍可以預言,不會因為科學的發展而致來南嶽朝聖的人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本身是一個怪物,越是古老的文化,越讓人感興趣。只不過朝聖祭祖的目的和方式會有所不同,可能會從科學與保護環境出發,趨向文明、簡捷、研究、欣賞。
南嶽聖帝的地位越高,社會各個政治、文化團體和民間組織都會向其靠攏,打出他的旗號。其中佛、道兩教表現與其更為親密融合,有關他們的祖師同聖帝的傳說就是例證。
在道教的典籍中,聖帝爺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弟子。在《九轉經》中老子以廣壽子的身份下界收聖帝原身祝融君為徒,授以《道德經》等秘籍。唐初,朝廷因道師司馬承禎之諫而為南嶽設真君祠,並被賜封為司天王,遣官奉祀。還有歷代道教中的文人如李白、徐靈期、李泌、李沖昭、軒轅彌明、陳田夫、李長庚等,為宣傳推崇南嶽聖帝,弘揚五嶽文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西來佛教到南嶽比道教晚近兩個世紀,但在對待聖帝菩薩這個問題上也是極為重視並相當明智的。歷史上編釋了其開山祖師慧思大和尚同聖帝菩薩賭棋借地建般若道場的故事。並在慧思所建的南嶽第一古剎設立了南嶽聖帝殿堂,以示真有其事。既體現他們對地方宗神的尊重,又示其不卑不亢的園融精神。
不論道教還是佛教,他們都非常明白,在中國要生存和發展,不能不屈居於統治地位的儒家;在南嶽這座名山要站住腳,要發展,不能不打聖帝菩薩的旗幟。因而在五嶽中,唯獨南嶽山和南嶽廟逐漸形成了三教共存的文化奇觀。南嶽數千年的歷史證明:南嶽聖帝菩薩事實上早已成為南嶽文化的始祖,有關祭祀他的一切活動也早已成為南嶽文化的主要內容。南嶽如此,其它四岳也合當如此。中國五嶽歷來是江山社稷的象徵,是一種政治地位。五嶽文化也應是一種政治文化。南嶽聖帝也順理成章由山神、民間神、地方神逐步走向了「官神」、「帝王神」、「萬能神」。
8. 歐洲三大教堂是什麼
1、聖母百花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羅倫薩總教區的主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它是佛羅倫薩的標志,也是佛羅倫薩市內最高的建築。教堂建築群由主教堂、鍾樓和洗禮堂構成,不僅規模宏大,更是整個文藝復興初期的代表性建築。
塔頂有文藝復興式樣的大鍾,鍾樓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如果腳力還行,不妨嘗試一項健步運動,攀爬教堂高塔里287級樓梯,登高瞭望整個布拉格城,當你上氣不接下氣地終於到達塔頂時,令人屏息的百塔美景,將令你感到真正值回票價。
9. 奧里薩邦的名勝古跡
自公元前2000年綿延至今有文獻可考的歷史中,毫無疑問地,是奧里薩邦境內星羅棋布地遍布著的古代遺跡。從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到雄偉壯麗的林迦拉賈神廟和札格納特廟,從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到雕刻精美的穆克泰西瓦爾神廟和其它類似廟宇。在拉特納吉里、拉利塔吉里、烏代基里和其它地方發掘的各類考古發現,說明奧里薩還受到佛教的影響。肯達基里和烏代基里以及其它地方的那些石鑿洞穴表明耆那教也在奧里薩留下了它的影響。
布巴內斯瓦爾
奧里薩邦首府——布巴內斯瓦爾,廣泛地被人們認為是「印度的神廟城市」。這里是印度教一個十分重要的朝聖中心。這座曾經自豪地擁有2000多座神廟的古老城市,如今仍有數百座神廟點綴其間。正是在布巴內斯瓦爾這里,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奧里薩神廟的建築風格從其初期逐步發展成熟,最終達到頂峰。如今,新的布巴內斯瓦爾城以其現代化的建築完美地烘托出其悠久的歷史氛圍。
帕爾蘇拉邁希瓦爾神廟
帕爾蘇拉邁希瓦爾神廟(公元650年)是如今仍舊矗立在布巴內斯瓦爾城中最古老的神廟。雖然這座神廟在1903年被修繕過,繼之又對其內部密室頂部作了一些改變,但其結構卻完全保留了最初的形式。這座小小的神廟顯示出奧里薩神廟最初發展階段的兩個主要建築因素:蜂窩狀塔(通常被人們叫做玖勒)和塔前的門廊(通常被人們叫做迦格莫罕)。這座塔的塔檐層層疊疊地向上堆積成尖頂,塔檐角為蓮花狀。塔身的每一面在中央都有隆起的一條「脊」,像是一條自下向上逐漸尖細的「翼肋」匯集到塔頂。塔的門廊成矩形,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石材板。光線通過天窗、門洞和鏤空的窗格射入內部。盡管這是一座濕婆神廟,但也是毗濕奴和雷雨神因陀羅、太陽神蘇里耶和閻魔的象徵,同時還是七位母親女神的象徵。在南邊的牆上,是卡爾迪克耶(濕婆諸多兒子中的一個)騎在孔雀上的一幅精美的肖像。大多數的雕刻都裝飾在內部的含糊不清的馬蹄形石質「框」中。這些雕刻都和佛教早期的石頭僧院有關,就像不同的神的象徵一樣,它們說明了印度神性的相互滲透性。
林迦拉賈神廟
建於11世紀的林迦拉賈神廟矗立在布巴內斯瓦爾城中,是這里的象徵性建築。林迦拉賈神廟的塔的高度超過180英尺。神廟上的許多雕刻描畫的是正在進行宗教活動或者是拿著樂器正在演奏的一組組人群。建於11世紀的這座神廟的現存主體結構,被認為是建造在7世紀的早期石廟遺址之上,在現存的神廟建築中似乎就可以看到那座早期石廟的一些殘存結構。林迦拉賈神廟是人們膜拜神的地方。在這座巨大無比的林迦拉賈神廟建築群中,有150座神龕,它們都十分引人入勝。
穆克泰西瓦爾神廟
小巧而雅緻的穆克泰西瓦爾神廟(公元950年)經常被人們稱作是「奧里薩建築藝術的微型珍寶」。這座神廟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神廟建築藝術羯陵伽學派早期和晚期之間的過渡點。在神廟的外牆上裝飾有許多雕刻,表現了神的各種變化。這些神龕包括佛教和耆那教的形象,以及濕婆派(印度教)的形象。這顯示了奧里薩宗教的深厚包容性。穆克泰西瓦爾神廟的「韜拉納」(拱形門道)值得特別注意。它的雕刻極其精美,包括那些渦卷形雕刻、優美的女性形象、猴子和孔雀,以及大量精美和可愛的裝飾性細部。在神廟的東邊,有一個聖水池,在西南角上,有一口井,據說井水可以解決生育問題。
拉賈拉尼神廟
建於11世紀的拉賈拉尼神廟,坐落在一片開闊的稻田裡,顯得十分典雅。整座神廟是用紅黃色砂岩建成的,在當地,人們管這叫拉賈拉尼。這座神廟的迦格莫罕(門廊)曾經塌陷,後於1903年重建,風格簡朴。而神塔卻驚人的華麗,並且因其簇生於主塔的眾多小塔所表達的審美觀而著名。神廟的雕刻形象既優雅又活潑可愛,尤其是那些美麗的女性形象,她們有的表現出愛戀嬉戲,有的懷抱著孩子,有的正在照鏡子或正在逗弄寵物鳥。在塔的入口門道拐角處的突出部,可以看見著名的「八方守護神」。從左手開始順時針方向,他們依次是:因陀羅(東方,吠陀諸神之王)、阿耆尼(東南,吠陀火神)、閻魔(南方,死神)、旎隸迪(西南,苦難神)、伐樓拿(西方,吠陀海神)、伐由(西北,風神)、庫柏拉(北方,財富之神,在這里是心願樹)和伊沙拿(東北方,濕婆的化身之一)。
達達基里和烏達亞吉里石窟
在布巴內斯瓦爾以西7公里的地方有兩座小山,肯達基里和烏達亞吉里,這里是奧里薩歷史的重要紀念碑。這兩座小山的岩石上有許多雕鑿出來的洞穴,這些洞穴形成一層層的古老的居室,耆那教的苦修者就居住在裡面。這些洞穴是喀羅吠剌王建造的,可能開始於公元前1世紀。烏達亞吉里的18座石窟包括著名的訶提袞帕(象窟)和銘文。訶提袞帕銘文提供了喀羅吠剌王的武功和那一時期的社會狀況。銘文提到喀羅吠剌王的皇城有門堡、洗浴池和飲水池,還有正式的音樂舞蹈演出。
著名的拉尼袞帕(王後窟)也位於烏達亞吉里,分上下兩層,有一個大院子,還有雕刻精美的中楣。那些雕刻展示的是廣為人知的神話、歷史場景和宗教儀式以及許多舞者。其風格十分成熟,非常典雅和生動。象頭神窟是獨立的,有一條小路從拉尼袞帕通向那裡,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個窟保存較好。
所有的洞窟都不大,順著岩石的走勢開鑿而成。洞窟之間滿布著動物、人和神的形象,這些雕刻顯示了早期階段奧里薩藝術家的喜好,展示出強烈的、活潑的民間元素。
幬里
從布巴內斯瓦爾向南8公里,達亞河邊的幬里山丘頂部,岩石露出地表。就是在這里,據說阿育王完成了從征服者到佛教徒的轉變。在這座小山腳下,人們可以看到石刻阿育王詔書和公元前260年用一塊巨大岩石雕鑿出來的大象的前部。幬里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由於70年代初期在這里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通常被人們稱作祥地 堵波。1972年重建的古老的達瓦萊希沃爾神廟也位於這座山頂。
西素帕勒格勒赫
距離布巴內斯瓦爾的林迦拉賈神廟只有2公里的地方是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紀的這些遺址,顯示了即便是在那麼久遠的年代,這里就已經有了防禦堅固的城市,並且證實了奧里薩文明有著非常古老的根基。
黑拉普爾
黑拉普爾有一座11世紀的64個女瑜伽修行者的無頂廟宇。這座廟宇在奧里薩邦位居第二,是印度四座這樣獨特的廟宇中的一座。
普里
普里是印度著名的四大宗教中心之一,被認為是札格納特神的居所。根據傳說,普里曾經一度是座森林繁茂的小山,薩巴拉斯人居住在這里(屬於原始南方語系的前雅利安和達羅毗荼部族)。普里的陽光沙灘是世界上最好的沙灘之一。
札格納特神廟
位於普里的札格納特(宇宙之神)神廟是印度最神聖的朝聖地之一。人們認為它是神的位於北南東西四方的居所之一。現存的神廟建於12世紀,代替了被認為建於10世紀的主體結構。高214英尺(65公尺)神廟的塔尖俯瞰著周圍的鄉村。這種視覺上的優勢成為一種象徵:這座神廟統治著普里城中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座巨大神廟整體建築的每一邊長度為650英尺,被一道20英尺高的牆包圍著。在那道牆裡面就是一座城市。這里有6,000名神廟僕人,一座神廟廚房,每天向10,000人提供飯食(在節日里超過25,000人),和一位奧里薩宗教生活中心的主神。札格納特神廟真正是世界上一個獨一無二的公共機構。
直到前不久,幾乎整座廟宇還都塗著白灰,有時被外國水手稱作「白塔」。這樣一座重要的廟宇卻有著樸素的外觀,這使得學者們迷惑不解,因為奧里薩的廟宇通常都裝潢華麗。1975年考古學家們發現,塗上的那層白灰是一層用以保護裝飾華麗的雕像的保護層。它的下面是十分華麗的裝飾性雕刻。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
這座廟宇庄嚴地屹立在孟加拉灣廣闊的沙原上,代表那一時代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工藝,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將其描述為:「人的語言被石的語言擊敗」。這個奉獻給太陽神的13世紀的建築奇跡宏偉壯麗,它那巨大的面積,以及描繪出生活的各種變化節律的輝煌雕塑的和諧一致,皆享有盛譽。
這座廟又被稱作「黑塔」,它默默地見證著奧里薩的建築達到巔峰的時代。著名印度學家和藝術史家E·B·哈維爾在提到科納拉克太陽神廟時描述道:「即使是氣勢恢宏的古希臘時代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在優美的動感和立體感方面也無法超越這些印度的阿基里斯;而與那些雄偉壯觀的馬匹所顯示出的巨大力量與勃勃生機相比,韋羅基奧在威尼斯的那些名作便不值一提。」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廟是由恆伽國王那羅僧訶修建的。整座廟宇被設計成豪華壯觀的戰車形狀,車身下設有24隻裝飾極其精美的巨輪,由7匹強健的駿馬駕馭,令人聯想到這座廟宇就是一輛太陽神的戰車。科納拉克駿馬代表戒律、力量和發展。在建築方面,該廟由一座聖殿構成。聖殿上有一個曲線窗花格的尖頂,現已缺損,還有一座門廊。其特點是金字塔形的頂部,它充分顯示了羯陵伽建築風格,包括所有引人注目的細部。門廊前部是一座雕刻裝飾的舞廳。盡管主殿已成廢墟,但舞廳和觀眾廳還是完整無損。
據說那羅僧訶國王將12年的稅收都用於建築該廟,經過1,200名建築師和能工巧匠的不懈工作才將其完成。建廟時使用了3種石料:紅土石、肯多利石和黑綠泥石。紅土石用於地基,肯多利石用於廟牆和其上的雕像,而黑綠泥石用於門側柱和太陽神像。
裝飾廟宇的雕像種類繁多,例如既有行進中的軍隊和器樂伴奏的舞會等場面,又有眾神、鳥獸、花卉圖案以及其它各種雕塑。廟中布滿表現性愛的形象,帶來了審美愉悅和崇高神聖感的完美結合。廟宇的三個側面有太陽神鵰像,即獅面象身獸、大象和馬匹的雕像,它們使整座廟宇的景觀更加美不勝收。
印度考古局建立了一個太陽廟博物館,展出許多這座廟宇所珍藏的雕像。
科納拉克坐落在木麻黃種植園充滿神秘魅力的自然環境中,與布巴內斯瓦爾和普里一起,構成了奧里薩寺廟建築的最佳金三角組合。科納拉克海灘擁有壯麗的日落景觀,令旅遊者目迷心醉。從陽光照耀的海灘到這座建築奇觀,科納拉克有許多景點可供游覽。
喀塔克
喀塔克為奧里薩邦的前首府,是該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該市位於北部的默哈訥迪河與南部的卡塔喬迪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的頂端。拉特納吉里—烏達亞吉里—拉利塔吉里景區與喀塔克毗鄰。
拉特納吉里
拉特納吉里位於賈賈普爾區比魯巴河谷,是著名的佛學中心。與該村相鄰的那座同名的小山中有著豐富的佛教古跡。經過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拉特納吉里至少從笈多王朝國王那羅僧訶·笈多統治時期(公元6世紀前半葉)就已成為佛教中心。
最初,這是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中心。在公元8-9世紀期間,它變成了一個偉大的佛教密宗或曰金剛乘藝術和哲學中心。據認為,拉特納吉里大學對公元10世紀密教時輪乘的興起發揮過重要作用。拉特納吉里大學是昔日三所古老的佛教大學之一。當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於公元639年訪問這所大學時,它成為主要的佛教中心至少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拉特納吉里宏偉的佛教遺址上有一座宏大的磚寺,它設有美麗的大門、內殿,內有巨型佛像的聖殿,以及大量的佛教雕像。當地還有一座小些的寺廟,內設一座石殿,幾處磚龕,還有一座大佛塔,四周環繞著許多小佛塔。
烏達亞吉里
烏達亞吉里位於賈賈普爾區,是奧里薩最大的佛教景區。最近的考古發掘發現,該地寺廟古時的名稱為摩塔婆大寺,遂使其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公元7世紀到12世紀是這里的佛教繁榮時期。考古發掘還發現了一座磚寺,內有大量佛教雕像。整個發掘現場位於一座大山的山麓,這座山便成為它的庄嚴背景。烏達亞吉里的這些考古遺址包括一座磚塔,兩座磚寺,一個帶有銘文的美麗的樓梯石井,以及位於後山頂上的石刻雕像。發掘出的以及正在發掘的大量雕像,均屬於佛教的萬神殿,由眾菩薩像和眾禪那佛像構成。雖然該地緊鄰拉特納吉里(大約相距5公里),烏達亞吉里卻沒有多少金剛乘的雕像。
拉利塔吉里
拉利塔吉里雖然最近才發掘出來,卻是此地最早盛行佛教的地方,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世紀。這里有一座宏大的磚寺和神廟山遺址,一座小山頂上分布有幾座佛塔和一座經過改良的石塔。
阿馬拉瓦蒂和那伽爾朱納康達
這兩個地方都是佛教遺址。在阿馬拉瓦蒂,在薩陀伐訶那王朝時期產生影響的佛教遺跡包括不少宏偉的雕刻、神廟、廟宇、壁畫和鑲板。在那伽爾朱納康達,發掘出的佛教遺跡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紀。
奧里薩邦海灘
奧里薩邦綿長的濱海區擁有全世界最美的白色沙灘。浦那海灘是無數朝拜者的主要集合地,使這里成為印度主要宗教聖地海灘點之一。海灘度假村昌迪普爾是深受海灘熱愛者喜愛的另一個海濱度假勝地。古海港海上高帕爾普爾景色秀美,未經污染,遊客們游覽奧里薩邦海灘時不容錯過。
1、海上高帕爾普爾 - 海上和水上運動愛好者的至愛,有金色海灘,是游泳或閑逛的理想地點。
2、昌迪普爾海灘- 著名的海灘度假區,有獨特的海灘,海水在低潮時退卻5公里。
3、科納克(Konark)海灘- 世界著名景點,最精緻的太陽神殿所在地。
4、帕拉蒂勃海灘- 印度重要的商業活動海港,有美麗的大海和常青的森林,這里是瑪哈納迪一個巨大的河口,遍布島嶼和溪流,適合潛水,以巴拉戴瓦神殿遺址聞名。
5、浦那海灘- 奧里薩邦金山角三大景點之一,印度四大聖地之一。海灘位於孟加拉灣海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海灘之一。
6、巴裏海(Balighai)海灘- 四周常綠喬木環繞抱,氛圍寧靜,設有海龜研究中心。
7、塔拉薩里(Talasari) - 海灘距離迪喀(位於西孟加拉邦)8公里,是塔拉薩里最安靜的海灘。
考古發現
2500年古城現身印度奧里薩邦
2008年02月15日考古學家宣布,他們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發掘出了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稱,這座古城的規模比雅典古城還要大。
這座古城遺址位於奧里薩邦的布巴內什瓦爾附近。古城名為「西蘇帕爾加爾」,早在60年前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發掘工作一度中斷直到2001年才得以繼續。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殘留的建築結構以及不少手工藝品,包括一些陶制的器皿和裝飾品的碎片等。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推測,「西蘇帕爾加爾」古城建立於公元前三世紀初期,最終於公元四世紀中期消亡。這座古城有四條通道,具有較為完善的城市規劃,能夠容納2萬居民,這比能容納1萬居民的希臘雅典古城的規模要宏大得多。考古學家表示,「西蘇帕爾加爾」古城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城市之一。這個發現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印度奧里薩邦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當時繁榮的文明。
10. 關於「巨石陣」的資料
巨石陣網路名片
巨石陣又稱索爾茲伯里石環、環狀列石、太陽神廟、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欄、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歐洲著名的史前時代文化神廟遺址,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約建於公元前4000~2000年(2008年3月至4月,英國考古學家研究發現,巨石陣的准確建造年代距今已經有4300年,即建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
巨石陣建造方法
具有千年歷史的巨石陣在古代英語的意思是高懸在天上的石頭,幾千年前的人們究竟用什麼方法建造了巨石陣呢?
20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研究發現,史前巨石陣的建造期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追溯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不過當時並沒有巨石,只是建造了一個能容納數百人的圓形土堤,在土堤內挖出了56個圓形坑,據考證,坑內當時很可能埋入了木樁,而木樁的作用是用來測量季節變化的。
公元前2000年,銅器時代初期,人們對巨石陣的進口進行了改造,當時鋪設了壕溝和兩道500米長的人行道,被稱作「斯泰申石碑」的四座石柱,豎立在了巨石陣內側,在這個階段,似乎曾決定在中央豎起兩圈藍砂岩石柱,大約豎起四分之三圈石柱之後,可能由於計劃改變,這項工程突然停止,於是石柱被搬走坑被填平。
《國家地理》提供的「巨石陣」的照片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巨石陣進入了建築的第三個階段,人們運來了100多塊巨大的砂粒岩,並且建成了有30多個石柱的外圈,在外圈裡側布置了馬蹄形。在第三階段中期,在這5座石碑坊的里側布置了許多藍砂岩石柱,其中藍砂岩的石柱殘存到了今天。
巨石陣的主要材料是藍砂岩,小的有5噸,大的重達50噸。但在索爾茲伯里地區的山脈中並沒有藍砂岩。最後,考古學家在南威爾士普利賽力山脈中發現了藍砂岩。考證結論說明,數千年前的人們,不僅能將堅硬的藍砂岩從山體中開鑿下來,還能輕松地將原本粗糙銳利的表面打磨光滑。考古人員在普利賽力山脈的採石場發現了一些廢棄的石斧和金屬工具,這些工具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考古人員推測,當時的建造者已經掌握了鑿刻巨石的技術,巨石就是被這些工具從山體中開鑿下來的。在找到需要的石塊後,還要將這些較大的石塊分割成預定尺寸的小石塊,專家們從石塊的開鑿痕跡中判定,當時的人們用的是一種木楔斷口的方法,接下來用非常硬的沙礫連續打磨石塊,來完成巨石最後的修整工作。
這些巨石是怎樣從南威爾士採石場運到索爾茲伯里巨石陣的呢?專家們經過初步考證認為,這些藍砂岩確實是通過人力從南威爾士被搬運到現在的位置的。運輸藍砂岩最合理的路線是:巨石首先從普利塞里山經陸路到達靠近海岸的米爾福得港,然後將石料裝上船,最後到達巨石陣。這條線路,水路長達300多公里,專家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製造出載運巨石的船隻。
從普利塞里山脈到達巨石陣,陸地行程將近40多公里,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在陸地上運輸這些巨石的呢?研究人員認為,運輸巨石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困難,運輸的工具很可能是利用撬杠、滾木和繩子。古時候巨石陣周圍的山谷里有茂密的樹林,人們利用堅硬的樹木充當滾木和撬杠,而一種叫做斷樹的樹皮可以製造出繩子,考古學者首先將樹皮放在濕泥里浸泡6個星期,樹皮就變成了富有韌性的纖維,把它們絞在一起,就成了簡單結實的繩索。
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條件下,古人又是如何准確地將橫梁放到石柱頂部的呢?專家們認為,架置石塊橫梁很可能用的是「土屯法」。專家介紹說,土屯法就是利用斜面原理,用很多的土把兩個柱子埋起來,形成一座山形,高度就是這個石頭要到的高度,做成一個斜坡,然後從斜坡上把石頭拉上去,下面用撬杠,很可能要鋪原木,就位之後把土挖掉。
在漫長的年代裡,巨石陣猶如強勁的磁鐵,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許多人更願意相信,這是遠古祖先有意留給後人的一個巨大謎題。
巨石陣之謎難倒科學家
根據法制日報報道宇航員現在可以乘太空梭自由往返於太空和地面之間;無人宇宙飛船可以前往火星探測那裡是否有水;科研人員剛剛完成了「生命之書」,破譯了人體基因編碼的序列,這一切都說明現科學是何等的發達。但人類對自己的祖先在科技不那麼發達的時期留下來的一些遺跡,也仍然有解不開的謎團。坐落在英國的圓形石林就是其中之一。
圓形石林也叫做巨石陣,位於英國離倫敦大約一百三十公里一個叫做索爾茲伯里的地方。那裡的幾十塊巨石圍成一個大圓圈,其中一些石塊足有六米之高。據估計,圓形石林已經在這個一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幾千年。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確切知道當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圓形石林是早期英國部落或宗教組織舉行儀式的中心。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那裡是觀察天文的地方,人們很可能在季節變化之際在那裡舉辦活動。
圓形石林是人類早期留下來的神秘遺跡之一。科學家經過多次詳細的考察之後,已經大概估計出它的建造年代和過程。科學家認為,圓形石林可能最早於四、五千年前開始動工,整個工程前後進行了數百年,才成為同現在狀況類似的格局。
科學家知道建造圓形石林的石頭來自威爾士。但是沒有人知道古代的威爾士人如何把這些幾十噸重的巨石運到三百多公里之外的索爾茲伯里平原。
很多專家認為,圓形石林建造的時間在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六百年之間,但是到了大約公元前一千五百年,也就是離現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英格蘭的早期居民就不在這個地方舉行任何活動了。然而英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圓形石林可能到更晚一些的時期仍然在發揮某種功能。根據科學驗證,在圓形石林內發現的一名男子的骨架是兩千多年前留在那裡的。
英國公眾6月份在圓形石林舉行了1984年以來的第一次紀念夏至的活動,圓形石林內的巨石正好同夏至那天太陽升起的位置排成一線。在圓形石林紀念夏至的人大都相信英國古代克爾特人的巫師宗教,他們認為他們舉行的活動同當年在圓形石林舉行的宗教儀式相似。甚至有人認為,信奉多神靈的古代凱爾特人是圓形石林的建築師。最早的克爾特巫師是法官、立法人員和神職人員。他們在那裡舉行宗教儀式,解決法律糾紛,並向老百姓發布指令和提供幫助。但是據認為,這種宗教在一千五百年前就銷聲匿跡了。
王室墓地?
英國研究人員29日說,英格蘭西南部的史前「巨石陣」可能是一個古代王室墓地。
研究人員將從「巨石陣」挖掘出的人類遺體作放射性同位素檢測,以確定這些遺體的埋葬年份。他們認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間,「巨石陣」是一處墓地。
設菲爾德大學考古學家帕克領導了發掘工作。他說:「我們的猜想是,『巨石陣』原是一處安葬死者的地方。進一步的猜想是,這里葬的可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可能是英國古代一個王室成員。」
考古學家估計,600年間「巨石陣」共有150人到240人下葬。埋葬人數如此之少,可能意味著這些人屬於同一顯赫家族。
設菲爾德大學古代人口統計學專家錢伯萊恩說,「巨石陣」埋葬的是同一家族成員的線索是,早期在那裡下葬的人很少,但此後幾個世紀,隨著家族後代人數增加,下葬人數也相應增加。
英國政府從大約八十年前開始修復圓形石林。從那時起,圓形石林已經成為英國最熱的旅遊點之一,每年都有一百萬人到那裡游覽。最近到那裡參觀的人當中有一名美國教師。參觀過後,這名教師頗有感慨地說,建造圓形石林的古代人當中一定有很偉大的發明家和工程師。 地圖坐標
北緯 51°10'43.86"
西經 1°49'34.28"
在英國倫敦西南100多千米的索爾茲伯里平原上,一些巍峨巨石呈環形屹立在綠色的曠野間,這就是英倫三島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跡------巨石陣。
在英國人的心目中,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 考古證明,巨石陣的修建是分幾個不同階段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開始了巨石陣的第一階段的修建。人們先挖了一道環形旱溝,在溝的外側斜置了一石塊,在環溝內側,修建了土壇,壇中有56個土坑。藍砂岩派成的兩個圓圈,是巨石陣的雛形。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900年,人們修建了通往石柱群中央部位的道路,又建成了規模龐大的巨石陣,形成了夏至觀日出的軸線。人們以巨石作柱,上卧一巨石作楣,構成直徑30米左右的圓圈。圓圈內是呈馬蹄形的巨石牌坊。其後的500年間,人們不厭其煩地多次重新排列這些巨石的位置,形成了今天大致能看出的格局。從現存的遺址看,這個環形石柱群被直徑達120米的土堤圍繞著,其石高6米,單塊重30噸~50噸,石柱上面是厚重的石楣梁,緊密相連, 形成柱廊形狀;石環外側土牆的東部有一巨大的石拱門, 整個結構呈馬蹄形。石環內有5座門狀石塔,總高約7米,呈向心圓狀排列。
迄今發現的巨石陣共有人工琢鑿過的巨石130多塊。這些巨石也引起了許多推測。人們曾經認為這些巨石中的藍砂岩石采自威爾士南部的普雷斯塞利山脈,這些藍砂岩塊被放在木筏上由水運而來。但也有地質學家認為,巨石陣的石頭種類繁多,也許是由冰川活動把它們從更遙遠的地方帶到附近,然後被建築者採集來用做材料的。如果這種推測屬實,那麼也許那個時候的人們把這些不明來歷的巨石純粹作為具有神力的東西來崇拜,把它們樹立起來並不是為了建築(天文台、宇宙)的目的,或者,它們可能是一些原始的祭拜對象。
許多年以來,巨石陣吸引了眾多的人們對它進行考察,人們對這座巨石陣的用途做出了種種猜測。一些人通過考古發掘,發現土提內側有多處墓穴,便據此推測它是古代部落酋長的墳墓。而出土的大量獸骨殘骸則被懷凝是祭陵用的犧牲品。於是有人判斷,巨石陣是祭祖用的祭祀場所。還有結論認為這是一座古代天文台。牛津大學的霍金斯教授通過仔細觀擦和嚴密的計算認為通過巨石陣石環和土環的結構關系,可以精確了解太陽和月亮的12個方位,並觀測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節的起落,所以,這應當是一座古天文台。
真正大規模的考察發掘是在20世紀後期。1980年---1984年,英國考古學者巨石柱遺址進行了發掘考察,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證明巨石陣始建於公元前3100年。距今已逾5000年,當時,這里有綿亘的森林,維塞克斯的原始部落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因此,學者們認為,這里是不列顛島的人類文明發祥地。而正是這一燦爛的維塞克斯文明,推動了英倫三島的進步。公元5世紀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就是在這一帶建立的,這個王國在公元9世紀統一了全英格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