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聖經歷史書分為幾大部分
分為兩部分:
舊約:
1) 律法書: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計、申命記,
2) 歷史書:從約書亞記------以斯拉記,
3) 詩歌集:約伯記-------雅歌,
4) 先知書:以賽亞書------瑪拉基,
新約:
1) 耶穌的教導:四福音書,
2) 歷史書:使徒行傳,
3) 書信:羅馬書------猶太書,
4) 聖經的總結:啟示錄。
希望對你有用
❷ 《聖經》有多少卷,多少章,多少字
「上帝版」和合本新舊約合計1,189章。其中舊約有929章,23,179節,706,875字。回新約260章,8,040節,224,823字。
和合本「上帝版答」新舊約共1,189章,31,219節,931,698字。聖經中文和合本譯本共約931,698字,或另一統計(和合本神版)共930,222字,約用3,186個不同的中文字。
「英文聖經欽定本kjv」計有3,566,480字母,810,697個字(較中文聖經少121,001個字),31,175節(比中文聖經少44節)。
《聖經》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❸ 《聖經》一共多少章呢
《聖經》可分為舊約和新約,舊約有39卷,新約27卷,合共66卷。總共1189章,其中舊約929章,新約260章。總共31102節,其中舊約23145節,新約7957節。
舊約包括5卷律法書(稱為摩西五經),12卷歷史書,5卷討歌書,5卷大先知書,12卷小先知書。
中文翻譯
一般認為,有據可查者便達近百種。其中不僅有漢語文言文、白話文譯本,還有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譯本。最早的中譯本可追溯到7世紀的「景教本」,由景教傳教士阿羅本(Alopen)等人根據其敘利亞文《聖經》所譯,現已失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聖經 (宗教經典)
❹ 舊約和新約之間是什麼關系
舊約是聖經的根源,新約是聖經的發展。在《聖經》里,以耶穌的出生劃分界限,耶穌出生前為舊約、出生後則為新約。
《舊約聖經》是從猶太教傳承下來的,即猶太教的《聖經》。全書次序和卷數,基督教各派有略微的不同。
《新約聖經》是基督教之經典,一共有27卷,其中包括記載耶穌的生平、言行,敘述早期的教會情況,傳為使徒們所寫。《舊約聖經》裡面有39卷,《新約聖經》裡面有27卷。
(4)聖經上有多少卷書是歷史書擴展閱讀:
舊約簡介
從摩西(梅瑟)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開始撰寫,直到耶穌降生前大約500年完成,前後經歷1000年左右;有學者認為是由巴比倫被囚時期開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紀,在此段約240年的時間寫成,後來被基督宗教全盤收納為《聖經》的前一部分,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很多內容也相同。
不同的基督教派別所承認的《聖經》舊約部分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卷;東正教版本承認50卷;基督新教版本承認39卷。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類為摩西五經(梅瑟五經,又稱律法書)、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和先知書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穌誕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看來與耶穌誕生後成書的《聖經》新約部分相承。
它的內容主線是講上帝(天主)與其子民希伯來人(猶太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故事。後來從猶太教直接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其中兩個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隨這兩大宗教的傳播,舊約全書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對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新約簡介
《聖經》新約部分的數量比較一致,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承認27卷。
《新約聖經》正典書目,於公元397年舉行的迦太基會議正式確定。其原本已失傳,現所發現的最早抄本殘片約為公元2世紀時所抄。在4世紀新約文本大致固定後,有埃及、亞歷山大、敘利亞等抄本流行。
目前保存的最早希臘文《聖經》抄本為4~5世紀的抄本,最著名的有西奈抄本、梵蒂岡抄本和亞歷山大抄本。
❺ 背誦,記憶訣竅
第八章 記憶的方法與訣竅
期末考的前一天,學生滿懷興奮進入教室,今天是期末總復習,大家都有些迫不及待。
我也是,整個學期師生都很努力,我們都很了解。我請他們站起來,一起努力作一學期的聖經研究。然後我們坐下來,開始計時。直到今天,我都可以聽見他們高興地唱著:
聖經有六十六卷書分為兩部分:舊約及新約
舊約有三十九卷書新約有二十七卷書
舊約分為三部分:
歷史書有十七卷詩歌書有五卷先知書有十七卷
他們繼續唱下去,當這些新鮮人快要總復習完時,他們開始歡呼、拍手、喊叫。他們毫無中斷地背誦了廿七分鍾,把我整個學期教他們的重要真理都—一道出!
期末考卷有六頁,但空白頁只有一頁。全班得高分的,比比皆是。但教務長一看分數,就立刻把我叫進他的辦公室,他說:「布魯斯,你班上不可能每個人都那麼高分吧。」
我的心七上八下的,不過我早已期待有這一刻,答案也准備好了:「我可不可以拿期末考卷給你看,這樣你就知道題目是否太簡單了?」
他花了兩分鍾,靜靜地看那六張考題。然後他說:「你用這考卷考大一新生?這比我神學院期末考還難,他們真的都知道答案嗎?」
「是的!你認為我該『當掉』幾個人嗎?」他大笑,我終於鬆了口氣。成績維持不變。
最重要的是,這些學生都學到了東西,他們愛這門課,因為這堂課不是一個威脅,而是刺激地快速學習經驗。
〖 記憶的方法 〗
梅羅拉(Lola May)說得好:「教會要牢記三件事:第一,要知道你的教材;第二,要知道你要教的人;第三,要好好地教他們」
「好好地教他們」就是木章的主旨。這是我第一次用文字把「走覽聖經」的快速教學方法分享出來,這些都是很引人入勝的秘訣。這個革新方法在世界各國,從紐約到印度最偏僻的村子都用過。由於記憶方式和神啟發我們思想的方式彼此合作,所以這些方式完全超文化且立竿見影的。
教 材 基要部分 改變思想 記 住 精 通
研 究 減 少 重 組 復 習 記 憶
調 查 挑 選 簡 化 牢 記 有技巧
准 備 優先順序 包 裝 練 習 熟 練
記憶的方法有五個階段,我發現它們能使人快速教學,而產生驚人的結果。只要你一了解它們,就可以用舉世一致的七種方法,來吸收所有的資料,使學生能歡歡喜喜記下不可或缺的最基要部分。
〖 階段一:教材 〗
老師收集教學的「教村」,必須花功夫「研究」「調查」整個主題,以便累積資料「預備」授課材料。
土壤愈好,花園里植物生長的情況也愈好。根基打得愈好,建築物也會愈堅固、愈巍峨。把教材研究得愈好,上起課來就愈有強烈的影響。
我在寫本章時,也在准備一場演講,要解答「聖經上對主再來之前,中東會發生任何事有何報導?」我有太多的資料,但卻只有40分鍾的演說時間。我演說的對象有一半的人沒有經常來聚會,大部分的人根本未聽過耶穌在馬太廿四章所提的末世景象。所以我在備課時,就採取三個步驟:
1.瀏覽主題
2.組織主題
3.摘要主題
瀏覽主題是盡快把內容鳥瞰一遍,把網路全書、教科書、目錄翻閱一下,不必停下來精讀,在這個階段,你的腦海要開始把主要的資訊輸入,也想想如何安排內容,以便上台講清楚。
其次,是組織主題。把內容加以分類歸納,按部就班地看。要查一些最好的資料來源,看如何分割資料。列一張大項分類表,不必評估後才列上,只要腦力激盪,想到的就列上。等列完,再開始評估,把每一主題按下列方式作代碼:
「A」部分是你認為缺一不可的。
「B」部分雖有幫助但並不是必要的。
「C〕部分對學生有點幫助,但可有可無。
「D」部分是你認為不太有幫助的。
「F」部分是根本沒有幫助,甚至使學生困惑的。
標示了這部分後,把優先順序列出,這時你就開始對一些更廣泛的觀念有點概念了。
最後一步是摘要主題。回顧類別,用邏輯方式按部就班地陳列,由於你日漸對教材有所了解,就可以把「A」「B」「C」部分里的內容加以更動。等主要的大項完成,你可以重復上述的三步驟,在每大類下面加小重點。
等你完成教材的階段,你會有新的一份教材大綱。
〖 階段二:基要部分 〗
現在要把內容加以濃縮,你研究過了,現在就要「精簡減少」。調查過了,現在就要「挑選」合適的教材,積極的列出「優先順序」。
這個階段乍看之下很不尋常,但對有效的教學卻是不可或缺的。一開始你會覺得這步驟很具挑戰性,因我們誤以為教的內容多會比學得多要好。等你把焦點轉到你希望學生學的東西上,你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了。
二十多年前,在我開辦「走覽耶穌一生」研習會時,我把耶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查考了——包括他所到的每個地方,他所說的每句話,他所行的每一件神跡。幾乎有三百多個這類事件。我提醒自己:我只有一個半小時可教耶穌生平,但許多人並不大認識他。要人們說出「我了解耶穌的生平」,到底都該知道些什麼?我從我的優先順序清單上挑出了最重要的三類。
第二階段是要你刪掉第一階段教材中的一些事。要記住,所有的授課內容並非個個都同樣重要。大部分是學生可以不必記下的,甚至有些不必討論。頂多,只是供概略性的了解而已。
一般老師在這階段不會節制自己,因此談得多卻教得少。好老師善於取捨內容,他會去蕪存菁。
有人問一名雕刻大師,他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從平淡無奇的石頭中雕出這座壯觀的作品。他回答說,他只是把不屬於他要的石頭都削掉罷了。若他在雖一尊馬,就把不像馬的部分全削掉。
你如何挑出最重要的成分呢?形成教材的三大關鍵:一是聽眾;二是可用的時間;三是上課的目的。
若以耶穌生平為主題,你要教的聽眾有三種:
1.六年級的女生
2.廿五歲已婚的年輕人
3.神學院博士班學生
若你一視同仁的教,行得通嗎?你所挑選的教材要視你所教的學生而定。
其次,你挑選的內容也受教學的時間所限。若教學時間受以下三段時間的限制,你的教案中要安排什麼教材呢?
1.二十分鍾默想
2.五十分鍾上課
3.一套為期十三周的課程
第三,老師要按教學目的挑選教材。你希望學生達到什麼目標?若你教授同一卷聖經,但有三個不同的目的,你就會挑三種不同的內容:
1.查考耶穌生平。
2.證明耶穌基督是猶太人的彌賽亞。
3.用敬拜回應耶穌基督。
當你按聽眾的特性、時間的多少、教學的目的,列出教材的優先順序後,你必須考慮學生需要了解教材到什麼程度?
學生常問我們這個問題。教育家早就知道「認識(了解)一個主題」有很多階段。為了便於應用,以下是三個最有益的階段:
1.表面的認識:「我以前聽過,我想我略知一二」
2.一般的認識:「我學過,大略知道是怎麼樣的情況。」
3.全盤的認識:「我了解得一清二楚,這里有十個重點。」
你希望學生認識到那個階段,不但要用不同的方式教,也要用不同的方式測驗。若只停留在表面階段的認識,就須用多重選擇考;若在中等階段,就要用是非題或中論題考;若在全盤認識的階段,就要叫學生列出完整的事實,討論主要的成分及應用。
記憶的定律堅持老師要為下列活動負責:
1.挑出教學的內容。
2.決定學生要認識到哪個階段。
3.不但告訴學生他們該知道的,也按程度告知。
4.授課方式要使學生渴望學習。
5.按師生所同意的教材考試,以老師先前宣布的正確理解力為准。
老師沒有專注於合適的教材教,也沒有按正確的階段教,以致浪費學生許多時間。
千萬別對你的學生那樣!反之,你要清楚說明那些事實、觀念,使學生能夠理解。這種不可或缺的基要部分必須釐清,反復練習。務使每個學生都要學會,否則老師就不能算教了。記住,若學生不會,就是老師教學失敗!
在第一階段「教材」的末了,授課內容要釐清、列出大綱,通常備課都是到此為止。
在第二階段「基要部分」的末了,你對授課內容要重新評估、重新定出優先順序。你已列出人人該了解的事實,也在大綱中列出最重要的大綱及次要部分。你承認並不是每項事實都一樣有份量,但要有那種智慧必須在備課時定出優先順序。
當你把教材的大綱和「基要部分」的新大綱作一比較,必會對其中的差異感到驚訝。你了解要立個好大綱,就必須把主要和次要的東西分別出來。
「基要部分」的大綱就是你要教的「精華」,但你尚未用最好的方式呈現出來,你只有最好的原料,但你必須包裝它,才能使學生樂意學習。
〖 階段三:要使腦子容易接受 〗
現在是把你的想法從教材轉到學生的想法上。你挑出了教材,現在要挑出正確的方法授課,好讓學生記得牢。
不幸,只有少數老師採行了這步驟。有太多老師認為教學就是杷事實教完就完了,卻沒有想到教學是要讓學生記下來才算數!一旦我們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而非老師為主,就會立刻發覺現在的教法太不夠了。
當「學習者七大定律」在你心中燃燒時(你想激發學生真正地學到教材),就要立刻找出更好的方法來使他們學到精華,而不要照往日一般地照本宣科。
這是很難達到的過程!我求學時,大部分的老師都不認為激發我學習的責任在他們身上,那是我的責任!
既然老師要激發學生學習,就必須用最有效的方式來教,使學生在上課時就能學會,而非課後才學會。
我找遍了字典都查不到可貼切說明這過程的字眼,所以我自創一個名詞「mindeasy"(使腦子容易接受)來解釋這過程。在這個階段,你要重新整理教材,簡化它、包裝它,使學生一學就會,根本不費勁地就進入他的思想。要怎麼做得到?以下便可分曉。
你還記得你在考前「猛記(K書)」的情形嗎?只要你想那些資料會在期末考時考出來,你會想出各種方式,來把不相乾的資料湊在一起,讓自己看得懂,以便你在考試時能記得那部分。
既然那在你學生時代能行得通,何不在當老師時也讓它行得通呢?在你教學時,何不幫助學生在你教學時猛記下來呢!想想學生在下課時,就已精通下次考試的內容,他們會有多高興呀!
要達到那目標,你必須用創意來擷取精華,改裝它,使學生容易記下。教學很有技巧的老師在這階段中會使他們的授課內容符合兩大要求:
1.容易了解(易懂)
2.容易記憶(易記)
我們先來想想了解的程度。最近我兒子抱怨他的數學課本太難,他說去年的課本較容易懂,今年的課本也許是用外國語文寫的。
你是否讀過一篇文章,令你對某學科比先前所知的更困惑呢?但後來你卻由很難的文章中徹底了解了同一個內容?
這種衡量書籍、雜志、文章的難易尺度,早就存在好長一段時間了。好比「讀者文摘」是國二程度讀的,Harper's雜志是高二程度讀的。people雜志是國一讀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高三程度讀的。甚至聖經的版本也可分級來讀:「兒童聖經」(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Bible)是小學三年級程度讀的,「新國際版聖經」(the New Interna-tinonal Version)是國一程度讀的,「新欽定版聖經」(the New King James Version)是國三程度讀的;「修正標准版聖經」(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是高一讀的;「新美國標准版聖經」(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是高一程度讀的;「欽定版聖經」(the King James Version)是高三程度讀的。
老師若希望學生學到東西,就要盡量簡化教材而不傷及其原貌。當為聽眾程度重新編排教材。好的老師會將最難懂的觀念簡化成連孩童都懂的東西!若你上過這種好老師的課,根本不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茫然不解。教不好的老師才會失去學生,效果不彰的老師才會令學生困惑;深奧不見得要復雜,而是要簡化。
不要相信別人所說:就是因為太難才不能簡化的說法,那根本是錯的!有的觀念的確比較難懂,但那並不意味好的老師不能用有技巧的方式:使學生不但能了解,甚至不知道老師教的是一種復雜的觀念!
這階段的第二部分是記憶的程度。老師要將易於了解的教材,還要使學生易於記憶。老師要設計教材,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能不費吹灰之力就牢記於心。
我們下意識的思想通常是比有意識的記憶知道得更快。為了說明,只要看移居外國的一個家庭如何學語文便知。小孩子跟村子裡的其他孩子打成一片,而他們的父母卻每天花八小時上密集課程,同樣一段時間後,孩子的表現都會比父母好。父母是專心記憶那國語文,而他們的孩子卻在漫不經心中就學會了。
記憶的程度可按難易度來分別。愈難記的教材,愈記不下來;愈好記的東西,學得愈好!
當你有容易記憶的授課內容時,要記住學生只會接受他程度所及的東西。學生的腦袋弄不懂用不熟悉的言語所教出來的東西,你不能期望腦子接受沒有邏輯、沒有關系的事實;也不能期望它接受超乎它理解程度的事實——好比努力教小學二年級學生微積分。
你只能期望學生會記下那些經過特別處理、能迅速、永久記在腦海中的事實。你記不記得些離合詩體的歌曲?Every Good Boy Does Fine?你多久以前就記住了?要是你記住字母的次序E、G、B、D、F,情況又如何?所以老師作些設計安排,會使事實更容易被學生所記住。
也許你現在思如泉湧,你夢想這種革命性的方式會對你的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你的創意大發,思考著要如何以最有效的方法來安排內容,使學生的腦子容易記憶。放心,我們經過小心的研究及測試,已找出七個記憶的訣竅,在本章後面會提到。這七個訣竅能使老師的授課內容輕易地被學生記下來。但在此之前,請先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快速教學的第四個步驟上。
〖 階段四:記住 〗
第一至第三階段都是在課前發生,那是老師私下做的備課工作。以前你重視的是處理內容信息,現在則要重視把真理傳給學生。
記憶定律的目標是要使學生「記住」你認為重要的東西。你要學生記住,就必須「復習」,使教材能「牢記」在學生心裡,你要一再「練習」,直到學生記住為止。
這階段的目標是要改變思想,從短暫的記億變為長久的記憶。要不斷地推進資料,使學生未經思考就記起來。
許多老師誤以為他們一生都要教新東西,才不會浪費學生的時間,但也許那樣做才是錯的。用新的角度來看,耶穌在福音書中教了許多新東西。你會發現他一再重復教主要的內容,用不同方式教同一個觀念,他直接說出一個原則,又用神跡或比喻加以強調。他一直反復說同一個觀念。
現代的教育卻很少這么做。若老師要負起激發學生學習的責任,就要自動地委身。這種委身往往附著高價位的牌子。但那牌子卻會買到一種滿足,使你知道你會影響你學生的後半生。不僅他們的表現會因此種委身而提升,他們的外觀及態度也會因此而提升。
委身的老師要主動相信學生若肯合作,必能學到不可或缺的基要部分。老師這種的委身是不尋常的,但卻會得到學生普遍的贊賞及合作。
若老師只為學生記住考試會考的東西,考完後,分數卻證明他們並未了解那教材?這是誰的錯?你是不是要把考試當作是反映你的表現佳不佳呢?只要你了解老師的主要角色是激發學生學習,你就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若成績不好有什麼用呢?重點不在於學生第二次及第五次考得如何,而在於他們學到了東西。
分數並不代表某學生比別人學得快,而是你教懂了他們沒有?
我們必須帶領學生從完全不知道一個主題,進而熟練其基要部分,甚至更上一層樓。在成為那樣之前,我們必須使學生經過一連串了解及記憶的階段。
要學生記住教材的開鍵是復習。復習能否成為「一切學習之母」或「一切沉悶之父」,完全看老師的技巧而定。以下是有效復習的七個主要原則:
1.復習是每個人記住每件事的主要方式。
2.復習唯有在老師充分了解教材時,才會有果效。
3.復習要按部就班地來,說同一句話直到學生完全記下不可減少的基要部分為止。
4.復習要比首次教的內容緊湊、流暢。
5.復習要經常為之,但隨著時間的逝去,記得的也愈來愈少。
6.復習要持續下去,直到所有學生都能完全精通那不可缺少的基要部分為止。
7.復習要用不同的方式進行。
你怎麼知道你的復習夠了呢?等全班都記住基要部分為止。記憶方式的最後一個階段,是要使學生完全精通這個主題——由記憶成為精通此道的高手。
〖 階段五:精通(熟練) 〗
在這最後的步驟,你要帶領你的班級從取得知識進而應用它。這過程是藉著討論開始,使學生記下資料,現在你要用創意的方式帶領他們到達學習過程的高潮:自行勝任。
完成這階段,學生便是精通此教材的高手。他們會記下你所教給他們的東西,而且能有技巧、熟練地學以致用。
要精通必須考慮四方面,這四方面多半與教學的過程相關:
1.不可磨滅的記憶
2.深入的了解
3.直覺的整合
4.獨立的應用
當學生很了解授課內容,也牢牢記下,那資料便會成為他們不可磨減的記憶。老師必須經常復習授課內容,學生才能長志不忘。到最後,那些事實便會成為他們隨時記得起來的記憶。
5乘以5是多少?1773年美國市民把什麼投下波士頓港口?由於經常復習第一個問題的緣故,也由於第二個問題很不尋常,所以你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你已牢記在心。當你在教基要部分時,你希望學生永誌不忘,所以你必須經常復習,使人人都能隨時隨地脫口說出答案。
深入了解是超越膚淺層面,使學生了解那些事實的真義及重要性。為了使學生都了解事實的言外之意,課堂的討論及論文報告都是有助益的。
若你了解投在波士頓港口的東西是茶,卻不知為何投下的原因及這事件的肇因,那麼即使資料再重要,也對你毫無價值。畢竟,有多少工作的應用會問及波士頓茶葉團體呢?
直覺的整合是讓全班都知道如何把事實應用在書本以外的東西時產生的。你必須帶領學生思考原則性的事實,使他們熟悉到能用直覺反應。
我最近在一次基督教教育會議上的演講,就是針對這個步驟而談。我希望教導聽的人明白父神是如何教人的。我並不強調在神所說的內容上,而強調他傳達的方式。當我舉出神教導方式的十個例子時,就能使聽的人多作觀摩,知道神所用方式的原則。
當我要他們整合同一原則在下一堂的教課時,卻沒有人動,也沒人說話。每個人都看到這方面的價值,卻不能立即整合他們所學的。因此,我必須回到前一個步驟,使他們深入了解、列舉整合的例子。終於曙光乍現,聽的人全都懂得訣竅了,但有段時間那卻是對我們每個人的挑戰!
我對我的聽眾說,我知道他們很難思考,這反映出他們生活中「默想」的習慣不好。上完課時,有個人來見我說了一段令我永生難忘的話:「你說我們不會思考,一點也沒錯。我們幾年前就不再默想了。現在我們都是由書本找答案,而不會思考了。」
聖經說這階段是從「知識」進到「智慧」,若學生只是知而不用,那麼學那些東西全是枉然。也許你不以為然,但我卻深信學一堆知識而不用,是毫無價值的,既耗時又耗力。
獨立的應用是教育的真正目標。若你不在場,學生沒有外在壓力了,還會應用你教的東西嗎?學生是否已真的學會了,所以在生活中不得不用出來呢?
我稱這個過程是「改變生命的教學」你教學的目的不是學生學會了沒有,在考前復習了沒有,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教導學生、訓練學生,使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有所改變。
在你思想「精通熟練」階段的四步時,要了解你可以用上課時間及家庭作業來使學生完全熟練。記住事實及了解事實應該是上課的功能,整合及應用則是家庭作業的重點。
這對你可能是一大激進的作法,但卻與你以前的教學觀念有難以置信的不同,這才是教學的真正價值。我們上課時經常要學生記住教案的內容,以為學生在考試時能隻字不漏地再寫一遍,我們就成功了。
很少老師想到教學的目的是使人生命有持久的改變,而非暫時的知識累積。
最近我幫助一個年輕人作代數問題。他悻悻然地說,他很高興上完這學期就不必再上代數課了。我問他這種方程式的問題可否用在現實生活中?他大笑起來——這想法對他簡直太荒謬了。他認為這科目只不過是學校硬逼學生學的東西之一。
我告訴他現實人生如何可用均等的方式解決問題。好一會兒他才融會貫通,頓悟代數的價值,直覺它對現實人生的重要性。
但可惜太遲了,那學期快結束了,他還是不及格。
原因何在?
也許他的老師只教了代數,卻從沒激發他學代數,也許他的老師根本不了解代數的目的是要幫助這個年輕人更能過好生活。
依我之見,比這學生更失敗的人就是他的老師!
〖 記憶的訣竅—— 教得怏,學得才會快。 〗
無論學生多想在課堂上把教材學得又快又透澈,掌握這段過程的關鍵乃是老師。
要學得怏,就看老師能多快激發學生學習而定。學生學了多少,就看老師備課及帶領學生學會的技巧有多高而定。學習的價值則是看老師使學生融會貫通以及實際應用的成效如何而定。
在記憶定律的這部分,主要是在講老師用什麼訣竅來激發學生學到事實。這部分所列出的七種方法,能使你把兩倍、三倍。甚至四信的教材,從你的筆記本上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也會使你平日授課時間精簡一半,使你有加倍的時間用在應用課程上。
這七種方法,是老師使學生更容易記住課程內容的主要方式,這些方式不是我們發明的,早在有人類以來,這些原則就存在了,它們放諸四海皆準,只因為它們和神造人的方式一致。神所造的人有一致的思想模式和感官。
能聽見及認出聲音乃是產生音樂的基礎,因此,只要人一存在,就會以音樂來溝通。若老師用音樂來授課,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與神同工了。
音樂是任何世代及文化用來快速教學的典型方式之一。你知道太空及科技先進的美國,教兒童ABC字母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嗎?對,就是ABC字母歌。這方式沒有其他方式可比擬,因為它是依照造物主所定的學習模式而來的。
在看完這部分之前,你會知道神早已根植在人心中的六種學習模式。當你一讀,它們就會立刻呈現出來。事實上,雖然你是不自覺地知道它們,但其實你早已知道了。
神不只設計了人類的思想模式,還使我們有感官來接收各式各樣的資訊。若新的資訊沒有經常添迦納入思想中,那麼思想模式就幾乎一無用處。若我們沒法接收新的資訊,就必須靠想像力而活。
這些感官常被稱為我們的「知覺」,它們是身體的一部分,透過它們,新的資訊才能進到我們目前的思想模式中。若我們沒有聽覺,音樂就無法輔助我們的學習,若我們沒有視覺,圖片就無法輔助我們的學習。
因此,想要使學生更快學會的老師,就必須善用視覺、味覺、聽覺、嗅覺及觸覺的訣竅。我們人生的經歷都是與這些感官交集互動的結果。舉個例子,這些感官的匯集,會使你看到音樂家或余興演奏家的類別。
我們很少用感官來描述經驗,反而是用感官的結果來描述經驗。好比視覺的享受,說成好美,好吸引人;令聽覺不舒服說成可怕的噪音;令嗅覺不舒服說成惡臭。
善用一種或多種的知覺來吸收資訊內容,就會記得更多。若老師懂得善加利用,就會促進學生的學習過程。你隨時都可以將它們結合在一起運用,它們是催化劑,能使你加速教學的速度。
由於這些知覺的結合要與思想模式及五官一起運作,所以它們並不受文化、時間、空間或教材內容的限制。我在世界各國都用這些訣竅,我發現它們使我的教學速度加快了,無論是在玻利維亞的森林,在巴西的海岸,在阿拉斯加的村落或在紐約的公寓皆然。
記憶的七大訣竅是跨文化、跨資訊、跨世代的,而且是可以變通使用的。它們是想加速教學的老師所必備的工具。
〖 訣竅一:用圖片說明真理或事實 〗
圖片會對學生的記億產生很大的果效,這就是人們拍照放入相簿的原因。一張圖片往往會令人想起許多相關的事實,不但會立即想起,即使在經過廿五年後也會想起。
我們從何領悟到這個秘訣呢?從偉大的教師主耶穌那裡,你記得神立彩虹在天上嗎?這就是使人人記起他的應許,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
用圖片教學的效果很大,因為圖片是看得見、超文化、非口頭的,它產生的聯貫是立即的,把許多景觀、聲音、嗅覺、感受銜接起來。最近我看了一張甘通迪總統被剌殺的照片,我馬上記起那消息公諸於世時,我是在那裡,日期是幾號,我心情沉痛的情況。一張照片卻勾起我無數回憶。
若你希望學生記得你的授課內容,就要設計一圖片把內容銜接起來。你可挑選圖片或手繪圖片來激起學生的記憶。
許多老師幫助學生用圖片記下經文。講員用不同圖片強調演說重點,也易使人回憶起演說內容。作丈夫的,用假想圖把要在雜貨店買的五、六樣東西堆放起來,就會記得買了。
在「走覽聖經」的機構,我們剛開始是以卡通來幫助人立刻記起聖經每卷書的內容。舉個例子,以下這張圖代表了聖
❻ 《新約》和《舊約》
舊約和新約,總稱聖經,不過對於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聖經。
前者是猶太民族的集體創作,後者據說是耶穌的弟子和一些聖徒寫成。
前者和猶太教相關,後者和基督教相關。猶太教只、信舊約,基督教只信新約。(是不?)因為新約的開始是講述耶穌和耶穌之死等,而舊約則是猶太民族的結晶了,從創世紀開始、人類的發展。。。
舊約是新約媽媽拉,最大的不同是——舊約認為會有一個救世主出現來拯救猶太民族(耶穌出現時人們就議論他是不是彌賽亞的問題,即上帝派遣來做他們國王的,拯救他們苦難的人),而新約則把耶穌當作上帝之子,後來在中世紀教會開會發展為三位一體(很玄了,我問一下信徒什麼是三位一體結果感覺就是上帝在天上就是上帝,在人間獲得肉身是耶穌,聖靈就更不明白了……),因此耶穌就是上帝,耶穌的地位相當相當高啊,被「神化」了。
關於第三個問題,本人知識范圍狹窄。旁觀的看,神學和哲學的確糾纏不清,但總的來說神學是哲學的分支,哲學從希臘發展到基督教統治的時代就逐漸為宗教服務了(就如同政治學一般,555555),因此那個時候的神學和哲學是不分家的(除了其他哲學拉,比如說伊斯蘭世界和中國自己的哲學)。教父哲學是中世紀的教父的創造物,屬於基督教神學。
我都要暈了,答錯了別打我。
❼ 新約與舊約的區別是什麼
1、記錄內容不同:
舊約是講希伯來人的歷史,和三體一體中聖父的作為;新約是記載聖子耶穌基督的事跡、公元初期教會的發展,基督教的教義和關於末後的啟示。
2、語言使用不同:
舊約基本是用希伯來文寫成(和極少量亞蘭文);新約是用古希臘文(從專業角度講,叫新約希臘文,其中很受閃族語影響)。
3、時間跨度不同:
舊約講了上下四千年左右的歷史;新約跨度只有一百多年。
4、寫作群體不同:
舊約共有2、30位作者,新約作者只有10位。一般認為前者寫成用了1000多年,後者則是5、60年左右。
❽ 舊約共幾卷
舊約39卷,新約27卷。
整本聖經共6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