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郵編是什麼
1 基本概念
郵政編碼郵政編碼是用阿拉伯數字組成,代表投遞郵件的郵局的一種專用代號,也是這個局投遞范圍內的居民和單位通信的代號。
郵政編碼是實現郵件機器分揀的郵政通信專用代號,是實現郵政現代化的必需工具,最終目的是使您的信件在傳遞過程中提高速度和准確性,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時務必寫明郵政編碼。
為了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路數字化,加快郵件傳遞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先後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並以此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通信技術和郵政服務水平的標准之一。各國郵政編碼規則並不統一。
2 歷史由來
郵政編碼(英文:postcode)是郵電部門為實現郵政現代化而採取的一項措施,誕生於美國
1963年6月,郵政編碼在美國誕生,用以應對當時急速增長的郵件寄遞需求,美國由此成為世界上最早一批擁有郵政編碼的國家。
時光如梭。轉眼間50年過去了,如今郵政編碼已經走遍了五大洲四大洋,成為最為人們所熟知的郵政元素之一。上月,美國郵政編碼正式迎來了50周歲生日!那麼,這個5位數的郵政編碼誕生背後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千萬別小看了這些數字,它們的作用可不小。從個人角度來說,每位數字都是你所在位置的唯一標識,它甚至像銀行賬號一樣成為你的「地址身份證」。從宏觀角度來看,郵政編碼代表著一個區域的發展規劃,其演變史往往記載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軌跡。
事實上,早在1943年,美國郵政就在最大的美國城市紐約開通了區域性郵政編碼。由於那個時期有很多適齡的郵政員工參與到服兵役計劃中,這些參軍的郵政員工間的溝通產生了第一波寄遞需求。這種需求的到來,使得郵政企業里能熟練處理信件的人手顯得嚴重不足,所以急需一個系統讓信件分類工作變得更為高效。
最初的區域性郵政編碼只有1-2位數字來區分不同城市,到了1962年,美國郵政部門研發了一套更先進的系統——自1963年6月1日開始,美國國內的每一個地址都被賦予了一個5位數的代碼,使用郵政編碼來確保投遞的准確性成為一種風尚。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計算機的問世,郵件系統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盡管彼時郵件系統和新興技術還沒有成功對接,但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給郵政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通過郵件實現交易的支付功能、商業廣告目錄的分發、雜志的訂閱等成為了可能。
正如所料,由於郵政編碼中的每一個數字都有其特定的涵義,這就消除了信件錯投的任何偶然因素。在美國,郵政編碼的第一個數字表示你居住在美國的哪個地區,數字0代表美國的東北部,數字9代表西海岸;第2和第3位數則能體現你的住址更具體的方位;最後兩位則代表為你所在區域服務的特定郵局。
正是由於這種精準性和專屬性,郵政編碼在歐美一些國家被作為居民的「第二身份證」。負責人口普查的機構甚至通過郵政編碼來分析人口數據,通過郵政編碼能很方便地辨識人口所在地。如今,除了傳統的郵政服務領域,郵政編碼也被應用於衛星導航及在線購物等領域。
盡管郵政編碼已經年屆半百,但是它似乎愈發年輕且更有活力了。
西德於1961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緊接著,美、英、法、澳、瑞士等國陸續在全國推行。1965年後,隨著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郵政編碼的優越性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國也相繼實行了郵政編碼。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
中國於1974年開始研製中國的郵政編碼,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於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1980年7月1日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後來因種種原因,推行工作全面停止。直到1986年,全國郵政工作會議決定重新在全國推行郵政編碼。中國目前採用的郵政編碼為「四級六碼」制。即每組編碼由六位阿拉伯數字組成,這六位數字分別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郵區、縣(市)郵電局和投遞局(區)四級。六位數的前兩位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三位代表郵區,第四位代表縣(市)郵電局,最後兩位是投遞局(區)的編號。各個地區有各個的編碼,在社會中廣泛流傳,方便與大眾。
3 主要特點
我國採用四級六位編碼制,前兩位表示省(直轄市、自治區),第三位代表郵區,第四位代表縣(市),最後兩位數字是代表從這個城市哪個投遞區投遞的,即投遞區的位置。
例如:郵政編碼「130021」「13」代表吉林省,「00」代表省會長春,「21」代表所在投遞區。
4 發展歷程
郵政編碼(英文:postcode)是郵電部門為實現郵政現代化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源於英國。
郵政編碼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就開始研究郵政編碼,並於1959年在諾威治郵區試行,從而引起許多國家的注意。西德於1961正式公布4位數的郵政編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郵政編碼的國家。緊接著,美、英、法、澳、瑞士等國陸續在全國推行。1965年後,隨著機械設備的廣泛應用,郵政編碼的優越性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故日、意、加、荷和瑞典等國也相繼實行了郵政編碼。至1988年初,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
我國於1974年開始研製我國的郵政編碼,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擬定出「全國郵政編碼試行方案」,於1978年在遼寧、上海、江蘇等省市進行試點。1980年7月1日開始正式在全國宣傳推行。後來因種種原因,推行工作全面停止。直到1986年,全國郵政工作會議決定重新在全國推行郵政編碼。我國目前採用的郵政編碼為「四級六碼」制。即每組編碼由六位阿拉伯數字組成,這六位數字分別表示省(自治區、直轄市)、郵區、縣(市)郵電局和投遞局(區)四級。六位數的前兩位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第三位代表郵區,第四位代表縣(市)郵電局,最後兩位是投遞局(區)的編號。各個地區有各個的編碼,在社會中廣泛流傳,方便與大眾。
————————————————————————————————————
轉自{網路 郵政編碼}
Ⅱ 中國各地郵政編碼
全國郵政編碼較多,可以前往國家郵政局查詢,具體步驟如下:
1、打開國家郵政局官網。
(2)歷史的郵編是多少擴展閱讀
郵政編碼歷史由來
(英文:postcode)是郵電部門為實現郵政現代化而採取的一項措施,誕生於美國。
1963年6月,郵政編碼在美國誕生,用以應對當時急速增長的郵件寄遞需求,美國由此成為世界上最早一批擁有郵政編碼的國家。
郵編用途
郵編是為了實現信件分揀自動化的方案實施,因電腦不能識別中文,但能識別數字。每區域編上代碼,能快速運用電腦分揀,當然要寫的越細越好。
郵編結構
我國的郵政編碼採用四級六位數編碼結構。前兩位數字表示省(直轄市、自治區);前三位數字表示郵區;前四位數字表示縣(市);最後兩位數字表示投遞局(所)。
資料來源:網路:郵政編碼
Ⅲ 陝西歷史博物館郵編
陝西省 西安市 雁塔區 小寨東路 歷史博物館的郵編是:710061 。
Ⅳ 濟寧的郵編多少
濟寧郵政區碼:272000;
濟寧位於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東鄰臨沂地區,西與菏澤接壤,南面是棗庄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北面與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黃河與聊城市相望。最北端是梁山縣小路口鎮鄒橋村,為北緯35°57′;
最南端是微山縣高樓鄉,為北緯34°26′;最東端是泗水縣泉林鎮,為東經117°36′;最西端是梁山縣黑虎廟鄉高堂村,為東經115°52′;總面積11187平方公里;南北長167公里,東西寬158公里。
濟寧地區歷史文化悠久,是東夷文化、華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儒家創始人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於此。
濟寧市11縣市區人文旅遊資源豐富,曲阜孔廟、孔府及孔林和境內的京杭大運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孟廟、孟府、水泊梁山、微山湖、寶相寺、嶧山、少昊陵等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四座國家森林公園。擁有曲阜師范大學、濟寧醫學院等高校,以及世界儒學研究與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2018年10月,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Ⅳ 全國各地區郵政編碼是什麼
郵政編碼如下:
安徽省 230000
北京市 100000
重慶市 400000
福建省 350000
廣東省 510000
甘肅省 730000
廣西區 530000
河南省 450000
黑龍江 150000
湖南省 410000
吉林省 130000
江蘇省 210000
遼寧省 110000
寧夏省 750000
青海省 810000
山東省 250000
山西省 030000
陝西省 710000
天津市 300000
新疆維 830000
雲南省 650000
浙江省 310000
上海市 200000
西藏省 850000
江西省 330000
四川省 610000
海南省 570200
河北省 050000
湖北省 430000
貴州省 550000
內蒙古 010000
郵政編碼是用阿拉伯數字組成,代表投遞郵件的郵局的一種專用代號,是實現郵件機器分揀的郵政通信專用代號,也是實現郵政現代化的必需工具,最終目的是使您的信件在傳遞過程中提高速度和准確性,因此在交寄信件、包裹時務必寫明郵政編碼。
為了實現郵件分揀自動化和郵政網路數字化,加快郵件傳遞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先後實行了郵政編碼制度,並以此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通信技術和郵政服務水平的標准之一。
各國郵政編碼規則並不統一。大多數國家或地區的郵政系統都使用郵政編碼,但有少數例外。愛爾蘭、巴拿馬、牙買加和香港都不使用郵政編碼,而紐西蘭只在投寄大量郵件時才使用。
郵政編碼是建國後按照全國大區來編碼的。(不確定時間,但是原理大抵如此。)
首先是直轄市,政府駐地編碼的後五位都是0,北京100000,上海200000,天津300000,重慶400000,原來是63開頭的,後來升格為直轄市後就變了,然後各省區按照地理大區來分配前兩位號碼,具體就是看所轄的縣市區有多少,分配兩到三個編碼。如河北開頭就是05、06、07,遼寧就是11、12開頭的。
每個省會行政單位駐地的編碼後四位是0,地級行政單位駐地的編碼後三位位是0,縣級行政單位後兩位是0,比如,黑龍江省會哈爾濱的郵政編碼是150000,遼寧省撫順市113000,吉林省樺甸縣就是132400
至於在往下的鎮、街道辦事處等行政單位,就在這一編碼的基礎上排列,但是具體識別方法還是從左往右看,前兩位可以確定省區,前四位可以確定縣市。
還有一些飛地,和部分省份的縣市,因歷史歸屬等原因,採用的編碼和現在的行政管理略有不同。
Ⅵ 內蒙古大學歷史系地址郵編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學西路235號
內蒙古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
郵編:010021
Ⅶ 鹽城郵編是多少
鹽城郵編是224000。鹽城資源稟賦獨特,產業特色鮮明,五大支柱產業全部達到千億級規模,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擁有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綜合保稅區等設施配套齊備的產業載體。
沿海、沿江、沿隴海線國家戰略交匯於鹽城。鹽城還具有綠色生態、配套完善的人居環境,可以為國內外客商在鹽投資興業提供優質服務。鹽城正處於前所未有的黃金發展期,綻放著激情動力、涌動著創新熱潮、蘊含著巨大商機。
(7)歷史的郵編是多少擴展閱讀:
鹽城各區郵編:
亭湖郵編:224000;
鹽都郵編:224000;
響水郵編:224600;
濱海郵編:224000;
阜寧郵編:224400;
射陽郵編:224300;
建湖郵編:224700;
東台郵編:224200;
大豐郵編:224100。
鹽城市是江蘇省的省轄市,下轄城區、東台市、大豐市和響水、濱海、阜寧、建湖、射陽、鹽都6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795.6萬。鹽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興的城市,從西漢因鹽置縣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1988年3月,鹽城市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地區。
鹽城市海岸線長582公里,占江蘇省的56%。鹽城的灘塗資源得天獨厚,灘塗面積680多萬畝,佔全省的75%,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有240萬畝,是江蘇省後備土地資源潛力最大的地區。灘塗盛產海鹽、對蝦、貝類等海產品以及蘆葦、中草葯、牧草等500多種植物。
Ⅷ 江西的郵編是多少
江西郵政編碼:
南昌市330000、峽江縣331400、彭澤縣332700、鉛山縣334500、新建縣330100、永豐縣331500、星子縣332800 、廣豐縣334600、南昌縣330200、吉水縣331600、廬山332900、玉山縣334700。
永修縣330300、進賢縣331700、景德鎮市333000、鷹潭市335000、德安縣330400 、東鄉縣331800、鄱陽縣333100、余干縣335100、安義縣330500、九江市332000、婺源縣333200、 余江縣335200、靖安縣330600、九江縣332100、樂平縣333300、資溪縣335300。
奉新縣330700、瑞昌縣、332200、上饒市334000、貴溪縣 335400、高安縣330800、武寧縣332300、上饒縣334100、萬年縣335500、豐城縣 331100、修水縣332400、德興縣334200、 宜春市 336000、樟樹市331200、湖口縣332500、橫峰縣334300、宜春縣336000。
新干縣331300、都昌縣332600、弋陽縣334400、萬載縣336100、銅鼓縣336200、大余縣341500、寧都縣342800、崇仁縣344200、宜豐縣336300、信豐縣341600、吉安市343000、 樂安縣344300、上高縣336400、龍南縣341700、吉安縣343100、宜黃縣344400。
新余市336500、全南縣341800、安福縣343200、南豐縣344500、分宜縣336600、定南縣341900、永新縣343400、黎川縣344600、萍鄉市337000、安遠縣342100、寧岡縣、343500、南城縣344700、蓮花縣337100、尋烏縣342200、井岡山市343600、金溪縣344800。
贛州市341000、於都縣342300、泰和縣343700、廣昌縣344900、贛縣341100、興國縣342400 、萬安縣343800、臨川縣 344100、上猶縣341200、瑞金縣342500、遂川縣343900、石城縣342700、崇義縣341300、會昌縣342600、撫州市344000、南康區341400。
(8)歷史的郵編是多少擴展閱讀
江西省歷史沿革:
中國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開發的歷史,從出土文物考證,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轄18縣。
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公元291年,即西晉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15道,洪、饒、虔、吉、江、袁、撫、信8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轄區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還包括了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
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13路和南豐、鉛山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府,下轄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據地。其中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包括寧岡、永新、蓮花3縣和吉安、安福、遂川與湖南酃縣的一部分)、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等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以及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黎川、寧都、興國、於都、會昌、尋烏等11縣),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故瑞金有紅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