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有松柏這個人嗎
只能說具有松柏氣質的人大有人在,不過叫這個名字的估計不可考,不能說沒有隻是無法求證。
❷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荀子·大略》。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摘自《荀子·大略》,《荀子·大略》說,「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松樹的身上,體現了君子威武不屈、臨難不移、窮且益堅的道德品質,代表著艱難困苦之境中的堅貞與不屈。意思是: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的堅毅挺拔,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的志向遠大。
《荀子·大略》名句及釋義:
1、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
統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禮義尊重賢人就能稱王天下,注重法治愛護人民就能稱霸諸侯,貪圖財利多搞欺詐就會危險。
2、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禮也。
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區,這是一種禮制。
3、故王者先仁而後禮,天施然也。
所以稱王天下的人首先講究仁德,然後才講究禮節,自然的安排就是這樣。
4、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
禮物豐厚就會傷害德,財物奢侈就會吞沒禮。
5、故禮之生,為賢人以下至庶民也,非為成聖也,然而亦所以成聖也。
那禮制的制定,是為了賢人以及下面的群眾的,並不是為了使人成為聖人,然而它也是使人成為聖人的一種工具。
6、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弟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
所謂禮義,就是對地位高貴的人要尊敬,對年老的人要孝順,對年長的人要敬從,對年幼的人要慈愛,對卑賤的人要給予恩惠。
7、君子之於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勿強。
君子對於子女,疼愛他們而不表現在臉上,使喚他們而不露神色,用正確的道理來引導他們而不強迫他們接受。
8、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所以人沒有禮就不能生活,事情沒有禮就不能辦成,國家沒有禮就不得安寧。
9、下臣事君以貨,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下等的臣子用財物來侍奉君主,中等的臣子用生命來侍奉君主,上等的臣子推薦人才來侍奉君主。
10、主道,知人;臣道,知事。
為君之道,在於了解人;為臣之道,在於精通政事。
11、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善於學習的人徹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於做事的人徹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12、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君子能夠做到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別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可以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別人一定任用自己。
❸ 歷史上能體現歲寒,然後知松柏而後凋也的人和事例
1.蘇武牧羊
蘇武在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邊牧羊,手持漢朝符節,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2.百折不撓
東漢時期,有一位官員叫橋玄,他品行端正,敢於同惡勢力作斗爭。有一次,一夥強盜綁架了橋玄10歲的兒子,向橋玄勒索一筆銀子。強盜帶著孩子,來到橋玄家裡,威脅橋玄說,如果不答應,就要殺死孩子。不料,反而遭到了橋玄的怒斥。這時,官府派來緝捕強盜的士兵已經團團圍住了橋玄府,但大家都不敢輕舉妄動,惟恐強盜會傷害人質。這時,橋玄向院外大聲疾呼道:「你們快來捉強盜,不可因小孩放走賊人!」於是,士兵蜂擁而入,強盜終於被捕,但橋玄的兒子卻被強盜殺死了。
3.不屈不撓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消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後趕快躲到船上去准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贊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❹ 歷史上的商鞅是否真的有說過:「公如青山,我如松柏。」這樣的話
歷史上的商鞅並沒有說過這句話的記錄,此句話出自電視劇《大秦帝國》,原劇台詞如下:
秦公:「信君如信我,終我一生,絕不負君!」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負!」
秦公:「肥羊燉,鮮苦菜,老秦酒———生而能咥,死而何憾?」
商鞅:「先變法,後護法,弱變強———生而能遇,死而何憾?」
秦公:「商君啊,你難道忘了你我櫟陽初誓了嗎?」
商鞅:「君上之心,臣終生難忘。」
秦公:「嬴渠梁終生不負衛鞅!這可是我對天的盟誓啊!」
商鞅:「君上與臣,情同手足。若非執掌公器,你我便是刎頸之交。若非秦國護法大業,君上若去,臣當義無反顧地刎頸同死。可,君上如此厚待衛鞅,成全了一人之義,卻毀了邦國大業!臣若坦然受之,無異於法治敗類!
(4)哪個歷史人物字松柏擴展閱讀:
歷史上商鞅與孝公的真實對話據《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記載: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白話釋文如下:
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
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
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
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
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
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
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
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
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
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
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講的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❺ 楊松柏的藝術評論
作者張帆(原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
「寒不落葉」是大自然現象及生態的寫實。也是性格和品德的彰顯。為松柏先生的名字,我曾寫過一首四字韻語:「(楊)穿雲刺闕,(松)挺拔常青,(柏)寒不落葉,三樹相偕。」而寒不落葉正是他的性格特徵。
松柏先生出身書香人門弟,從孩提時代,在其父指導下,就習字學畫。後經專業學習培養,書法、素描、油畫、國畫、水墨畫均成正果。在書畫疆場上馳騁五十餘載,在藝術征途中伴隨著徜徉和坎坷。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只為天才加勤奮;含辛茹苦的磨礪加無畏的探索;民族沃土的培育加社會、朋友的支持。
二0一0年北京房山.首屆中國漢白玉文化藝術節聘松柏先生為評委,並要術在頒獎典禮時進行書法表演。會上領導徵求我的意見-寫什麼內客?我提議寫:「石不言最可人,緘默而大美。」一方面是為了切合文化節的主題;另則也是對松柏先生品格的寫照。當時,數十名記者圍觀,幾十部閃光燈瞄準松柏先生。我當時很激動:這是會議領導對他的推崇,是社會對他的認定。他抖了抖筆,一揮而就,頓時贏得一片喝彩。
《楊松柏作品展》展出的《大江東流去》、《杏花村》兩幅作品得到了歐洲中國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先生和副主席巴斯先生的絕口稱贊。中央電視台、法國電視台進行了采訪和報道。/如例舉松柏先生的成就,不可忘卻的就是他主編的《中國美術論文集》。這部巨作形成了廣泛而長久的影響。
他初始主要從事油畫創作,而今又創作出很多超脫國畫技法的彩墨畫。他不受各種羈絆的束縛,勇於創新。/他有多幅作品是以駱駝作題材的,凡他畫中的駱駝臀都似牛臀--正像八大山人,凡其畫的鳥禽眼晴格外之大。形成了畫家自身的特點。松柏先生畫的駱駝和牛,都能看出承襲昭陵六駿的手法,但又擺脫了六駿完全寫實的特點。其牛和駱駝,有透骨的氣質,更顯耐勞和堅韌。
「天地合一」、「以人為本」、「上善若水」的綜合理念,形成了他為人謙遜,與人為善的人格魅力。 作者:阿醒(著名當代畫風藝術家)
有機會看到畫家楊松柏創作的一批新作,感覺耳目一新。這批新作完全一掃他早期作品中與當今中國畫界相同的流行風格。作品《歸途》、《向日葵》等展示給我的是全新的藝術語言:特別是在筆墨的運用上,他融合了筆、墨、色、水等元素充分發揮了中國宣紙的特點,通過這種多元素巧妙的交融突出表現了雲的千姿百態。
在當今的繪畫中雲大都是以襯托景觀出現,而他把雲作為繪畫的主要題材,並且在方法上摸索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他將思想寄託於雲,並藉助雲的氣象萬千變化來展現畫家內心世界的跌宕起伏,力圖與觀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如作品《歸途》描繪了人們奔波艱辛的生活,從中我可以感受到畫中人物風塵僕僕、歸心似箭的心情,雖然歷經辛苦但卻始終充滿希望。
楊松柏的作品多選擇祖國西北的自然風貌,他覺得西北的蒼茫更符合自己的性格與情懷。藝術的生命力來源於生活,並在生活中得到進一步延伸與拓展。他的每幅作品都蘊藏著十分生動的藝術內涵。觀者很容易與畫家進行思想的交流與溝通,體會到畫家那顆質朴、誠實的心,讓自己與畫家的心靈一起回歸純凈的自然。
他腳踏實地,不求虛名。幾十年來他不斷求索,在他眼中幾乎總是沒有一件自己滿意的作品,總覺得「拿不出手」,他在作品中經常尋找、發現不足力求使更加完美。就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嚴謹地度過了幾十年的藝術生涯。
藝術是當代社會思想的反映。現如今人們的審美觀受國際交流,地域交往以及科學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畫也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經歷著其必然的發展變化,如果有人仍然用古人的繪畫理論標准評價現今的繪畫,顯然是在刻舟求劍。
他深知創新應該在繼承的前提下進行。對前人的技法他認真學習,對傳統的精華他努力吸收,可以說對傳統他是認真對待的,既不盲從也不否定。應該說他不沿襲古人的表現形式而是感悟古人前輩的藝術創作思想,他非常推崇黃實虹、潘天壽、傅抱石、林風眠、李可染等大師,正是他們用自己的作品為民族藝術的大花園培育出最燦爛的花朵。他堅持自己的藝術指導思想,那就是「要走自己的路」,要培育屬於自己的繪畫品種,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他經常告誡自己不要重復古人,不要重復他人,更不要重復自己。正是這種創作信念使他陷入了一個混沌迷茫的世界,他為自己選擇了一條頗具挑戰而又充滿艱辛漫長的藝術道路。為此我衷心的祝福他早日走出迷茫,充分享受「走自己的路」帶給他的創作喜悅! ————我眼中的楊松柏先生
作者:海博(媒體策劃人)
能夠認識楊松柏先生,是因其創作的一幅名為《驚蟄時分》的國畫而結緣,我被其中的畫意所打動,其畫題材為一殘破城垣在驚蟄時分矗立在天地之間的景象。那幅作品無論是構圖,還是筆墨,都無可挑剔,把城垣的偉岸,天空的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那種意境美在我腦海中至今深刻,久久揮之不去,因此,心中便有了一定要拜訪楊先生的念頭。
然而,拜訪之路並非順利,楊先生在國內並不是很出名的畫家,甚至很多藝術界的朋友都和我一樣,只知其畫不識其人,歷經一年之久的多方打探,走進楊先生的畫室,一個獨立的兩居室,四周堆滿了各類書籍、畫具和大量的畫稿,凌亂中透著整齊。雖不像我以前拜訪的一些畫家的畫室豪華,但卻處處洋溢著濃厚的藝術氣息。楊先生是一位非常低調、為人和藹的老人,在他的畫室,我有幸欣賞到他最新創作完成的繪畫作品,他所創作每幅作品的畫面彷彿是活的,具有魔力一般,都蘊藏著一種獨特的美,一種心領神會的美,一種超越自然的美,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磅礴震撼的感覺;他的畫不但可以去看,而且可以去聽,更可以去品,讓人進入到一個雄渾、博大、廣闊的奇妙境界。
我曾經拜訪過上百位的藝術家,他是我見過對自己要求最嚴格的一位,也是對自己的藝術作品最較真的一位,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一切都在向經濟效益看重,很多畫家都在忙於經營和炒作,而楊先生卻一個人默默的在他畫室里研究創作,而他為了創作一幅成功的作品卻要用幾天,甚至幾個月,這並非是他的繪畫功底不行,而是源於他那種追求藝術完美的較真精神。他一直在否定中求進步,稍有一丁點不滿意的地方,都要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創作,力求完美,看著滿地被撕毀的畫稿,讓人由衷的敬佩,正如他所言:「我要對我的每一幅作品負責,更要對歷史負責」。
他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陶冶於胸襟;中和於翰墨;是由博返約的簡易;是萬象森羅的變易;是抱朴守真的不易;同時也追求一種大象無形之影像;大器晚成之內涵;大音希聲之震撼;大道無疆之步履;真正地達到自然與人文思想的統一。我堅信,楊先生以其獨特的藝術哲學思想,在浩瀚的書畫藝海中不斷求索,一定能以穿越時空的藝術思考,打造出一片璀璨奪目的藝術天地。
❻ 松柏將軍是誰
讓子彈飛里的一個虛構的任務,說張麻子早年在松柏將軍手下當過手槍隊長,我看讓子彈飛的背景時期結合張麻子的敘述,所謂松柏將軍可能是蔡鍔吧。歷史上倒沒有聽說有松柏將軍的。不過咱國家倒是有個將軍叫謝松柏的,去世了,不知道能不能叫松柏將軍,呵呵,誰知道呢,希望能幫到您。
❼ 青山松柏的松柏·檔案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庄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
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❽ 由 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想到的人物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