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傳統農業的基本耕作方式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成為我國傳統農業主要耕作方式在什麼時期完善在何時標志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曾以其輝煌燦爛的文明令世人矚目和嚮往。古代的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先進的手工業和繁盛的商業,從而為文明的萌生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要了解中國古代文明輝煌燦爛的原因就必須了解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由此導入新課。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刀耕火種
《莊子》則曰:「神農之世,……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中國古史中「神農氏」,正是原始種植業發生時的人物。中國農業從其產生之始,就是以種植業為中心的。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對各種野生植物的利用價值和栽培方法進行了廣泛的試驗,逐漸選育出適合人類需要的栽培植物來。從「嘗百草」到「播五穀」和「種粟」,就是這一過程的生動反映;而所謂「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則反映了這個過程的艱難和充滿風險。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成為農業的始祖。為了使農業經濟得以確立,要有相應的工具的創造,反映在傳說中就是神農氏創制斤斧耒耜,「以墾草莽」。所謂「神農氏」的傳說,正是這一時代中國農業的反映。
原始農業先是簡單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長過程,進行播種和收獲。後來變開始了最原始的耕種方式「刀耕火種」。什麼叫「刀耕火種」?
所謂「刀耕火種」就是在初春時期,先將山間樹木砍倒,然後在春雨來臨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燒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熱下種,以後不做任何田間管理就等收獲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後,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種植了,而不得不另行開辟。原始的刀耕火種與之相類似,只不過工具更為簡陋一些。據考古出土的一些實物來看,原始農業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類,這些都是用來砍伐樹木的。
人們在進行刀耕火種的時候,首先所要面臨的就是土地的選擇。刀耕火種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種植二三年之後就要另覓新地重新砍燒種植,農史學家稱之為「游耕」。但從新石器時代所出土的一些實物來看,中國一些地區的原始農業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脫離了早期的刀耕火種階段,進入了所謂「石器鋤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階段。
這種情況在中國古史傳說中得到映證。相傳「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烈山」就是放火燒山,「柱」實際上是挖洞點種的尖頭木棒——後來發展為木耒。這正是原始農業中兩個相互連接的主要作業,不過被傳說人格化了。
現在「刀耕火種」是人們把樹木砍倒、曬干,然後放火燒,再播種旱谷等作物,是利用積聚在熱帶雨林中的礦物營養發展生產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滅雜草與除去病蟲害的方法。這在歷史上西雙版納地廣人稀、森林連片的生態環境下,「刀耕火種」不外在浩瀚的林海中開了一個小小的林窗,種兩三年穀子後又棄置,森林很快就恢復了,對各種生物的生存並不影響,是一種「森林與農地」輪作和好方法。到了近代,人口倍增、森林難以恢復,山地水士流失嚴重,造成了生態環境的退化。所以,近年來地方各級政府作出嚴禁山地「刀耕火種」的決定是明智的。
「刀耕火耕」時期隨著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我國農業進入到「石器鋤耕」階段。
2.石器鋤耕
從耕作方式、農具使用來分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可將其劃分為耕前期、耜耕期和犁耕期3個發展階段。「刀耕火耕」屬於耕前期。隨著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們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進入了「耜耕」農業階段。
「耜耕」比「火耕」的好處是什麼?(土地利用率較高;能獲得較好的收成)缺點是什麼?(缺乏施肥,種上三四年還得撂荒,人們還得尋找新的土地)
3.鐵犁牛耕
「耜耕」和「火耕」時期原始農業生產方法十分簡單。這樣的農業生產只有種和收兩個環節,只向自然索取而不補償,土壤營養的平衡完全依賴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復。這是只取不給的掠奪式的生產。由於那時人口較少,人們對自然的需求不高,而且生產力低下,因而原始農業的生產還沒有超過自然的負荷能力和恢復能力,人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很小。
但隨著人口數量和人類對自然要求的增加,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中國進入到傳統農業階段,既採用「鐵犁牛耕」時期。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那時在農業上應用還很少使用。但由於懂得了施肥技術,依次肥沃的土地可以連續耕作,貧瘠的土地也可以在休耕一兩年後輪耕。隨著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戰國時期普遍使用鐵農具,農業生產力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牛耕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出現和初步的推廣,加上灌溉和施肥技術的新進展,大大提高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水平,從此,鐵犁牛耕成為中國農業的重要耕作方式。
通過整地、育苗、除草、施肥、灌溉等技術措施,在向自然索取農業產品的同時,也給予農業生態系統一定的補償(主要使用有機糞肥)。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農業科學技術,是當之無愧的傳統農業的典範。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第一次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結合,具有一定的生態合理性。由於傳統農業依靠農業內部循環來維持平衡,對自然的依附狀態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又由於傳統農業分散經營和規模小,也難於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鐵器在我國戰國時代末年開始盛行,前期應該是青銅器時代。
而且在漢朝之後我國開始重視農桑,所以應該是漢朝以後!
到了唐朝,農業開始飛速的發展
B. 我國的男耕女織的方式上溯到什麼時期依據是什麼
根據高中歷史必修二經濟成長教科書所說。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原有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壞,自耕農經濟,或稱個體小農經濟應運而生。自耕農經濟出現於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他們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濟農業,「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當時自耕農的主要經營方式。從此,「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也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C.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原始農業耕作方法主要是刀耕火種,商周時期開始使用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出現了鐵農具;戰國時期,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
春秋後期,牛耕出現,戰國普及。從此,鐵犁牛耕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進一步發展,出現曲轅犁,中國犁耕技術成熟。
隨著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斷興建,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分別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形成,並日臻成熟。
(3)中國的耕作歷史上溯到什麼時代擴展閱讀: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西漢中期,人們發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時,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並能同時完成翻土、滅茬、開溝、起壟等工序。自此之後,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
唐代,在長江下游一帶早已出現了曲轅犁(又名江東犁)。曲轅犁的發明,是自漢代之後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轅犁與前代犁相比有三個優點:
1、曲轅和犁褩的出現,這不僅減輕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轅犁回轉相妨的缺點。
2、犁評、犁梢的出現,使得入土的深淺、起土的寬窄更加隨心所欲。
3、犁底修長,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時平穩、深淺一致,利於水田使用。
D. 中國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大規模開墾農田的
這個應該是從鐵器的出現,大概應該是在戰國晚期的時候,因為鐵器的出現時的生產力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也就是鐵犁牛耕的出現,早期的時候主要還是使用一些比較原始的一些農業工具,比如說木質的工具之類的,雖然說那個時候存在青銅器,但是由於青銅器的價值比較高,也就是說,比較珍貴,一般都不會用於農業生產,所以說事實上應該在鐵器出現之前,多數農業耕作都是使用比較原始的工具,這些工具的一個生產力水平並不是很高,所以說應該從鐵器的出現開始才會大規模的開墾農田,這個應該是一個主要的情況,也就是從歷史上看也是如此,應該是從戰國晚期或者說應該從漢代開始。因為戰國晚期的情況並不是太好,所以說,從歷史上來看,應該也就是西漢時期,應該才算是開始大規模的開墾農田,因為這個時候不光有這種生產技術,還有這種能夠大規模開墾農田的一個社會環境。
E.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制度的四個發展階段
原始社會實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戰國時期,井田制被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曹魏時期曾經實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
F. 中國什麼時候進入農業文明時期
此階段主要是指現代印刷術發明前的一段時間,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19世紀初)之間的時期。
早期信息組織的形式起源於兩河流域檔案庫及檔案目錄,其活動可追溯到人類早期系統的文字記錄—檔案文獻的生產、積累與利用、農業文明時期信息組織工作的主要活動是書目工作,這是一種對現有著述或文獻特徵進行識別、選擇、著錄與排序的系列工作。
(6)中國的耕作歷史上溯到什麼時代擴展閱讀:
農業文明主要特點
⑴ 以手工編纂書目的信息組織形式為主流。
⑵ 信息組織活動以個人或統治集團個體勞動為主。雖然偶爾也存在簡單的協作關系,但未形成一種長期固定的專門機構。
⑶ 信息組織著眼於文獻的收藏管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管理一定范圍內的文獻,並非著眼於文獻檢索與利用。
⑷ 信息組織的主要對象是圖書和檔案文獻。
⑸ 信息排序多採用分門別類的方式,國外偶爾採用主題方式揭示和排序。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及分類揭示與排序的手段對後來信息組織的影響十分深刻。
G. 農耕時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什麼時候
從距今10000~8000年間至今。
距今10000~8000年間,中國早期農業已形成了以栗為代表的北方旱作農業和以水稻為代表的南方水田農業兩大系統,以及與手工業、家畜飼養業相結合的南稻北栗格局。
北方的原始農耕以旱地農業為特色,這與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有密切關系。春秋冬三季乾旱寒冷,夏季高溫多雨。所以選擇對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幼苗期能抗旱的栗。南方的原始農耕以稻作農業為特色。長江中下游地區雨多濕潤,所以選擇了喜水作物水稻作為主要農作物。
(7)中國的耕作歷史上溯到什麼時代擴展閱讀:
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
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
戰國時期,由河南人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與理念傳播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
H. 我國最早的農業出現在哪個社會歷史時期
新石器時代
中國的早期農業在距今8000年以前已在某些地區發生。在中原地區,它大體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夏王朝建立之時,基本上與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相始終,後期已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各地原始農業遺址發現了不少石斧、石錛,表明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實行過「砍倒燒光」的耕作方法和撂荒耕作制;但以木、石、骨、蚌為質材的鋤、鏟、耒、耜、等翻土工具出現相當早,尤以使用耒耜為特色,表明中國較早由遷徙的刀耕農業轉為定居的鋤耕農業。這與中國在平坦疏鬆而森林較少的黃土地區和江河兩岸的沖積平原發展農業有關。但無論是較早的洞穴遺址、山前遺址或稍後的江河兩岸階地和台地遺址,都不屬於在大河泛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灌溉農業。 中國大多數地區的原始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南方多種稻,北方多種粟黍;家畜飼養處於次要的輔助地位,一般以養豬為主;採集和漁獵仍是獲取生活資料的重要手段,形成農牧采獵相結合的格局。北部和西部以牧養馬牛羊為主的游牧部落形成較晚。這種情況以及古史傳說都表明:中國是從採集經濟直接進入農業經濟,其間沒有經歷畜牧業經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