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江西贛劇有多久的歷史

江西贛劇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28 06:30:02

① 江西的戲劇叫什麼劇

江西的戲劇叫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主要劇種,其前身為古代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珍珠記》、《張三借靴》是其代表性劇目。《還魂記》則是根據湯顯祖同名原著改譯。而贛劇皮黃腔的《雪夜訪普》,和高腔的《江邊會友》、《送衣哭城》都是比較罕見的古老劇目。

上世紀50年代,在江西省文化部門的主導下,弋陽腔兩大流派:饒河班、信河班在南昌相合,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遂稱「贛劇」。

(1)江西贛劇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江西贛劇發展背景

贛劇,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弋陽腔更名為贛劇。贛劇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京劇的「鼻祖」,其發展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多個劇種的形成產生過非常深遠的影響。贛劇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

宋、元以後,南戲開始流傳於我國東南諸省。贛東北地區的饒州、廣信兩府,曾歸江浙行省管轄,明代洪武初年劃入江西省。由於交通方便和貿易往來,南戲隨之傳入廣信府的弋陽縣。當時,在弋陽縣落腳的南戲,是專演《目連救母》戲文的。

這種戲文,因為受到當地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江西特點的南戲,被人稱為「弋陽腔」,與江浙地區的其他南戲聲腔,並駕齊驅。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祝允明《猥談》在對南戲聲腔的評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陽腔,作為贛劇的主要聲腔,弋陽腔是最為古老的。

② 贛劇是怎樣形成和演藝的

隨著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當家做主,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各個領域都創造出巨大的成就。

弋陽腔在這個時期也煥發了勃勃生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1950年饒河班與信河班合並,稱為「贛劇」。

1953年,贛劇進入南昌,並成立了江西省贛劇團。其後又創辦了戲曲學校,集廣、饒兩班於一堂,並把流行於都昌、湖口一帶的九江青陽腔也劃入贛劇范疇。

後來,贛劇的高腔有弋陽腔和青陽腔兩種,其中弋陽腔一直保持「其節以鼓,其調喧」的原始風貌;青陽腔由安徽傳入江西北部的都昌、湖口、彭澤一帶。

由於青陽腔和弋陽腔有歷史淵源關系,1957年被發掘出來後,亦歸入贛劇演唱。弋陽腔高昂激越,青陽腔柔和婉轉。

由於青陽腔具有通俗流暢的「滾唱」,在擴大上演劇目和豐富藝術表現力方面較弋陽腔更勝一籌。高腔曲調結構均為曲牌聯套體。

1958年在弋陽,創辦了一個專唱高腔的專業劇團。在50年代曾出現許多著名演員,如有江鈴靜、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塗玲慧、陳俐等。

1985年,江西省共有10個贛劇團。曾先後到武漢、長沙、廣州、福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以及安徽、山東、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演出獲得了大量好評。在劇目演出方面,經過改革的弋陽腔,獲得了「美秀嬌甜」的獎譽。

贛劇經過了老一輩藝人的繼承和發揚,形成了更加完善、優美的藝術,發展成為結合眾多唱腔,分布廣泛的戲曲藝術,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喜愛。

贛劇由於長期演出於贛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所以其舞台藝術逐漸形成了一種古樸厚實親切逼真的地方風格。

贛劇表演誇張、強烈、凝練、細致,如《珍珠記》中夫妻相會甩書、揮帚、跪抱等強烈而朴質的表演;《張三借靴》一劇中通過祭靴、摔靴、脫靴等情節,揭示出財主吝嗇的誇張手法;《藏孤出關》中以眼神、水袖表達感情;《幽閨拜月》中以舞蹈刻畫性格;《送飯斬娥》中用步法塑造人物,以及《黃鶴樓》中巧妙地運用一連串無言的喜劇性表演,把劉備、周瑜、趙雲三者之間的內心沖突,刻畫得淋漓盡致。

贛劇的音樂演奏可以分為高腔、崑腔和彈腔三大類。其彈腔又包括二凡、西皮、秦腔、撥子、浦江調、上江調、浙調、安徽梆子、南北詞以及民歌小調。

贛劇的高腔曲牌結構,基本上符合南北曲的格律。因曲體本身的富於變化,又構成了曲牌唱腔豐富的表現力。

贛劇高腔音樂具有鑼鼓伴奏,人聲幫腔;腔調自由,自由行腔;旋律少變、節奏簡單;「滾白」與「滾唱氣」夾於牌唱勝之中的特點。

後來,高腔增加了管弦伴奏,按劇目情況,分別定出托唱樂器和幫腔樂器。生旦為主的劇目,以簫、笛、琵琶為主奏樂器,二胡、中胡、篌管應之。在人聲幫腔上七有男女和混聲幫和之分。由於這些改革,使贛劇高腔在保持原有高亢激越的特點外,增入了柔和優美的旋律。

贛劇劇目分弋陽、青陽、亂彈、崑腔幾類:

弋陽腔劇目有所謂「十八本」之說。即《青梅會》、《古城會》、《風波亭》、《定天山》、《金貂記》、《龍鳳劍》、《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十義記》、《鸚鵡記》、《清鳳亭》、《洛陽橋》、《三元記》、《白蛇記》、《搖錢樹》和《烏盆記》。

青陽腔劇目《雙拜月》、《百花贈劍》、《西廂記》;彈腔《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

亂彈劇目有清道光年間38種,稱為「老路戲」,其中有《三官堂》、《四國齊》、《禹門關》等二凡戲和《祭風台》、《花田錯》、《蘆花河》等西皮戲以及西皮二凡戲《二皇圖》、《藍田帶》、《龍鳳閣》等。

崑腔劇目《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

贛劇具有「繁音促節,咿喇如話」的特點,因而在唱腔的句間或句尾出現「啊」「呃」的襯字和變音,常用舌根翻高八度,俗稱「邊音」。

贛劇彈腔生角講究本音「酥」,邊音「秀」,忽高忽低,清越動聽,其角色表演因戲而異,有的端莊凝重,有的風雅飄逸,有的剛健勇武,有的又迂腐寒酸。有蟒袍、靠把、官帶、箭衣、褶子等戲路。

後來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

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贛劇院。1960年,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分別派員南下移植贛劇,一時出現了「南花北放」的繁榮景象。

③ 贛劇的由來故事

贛劇,江西省地方傳統戲劇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贛劇起源於贛東北,流行於江西省境內。其聲腔基礎為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融合了清代中期傳入江西境內的崑腔與亂彈而形成,是古代四大聲腔之一。1951年定名為贛劇。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歌舞結合,聲腔體系十分豐富。

歷史淵源

戈陽腔

贛劇《青山作證》

約在清代中葉,贛東北境內又興起一種「梆子腔亂彈」,並有許多外來聲腔如石牌腔、秦腔、楚腔時來時往。對這些新興的聲腔,當時統稱為「亂彈腔」(見郝碩《奏摺和唐英《古柏堂傳奇》)。

「梆子腔亂彈」即今贛劇之二黃腔(俗稱二凡,原名宜黃腔),系來自撫州的宜黃班。今贛劇的《下南唐》《下河東》《反昭關》《滿堂福》等劇,仍用嗩吶伴奏,保持著宜黃腔初期的演唱風格。

清道光(1821—1850)時,西皮傳至贛東北地區。早期贛劇廣信班藝人仍稱西皮為「漢調」。贛劇饒河班西皮系從安徽傳入(其原板中帶有石牌調,今《二度梅》、《銀桃記》等中有此唱腔)。這時,贛劇藝人亦效漢劇,將西皮與二黃結合,使江西亂彈腔最後定型。於是,一個以弋陽班社為班底,以皮黃為基礎,包括來自浙江浦江班的浙調、浦江調,傳於安徽的吹腔拔子以及發脈於陝西的秦腔等各類聲腔,在贛東北地區熔鑄爐,組成高、亂合班,替代了單一的弋陽高腔班。

崑曲

崑曲滲入贛劇,最早是清初的玉山班,乾隆(1736—1795)以前,崑曲在江西的活動范圍僅局限於南昌、九江、贛州等城市,對贛東北農村影響不大。

光緒二十八九年(1902—1903),婺源洪福林昆班被樂平秧坂馬家接管經營,名「萬春班」,後又從浙江金華、蘭溪邀請部分演員,演出草昆劇目。

從此,高腔、亂彈腔和江西化了的崑曲三者合流,形成了贛劇。

贛劇的祖師

贛劇供奉的祖師爺,亦名為老郎神,俗稱「田府正堂」,這是南戲傳給弋陽腔的祖師父。而明代的弋陽腔是從浙江杭州傳入的南戲為基礎,結合江西的地方特點而產生的,故贛劇祖師爺才有「杭州西門外鐵板橋頭二十四位老郎師傅」之說。清代以後,贛劇的老郎神改為唐明皇。在廣信府的玉山班裡,亦有供奉田、竇、葛三位祖師的。盡管祖師爺有這些不同說法,祖師爺的誕生日都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而贛劇的老郎廟只在玉山縣發現一處,可惜現在已經不存在。這是贛劇祖師的一般情況。 清代道光以來,隨著外來戲曲流入和本地亂彈戲盛行,這種弋陽腔便逐漸衰落下去。及至光緒初年,贛東北除少數地區還有高腔流行以外,大多數地區幾乎都是亂彈戲的勢力范圍。當時萬年縣珠田街附近,還剩下老義洪、三義洪和新義洪等三個高腔班,演員多系萬年縣人。相傳贛劇舊有十八本弋陽腔戲,還能演出的有《珍珠記》、《賣水記》、《三元記》、《白蛇記》、《鸚鵡記》、《十義記》、《烏盆記》、《搖錢樹》、《龍鳳劍》、《古城會》、《青梅會》、《白袍記》、《金貂記》等十三種,另有《報冤亭》、《八義記》、《長城記》、《清風亭》、《活陽橋》等五種只存一些摺子戲,全本早已失傳。光緒十八年(1892)老義洪班被樂平縣界首馬家接收過去,更名為「馬老義洪班」。從此,贛東北地區的弋陽腔便傳至樂平縣為活動中心,陸續培養一批人才,出現了弋陽腔的復興局面。光緒三十年時,樂平縣秧坂馬家以婺源的洪富林徽班為基礎,並從浙江金華請來一批崑腔藝人,組成一個崑腔班,名為「萬春」。他們竭力提倡崑曲,並以此與義洪班相互媲美。不久,浙江演員返籍後,萬春班被迫解散。現在贛劇中的崑腔正宗戲,大部分是萬春班傳下來的。

④ 贛劇的歷史沿革

起源
贛劇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宋、元以後,南戲開始流傳於我國東南諸省。贛東北地區的饒州、廣信兩府,曾歸江浙行省管轄,明代洪武初年劃入江西省。由於交通方便和貿易往來,南戲隨之傳入廣信府的弋陽縣。當時,在弋陽縣落腳的南戲,是專演《目連救母》戲文的。這種戲文,因為受到當地宗教思想的影響,逐漸發生一些變化,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江西特點的南戲,被人稱為「弋陽腔」,與江浙地區的其他南戲聲腔,並駕齊驅。明代成化、弘治年間(1465--1505)祝允明《猥談》在對南戲聲腔的評述中,就提到了江西的弋陽腔,作為贛劇的主要聲腔,弋陽腔是最為古老的。
弋陽腔的發展
這種弋陽腔在形成以後,在劇目上除原有的《目連戲》以外,主要是以扮演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封神傳》、《三國傳》、《征東傳》、《征西傳》、《水滸傳》、《岳飛傳》、《東游傳》、《南遊傳》、《西遊傳》、《北游傳》和《鐵樹傳》(許真君故事)等十二種。和《目連戲》一樣,每種都分作七天演完。這種連台本戲的出現,為弋陽腔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南戲其他聲腔的發展。明代的弋陽腔還從南戲和傳奇中移植了一些劇目,如《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三元記》、《鸚鵡記》、《白蛇記》、《十義記》、《洛陽橋記》、《清風亭》、《烏盆記》和《搖錢樹》等。這批傳奇戲的增加,使弋陽腔的演出內容更加豐富,進而又把弋陽腔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
贛劇流行的地區,在明代主要是唱弋陽腔。清初以後,保留在這里的弋陽腔,因為戰爭的破壞而受到嚴重的摧殘,原來上演的連台本戲大都失傳,流行地區只剩下玉山、弋陽、貴溪、萬年和鄱陽等地。這時在民間流傳的弋陽腔,被大多數人稱之為「高腔」,其中活躍在弋陽、萬年的高腔班,還留下十八本高腔戲,以維持它的正常演出活動。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光緒年間,使很多弋陽腔戲班,根本不能獨立存在了。由於亂彈諸腔的興起,在贛東北地區的戲班,有些便開始轉唱高腔以外的其他聲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才使贛劇最終變成了個綜合高、昆、亂三腔的劇種。
這種弋陽腔是繼承南北曲的傳統,並結合地方特點而創造出來的,其基本原因,就是用弋陽的方言土語來唱南戲的曲調,這才形成具有江西特點的新腔。這種新腔,在目連戲的階段還帶有濃厚的宗教音樂色彩。以後,通過連台本戲和傳奇戲的演出,才使它擺脫了宗教音樂的影響,變成南戲中流傳甚廣,影響最大的戲曲聲腔。在音樂體制上,贛劇弋陽腔的唱腔由各種不同的曲牌組成,從如今保留的曲牌來看,主要是唱南曲,也有屬於北曲的曲牌。根據音樂樂唱腔的特點,這種聲腔又可分為[駐雲飛]、[江兒水]、[香羅帶]、[新水令]等類。長期以來,這種弋陽腔一直是乾唱和帶有人聲幫腔的形式,由於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的幫腔,故對本嗓幫腔的聲調而言,便自稱為「高腔」。
贛劇從明代弋陽腔開始,到清代的亂彈諸腔以及崑腔的吸收,使它變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多聲腔的劇種。
尋根探源
贛劇,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
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彌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 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於世矣。」由此,對於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
建國後
建國後,於1953年,贛劇進入南昌,並成立了江西省贛劇團。其後又創辦了戲曲學校。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贛劇院(下設三個團),集廣、饒兩班於一堂,並把流行於都昌、湖口一帶的九江青陽腔也劃入贛劇范疇。至1985年,江西省共有十個贛劇團。曾先後到武漢、長沙、廣州、福州、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以及安徽、山東、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演出。此外,還於1958年在弋陽創辦了一個專唱高腔的專業劇團。 建國後,在50年代曾出現許多著名演員,如廣信路的花旦潘鳳霞、祝月仙,小生童慶·卓福生,正生樂一生,花臉陳猶紅,青衣蕭桂香,老旦李菊香和饒河路的旦角陳桂英、胡瑞華等。中青年演員有小生萬良福、蕭曼如,正生晏致健,花旦段日麗、熊振淑,青衣熊中彬、高金香,貼旦鄒莉莉、童明明,武旦侯愛蓉、陳麗芳,老旦熊麗雲,花臉汪炎振,小丑劉安琪等。
枯木逢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贛劇的發展如枯木逢春,1950年從贛東北地區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了江西省贛劇團,不久創辦了贛劇演員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弋陽腔子弟。在贛東北地區先後成立了九個贛劇團(其中弋陽縣名為弋陽腔劇團)。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贛劇院。則時,作為贛劇的一種聲腔,還將九江地區發現的青陽腔也納入贛劇之中。1960年,東北的黑龍江、吉林兩省分別派員南下移植贛劇,一時出現了「南花北放」的繁榮景象。至此,贛劇不僅受到省內觀眾歡迎,而且先後到過武漢、長沙、福州、廈門、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合肥、濟南、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在劇目演同方面,經過改革的弋陽腔,獲得了周總理「美秀嬌甜」的獎譽。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的贛劇又得到復甦。除江西省贛劇團外,全省恢復了十一個贛劇團(其中包括贛州地區興國縣贛劇團),原來屬於贛劇的流行地區,如今又可見到贛劇的演出活動了。
2006年5月20日,弋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江西的戲劇叫什麼劇

在江西的戲曲文化中,戲劇劇種十分多,特別是採茶戲,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採茶戲劇。
1、贛劇
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的傳統戲曲劇種。所用方言為贛語。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
2、弋陽腔
弋陽腔,傳統戲曲聲腔之一。簡稱「弋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聲腔,它源於南戲,產生於信州弋陽,形成於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後與當地贛語、傳統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蕃衍發展,成為活躍於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清李調元《劇話》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故弋陽腔又通稱贛語高腔。
3、盱河戲
盱河戲,流傳於廣昌縣境的一個古老劇種。別名大戲、土戲。盱河戲發祥於甘竹鎮,原先專唱高腔,後與皮黃諸腔盱河戲相結合,遂形成以唱皮黃腔為主,兼唱高腔崑腔的大型劇種。因該劇種只流行於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為盱河戲,並建立了廣昌縣盱河戲劇團。
4、東河戲
東河戲是在江西省贛州市東河片地區高腔的基礎上,逐步融合了崑曲、宜黃調、桂劇、安慶劇、弋板、南北調、秧歌調等,發展成擁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漢族戲曲劇種。因其形成於贛州東面貢水流域,故稱東河戲。東河戲中的亂彈腔首先將自己的觀眾定位於下層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實際也證明它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5、寧河戲
寧河戲起源於江西修水,由酬神還願的的儺戲發展而成的漢族戲曲劇種,角色分類與徵劇相似,但更為細密,舞蹈動作特點甚多,唱腔以二犯與西皮為主。傳統劇目中《文公走雪》、《銅橋渡》、《採石磯》等劇較為罕見。
據普查結果初步統計,江西省現存活態戲曲劇種(含皮影戲、木偶戲)共33個。
其中本土戲曲劇種24個:贛劇、弋陽腔、九江青陽腔、宜黃戲、廣昌孟戲、婺源徽劇、東河戲、寧河戲、西河戲、贛南採茶戲、高安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吉安採茶戲、贛西採茶戲、南昌採茶戲、萍鄉採茶戲、寧都採茶戲、武寧採茶戲、瑞昌採茶戲、袁河採茶戲、萬載花燈戲、贛中花鼓戲、永修丫丫戲、南河戲。
跨省劇種3個:京劇、黃梅戲、越劇。皮影戲2個:上栗皮影戲、湘東皮影戲。木偶戲4個:橫峰提線木偶、興國提線木偶、興國手端木偶、信豐手端木偶。與《中國戲曲志·江西卷》所列劇種相比,恢復了一個劇種即弋陽腔,新增了2個劇種,即永修丫丫戲、南河戲。

⑥ 贛劇的介紹

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的漢族戲曲劇種。所用方言為贛語。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贛劇的彈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其它還包括秦腔、高撥子、浙調、浦江調和文南詞諸腔,其中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尤受群眾的歡迎。解放後,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贛劇的發展對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⑦ 江西的戲劇

江西戲劇劇種

贛劇:贛劇發端於明代弋陽腔,流傳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分饒河、廣信兩派。饒河戲流行於饒洲府的鄱陽、樂平、余干、萬年、德興等地。廣信班流行於廣信府的上饒、玉山、貴溪、橫峰等地。建國後,一九五零年被正式定名為贛劇。

東河戲:初名贛洲大戲。孕育,形成於貢水流域的贛縣、興國一帶,是江西古老劇種之一。東河戲流行地區有贛縣、興國、南康、大余等縣,旁及粵東的梅縣、潮洲以及閩西的寧化、歸化等地。

宜黃戲:宜黃戲、舊稱宜黃班。主要流行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和福建閩西一帶,建國後,一九五七年定名為宜黃戲。

九江清陽腔:九江清陽腔,為清代安徽清陽腔之遺脈。主要流行地區有湖口、都昌、彭澤、星子、瑞昌等地,當地人稱之為高腔,後改名為九江清陽腔。

吁河戲:吁河戲,地方大劇種,舊名土戲,因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稱之為孟戲。這種孟戲歷來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區為廣昌一帶。一九八一年定名為吁河戲,在廣昌成立了吁河戲劇團。

西河戲:原名彈腔大戲,是贛劇的一個流派。其流行地區為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縣。贛江下游分東西兩河流入鄱陽湖,而星子、德安位於西河流域,故外地人稱之為西河班。一九八二年定名為西河戲。

寧河戲:舊時又名寧洲大班,其流行地區為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在贛、鄂、湘三省毗鄰地區很受群眾歡迎。其起源於明代弋陽腔,為江西古老劇種之一。建國後定名為寧河戲。

撫河戲:舊稱撫河大班。主要流行於撫河流域的臨川、金溪、宜黃、崇仁、廣昌等縣,其戲班有時還進南昌演出,歷史約有三百年。建國後,這個已經失傳多年的劇種,才定名為撫河戲。

婺源徽劇:婺源徽班,因其流行地區以婺源為中心,故在清代就名為婺源班。建國後,一般只稱為徽劇,是中國現存的古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

吉安戲:地方大戲劇種,因產生於吉安地區,是一個綜合了高腔、崑曲和亂彈諸腔的古老劇種。其流行地區,除贛中、贛西、贛南等地外,尚達湖南湘東一帶。到建國前夕,已無班社存在,成為一個失傳的劇種。

儺戲:古代祭祀劇種,主要流行於萬載縣和萍鄉市,原稱開口儺。一九八五年定名為儺戲。

贛南採茶戲:舊稱燈戲,流行地區有贛洲、贛縣,廣東韶關、曲江等市縣。從清代嘉慶以後,贛、粵兩省的採茶戲班社,交往頻繁。建國後才正式定名為贛南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南昌採茶戲,起源於茶燈,並經過燈戲、三角班、半班等階段。主要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進賢、永修、奉新等地。清末宣統年間,南昌採茶戲在撫洲演出達六年之久。抗日戰爭時,在吉安、泰和、贛州一帶有較長時期的演出。建國後,初名為南昌地方戲。一九五三年改稱為南昌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舊稱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於鉛山、弋陽、貴溪等縣。建國後,定名為贛東北採茶戲,後改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原名茶燈戲,進入半班以後,更名為採茶戲。其主要流行地區為瑞昌、九江、湖口、彭澤、德安等縣。建國後,流行於瑞昌的採茶戲,曾定名為瑞昌採茶戲,後統稱為九江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舊稱茶戲。主要流行地區有武寧、修水、銅鼓、德安、永修、奉新、瑞昌和湖北的陽新、通山等縣。1953年定名為武寧茶戲,後稱武寧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舊名三角班。他的前身是湖北的黃梅戲。主要流行地區為景德鎮、浮梁、都昌、婺源以及安徽的祁門等縣。建國後定名為景德鎮採茶戲。

撫州採茶戲:舊稱三角班、半班。主要流行於撫州、臨川、崇仁、宜黃、金溪、進賢、南豐等地的部分農村,建國後,定名為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舊稱三角班、花鼓班。其流行地區有吉安市、吉、永豐、峽江、新干、泰和萬安等縣,鄰近的撫州、贛州地區也曾流行。建國後,定名為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屬贛中採茶戲系統,這個劇種流行地區有寧都、於都、興國、石城、廣昌等農村鄉鎮,還到過福建的邵武、光澤、建寧等縣演出。建國後,改名為寧都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俗稱高安絲弦戲,由民間燈彩演變而成,是一種在瑞河鑼鼓戲之後的新興採茶劇種。主要流行地區為高安、上高、宜春、宜豐、分宜、新乾等地。因其發展於高安,建國後,定名為高安地方戲,1978年改明為高安採茶戲。

瑞河採茶戲:舊名三角班,採茶戲、高安鑼鼓戲。其流行地區主要是高安、上高、奉新、宜豐以及南昌、九江、上饒等地,因為高安縣舊為瑞洲府治,地處瑞河流域,1979年改名為瑞河採茶戲。

袁河採茶戲:舊名三角班、鑼鼓戲。起源於宜春北部,流行於宜春、萬載、上高、吉安等地,1979年正式改名為袁河採茶

戲。

萬載花燈戲:50年代叫萬載花燈戲,60年代稱萬載採茶戲。1980年正式定名為萬載花燈戲。它原於民間燈采,吸收贛南採茶戲和高安絲弦戲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加上民歌小曲,逐漸演變而成,流行於萬載農村。

萍鄉採茶戲:又稱萍鄉地方戲,後來改名為萍鄉採茶戲,是在萍鄉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地方戲曲。流行於萍鄉、宜春、銅

鼓、寧岡及湖南的瀏陽里、醴陵等地。

⑧ 贛劇的簡介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戈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戈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劇的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表演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

贛劇,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等。

⑨ 贛劇的歷史發展 快

贛劇,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
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彌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於世矣。」由此,對於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 」,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

⑩ 贛劇的歷史發展概括與基本要點

贛劇,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於是更名為贛劇。
弋陽腔是中國戲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弋陽腔誕生在江西弋陽。弋陽腔一誕生,就以它前所未有的的藝術魅力迅速地彌漫於中國的戲曲舞台,在中國戲曲舞台上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演奏出了中國戲曲史上最高亢的旋律,創造了中國戲曲的新形式,揭開了中國戲曲史的新篇章。弋陽腔自由的表演風格和高亢的旋律是嚴酷的社會現實凝結成的。自南宋以來,經元入明,弋陽及其附近地區幾乎戰亂未已、災荒不斷。洪武二十四年,弋陽戶數,19,718戶,人口51,653人。至清順治六年,弋陽縣人口僅有11,801人,人口銳減五分之四。是嚴重的生存危機把弋陽腔鍛造成了「高腔」。弋陽腔是弋陽人頑強生命力的表現。弋陽人「刻厲自奮,矜謹節義,」秉性耿直,崇尚宗教。弋陽腔熔鑄了弋陽人的性格。通過對戲曲的審美活動,獲得了自我釋放,自我減壓,自我陶醉的藝術享受,最終獲得了精神的解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明代弋陽人口急劇減少,「固有戶存而人去者,逋亡遷徙,不著汔土也著於世矣。」由此,對於嘉靖年間「弋陽之調絕 」,該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解釋。
2006年5月20日,弋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
風格特點
弋陽腔的唱腔結構、伴奏及行當與餘姚腔、崑山腔、海鹽腔基本一樣。據清·李調元的《劇話》:"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陽腔又通稱為高腔。弋陽腔又有徒歌、幫腔、滾調等演唱形式,配以鑼鼓,氣氛熱烈,它的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深受廣大勞動群眾的歡迎。
弋陽腔的曲牌,來源於兩個方面:出自南戲的曲牌有[鷓鴣天]、[皂羅袍]、[泣顏回]、[駐雲飛]、[香羅帶]、[紅衲襖]、[山坡羊]、[步步嬌]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點絳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們雖為套曲,但可隨心入腔。
弋陽腔的腳色分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結構最初採用曲牌聯套體,演出時僅輔以鑼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員一人演唱,數人接腔,形成極富特點的"徒歌、幫腔"演唱方式,明代中葉又發展出打破曲牌聯套體制的滾調,進一步增強了聲腔音樂的戲劇性和表現力。在廣泛流播的過程中,弋陽腔繁衍出多種變體,由此形成高腔體系,對南北各地的四十幾個聲腔劇種產生了重要影響,推動了中國地方民間戲曲的發展進程。
弋陽腔顯著特色是"一唱眾和",以打擊樂和絲、竹、弦、管等樂器配樂伴奏,唱腔可塑性大、聲調高亢,既具南方溫柔敦厚之雅韻,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氣質。
弋陽腔劇目分連台大戲和傳奇本兩大類,前者包括《三國傳》、《水滸傳》、《岳飛傳》、《目連傳》、《封神傳》等,後者包括《青梅會》、《古城會》、《定天山》、《金貂記》、《珍珠記》、《賣水記》等。
贛劇的表演風格古樸厚實,親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韻為基礎。行當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稱為「九角頭」。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編輯本段]
贛劇劇目
贛劇劇目分弋陽、青陽、亂彈三類。弋陽腔劇目有所謂「十八本」之說,即《青梅會》、《古城會》、《風波亭》、《定天山》、《金貂記》、《龍鳳劍》、《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十義記》、《鸚鵡記》、《清鳳亭》、《洛陽橋》、《三元記》、《白蛇記》、《搖錢樹》和《烏盆記》,到1949 年,只能上演四本正戲和部分單折;青陽腔劇目,多數出自明代傳奇,保存較完整的大小劇目80餘出,如《吐絨記》、《百花記》、《三跳澗》、《香球記》、《雙杯記》、《五桂記》等;亂彈劇目有清道光年間38種,稱為「老路戲」,其中有《三官堂》、《四國齊》、《禹門關》等二凡戲和《祭風台》、《花田錯》、《蘆花河》等西皮戲以及西皮二凡戲《二皇圖》、《藍田帶》、《龍鳳閣》等,另有二凡撥子戲《萬里侯》、《打金冠》等,以後又不斷從徽劇、婺劇、文南詞中移植了一些劇目,大多隻有提綱無准詞,稱為「水路戲」。解放後,贛劇整理改編的劇目有:弋陽腔《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西域行》、《還魂記》;青陽腔《雙拜月》、《百花贈劍》、《西廂記》;彈腔《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
[編輯本段]
著名演員
贛劇的著名演員有嚴有源、楊桂仙、潘鳳霞、卓福生、童慶初、肖桂香、陳桂英、祝月仙、胡瑞華、段日麗、萬良福、塗玲慧、陳俐等。
[編輯本段]
對其他劇種的影響
自誕生以來,弋陽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連台大戲和"錯用鄉語"的藝術特色在民間廣為流傳。
至明嘉靖年間,向著北京、南京、湖南、廣東、福建、安徽迅猛發展,達到高峰。據《南詞敘錄》所載,由於弋陽腔在聲腔方面不斷與各地民歌、山歌、小調及道教音樂相結合,因而使它極具生命力,來自民間,流傳於民間。當時流行弋陽腔的地區,除江西本區域外,還有北京、湖南、福建、廣東等10多個省市,弋陽腔劇目發展到100多種,曲牌400多個。弋陽腔產生後的500多年裡,在全國衍生出一個龐大奇麗的高腔體系,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閱讀全文

與江西贛劇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