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算命在中國有流傳多久了
算命是民間的俗稱,學術上的專業稱謂叫預測,研究算命的學術叫易學、也叫術數。理論核心是陰陽五行天乾地支及八卦易經,理論系統較為復雜深奧。狹義的算命即是對人生辰八字的預測,廣義的算命則包含紫微斗數、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門遁甲、地理風水等等。古代的占卜、筮法,均屬於算命。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古人認為微小改變會對未來有很大影響。《呂氏春秋》記載:楚國有個邊境城邑叫卑梁,那裡的姑娘和吳國邊境城 邑的姑娘同在邊境上採桑葉,她們在做游戲時,吳國的姑娘不小心踩傷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帶著受傷的姑娘去責備吳國人。吳國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惱火,殺死吳人走了。吳國人去卑梁報復,把那個卑梁人全家都殺了。 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於是發兵反擊吳人,把當地的吳人老幼全都殺死了。 吳王夷昧聽到這件事後很生氣,派人領兵入侵楚國的邊境城邑,攻佔夷以後才離去。吳國和楚國因此發生了大規模的沖突。 從做游戲踩傷腳,一直到兩國爆發大規模的戰爭,直到吳軍攻入郢都,中間一系列的演變過程,有一種無形的死亡力量把事件一步步無可挽回地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因此古人很認真的來對待封印厄運和旺福,因為微小的事情就可以改變未來命運,指迷算命大約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從出土的甲骨文大多是卜辭這一點可以得到印證。那時的先民們在舉行祭祀、征伐、婚嫁等重大事情之前,必先燒龜甲或演蓍草對該事進行虔誠的卜筮,籍此判斷吉凶,這大抵是早期算命術的萌芽。到了周朝,周文王、周公等人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整理成書,取名為《周易》,才把卜筮之術上升到理論層面。春秋戰國期間,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易》一書中加進了註解性質的文章,稱為十翼,從此《周易》又稱為《易經》。幾乎是與此同時,齊國大夫鄒衍創立了五行學說,與《易經》的陰陽學說相結合,成為了陰陽五行學說。至漢代再由董仲舒、京房等人的發揚光大,逐漸形成了一套有理論、有方法的卜卦算命系統。但是那時的卜卦算命系統依然是比較粗淺,只限於占事層面,對於算命的准確率並不很高。
算命的歷史相傳始於戰國時代的鬼穀子;另一相傳源自唐代的李虛中,但化名為鬼穀子。想要算命的人,多會求助於某些對命理有鑽研或是受人推崇者,以尋求替自己指點迷津,排憂解難。中國古代也稱這類人物叫作「算命先生」。
算命的歷史有據可查的是: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http://sn.people.com.cn/GB/n/2014/0107/c186331-20328061.html)算命或起於先秦,當古埃及人用紙草記事、古巴比倫人以泥版為書時,中國的古人劈竹成篾,削薄打磨、火烤編連,將最鮮活的史實書於竹簡,傳遺後世。
易經算命是中國五千年流傳下來的魁寶文化,是任何人都無可置疑的。大家都應該以科學的眼光,站在科學的角度去看待易經算命,既不能因為某些沒水平的預測師打著周易算命的旗號騙財騙色就一味的以為周易算命就是迷信,也不能因為某些精通五術,精通命理的預測師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畢竟算命也只是一門技術,預測師掌握的命理知識直影響到預測的准確性。
所謂命,就是一個人生下來,這一生要做什麼,是當農民呢,還是做官,或是商人……這就像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名牌汽車,或者是自行車一樣,是註定的。而運呢,運就是人在世界上所經歷過的各個時間段,運又分大運、小運,大運五年一更換,小運一年一換、流年則是我們所經歷過的每一年。命運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輛車行駛在路上一樣,所經過的路就是大運,路是平坦的,就順,崎嶇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說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也有人說命運是註定的,是改變不了的,這兩種觀點只能說是各對一半,如果命運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試問天下間除了傻瓜跟精神病患者以外,有誰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運出將入相,光宗耀祖,光耀門楣。有人會說,既然是命中註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賺錢,錢能從天上掉來嗎,事實上,每個人都不是孫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個人出生後,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運也就註定,八字的金木水火土與一生的大運也都將受到地球磁場的支配,很多人應該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行到好運的時候,由於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自然也就會有很大的動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貴人,都是對自己幫助很大的人,由於運氣行的好,跟命里陰陽五行平衡了,睡覺都能睡得特別香,當大運行得不好,整個人也就會變得很頹廢,缺少努力賺錢的動力,遇到的都是小人,處處跟自己作對,要婚姻沒婚姻,要事業沒事業,經常失眠。北宋宰相呂蒙正所著時運賦更能說明這一切,萬般皆是命,算來不由人,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命運到底是註定還是能改變,來打個比方,比如一隻雞,從蛋殼出生後可以通過後天的精心飼養,使它成長得更好,更大,更強壯,但是雞始終是雞,再怎麼努力飼養也不可能養成鴨或變成牛,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改變去實現屬於自己命中註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個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將軍,不是每個人去努力都可以當皇帝,命運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現實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雖說做了官,但運氣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順,處處有人給他穿小鞋,官越做越小。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則是農民,可是運氣行的好,所以生活很幸福,種地風調雨順,打工年年有餘。易經是中國流傳了五千多年的魁寶文化,是任何人都無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為了簡單的了解自身的命運,而是在知道命運的基礎上還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趨吉避凶,破禍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最宜行東方木運,事業方位上也最適合在自己出生地為準的東方城市發展,所謂財在東方人往西,走錯方向失良機,如果這個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發展,加上大運不好的那不是破財就是疾病,就算大運很好的,本來應該一年賺1千萬的,可能只賺了5百萬,方位差一線,富貴不相見,可見算命的境界不在於算得准,而是應該在算得準的基礎上如何做到改變命運,趨吉避凶,少走彎路,以盡快求得屬於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貴,快速走向屬於自己的成功彼岸。
2. 為什麼人類的歷史都伴隨著迷信的存在,即使當下
沒辦法,總有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也總有科學還解決不了的問題。
例如一個原本就不相信神鬼的人,在親人遇到了重大疾病的時候,也可能會祈禱,甚至會去朝神拜佛。這主要是精神上需要一根支柱,當現代醫療也對這種疾病沒有十足的把握的時候,人總希望能有奇跡誕生。
跟你說,搞科研的,在實驗即將開始的時候和實驗快要出結果的時候,很多人也會默默地祈禱。或者提交論文,或者中間有一些重要步驟要實施的時候,也很多人會祈禱。這和迷信沒太大關系,主要是心理安慰。
而迷信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心理安慰。所以你可以把這些行為視作迷信,也可以看做普通的心理安慰。
連科學家都這么玩,就別說普羅大眾了。
我們人不可能任何時候都理性,任何時候都堅強。人需要支柱,當科學可靠的時候,科學當我們的精神支柱,無比的強大。可是當科學也無法解釋或者無法解決的時候,精神上的需要就會促使我們尋求未知的力量來支撐我們的信念。
舉個例子,以前發生日食,人們對這種天象不了解,看到太陽消失了,會很恐懼。所以製造大的聲音,一方面是為自己壯膽,一方面是希冀巨大的聲音能將黑暗驅散。結果沒多久日食過程結束了,於是就認為是真的趕走了黑暗。於是每次日食發生,都用這種辦法來「解決」。很迷信對吧?可是現在我們知道了日食的成因,科學成了我們的支柱,我們不再害怕日食了。這就是科學上位,取代了迷信。但是科學的發展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盡管我們已經解釋了許多現象,可是依然有無窮無盡的目前還解釋不清的東西,這些東西一部分是知識的原因導致我們認知上出現了錯誤,一部分是科學的確還不能給出合理正確的答案。這個時候,迷信就填補了科學的缺位。人總是需要一個解釋的,要麼用科學來解釋,要麼用迷信來解釋。只是理性的人,更多的是寧可保留這個空缺,也不輕易讓迷信填補進去。而不理性的人,或者知識貧乏的人,就更輕易的讓迷信占據了這個空缺。
3. 中國有多長時間的歷史
中華文明始於三皇五帝,距今大概6000年。
夏,商,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東漢,三國(魏蜀吳)東西晉,五代十國,隋,唐,南北朝,北南宋,元,明,清,民國,共和國。這就是中國的進程。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王朝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 封建迷信和宗教在歷史中的興起和衰落
這個一般不會有準確的答案。因為最頂級的專家、教授、不會看這些網路知道的問題。
封建迷信在人們還居住在洞穴的時候就有了。因為飢餓,希望明天打到獵物。所以在石頭上雕刻出動物的樣子。希望明天能有收獲。
之後人們害怕死亡、疾病。用各種辦法來對抗。在最無助的時候,或許應為經常能看見月亮、太陽、海洋等等事物。因為那些事物再人們眼中,永遠不會有任何變化。又因為自己有智慧。將心比心後,認為它們也擁有著智慧。
人們因為疾病或者重傷。趴在地上對著它們許願、祈求。後來跪拜。
真的因為無知嗎?我不這么認為。假如當今人們,因為疾病面臨死亡。恐懼,會讓人試驗各種辦法。萬一其中一個辦法成功了呢。
按照科學的解釋,抵抗力夠強。比如。瘟疫,很多人都死。其中一個人在重災區。他抵抗力非常強,他很害怕死亡,沒有選擇科學治療。而是選擇拜神。別人死了,他沒死。在不懂得自身抵抗力問題的前提,認為拜神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他把他的方法告訴其他人。因為他真的在瘟疫中活了下來。有絕對的說服力。其他人都願意相信。迷信就開始幾何倍的傳播。
5. 從迷信社會到科學社會經歷了多久
生活中常見的偽科學形式有:把神學、玄學當科學,如神創論;把迷信當科學,如卜卦、算命、陰陽、星相、血型學、特異功能、心靈感應等;把幻想當科學,如違背物理學原理和生物學原理的驚人主張。凡是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以封建迷信
6. 我問幾個關於歷史與迷信問題,望得答案
實在是佩服樓主,能夠想出這么多問題來,我試著一個一個解答一下。
1. 關於人類思想歷史的問題,實在是找不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來。怎樣算是思想發達呢?是從開始製造工具算起,還是創造文字算起,或者形成文明算起(一般認為,文明3要素:文字、青銅器、城市),還是按樓主說的從有正式的史書記載算起?不好意思,實在沒有統一的答案。如果是第一種,那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了,考證到具體哪一年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是第二種和第三種,那至少也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如果是第四種,就算是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成書於戰國時期,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這些事都太早,現在都沒有清楚的記載,不要說具體到哪一天,到哪一年也是不可能的。
2. 關於神話的具體時間,這個也不可考證了。因為神話故事開始流傳的時候,人類還沒有紀年的概念,或者即是有,也沒有文字去記載。久而久之,只能靠口頭講述的方式流傳,往往開頭就是「在很久以前」。至於到底多久,實在搞不清了。
至於樓主所說的不滿意公元紀年法,只能說之所以大多數國家採用這套紀年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延續性好和計算簡單。比如我國古代的紀年方式,按每個皇帝的年號來紀年。如果需要算某2年之間差多少年,那就必須搞清楚,中間有多少皇帝,每個皇帝有多少年號,每個年號有多少年,估計算下來能把人累死,特別是牽涉到改朝換代的。而如果採用公元紀年,那很簡單,之間把兩個數字減一下就可以了。
3. 關於傳說,這個和神話一樣,也是一代一代口頭流傳下來的。如果現在的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的文物古跡,可以證明確有此事,那麼這個傳說就是真的,否則只能質疑。
還有樓主說的跨國語言翻譯的事,一般來說文明有兩種,一種是延續下來的,比如中華文明,那麼其文字的書寫方法再怎麼變,因為每次變動不太大,後來人還是基本可以識別的。還有一種是中斷或滅絕的文明,這個就麻煩了。那些古語言專家常常為了猜測某一塊石頭上的文字是什麼意思,需要研究幾年,甚至幾十年,可能毫無成果。
4. 關於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風氣問題,應該說當時還是很開放的。大致說來,中國古代的風氣是從開放走向保守,越到後來越是保守。漢唐時候的中國人,是非常大氣、開放的,而到了宋以後,風氣為之一變,開始保守起來,到了明清,特別是清朝,到了頂峰。一方面與程朱理學的形成、發展,知道占據統治地位有關,另一方面也和統治者可以保持高壓統治,以維護其統治地位有關。
所以,三國中的那些人物,再後人(指明清人)看來,是好色,但是在當時,確實不是好色。呂布和董卓爭奪女人,也可以看作是他在追求人格自由(不知道他是不是這個意思),因為當時奴化思想並沒有這么嚴重。而如果放到幾千年後的清朝,這種和老大爭風吃醋的事情,肯定是看不到的。
以上都是我的個人見解,樓主如果有異議,可以再提出來進行討論。
7. 風水是否屬於迷信是從何時開始的
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具有各種各樣的天性,其中包括對生存環境的選擇。就像候鳥南飛一樣,人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
從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對聚落位置的選擇,到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選址,乃至每一棟建築的選址,無不體現著我們的祖先們對居住實踐的經驗總結。古代產生的風水學就是對生存環境的選擇的經驗的結晶,它來源於生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至今仍能對我們的建設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於是它被認為是「專家們正在謀求發展的前途無量的學問」(《都市意象》)。
1 什麼是風水?
許多人認為,風水就是「藏風得水」,這是很片面的。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先民為選擇理想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門學問,是我國古代先民居住實踐的經驗總結。
1.1 風水是一種世界觀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句話:「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這句話把「氣」與「形」解釋為「內氣」與「外氣」,二者「相乘」形成風水。「氣」指的就是比較抽象的物質,而「形」所指的就是比較具象的物質(在下文將有詳細論述)。而風水中的「氣」,原本應該寫做「炁」。上述一句話就可以解釋為「炁=內氣+外氣」,或「炁=氣+形」。可見,「氣」與「形」是風水學中的基本要素——「炁」的兩個方面,即抽象物質和具象物質。而「炁」的這兩個方面通過它們之間的內在普遍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構成世界萬物。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風水學實際上是一種世界觀,是一元論的樸素唯物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產」。具有一般哲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我國古代先民們在生產力不高、科學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封建社會里,僅能對他們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而無法進一步去研究探討風水學更深一層次或者本質上的東西,進而達到准確的理性認識,或者說他們的理性認識不徹底。這就不可避免的使風水學存在著主觀臆測的部分。而我們在當今科學技術發達的條件下應當認識到,風水學在去除這些主觀臆測的部分之後,剩下的很大一部分能夠被當今的科學技術所解釋,這就決定了風水學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同時,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吉凶觀也使文化方面的一部分內容滲透到風水學中來。由於人們盲目的、過分的、錯誤的依賴風水,導致它在具有科學性的同時還具有迷信性,即風水學具有科學和迷信二重性。如何批判地繼承風水學,發揚其科學性,正確認識其迷信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研究和學習風水學的首要任務。
1.2 風水的本質
風水學來源於古代先民們生活的實踐,其目的在於「趨吉避凶」。我們古代先民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在生活中逐漸總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與手段。這些方法與手段經過人們的系統化之後便形成了是風水學。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它「集天文學、地理學、環境學、建築學、園林學、論理學、美學於一體」(《風水與城市》)。可見,風水學的科學性是綜合了多種現代科學的綜合科學性,這與現代科學發展所要求的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相一致。但從其自身來說, 它的本質還是對「炁」的科學認識和利用。
「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中國風水學的核心。1987年美國羅絲巴哈小姐著《風水—中國的方位藝術》說道:「氣是風水學中最重要的因素」、「認識氣,便懂得風水中的全部。」這里的「氣」其實指的是「炁」。由於「形」為我們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相對來說更容易了解,所以對「氣」的認識和把握就成為風水學的關鍵。同時「氣」字將「炁」字的替換也導致人們將對風水學研究的重點放到了「氣」上。
人們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氣」的影響。從矛盾的觀點來看,「氣」本身是有吉凶之分的,同時,「氣」對人的影響也是有吉凶之分的。「趨吉避凶」就是使人們受到「氣」的影響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吉」而不是「凶」。那麼,怎樣才能利用「氣」,甚至改變它,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呢?
中國的風水流派分為「形勢派」與「理氣派」兩派。「形勢法」又叫「巒頭法」,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證方位;而「理氣法」則注重陰陽、五行、干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理論,又分出許多子法,如「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宮九星法」、「截路分房法」、「二十四山法」、「九宮飛星法」等。「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型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形法」相對於「理法」來說,更為宏觀一些,因為它服務的單元並不僅僅局限於某個人,而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城市;「理法」則更為具體到某個人或者某個家庭。但無論是哪種方法,其目的不變,那就是「趨吉避凶」,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就是通過對風水學中的具有科學性方面加以利用。
1.3 「風」、「水」本對立
「風水」作為一個專門的術語,最早見於《葬書》(晉·郭璞)。書中說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又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是「散氣」的,「水」是「聚氣」的。這就是「氣」與「形」的基本辨證關系。所以,「風」與「水」在風水學中的作用是相互對立的。只要聚住了「氣」,使之不散,那麼「氣」就會更多的作用於人體,產生所謂的「吉」、「凶」效果。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藏風」與「得水」是風水學的兩個一般原則。正確與錯誤認識「氣」與「形」的辨證關系是導致風水具有科學性和迷信性的根本原因之一。
1.4 「吉」與「凶」
我們知道,世間萬物總是對立存在的,沒有「吉」也無所謂「凶」。對人們的影響有利於人們的生存為「吉」,反之,為「凶」。「吉」與「凶」來源於人的心理判斷,人的心理判斷依據又來源於人在生活中與外界的物質接觸總結的經驗,來源於人類樸素的生活實踐。首先是人們要滿足防禦心理,其次人們要滿足吉祥的心理,再次是對人類追求「滿意的生態環境」心理的滿足。當一條筆直的大道直接通向一所住宅的房門時,我們則說這個房子受到了煞氣的沖撞,是不吉的。可是凡爾塞宮前筆直的大道難道也受到了煞氣的沖撞嗎?不是。可見,「吉」與「凶」的定義還受到不同地區文化差異的影響,取決於人們的思想上的側重方面。但如果過分依賴風水,錯誤的認識風水,就會導致我們忽視其科學性,而就使風水學偏重於迷信的一面。這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封建社會里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確區分科學性與迷信性。
在風水學中,「氣」是分吉凶的,能聚住「吉氣」、散去「凶氣」為吉,聚住「凶氣」、散去「吉氣」為凶。比如說,當我們居住的房子裡面不通風時,可以說聚住了 「氣」,但是,當人長時間居住在這種不通風的房子裡面,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容易導致人的身體虛弱,抵抗力差,是對人的健康有害的。這種情況下的「氣」當然是「凶」的,需要有風來不斷的把新鮮空氣吹入房子裡面,才能夠獲得「吉」的效果。再比如說我國西北重鎮蘭州,地形狀況很好,在風水學上看既藏了風又得了水,可是由於市內石油業、化工業、冶金業的污染,空氣質量相當差,在國際上排名倒數第二。這是因為市內的風速為0~1米/秒,屬於靜流風,空氣中的污染物排不出去(見圖2)。對市內居民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干擾。這時的「氣」仍然是「凶」的,需要有風把這種「凶氣」散掉,
圖2 蘭州市靜流風分析 才能夠達到「吉」的效果。
可見,風水學就是通過對「氣」與「形」的辨證關系的利用,從而使人類能夠更長久的生存繁衍下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只有探索自然,通過利用科學手段來了解自然,進而與自然達到和諧共存,才是風水學的根本理念,也就是說,風水學之所以能夠存在並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其具有科學性的一面,至於它迷信性的一面則是立足於科學性之上,對其科學性的錯誤理解而造成的。
2 「氣」的概念
「氣」既然是對風水學研究的重點,那麼,什麼是「氣」?「氣」又具有什麼特性呢?下面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對「氣」的科學性做一番探討。
2.1 什麼是「氣」?
「氣」是中華傳統文化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歷代哲人的理論思維中,其內涵與外延不斷被發展而變得非常寬泛,凡所有學術,也無不引申應用並各有不同的取義。而在風水學中講的「氣」,幾乎包含了它的所有含義並有所發揮。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而生乎萬物。」(《葬書》)
「夫山者宣也,其氣剛;川者流也,其氣柔;剛柔相盪而地道立矣。」(《葬經翼》)
「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 (《青烏先生葬經》)
「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素問·五常政大論》)
圖3 中國三大幹龍總攬之圖 ……
2.1.1 「氣」是大自然的本質
古語有雲:「氣之所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周易陰陽宅》)我國古代解釋世間萬物的形成是一個「化始——化機——化成」的過程。我們的祖先認為世界本是一團混沌之氣,慢慢的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成為風、雨、雷、電等等自然現象,濁氣形成了山、川、江、河等等自然界客觀存在的物質。所以我們至今還有「天氣」、「地氣」、
圖4 地下岩層出現褶皺 「天象」、「地形」等說法。
2.1.2 「氣」是大自然中的能量
我們都知道,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是大陸板塊漂移的結果,在現代科學來看,我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的,重要的造山帶是西北的昆侖山東部一帶。[在古代風水學中,就認為昆侖山是世界山脈的祖脈,一切山脈都是由昆侖山發脈,中國被分為三條干龍(長江以南、長江黃河中間、黃河以
圖5 地下岩層出現斷裂 北)。見圖3]。
由於板塊的擠壓,地下岩層就會形成褶皺、斷裂帶(見圖4、5),等地質狀況,同時釋放一定的能量。我們知道能量守恆,所釋放的能量就轉化為溫度、電能、生物能等其他的形式,從而引起氣候的變化、地震等多種自然現象,進而作用於人體,通過微妙的能量變化而影響到人的情緒,身體狀況等的變化。人們就始終在這種能量的變化影響之下尋求一種動態的、與自然變化相一致的和諧,以期達到長久的生存繁衍。
2.1.3 「氣」是人類生存的本質需要
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風水學經典《陽宅十書》的開篇第一句就講到:「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為什麼?因為水是生命之源,大地山川能夠提供給人們食物,建房子的木頭等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我們從歷史上分析,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尼羅河流域、愛琴海等凡是先進文明的地區,都是靠近水源的。這就是所謂的氣「界水則止」,有水的地方就「聚」住了氣,這是人 們對生存環境的選擇的結果,是人類對生存的本質需求。現在,我國的長江三角洲流域、珠江三角洲流域都是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而我國東北的松花江三角洲流域原本經濟、工業也非常發達,但是由於人們沒有很好的環境保護意識,環境破壞比較嚴重,松花江流域部分地區還曾經出現了斷流,這與該三角洲經濟狀況的逐漸落後難道僅僅是巧合嗎?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有的學者對國外一些城市如莫斯科、華盛頓等也作了相應的風水評價,發現這些大城市的格局也都符合風水的基本要求。可見,無論古今中外,文化異同, 人類對生存的本質需要是相同的,在風水學里,這就是「氣」。
2.1.4 「氣」是人精神方面的表現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精氣神」是一個生命是否有活力的體現。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提到「喜氣洋洋」、「秀氣」、「氣質」、「才氣」、「晦氣」等詞,這里的「氣」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在人們達到了物質需求的滿足之後,就會有更高的需求——精神需求,就是指人的心理需求。它來源於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時的經歷和在這個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當然也不能夠排除人們憑空臆測的唯心的部分。於是,先民們就把地理江河的外形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並且命名,如筆架山,華蓋山、文筆山、玉幾山等,以此達到他們內心對於「吉」的渴望。安徽的馬鞍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2.2 「氣」的性質
2.1.5 「氣」是一種微波
美國的兩位射電天文學家發現,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微波,它是不受任何外界條件影響而減弱的,同時,它又影響著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科學家們還發現,動物的腳掌、手掌、臉等部位和植物的葉片等弧形部位就像電視天線一樣,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這種波,從而影響著自身。在特定條件下,這種波反映為肉眼一般看不到的各種不同的顏色的光。這種微波被稱為「宇宙背景輻射」,它的發現被稱作「開啟了探討宇宙整體物性演化的大門」。有的科學家就認為,這個波就是風水學中的「氣」。
2.2.2 一切物體均有「氣」
世間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聯系,在物理學上則表現為萬有引力定律。當一個物質自身周圍的「氣」以一定的關系組織起來之後,就構成了「場」。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提到「氣場」這個詞,人們利用紅外線及自然界中其他的物質所散發的微波發明了遙感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手段,這也是對「氣」的利用。練氣功的人有一門功夫叫「采氣」,認為氣功大師周圍的「氣場」很強,而其他人或事物的「氣場」很弱,則說明人也象自然界中其他物質一樣,自身向外發散微波與能量,紅外線測溫儀就是利用這一特性工作的,當人體的微波與自然界中的微波近似一致時,人與自然就產生了共鳴,達到了和諧,達到了「天人合一」、「人地和諧」的境界。
8. 封建迷信為何會存留至今
封建迷信要不得,可以說封建迷信是一現在非常落後的一種文明形態,但是他卻依然存留至今,主要是因為現在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並不高,而且一些地區教育落後,就形成了封建迷信的殘留。再加上現在的一些文學讀物和影視作品中,其實還是時常會運用到一些封建迷信元素,所以就更加加重了人們對於怪力亂神的,相信他們就會認為這種東西並不是迷信的,而是真實存在的。其實封建迷信如果融入藝術的話,也是能夠有可取之處的,然而他卻並不適合生活,所以說每個人應該擦亮眼睛,不要過於迷信,一定要相信科學的力量,相信現代文明科學。
9. 迷信從何而來
從無知和不懂中來 何為迷信 首先應知迷信和信仰是兩回事 而信仰中的迷和信又是兩回事...
人死後有六道輪回<已有科學鑒證證明>,不是說你一定是再投胎做人,而是看你一生的善惡業力來發配往哪道。有來世即是有前世,具體在哪道呢,得靠我們自身修行去參透...
六道就是 <天道 人道 修羅道 地獄 餓鬼 畜生>
生命總共有10種形式,從低到高分別是:地獄、鬼、畜牲、人、阿修羅、天人;羅漢、緣覺、菩薩、佛。其中前六種屬於「三界」中,是輪回的。也就是說,三界內的靈魂要在六道中不停地輪回投胎轉生,俗稱「六道輪回」。在六道中,前三道被稱為「三惡道」,一旦落入三惡道,將痛苦無邊,很難超脫。
有智慧的聰明人應該有更高的志向,跳出三界,成為聖人,擺脫六道輪回。不生不死,生命永存。出家人修行的目的在於跳出六道輪回,當然,在家人通過修行,也能跳出六道輪回。 在這個痛苦無常的生命裡面 我們一定要付予我生命的意義 這個意義就是什麼 我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這個就是生命最高的意義 生命的目的是出離心 消滅輪回的苦 各位 生命的本質就是就是輪回 輪回的本質就是苦哦 生命的最高最完美的形式是就學佛,成佛。
你想想幾千年前的科學能解釋現在的飛機手機和現在的衛星航空嗎
何為科學 就是指實踐 可重復性驗證的結果
很多科學還無法解釋的東西不等於不存在 以後更發達的科學會逐漸解答的 現在的科學家也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 過分執著於科學也是種迷信...
而輪回因果也確實為科學所驗證了 詳情可看<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一書 裡面講了很多全是經多次反復驗證的事例 而美國也有伊恩.史蒂芬森心理學教授四十多年研究的三千多個案例一一證實 確有生死輪回
自從有了生死 人類就一直在探索 到底生死是怎麼來的 能不能了解超越生死的方法 這些問題 在人類的歷史上 已經探索了幾千年 在印度有釋迦牟尼佛 曾經在三千年前 已經對生命輪回的真相解釋得很圓滿...
全世界最有名的數學家約翰.馮.紐蔓博士,曾經發明精密的數學定理,為新興的"量子學"奠定下了基礎.他也提出了驚人的新理論:人體可能具有一種非物質的"識我"來控制肉體的大腦和遙控物質...
著名的理學家菲列茲.倫敦說:約翰.馮.紐蔓博士的精微量子學說顯示出物質的實物只不過是人類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實體是思想意念.這與佛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及"相由心生"等不謀而合.這正接近了佛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及"有相皆妄"的境界,也證明了佛經對宇宙奧秘早有精微細入的認識!對照佛經來看這些大科學家的論著,越來越感覺佛經是超越太空時代的科學文獻...
1963年諾貝爾物理發明獎得主尤金.威格納博士,這位上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大力支持約翰.馮.紐蔓博士的量子學說內涵的哲學部分:"人類具有一個非物質的意識力能夠影響物質的變化!"
很多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禪定所釋放的潛能所折服.因在"超級導性"上的先進發現而榮獲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白賴恩.約毖芬博士,就是一位認真研習佛教經論和坐禪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坐禪以求進一步進入客觀內明的狀態.這位劍橋大學的名教授,得過很多著名的科學獎,包刮著名的"菲列茲倫敦科學發明獎",那是獎勵他初次引起科學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學的內涵精神,即"心力"與"識我靈魂"...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神經學系及心理系主任史諦文遜博士.根據科學家的靈魂不滅理論,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對靈魂不滅和轉世輪回<再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際調查和研究論證,並出版著作進行論述.他說:"有確鑿的科學實驗和現實事例的證據,證實東方古老的靈魂轉世輪回的理論是真實的."
將佛學與科學同參互證的科學家為數不少,西方著名物理學家F.卡普拉菱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敘,與現代物理學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從事統一場論等尖端科學項目的日本科學家松下真一,發現佛學中的許多精義與現代一些科學實驗所證實的結果極為一致,為此他著有<華嚴經與核子物理學>一書,其論述令人驚嘆!正是因為佛法的科學性和現實性,才使西方各國開始重視佛法,重新認識來自東方的智慧和真理..
正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所說: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