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我是09屆江蘇的,就拿我們那一屆高考來說吧。09年的高考塵埃落地,全國二卷歷史高考試題猶如當頭棒喝,震驚了全國師生及家長。緊接著全國痛罵二卷的聲音鋪天蓋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國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聲討隊伍,甚至有人把出題老師的名字放在網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謾罵。學不學一樣,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時功夫下足了,成績優秀的學生,與那些平時不怎麼讀書,上網、玩游戲的學生成績差不多,覺得實在不公平,怒火熊熊。
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之際,高考試題在逐年變化。07年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因為當時試題偏離主幹知識,師生不滿之餘,沒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變化,比如第12題就是一個信號。師生已經注意到了,只是沒想到會有整體性的調整,以為還會是漸進式的變化,尤其高三的師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變動。結果09年做了乾脆徹底的調整,讓師生、家長無法承受。那麼09年試題的特點有哪些呢?
第一,09年高考全國二卷試題確實有偏、冷、怪之嫌。
1、試題內容忽略了學科具體知識。統攬試卷,試題幾乎全部是根據試題給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只有第15、19、21題,算是與教材有隱性聯系。以往試題如果給出的材料是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如果給出的是與教材脫鉤的材料,試題答案與教材內容有隱性聯系。但今年的試題所給材料是與教材脫鉤的新材料,試題答案是自求教材沒有的結論。09年的歷史考綱與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沒有變化。以為在向新課程轉型時期,會保持穩定性。實際上是因為今年試卷不依據考綱所列考試范圍出題,所以沒用也就不用變。
2、試題立意缺乏人文關懷,沒有從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出發,無法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如第39題與學不學歷史無關,只要學過初中語文課文《隆中對》,作答就可與學過三年高中歷史學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題所給材料是沒有依託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紀初教材沒有涉及的思想領域,內容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較、評價等多種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中學生既要翻譯又要組織答案,實在難以做到。中學歷史課程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中學歷史教育不同於大學的「專業化」的歷史教育,應該盡力避免中學歷史教育的「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的傾向。從整體來看,試題顯然是把中學生當作大學生來對待,不從實際出發,測試過於「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區分度,不能實現高考測試的選拔功能。
3、試題形式刻板、不活潑,構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測之嫌。試題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觀性試題所給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觀性試題表述專業化、學術化、成人化非常濃厚,僅第14題、15題用了一幅圖、一個表格作為點綴。整體來看,試卷板著面孔、冷冰冰的樣子。試卷缺乏時代感,第39題考查三國時魏蜀吳的關系,讓這種特點尤為突出。第37題試圖體現熱點「國學熱」,但因為背景是20世紀初,材料是學生讀不懂的古文,隱性涉及當今社會對「國學」的看法和認識,所以其時代感就大打折扣。試題構思不精,欠缺嚴密。如第37題,所給材料過於突兀,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在試題給出材料前先介紹一下鄧適其人,學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識,就容易讀懂材料,也就易於作答。
總的來說,全國二卷歷史難得讓師生絕望。那麼,為什麼命題中心會以全國二卷做這么乾脆徹底的調整呢?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些專家脫離實際,脫離中學教學呢?我分析這實際上是高考命題組有意為之,全國二卷相對全國一卷來說適用於邊疆相對落後地區,如黑龍江、吉林、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和西藏,歷年相對簡單,但今年是過分的難。是因為命題組就是想從這些考生成績相對差些、人數相對少些的地方入手,進行根本性的變化,通過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來改變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形式,具有很強的導向性。
第二,09年高考二卷試題強烈的導向性
1、高考測試力圖擺脫教材的束縛。
全國二卷歷史到底是怎麼調整的呢?仔細解讀09年高考試題,你會發現這種調整實質是脫離現行某一教材。這種調整幾乎貫穿了整個試卷,只有21題、22題、37題(1)、(2)問的部分與老教材有一定的隱性聯系。脫離教材的實質是教材職能的變化,教材的職能也許很多,但我認為過去教材最實用的職能就是考試,教材既是考試依據也是考試目標,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熟讀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試就沒問題了。試題的難度體現在對教材內容進行問法上或思維上的轉化,所以過去我們老是擔心出題人會在問法上為難學生,絕不擔心超出教材范圍。教材就是考試的工具。但是當前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有四個版本,新課程高考試題不可能依據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課程標准》規定的知識范圍內命制。擺脫教材、版本的束縛是高考從大綱版向課程版轉型的必然結果。
2、測試依託《考試大綱》考核目標與要求,體現《課程標准》要求,突出對三維目標的考查。測試首先考查了《課程標准》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即「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13題考查了唐朝的經濟,14題考查的是明清民族關系,15題是經濟體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資產階級革命,19題是德國統一,21題是雅爾塔體系,22題是亞洲經濟,23題是全球化,37題是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等,可見考查的基本是重大歷史問題。試題通篇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的,考查的是「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題和39題兩道主觀題,在設問中就明確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詞語體現其對能力目標的考查。
其次測試突出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課程標准》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我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看,試卷所有的試題都是通過創設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問題的形式出現,並且是自求教材中沒有的結論。實際就是運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歷史學習基本方法來解決問題。第37題的第(2)問是開放性試題,且在評分標准中明確要求「評析須有史實、有分析、有論點,言之成理。」學生必須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否定另外的觀點。體現了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查。
第三測試滲透了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例如第37題試圖通過對「國學熱」的認識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並且與文藝復興運動進行比較,體現了開放的世界意識。
依據全國二卷歷史測試卷的特點,我認為今後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正確把握方向,教學目標要圍繞實現《課程標准》的三維目標進行。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應用,更有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不僅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全面提高人文素養。
二、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在掌握歷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正確方法。歷史學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研讀史料,獲取信息、辨別真偽、運用材料論證探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徑收集的材料,引導學生從「材料」中而不是從「課本」中學習歷史,改「教教材」為「用教材教」。 以「提出問題,提供或收集材料,解決問題」的流程展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三、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包括政治學、經濟學、哲學、文學和法學等與歷史相關的人文科學,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高考改革也在進行。我們要及時轉變理念,把握課改和高考方向,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實現課程改革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貳』 歷史考試題目是什麼
中國史,世界史等,多做做真題集,這里有一份最全的考研歷年真題資料分享給你
鏈接:https://pan..com/s/14ylWPSQM-tRqjLKKDeHRRQ
通過不斷研究和學習歷年真題,為考生沖刺階段復習提分指點迷津,做真題,做歷年真題集,對照考綱查缺補漏,提高實戰素養,制定做題策略,規劃方向;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叄』 初中歷史答題技巧
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現在初中政治是對於很多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很多的學生想知道有什麼答題技巧可以使自己在考試當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一般來說教師在講題當中會說答題的技巧,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現在初中政治試卷的題目一般可以分為選擇、建議、辨別、分析四種類型,每一種都會有專門的要求以及步驟,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吧!
解題方式
以上就是初中政治的答題技巧,在寫這種卷子的時候需要仔細的審查題目,詳細的全面回答問題,一般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分數.
『肆』 初中歷史開卷考試的方法與技巧
第一:消除認識上的偏見和誤區
思想問題是個大問題,只有把思想上的誤區解除了,才能對提高考試成績起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要告誡學生,開卷考試既要注意基礎知識的積累,更注重的是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聯系現實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這就需要擴大學生自己的閱讀面,需要教師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給學生補充「新鮮血液」。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需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提問。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作鋪墊,根本談不上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第二:做到開卷考試用書要科學。
1、不要題題都翻書。絕大部分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就是考試時翻翻書,但是真到考試時,題題都翻書,時間就不夠用了,更何況,實行政、史合卷,這樣,在規定的時間內,厚厚的一摞書翻來翻去,甚至還有學生翻錯書,考歷史翻政治書,會極大地影響答題速度和考試的心情。況且,有的開卷考試試題中有活動與實踐探究題,這樣類型的題答案在教材中更不可能明確地找到。因此,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要告誡學生該背的知識點一定要背,把知識消化在平時的學習中,切不可題題都翻書。對實在找不到答案的題目,再翻書查找。譬如平時訓練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選擇題,以節省時間完成其他題目。
2、記筆記要系統、有條理。在開卷考試下,很多學生把平時復習的例題、輔導書上重要的題目,自己記不清的題目、老師強調的題題目都密密麻麻地抄在課本的空白處,有的甚至把課本內容都遮住了。因此,考試需要的東西不知從何處找到,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卻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告誡學生要學會整理筆記,不要把所有東西都往書上記,應當有選擇摘抄一些重要的、系統化的知識點。切忌在書上粘貼紙條作筆記,這是開卷考試所不允許的。同時,抄東西時要分門別類,把知識劃分成不同的專題,如:古今中外的改革,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近代現代抗爭與探索史,資本主義政治與經濟、國際關系,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世界文化等。還可以在教材目錄編著具體頁碼,遇到不同問題去找,省時、省力並提高了復習效率。
3、仔細審題,不要盲目抄書。答案要准確,要答在點子上。有的同學看到試題後想到以前做過類似的題目,就先忙於看書中那些內容與試題的內容接近,就開始抄。由於審題不清,缺乏對題目的整體理解,就難以形成一套完整思路,往往東抄一段,西抄一段,東拼西湊,不得要領,最後導致「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答案不準確、不完整、不全面。因此,考試時一定要仔細審題,找出關鍵詞,找准結合點。
4、平時除對教材的學習外,還要重視熱點問題的學習。
熱點問題是中考必考的內容,這就要求對熱點問題的復習不能到臨近考試時搞突擊,要把熱點問題的復習寓於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這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復習效率。這就要求學生平時要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關注社會生活,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局限於課本。如在學習「西域都護的設置」時,就可以結合疆獨分子的分裂行為「七五事件」,教育學生認識到新疆自古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反對分裂行為,維護國家統一。
5、要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這是提高復習效率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消化」,即弄清知識點,重視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明確基本觀點的內涵。我們如果對所學知識靠「死記硬背」條條框框這個層次上,就談不上真正消化,也不能使所學知識進入大腦「信息庫」並進行有效的存儲。如對有關「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我們在復習時可以這樣「消化」:列舉秦漢時期和唐宋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文化成就,分析產生這些科技成就的原因,結合現實討論科技成就對發展生產和社會進步產生的推動作用,由此得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結論。這樣由淺入深,掌握知識。
二是「簡化」,即實現知識的網路化和結構化。如果所學的知識在頭腦中無條理地堆積在一起,就容易產生混亂,造成知識的混淆,也不易有效地將這些知識信息還原、再現。因此,在復習過程中要將知識簡化,這就需要善於歸納和整理。如,我們可以將所學知識以圖示或表格等方式進行歸納和概括,也可整理成不同的專題。如初二歷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期》,內容較多,在復習時進行分析和概括,形成六個大問題:偉大的歷史轉折、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族團結、港澳回歸、海峽兩岸的交往,然後再逐一講解,這樣就形成了網路。記憶起來比較方便,從總體上把握住了這單元的知識。
『伍』 怎麼做歷史題
一、審准題目.
准確審題是正確解答的前提.題目的類型雖然多種
多樣,但其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因此,審題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試題結構.
歷史問答題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幹語、答項語、提
示語、限定語.例如:"評述民主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一題中,"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主幹語,"歷史作用"是答項語,"民主革命時期"是限定語,"評述"是提示語.
主幹語又稱"中心語".一般位於試題的中間,由專用歷史名詞構成(材料問答題的主幹語一般以歷史材料的形式出現).它告訴考生,試題是針對哪一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進行提問的.這是問題的主體,是試題的核心,試題的其餘各成分都圍繞它展開.只有正確理解中心語的內涵,才能把握住審題的大方向.不然,准確審題則無從談起.找出主幹語應作為審題的起點.
答項語就是求答項目,往往位於試題的最後.它具體規定應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是審題的最終落腳點.找准答項語就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就明確了思維的方向、找到了解題的著力點,收集材料、組織答案就有了目標.審定答項語是審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提示語常常出現在試題的最前面(個別試題的提示語融合的答項語之中).規定用何種方式解答,也就是解決怎麼答的問題.常用的詞語有:"述"、"評"、"論"、"比較"、"說明"等等.這些詞語能夠清楚地告訴我們試題的類型,提示我們應對的方法.把握准提示語,就能夠確定答案的基本結構,確定試題的基本解答方式.
限定語是對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在范圍、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規定答案要限定在什麼范圍內,基本上都是位於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的前面(個別試題的限定語融合在主幹語之中).如:"簡要評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主要政治活動."一題中帶著重號的詞語就屬於限定語.其中"簡要"是對提示語從程度方面進行的限定,"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對主幹語從時間范圍上進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對答項語從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准確理解了限定語就可以少做許多無用功,從而保證把非常寶貴的考試時間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並且還可以減少閱卷老師的勞動量,避免惹老師討厭.
當然,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提問方式一般不是那麼直截了當.有的是一題多問.有的雖然是只有一問,但問題的各組成部分卻不是一目瞭然.如98年高考試題第49題:"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這種現象的原因."題中的主幹語是"這種現象"即"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答項語是"原因",提示語是"說明",限定語是"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雖然這幾種成分的分布不是那麼清楚,但只要稍做深入分析,並不難找出.一題多問的,則需要逐個找出它們的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和限定語.把一個題目看作是幾個題目分別解答.
第二,推敲關鍵詞語.
弄清試題結構,找出試題的四個組成部分,只是為准確審題創造了便利條件.理解了上述四部分的內涵才能算得上明確了題目要求.主幹語、答項語、提示語、限定語都是由若干詞或片語組成的,能否正確認識上述各成分,取決於對這些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的理解.由此看來,弄清關鍵詞語的含義是審題的基礎,推敲關鍵詞語便成為審題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步驟.
審題中最易於出錯的是限定語.對組成限定語的各詞語的推敲,往往決定著考生能否按照命題者限定的范圍答題.如果把題審"小",就會導致答案要點不全.如果把題審"大",就會多做許多無用功,浪費大量寶貴的考試時間,並且還會沖淡問題的主題,影響考試的得分.因此,我們在考試中應不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這項重要工作.
在有多個問項的問答題中,審清每一問的主幹語並非易事.除第一問以外的各個問項的主幹語大多是代詞,如:"其"、"此"等等.這些代詞的含義都是由它前面的一句或幾句話決定的,有些語句往往還相當復雜.在審題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導致不能正確認識這些代詞的含義.這樣,就必然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自然也就得不到本來應得的分數.
第三,推測命題意圖.
要做到真正准確地理解題義,完全按照試題的要求解答問答題,僅僅能把題目的結構弄清,把握住關鍵詞語的含義,從字面上理解了試題,是不能夠完全滿足要求的.只有認識到了命題者的意圖,審題才能算是真正"到位".考生弄清了命題者要考查哪些方面的能力、考查哪些基礎知識,考查哪些方面的政治思想認識?就能夠按照命題者的意圖,順著命題者的思路去解答問題.這樣,考生對問題的解答,就會最大限度地接近試題的"參考答案".
二、找齊材料
在"審清題目"之後,考生的思維應立即轉向對答題所需材料的收集上來.找齊材料是解好問答題的關鍵.只有找齊了材料,才能保證回答問題時不漏要點.換言之,就是不漏得分點.由此我們應得出這樣的結論:對答題所需材料搜集的齊全與否,將決定著問答題的最後得分.
"材料"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與題目有關的基本史實,二是答題所需的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認識."收集"當然是指在自己的"記憶庫"中尋找.
對材料的收集要"全面",不漏過與題目有關的任何內容.同時,還要注意解決時間緊與內容多的矛盾,做到"簡明",對材料的搜尋只能是綱要性的,框架式的.
三、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是規范答題的必要條件.
1.理清答案的基本結構,篩選要點.
完成前面所述兩個步驟以後,考生的主要精力應立即轉到對答案的總體規劃上.設計好先答什麼?後答什麼?答到什麼程度?相關要點如何組合?等等.在此基礎上,再次對試題要求仔細推敲,然後從前面選定的材料中精選出與題目關系最密切的部分,組成答案要點.
2.研究試題的分值分布,確定答題的重點.一般情況下,分值較高的問項,理所當然是解答的重點.
3.理清試題本身並未明確指出思考方向的問項的解答思路,突破難點.這些問題雖然難以把握,但它們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原因"、"評價"、"體會"等等.下面探討一下解答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
①"原因".分析原因無論從什麼角度入手,都必須明確找出歷史的承擔者--題中所述歷史現象所涉及的社會團體(或個人).逐個分析它們在社會上的政治、經濟地位,它們的政治、經濟要求,它們與題目中所涉及的事物的聯系.由此,就不難找出它們對題中所述歷史現象的發生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說是上述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
②"評價".一般應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
消極方面,應從"危害"、"局限"、"不足"等幾個角度思考.
積極方面,通常又稱之為"意義".往往分成以下三部分來回答:第一,用簡練的語言(一般是一句話)概括所考查歷史現象的本質特徵.第二,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產生的直接的、近期的、較小范圍的作用和影響.第三,指出所考查歷史現象已經產生或將要產生的深刻的、長期的、大范圍的影響.
③"體會"(啟發、啟示、反映出什麼、想到了什麼?等等).這類問題,考生常常會感到無從下手,許多同學在考試時,乾脆放棄這些題目.
其實,這種問題的答案並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們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規律性、本質性的結論.第二,題中現象所反映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等.第三,題中所述現象驗證了哪些現行政策的正確性或者是驗證了哪些事物的危害性.第四,我們能從題中現象中得出哪些經驗教訓.第五,吸取相應的經驗教訓後,我們的工作要朝什麼方向努力.
按照上述思路思考,我們就不難得出"體會"類試題的答案.再加上此類問題的評分標准一般比較寬泛.這類"難題"反倒能夠成為易於得分的題目.
4.打破思維定式,嚴格按照試題本身提供的信息,實事求是地分析、解決問題.
引進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新觀點,改變教材和社會造成的思維定式,是高考檢測考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歷史,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命題方式.這種方式充分體現了高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的特點,往往具有較高的區分度.同時,也都有著相當高的難度,是考生易於失分的試題.如:1995年高考第38題第3、4問:"魯迅揭露了當時中國社會的什麼問題?","指南針在近代西歐和中國的不同用途說明了什麼?"答案為:"舊中國愚昧落後,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未能充分發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科學技術能否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決於社會環境."而許多考生卻基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期領先,勤勞的中國人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的燦爛輝煌文化成就為全世界所注目,我們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而自豪"等思維定式,不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條件,對在封建制度下科技被視為"奇技淫巧"等現象視而不見.結果他們的思維方向與試題要求南轅北轍,考取高分自然就是不可能的了.
因此,考生在確定解題思路時,一定不能先回顧以前做過的類似的題目,不能機械照搬教材上相關內容的表述.應是堅定地依照審題的結果,果斷地從教材相應內容中提取與試題有關的一些方面的信息,結合歷史學科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樣,就能有效地排除思維定式的干擾,保證把審題的成果轉化成答題的正確思路.
5.編制提綱.
大家普遍認為,編制提綱是保證答案的完整、條理、規范、整潔的必要手段,應該是應試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是,許多考生在應試中為了節省時間,往往省略這一步驟.這主要是由於考試時間緊與試卷題量大的矛盾所致.綜合利弊,較為恰當的做法是:提綱一定要列,但必需簡明扼要.
提綱應包括兩大方面內容,第一,明確列出共有幾個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分幾段,每一段分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包含幾個要點,每個要點使用哪些關鍵詞語.第二,設計答案在卷面上的布局,安排好每一小問、每一層次在卷面上位置,為下一步的規范作答奠定基礎.
提綱字數不易過多,自己能明白即可.
四、規范作答
規范作答是解答好問答題的最終保證.
1.答題格式規范.解答問題要嚴格對應試題的提問方式,採用歷史教學界通常使用的格式,做到"段落化、要點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這樣組織出的答案就能與歷史閱卷教師的一般思路保持一致,為老師順利地閱讀、評判試題創造出便利條件.按照規范化的格式答題,能有效地減輕評卷老師負擔.同時,也在無形中為考生創造了更多得分機會.
2.語言規范.組織答案必須注意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這樣做的優點主要在於:能用最簡捷的語言,最准確地表達考生的思想.同時,還能充分地顯示出考生的歷史學功底,從而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
3.書寫規范.書寫規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字體規范、用字規范.答題一般應使用楷書,字體雖然不要求有多高的藝術水平,但必須要做到字跡清晰、卷面整潔.答卷時用字也必須注意規范,不能使用不規范的簡化字,更不能自己隨便造字.第二,布局規范.答卷時要盡可能按照"編制提綱"時設計的版面書寫,考生書寫的答案以占試卷所留空格的五分之四左右為易.做到了以上兩點,考生的答案就能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這樣,就能保證考生書寫的答案的所有要點,不因辨識不清(或者是因為書寫的雜亂無章,閱卷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找出所需要點)而不能轉化成得分點.
『陸』 考試答歷史題怎麼答,一道也不會啊 主要大題怎麼寫步驟,主要寫什麼
歷史小題重細節,所以要多記多背,而且千萬不能搞混。大題通常在材料中可以找到一半的答案,完全照搬課本一般不給分,最多給墨水分。注意答題序號化、要點化,多使用書面語言,盡量簡潔(這樣還能省出空間多寫要點),一般2分一個要點,沒有把握可以多答,有把握一定不要多答。把材料和課本聯系,答課本上面的話時要和材料內容相扣。
『柒』 中考歷史開卷考試簡單嗎
『捌』 歷史考試技巧
考試的答題技巧 1.戰略戰術得當。「戰略」上藐視,即對中考要像對待平時考試一樣,充滿信心,不緊張,不害怕,從容鎮定地答卷。「戰術」上重視,即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場考試,一場一場地搏,一題一題地拼,一分一分地拿。 2.拿到試卷,先作瀏覽。首先,要將准考證號、考試號、姓名等按要求填寫。其次,要鎮定情緒,先瀏覽一下所有試題,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按照先易後難、先簡後繁的順序逐一答題。 3.仔細審題,緊扣題意。審題是答題的前提,扣題是答題的關鍵。審題就是要正確理解題意,弄清題目的要求、解答范圍和要點;扣題,就是要「對症下葯」,解答切合實際,正確無誤。 4.一絲不苟,每分必爭。考分是錄取最重要的依據,往往一分就能決定取捨。因此,答題時要一絲不苟,每分必爭。會多少答多少,做幾步是幾步,哪怕是一個原理,一個公式,一個小題,甚至一分半分也要認真對待。 5.答題完畢,認真檢查。檢查是應試的最後一步,只要有可能,就要盡量留出時間進行檢查。或是查漏補缺.或是改正謬誤。 6.一科考完,不忙核對。考完即對,往往帶來消極後果:或是因成功而輕敵;或是因受挫而泄氣。 7.字跡清楚,講究卷面。書寫是否清楚、規范、正確,也是分數得失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注意使用草稿紙,講究卷面的整潔,尤其是語文等學科。
『玖』 歷史開卷考試應該怎麼考
1、單項選擇題的解答技巧
單項選擇題是用來考查基礎知識的最佳題型,特點是設計靈活、知識覆蓋面廣、答案唯一。解答的關鍵是要注意審清題干中的關鍵詞及相關的限定因素,排除干擾項。
2、列舉題的解答技巧
列舉題就是把符合某種條件的人物、事件等按要求排列出來的題型,分為橫向列舉題和縱向列舉題。答題時要搞清楚試題問的是哪一方面的問題,界定時空范圍,確定要答的內容,避免因為審題不清而導致知識點的張冠李戴、不全面或順序顛倒。答題要求規范有序,簡明扼要,用詞准確。
3、材料解析題的解答技巧
材料解析題是最具有學科特色的主觀性試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獲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說明和論證的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材料層出不窮,提問靈活,增加了解題難度,因而成為復習迎考中的重點和難點。
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基本技巧:①讀:粗讀題目,包括材料和出處。②想:看清提問,根據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聯想所記憶的相關知識,對號入座。③答:「問什麼答什麼」,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注意語言精練、表達准確。
學生在開卷考試中存在的幾個問題
1、平時往教材上抄題,考試時從教材中找題。有的同學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把老師上課所講的例題,或自己在教輔書中做過的題目和答案不厭其煩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課本的空白處,甚至把課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
考試時,出於僥幸心理,憑著自己的印象在書中一題一題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斷「題」取「點」,最後寫出來的答案與試題的要求「貌合神離」相距甚遠,難以保證答題的正確性和准確性。
2、每道題都翻書。有的同學對開卷考試感到輕松,認為不就是到考試時翻翻書嘛,但真到考試時,若要題題都在書中找答案,恐怕考試時間就不夠用了,更何況現在實行歷史、政治綜合考試。這樣,在規定的時間內既要翻政治書,又要翻歷史書,翻來翻去,一些同學自己都翻糊塗了。
所以,像選擇客觀性試題,一來題量大,難度較低;二來每題所佔的分值較小,有關的知識應盡量消化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考試時應做到不翻書就能解答,如果實在不能確定答案,再翻書查找。
3、不仔細審題,盲目抄書。這主要表現在解答主觀性試題上,有的同學在答題時,不是先審題,而是先忙於抄書,看書中哪些段落與試題內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
由於審題不清,缺乏對題目的整體理解,也就難以形成一個完整思路,往往是東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領,最後很容易出現偏離試題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論證不充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