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朝時期發生哪些重大的事件
唐朝時期:
1、貞觀之治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皇位而斗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都城,號稱洛陽宮,李世民在位時期都洛陽前後共計11年。
2、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都被廢掉,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洛陽。
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
3、武周時期
唐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後被唐高宗召入宮中。武則天在權力斗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後,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660年,唐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因此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唐高宗死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與唐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其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4、開元盛世
唐睿宗復位後,其妹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讓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政斗。
唐玄宗整頓武周以來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等賢臣為相,整飭腐敗的吏治,並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 ,精簡官僚,裁減冗官,設采訪使發展節度使制度,導致地方權力增大。
5、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為最著。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
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唐朝是版圖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范圍。
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❷ 請問下唐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 玄 武 門 之 變
公元627年 玄 奘 天 竺 取 經
公元629年 李 靖 滅 東 突 厥
公元635年 李 靖 滅 吐 谷 渾
公元636或638年 武 則 天 入 宮,封 為 才 人
公元640年 候 君 集 滅 高 昌
公元641年 文 成 公 主 入 藏
公元643年 太 子 李 承 乾 謀 反,太 宗 一 征 高 麗
公元644年 唐 滅 焉 耆
公元645年 太 宗 二 征高 麗
公元648年 唐 滅 龜 茲
公元649年 唐 太 宗 去 世 ,高 宗 繼 位 ,次 年 將 武 則 天 從 感 業 寺 召 回 宮 中。
公元651年 阿 史 那 賀 魯 一 統 西 突 厥
公元655年 立 武 則 天 為 後
公元657年 蘇 定 方 滅 西 突 厥
公元659年 長 孫 無 忌 被 逼 自 盡
公元660年 蘇 定 方,劉 仁 軌 平 百 濟
公元663年 大 唐,扶 桑 於 高 麗 白 江 口發 生 首 次 戰 爭
公元679年 裴 行 儉 滅 突 厥
公元683年 唐 高 宗駕 崩,太 子中 宗 李 顯 繼 位,同 年 廢 中 宗 為 廬 陵 王 ,武 則 天 立 豫 王李 旦 為 帝,是 為 睿 宗。
公元684年 開 唐 大 將 李 世 勛 的 嫡 孫 徐 敬 業 造 反
公元690年 武 則 天 稱 帝
公元710年 武 則 天 被 逼 退 位,同 年 病 逝,享 年 84
❸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哪個皇帝執政時期
唐玄宗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❹ 唐朝發生的歷史大事件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稱神都,史稱武周,也稱「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加武則天則為21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文化方面,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軍事方面,在繼北魏破柔然之戰之後,唐朝又一次取得了中原王朝對大漠部落的軍事上的巨大勝利。
經濟方面,到了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已經遠超過了同一時期的拜占庭以及阿拉伯。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為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唐朝歷史
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殺死,隋朝滅亡。
同年五月,李淵稱帝,定國號為唐,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雖仁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既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後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元盛世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大唐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之亂後,唐僖宗在節度使的動亂之中去世,由弟唐昭宗繼位。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形勢
而朱全忠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❺ 《石壕吏》一詩所述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哪個有名的歷史事件中
《石壕吏》 - 創作背景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二十萬圍攻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縣),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在敵人兩面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省孟西縣),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自己目睹的事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就是其中一篇。
❻ 【唐朝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後排列
B.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秦王、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當時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當時的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D.天寶危機(唐朝在開元年間富強繁榮的情況下,潛在的社會危機也在發展。到天寶年間(742—755),潛在的社會危機已經成為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開元後期,唐玄宗開始不願過問政事,只想安逸享樂。天寶二年(743年),他納楊玉環為妃後,更是專以聲色自娛,大肆揮霍,生活糜爛。在玄宗後期,政治腐敗,李林甫和楊國忠等奸佞之人相繼當權。他們隨意發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使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A.安史之亂(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C.黃巢起義(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人黃巢領導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治的農民起義運動,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爭。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❼ 歷史事件「鑒真東渡」發生在唐朝哪位皇帝的在位期間
唐玄宗
鑒真東渡是唐玄宗時期,天寶二年(743年)到天寶十二年(753年),十年五次東渡。
❽ 安史之亂發生在什麼年代,什麼地點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噪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范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姦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毀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
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並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
(8)以下哪個歷史事件發生在唐代擴展閱讀
由於安史之亂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里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余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征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
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 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❾ 請問唐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被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公元627年 玄奘天竺取經
公元629年 李靖滅東突厥
公元635年 李靖滅吐谷渾
公元636或638年 武則天入宮,封為才人
公元640年 候君集滅高昌
公元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 太子李承乾謀反,太宗一征高麗
公元644年 唐滅焉耆
公元645年 太宗二征高麗
公元648年 唐滅龜茲
公元649年 唐太宗去世,高宗繼位,次年將武則天從感業寺召回宮中。
公元651年 阿史那賀魯一統西突厥
公元655年 立武則天為後
公元657年 蘇定方滅西突厥
公元659年 長孫無忌被逼自盡
公元660年 蘇定方,劉仁軌平百濟
公元663年 大唐,扶桑於高麗白江口發生首次戰爭
公元679年 裴行儉滅突厥
公元683年 唐高宗駕崩,太子中宗李顯繼位,同年廢中宗為廬陵王,武則天 立豫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公元684年 開唐大將李世勛的嫡孫徐敬業造反
公元690年 武則天稱帝
公元710年 武則天被逼退位,同年病逝,享年84
❿ 《春望》反映的是唐代哪個歷史事件
是安史之亂。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