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五大極品名瓷是什麼
【鈞瓷】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官瓷】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
【定瓷】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瓷】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
B. 瓷皇什麼意思
「美瓷皇」 是深圳市萊莉雅化工有限公司旗下公司深圳市汭美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品牌,萊莉雅公司成立於1998年,是專業生產環保水性玻璃陶瓷釉劑的大規模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為健康、為環境著想」的理念,信守把健康產品做專做強做大的承諾。
刺皇
漫畫介紹
漫畫作者:邱福龍
漫畫類型:武俠格鬥
解悶指數:解悶值0.0度 - [有0人解悶中]
漫畫狀態:連載
上架日期:2011-09-01 23:49
更新情況:Vol_01集- 更新於2011-09-02 00:51於 vol 20期完結
故事簡介:以廣為人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為藍本,全新演繹這段秦王嬴政與刺客荊軻的傳奇故事。
C. 如何劃分中國古瓷器的等級
頂級的瓷器是中國的官瓷,官瓷顧名思義是由官方壟斷燒制的瓷器,匯集了當時最頂尖的制瓷技術,專供皇室使用。官瓷的發展史就是中國瓷器乃至世界瓷器的發展史,由此可見一斑。所以,中國的官瓷無愧為世界最頂級的瓷器。
第二等級的瓷器是給皇帝以下的王公貴族定燒的,大部分也出自江西景德鎮,它們跟官窯瓷器的唯一差別就是沒款,所以被稱為無款官窯。通俗地說,這類瓷器就是借官窯的地方燒制給王公貴族的用品,僅因沒有落款而成為二流。
第三流的瓷器是官府應酬上用的,這種場面皇帝也有可能來,而且是做一些重要的接待活動,所以官府定燒的瓷器是屬於無償佔用的,就是說任何頂級的窯廠都有義務為官府做東西,因而這類瓷器在工藝和設計上還是具有一定價值的。
最低等的瓷器就是民窯了,一般老百姓留下來的東西,大部分都只具有使用價值,不僅製作過於粗糙,傳世量也非常大,不能算是藝術品,就算流傳了上千年也只能成為普通的考古研究資料。
D. 如何評價古代瓷器價值
一、從古代陶瓷的歷史價值來評估。中國古陶瓷的發展歷程為: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三個高峰期)、衰落期。從目前的藝術品市場行情來看,價值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元明清時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二、從藝術價值進行評估。主要涵蓋造型、裝飾、圖案三個方面。
造型價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陳設器、文房用具、冥器、日用陶瓷。
從裝飾上看以彩裝飾價值最高,如雍正時期琺琅彩。價值的由高到低依次為:彩裝飾、釉裝飾、胎裝飾。從長遠投資角度看,單色釉瓷器升值潛力大。
圖案上以人物圖案價值最高,價值順序為:人物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山水圖案、吉祥圖案等。
三、從科學研究價值進行評估。有紀年款的瓷器、在紀年墓中出土的瓷器,往往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不能作為評估價值的主體,在古代瓷器價值評估體系中所佔的比例不高。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完殘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其他因素來評估。但上述往往只能作為古代瓷器價值的普遍性評估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對於個例,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收藏的注意事項:
不要貪小便宜
低於市價很多的東西可能有問題,或許這件東西有瑕疵,或是大量傾銷,或是仿冒作品都有可能。要務必謹慎。
投資「簡易性」
這是指在投資時,不妨選擇鑒定不太復雜的物件,比如鼻煙壺年代不久,較無年代鑒定的問題,田黃也是比較容易鑒定真偽的物品。繪畫品、陶瓷器是難度較高的藝術品,在鑒定真偽時,得視不同的年代做不同的判斷,考慮的層面比較多。尤其是繪畫品,每個畫家的每一個時期,有不同的風格和時代背景,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做研究,才能分辨真偽好壞。
不要太冷門
所投資的作品是市面上太冷門的種類,那麼增值的機會就會比較慢,如古陶器、大型銅器便是不易流通的項目,除非自己很是喜歡,即可以不考慮將來接手的問題。
宣德爐放在火上燒久了,色彩燦爛多變,如果長時間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與從前—樣。
E. 古代著名陶瓷有哪些
各個朝代的瓷器都各有特色,以宋代為例: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蕭窯、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集賢沐古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1、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
2、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
3、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4、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
5、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精巧細致,光澤美觀;
6、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
7、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
8、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
9、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
10、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
11、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F. 歷史上各朝代陶瓷器有什麼特點
夏商周時期的陶瓷: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的陶瓷 :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1)瓦當: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2)漢磚: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3)兵馬俑: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4)鉛釉陶: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隋朝時期的陶瓷: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代的陶瓷: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品。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 :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宋朝時期的陶瓷 :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 元朝的陶瓷 :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1)樞府窯: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2)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3)釉紅: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明朝時期的陶瓷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 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清朝時期的陶瓷: 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1)粉彩: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2)琺琅彩: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3)紫砂: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4)織金:「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5)黑瓷: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6)石灣塑:廣東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
中國近代的陶瓷 :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中國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日用瓷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G. 如何了解宋代瓷器
我國是瓷器的故土,瓷器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創造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奉獻。
官窯,是南宋宋高宗時期一些窯口專為宮殿燒制的瓷器,供御撿退,在當時俗稱"官窯「。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梁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徵。南宋官窯瓷器沿用北宋風格,規整對稱,宮殿氣勢,典雅大氣,一絲不苟。因為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扎眼,紋路布局規矩有致,造型嚴肅大方。別的」肉腐留骨「(露胎處象死人骨頭,俗稱」古董「)也是那時所造。我們今日所稱官窯泛指歷朝官府燒造瓷器,其實,歷史上僅指南宋時期燒造的瓷器,後世再無此稱號。
嚴厲地來講狹義的「官窯瓷」又分為兩種:1、御窯瓷2、官窯瓷。因為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總稱為官窯瓷。但就辦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御窯瓷
所謂御窯瓷,是指專供皇家運用的瓷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厲的禮儀規定,等級森嚴,均與《車服制》嚴厲對應,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1、皇家瓷:比方清雍正的「正黃瓷」,就是皇家專用顏色,僅皇帝和太子可以運用。紋樣方面,皇帝所用為五爪金龍,親王則只能用四爪行龍,且稱為蟒(清代僅有「一詔二封」的恭親王奕?一人享受過賜用正黃和五爪金龍的待遇),凡此種種,得以成體系撒播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王府瓷:型制設彩依例專燒,供包含親王在內的其他皇室成員運用。文物中聞名的「樂道堂瓷」便是王府瓷中的模範之作。
3、一品宮瓷:普天之下,難道王土,率土之濱,難道王臣。多作帝王賞賜之用。前期的宮瓷體裁多取自官服上的補服元素,比方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鶴等。值得一提的是:民窯瓷用龍多將爪藏於雲水之中而不現,可以說是一種皇家禮制與風俗的彼此退讓。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群體運用,型制要求相對較低,多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體裁,有時皇家會作為「興趣」把玩器收購,但多為官員、富商運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采辦,在景德鎮設有專門的督陶官,常年燒造。清末後停產。
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一起處。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底有文釘燒痕,有「紫口鐵足」的特徵。
H. 中國古代陶瓷發展歷程
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發現磁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員在河南新鄭裴李崗發現了與磁山文化時代相當、內容近似的文化遺存,因此合稱為「磁山·裴李崗文化」。
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陶器生產的工種。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
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志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准。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8)歷史上古陶瓷稱得上瓷皇如何擴展閱讀
按用途分: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器皿、相框、壁畫、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4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具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子、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用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I. 急求,對於中國古陶瓷的理解,不少於2000字,煩請私信,謝謝!
中國古代陶瓷鑒賞
摘要:在國際社會中,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陶瓷就是中國的象徵。的確,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澱下來的各個時代的文明遺物,成為人類最寶貴的文化遺產,永世相傳。今天不少古窯遺址已得到了保護,但大部分仍處於自然狀態,破壞十分嚴重,令人擔憂。陶瓷,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加以重視並予以弘揚,讓我們子孫後代知道「china」來自哪裡。
論文關鍵詞:陶瓷 發展史 發展前景 一:陶瓷簡介
陶瓷,眾所周知,即陶器與瓷器的總稱。。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類在生存空間中最早出現的幾種藝術形式之一。從初始的以實用為目的,漸漸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增加了美學的功能,使其成為集實用和欣賞為一體的工藝美術品,最終,陶瓷又擺脫了實用的初衷,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欣賞品。 二:陶瓷的發展史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實際上是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緊密相連的。大約在70萬年以前的原始時代,人們就發現,將泥巴晾乾後加火一燒就變得堅硬起來,而且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用來盛水,放食物等等,這便是陶器產生的初始。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下面具體分析陶瓷的發展史。
1、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2、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3、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4、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5、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 7、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從上述陶瓷在各個時期的發展歷程看,它是輝煌的,璀璨的。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三:陶瓷業的發展前景(解困之路) 1:從陶瓷本身而言
為使陶瓷藝術在現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且獲得多姿多彩,首先要實現傳統陶瓷向現代陶瓷的轉變。 在陶瓷藝術作品中,材料的運用可謂至關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內在結構的審美空間。從傳統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傳統裝飾,形成了景德鎮傳統陶瓷藝術特有的面貌,決定了其題材風格的獨特性,它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用自身的語言範式帶給世人長久的喜愛與眷顧。
現代陶藝創作,特別強調主體精神的自由與個性。陶瓷藝術個性的培養與形成,同其它藝術一樣,都有個積累和升華的過程,包括生活經驗的積累,文化知識和才能的積累,藝術功底和藝術修養的積累,以及嫻熟而全面的技藝的積累。 著眼於陶瓷的輝煌發展史,我們可以堅信它的前景是樂觀的。對於陶瓷文化,我們要尊重,在此基礎上施以保護。相信陶瓷,相信中國,相信china。
參考文獻
(1)劉瑋林,現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內涵,中國陶瓷,1994
(2)馮林、孫曉蘭,論當代審美需求下的陶瓷藝術,陶瓷科學與藝術,2004 (3)舒惠學,關於陶瓷藝術及市場的思考,景德鎮陶瓷,1994 (4)網路陶瓷的含義 (5)中國知識資源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