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口述歷史800字
凡根據個人親聞親歷而口傳或筆記的材料,均可稱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現為口傳史料、回憶錄、調查記、訪談錄等形式,但不能稱為口述歷史。口述歷史概念的內涵是:搜集和運用口述史料,再現歷史發展過程的某一階段或某一方面。口述史料限於提供種種研究歷史的素材,口述歷史則著重於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闡釋歷史。因此,口述歷史是研究者基於對受訪者的訪談口述史料,並結合文獻資料,經過一定稽核的史實記錄,對其生平或某一相關事件進行研究,是對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訪談史料的復原。
優點
1、口述作品涉及的人和事,多數是過去人們了解較少的,帶有一定的「揭秘」性質,當事人生動的口述敘述,既滿足了人們的探秘心理,也有助於人們了解歷史的真相;
2、非常注重對歷史細節的回顧與描述,歷史的豐富性和鮮活性得到了彰顯,從而將枯燥的歷史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歷史;
3、口述史作品語言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符合一般民眾的閱讀興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缺點
1、口述史源於記憶、主觀性較強、不夠穩定;
2、口述史很難做到純粹的中立和不介入,口述者的記憶有時會不可靠、或有意誇張。因此越是具體的情節越要注意,除非受到了重大刺激,不然不可能記得那麼清晰;
3、口述史幾乎是不可能做到一切都符合「客觀事實」。即使口述者無意作偽造假,而是抱著實話實說的真誠,但因為其當時的見聞條件、歷時記憶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進的主觀因素等,對歷史事件的憶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觀真實。
『貳』 口述歷史500字以挖掘事實為原則,態度客觀,選擇約談,資料准備,1對1訪談,設計提綱,整理歸納
內容取材自春秋時代的晉國的歷史事件「下宮之難」。
下宮之難:
《史記》版本
晉國重臣趙盾家族被屠岸賈陷害滅門,當時趙盾已經病逝,其子趙朔、其弟趙同、趙括、趙嬰齊全部被殺。只有趙朔的妻子庄姬因是晉成公的姐姐,倖免於難。其友程嬰、公孫杵臼拼救助趙朔的遺腹子趙武,公孫杵臼讓程嬰向屠岸賈告發,取他人嬰兒代替趙武,並犧牲了自己。趙武被程嬰撫養長大成人,報仇雪恨,消滅了屠氏宗族。報仇後,程嬰追念救孤中去的故人,不願獨生,亦自盡身亡。這是《史記·趙世家》記載的著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
《左傳》版本
《左傳》上並無記載屠岸賈曾參與此事,造就趙孤的元兇是趙武的母親、趙朔的遺孀庄姬。庄姬與趙朔的叔叔趙嬰私通,趙嬰被趙同、趙括驅逐到了齊國。前583年,趙庄姬、欒氏(欒書)、郤氏(郤錡)誣陷趙同、趙括謀反,一起被害。韓厥為了報答趙衰之恩,向晉景公推薦趙庄姬與趙朔的兒子趙武承襲趙氏家族。
《左傳》與《史記·趙世家》的不同點:
趙朔、趙嬰沒有被殺。
趙庄姬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沒有趙氏孤兒最核心的關於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的故事。
評論
《史記·趙世家》是根據戰國時期趙國的史料寫成,古今很多學者認為這些史料不真實,是趙國君王避諱祖先的污點,《左傳》的記載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一個旁證是趙同、趙括在前597年—前583年之間都有活動的記載,所以他們應該於前583年,即《史記·趙世家》記載的趙武復仇之年。
『叄』 什麼是口訪實錄什麼又是口述歷史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
按照我自己知道的,口訪實錄就相當於主持人或記者,傳記作者去采訪知道見證歷史的人,所記述下來的當然就是實錄咯,
口述歷史
也是差不多的,讓
見證人
口述,然後旁邊有人記錄.
『肆』 歷史事件采訪稿怎麼寫
你沒說清楚,采訪的具體對象是什麼,本人剛好是歷史專業,做過3年校園記者,一年編輯,但是你提供的信息太簡單了,讓人無從下手。
這樣啊,我理解的意思是你要采訪這個事件當時的當事人,從另一個角度去揭開這個事件的真相還是怎麼的么?我曾經跟著一個老師做副刊的「讀城」,一般我們回顧那種城市有意義的歷史事件的時候,前期是要做很多史料考證的工作的。會找很多官方非官方的有關這個事件的史料和書籍,比如當時一些人對這個事件的回憶啊,尤其是親身經歷過這個事件的人的回憶錄。再把這些史料錄入整合,找出其中讀者可能會感興趣的點,然後分版塊。采訪部分就是去找這些事件經歷人的後人,聯系然後就那些容易引起人興趣的點進行提問,一些有疑問或者爭議的部分進行考察確認,再把此部分內容整合進先前的史料中去,好好思量各部分的小標題,那種有噱頭的。比如我那個老師有次寫一個武派的傳人,算是歷史人物,標題就是XXX的武功,吹出來的?不過你寫的是西安事變,可能要嚴謹些。
寫歷史的稿子,史料和書籍是非常重要的,要有憑有據才行,引用的東西也要明確標明出處,采訪的內容登稿要徵得當事人的同意,否則很可能會有投訴的,可以的話最好分成上下兩部分,如果上部引起一定的反響的話,可以會有意外的收獲,比如一些你沒找到的當事人打電話給你,提供的東西能完善你的稿子。
『伍』 澎湃新聞︱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澎湃新聞︱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2015 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靜安區王家沙花苑的一間紅磚老洋房裡接受關於口述歷史的培訓。這是公益組織「創益家」的一次歷史主題活動,這些高中 生將在寒假走向敬老院,為80-90歲的老人寫下他們的個人歷史,並用文字、圖片、照片製作老人們的「記憶盒子」,「給未來留下記憶」。
口述歷史是什麼?誰都能做口述歷史嗎?該怎麼做口述?史學工作者顧訓中在培訓中分享了他這些年來致力於從事「文革」親歷者口述歷史工作的經驗。
什麼是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它是對人們的特殊回憶和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口述歷史興起的條件是技術的發展,錄音機和攝像機的出現使得歷史記錄的音 視頻信息呈現成為可能。其價值在於留下當事人的記憶,補充傳統文字記載和器物歷史的不足,關鍵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變和修正文字記載的錯誤之處。更重要的 是,它讓普通人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讓歷史恢復為普通人的歷史。」顧訓中說。
口述史學研究者楊祥銀曾在《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介紹,口述史學這一術語正式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據美國口述歷史協會記 載:「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阿蘭•內文斯開始記錄美國生活中顯要人物的回憶,從那時起口述史學作為當代歷史文獻研究的新手段而創立起來。」
而 中國的史學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搜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 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近年來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 究部門先後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例如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 成立,而國內第一本口述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學術集刊《口述史研究》也於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輯,此後將於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
近年來的口述歷史相關著作
選什麼題材做口述?
上 世紀末,英國BBC電台和英國國家圖書館聲音檔案館曾聯合主辦英國歷史上最大型的口述歷史項目——「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http://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選擇不同地區、 階層、職業、性別的人來回憶在過去這個世紀里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對21世紀的憧憬。
「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斯坦福大學口述歷史中心曾對從伊拉克、阿富汗前線返回的學生士兵進行口述訪談,並邀請這些士兵在紀念活動上朗讀本人在戰時與家人的往來郵件,凸顯聲音在 歷史書寫中的作用(http://news.stanford.e/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html)。
在中國,全國政協和地方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辦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偽滿統治時期的口述資料,編成《偽滿統治下的長春》、《偽滿統治時期的長春大學》等。此前這段歷史的主要 資料來自官方,文獻資料、報刊雜志中充滿了混淆是非的言論,而口述則建構了另一種視角的歷史。
可見,口述歷史的選題往往忠於時代的要求,也暗示了歷史焦點的轉移。比如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歷史上有不平凡的意義,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和反種 族隔離主義運動等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代,相應地隨著這一時期社會史的興起,美國的口述歷史有突破性的進展。
但口述歷史並非只適用於宏大歷史的選題,它同樣可以用於個人歷史的撰述。通過一個普通的歷史見證人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一些歷史事件。
怎麼做口述歷史?
口述史學的實踐已經發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訪談前——確定對象、背景研究、類型確定、提綱擬定;訪談中——取得信任、仔細傾聽、重視 互動、獨立空間、資料收集;訪談後——形成錄音記錄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內容核准、交由受訪者求證、資料歸檔保存。
背 景研究是成功訪談的關鍵,除了資料准備以外,甚至還可以進行初步訪談,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資料准備是你拉近與受訪者距離的一種方式,」顧訓中 說,「在正式訪談中,取得對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與對方不太熟悉的情況下。而事先了解受訪者(可能)經歷的事件,可能讓對方產生一種親切感,甚至 幫助對方回憶起相關內容。」楊祥銀則提示,「初步訪談最忌諱的是交流過於詳細,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出現。」他曾在與一位老教授初次見面時,由於話題投機,在 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聊了兩個多小時。但在正式的錄音訪談中,老教授就再也不願意重復上次的談話了。
准 備訪談提綱時,可以設置令受訪者自由發揮的問題,也可以設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確答復(是、不是、具體數據、時間、地點)的問題。在正式的訪問中,可以「由近 及遠」,即從身邊的事情談起,「您的兒子現在做什麼工作?」、「您最近身體怎麼樣?」或者「由遠及近」,從對方可能印象深刻的過往談起。
但 事前准備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最重要的還是在交流中仔細傾聽、注意互動、碰撞出火花,實際訪談的結果和預設甚至可能相反。顧訓中介紹,他曾經訪問一位70 多歲的菜場老職工,談及過去的工作時非常激動和自豪。「菜場職工的身份在那時並不窘迫,相反,因為是國營菜場,在家家戶戶食品供應並不充足的年代,他的工 作能夠帶來一些便利,有時還能幫助親戚朋友。」他給顧訓中展示了曾經獲得的勞動獎章,自豪感溢於言表。「這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才會出現的特別現象,今天 不會重現,也很難想像了。」顧訓中說。
1979年的崇文門菜市場一角
訪 談結束只是工作的開始,口述資料的整理和編輯無疑是巨大的工程。錄音帶和文字稿本是口述歷史的兩種載體,抄本是對錄音帶的一種文字詮釋,應盡可能地保留訪 談的質量和講話者的個性。文字的版本顯然更便於研究者使用。據楊祥銀介紹,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製作了從1948年到現在所搜集到的所有訪談的索 引,點擊即可看到內容摘要。
訪談老人需注意些什麼?
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常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容易接觸到的訪談對象可能就是家裡的長輩。面對他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要熟悉對方的背景,並表現出充分的尊重,」顧訓中說,「記者訪問政商人士,可以問題尖銳,但我們做口述歷史訪談老人,一定要表現出敬意。」
訪 談說到底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熟悉對方的語言習慣、交流習慣才能保持對話的順暢。顧訓中還介紹了一些切入談話的小技巧:「和老人聊天,家庭是很好的談資。老 伴、子女,往往是老人願意聊的。童年、童趣也是能夠喚起溫馨回憶、讓人放鬆的話題。還有晚年生活,也是老人們關心的。」
人人都可以做口述歷史嗎?
楊祥銀這樣介紹口述史學的「大眾化」:「在研究對象上,口述史學一反過去『政治史』和『精英史』的傳統,把歷史焦點轉向普通人民群眾。」口述歷史具有很強的 操作性,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訪談對象,但它同時對操作者的史學素養提出了要求。章詒和在談著名的口述歷史學者唐德剛時曾說:「別以 為『口述歷史』就是『你說我記』,口述史的優劣與高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采訪者,取決於他的史學知識,社會積累和考證功夫。」
在 大眾性和專業性之間尋找平衡的同時,口述歷史和歷史教學已經有許多交集,這在它的發源地美國尤其明顯。美國國家社會研究理事會有一本小冊子《課堂上的口述 歷史》,提供了「怎樣從事口述歷史」的系列方法;每年有40萬名學生和2萬名教師參與美國各地區和州的口述歷史教學競賽,並有一些頗受關注和稱贊的項目, 如南金斯頓中學和布朗大學曾聯合主辦口述歷史項目——「整個世界在注視:1968年的口述歷史」和「奶奶,你在戰爭中做些什麼?」
在中國,近年來口述歷史走進課堂也是一個趨勢。以下是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的初中歷史寒假作業:
「家 族,是一個人生長的根,成長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和根系在哪,才能讓自己在漂泊中找到可依靠的地方。雖然孩子們還小,不懂得尋根問祖,但希望他們能先從身邊 的人開始找起,先學會問問祖輩,先學會跟祖輩溝通了解,知道他們的艱辛,任何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2015年的歷史寒假作業為《家族遷徙之尋》,內 容:1.找尋三代之內的家族成員,構建家族樹,形成家族思維概念。2.問問祖輩成長的經歷,請用400字介紹采訪過程及其內容(選擇一些有特點或時代特徵 的事例)。3.繪制家族遷徙的路線圖,參照地圖,可大范圍省市間的遷徙,也可小范圍市內的遷徙。要求:用A4紙完成,采訪內容要電腦錄入列印,家族樹和遷 徙路線可手工繪制。
因為這是一份長期的作業,以後三年會不斷延續和尋找更久遠的祖輩,所以請用透明檔案袋的形式上交,註明班級和姓名。備註:如有成長經歷不方便透露的地方,可用化名代替,請註明。」
中學生在訪問自己的外公。圖片由廣州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歷史科組提供。
和「記憶盒子」公益活動一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文字、聲音、光影都成為記錄和表達的方式,口述歷史在走向民眾、走向中學、走向家庭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陸』 口述歷史的徵集途徑
口述史學是發端於海外的一種記錄歷史的形式,其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可追溯至上古時代,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中國史家司馬遷等皆廣泛應用口述歷史,這一趨勢一直延續到中古及近代。例如,十九世紀法國史學家米什萊(Jules Michelet)在書寫《法國革命史》時就援引了大量來自大眾的口頭證據。但是到了近現代,口述歷史的應用卻漸漸衰落。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口述歷史在海外一直是歷史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國際著名史學大家唐德剛先生多年堅持口述史,最具影響的就是《胡適口述自傳》。這種體例近些年在國內也處於方興未艾之勢。一些高校和專業研究部門先後成立口述史學的專門研究機構,一批口述史學之作也相繼問世。但是作為國家記憶工程的一個重要部門的檔案部門,對於口述檔案的採集製作以及整理鑒定都還是一個空白,這不得不說是我們檔案工作的一個缺憾。積極開展口述歷史工作和研究,不僅彌補不足,豐富內涵,也能以更具鮮活的史料形式留存記憶和開展國際之間交流。
口述歷史何以在2l世紀初的中國變得如此風行?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漸漸意識到:當一個世紀過去之後,單憑文獻研究20世紀的中國歷史,已經頗感局限。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和搜集20世紀中國歷史的資料,難度甚至大於研究19世紀以前的中國歷史。而尋找歷史當事人進行口述采訪,便成為拓展史學空間,廓清歷史謎團的一條可行之路。此外,口述歷史也給了普通老百姓一個講述和回憶的渠道,如果沒有口述歷史.許多文化不高的普通老百姓就難以提供他們所見所聞的重要歷史情節,一些歷史情節只能通過推理和假設來完成。
近年來,在世界各地,口述歷史在傳統的以文字檔案寫史的主流外,成功開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雖然口述記錄也有缺陷和不足,如:搜集耗時,受限於口述者記憶的好壞,多少都帶有個人觀點等等,但口述資料仍不失是一項珍貴的一手資料(其中的偏見與主觀正好反映敘述者的歷史立場)。其實,口述歷史的應用增加了敘述歷史者的數目,擴寬了歷史敘述的視線,亦直接打破了歷史敘述可能出現的一元性及壟斷性。口述歷史把歷史敘述權擴展。把歷史自上而下的敘述方法改變,轉移了歷史研究的重心,為歷史研究開拓出新的探索空間,同時也對曾被忽略的階層及群體加以重新認識。口述歷史的應用在近年來變得廣泛,也令歷史研究變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歷史其實不僅僅只是一門歷史技法,它還是一種理解人類歷史的新立場和態度,並可與文獻歷史互補長短,增加歷史知識的豐富度。
口述史首先是聲音的歷史,是由口述收集者提問,口述者回答而產生的對於口述者親歷親聞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回憶;其次,在現代意義的口述史中,這些聲音是藉助於錄音機或攝像機記錄下來的;第三,由口述工作者將這些聲音的資料整理成文字資料,供研究使用,對此著名史學家戴逸先生曾高度概括為:現代口述歷史「是應用錄音錄像設備,把原始資料完整保存下來,再整理成稿」。由此可見,日記、自傳和回憶錄雖然有珍貴的史料價值,但不屬於口述歷史的范疇。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搜集口傳記憶及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口述歷史訪談是一位準備充分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提出問題,並且以錄音或錄影記錄彼此的問與答。因為親身經歷者所述說的環境,所講出的細節、所體驗的感情、所刻畫的心理往往是別人不易領會到的,比從許多間接材料搜集拼湊的傳說更加真實、具體、生動。口述歷史正是沾了口述人親歷、親見、親聞、大多為第一手資料,便更加具體、細膩、生動.當事人口述所經歷的過程富有現實性鮮活性和權威性。
『柒』 口述歷史如何整理呢,有什麼套路嗎,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怎樣組織語言呢,求解答,特別是關於一個地區的
需要明確的是,口述歷史是近幾年走入大眾視野的。所以早已存在的一些書籍並不具有參考價值。
不知道你說的口述歷史的整理,是不是指把采訪視頻或錄音轉化為文字的過程。口述歷史整理最重要的是真實性。第一,盡量對錄音進行完整的文字轉寫;第二;校對口述歷史文本,與文獻資料相互佐證,並添加註釋;第三,根據主題進行整合,但對內容不要大改。可以把受訪者談到的相同主題整合為一個體系,如經濟方面的、教育方面的。
此外,地區口述史的工作已有相關成果,可購買書籍進行參考。
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採納!
『捌』 做口述歷史時應當注意些什麼
作者:Eliza Xia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6427313/answer/14904307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作為歷史的體裁與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與傳統書面文獻最大的不同在於透過記錄人的聲音來收集過去的口說歷史,采訪者透過引導,讓仍然活著的人回憶、敘說所經歷的事情,並將之記錄[1]。
很多時候,在選擇口述史受訪對象時,都會傾向選擇事件中心人物,而這件事本身對經歷者來說,可能意義非常,或者是一次創傷經歷。而創傷研究證明,經歷過創傷的人可能出現的應激症狀之一是記憶侵擾(intrusion):「(正常的記憶)……本質上是敘述一個故事的活動……不只是通過行動向外反應;也要通過對自己說的話、通過將事件有組織地對別人和對自己的陳述,和通過將此陳述置於個人生命史的適當章節,以內向反應……所以嚴格地說,一個人如果仍將發生的事停留在固著意念,並不能說他擁有『記憶』……充其量為了方便起見,姑且稱它為『創傷記憶』」[2]經歷者會反復重現創傷場景(reenactment),但無法將之敘述成前後連貫的情節故事。創傷會全面影響一個人,甚至掌控他的內心世界,失去自我感(sense of self)和人與人之間安全感[3]。他們需要經歷哀悼和重建的過程,才能夠慢慢從創傷中恢復過來。這個過程有些很短,有些則窮盡一生而未能完結。
如果創傷經歷者沒有得到適當的療愈,他不能夠清晰回憶當時場景,並進行邏輯清晰的敘述。這也就是很多口述記錄被證實缺乏史料價值的原因:當創傷還在,無法回憶過往,他的講述或零碎片段無法成為可利用史料,或需藉助其他知識的拼湊,以至被證實沒有參考價值。
口述歷史是從個人記憶到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常常決定性影響了口述歷史資料採集的質量,因此目前學界都已公認采訪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口述史訓練,且需要大量經驗的累積。於此同此,采訪的過程往往也對訪談雙方產生深刻影響。在訪談過程中,受訪人常常需要將不常道予人的過往悉數說出,個中撥動的心緒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而采訪人也常常因為訪談互動而對個人生命產生反思。
在後現代語境下,從記憶到被敘述出來的語言的過程充滿了權力互動、故事與身份的重構。個人由所處的文化處境中的權力和知識塑造,通過言說及與主流話語的競逐、互動,將自己的經驗編織成「故事」,以此賦予意義並確認自己的「身份」[4]。受訪的過程對敘述者來說,也是「主體」被重構的一個過程。在口述歷史實踐中,由於常涉及對個人及家國影響重大的話題,不可忽略其衍生影響,尤需注意的是二次創傷的發生[5]。
鑒於創傷療愈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領域,這里不作詳細展開,但值得注意的是,療愈的過程與記憶的敘述直接相關。創傷治療的目標是承認經歷並促成個人或集體的重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害的個人甚至群體需要逐步找回記憶,並整理,使之成為新的生命故事當中的一部分[6]。因此,創傷的療愈與口述記錄某種程度上並不沖突,甚至可以同步進行。其關鍵在於,怎樣在安全的環境下一步步促成創傷的療愈,並與此同時找回記憶形成敘述,再整理為口述材料。
『玖』 如何從社會記憶的維度審視口述歷史
社會記憶不是一個復制問題,而是一個建構問題,選擇是口述歷史檔案建構社會記憶的機制之一。考察口述歷史檔案在主體、權力、社會情境等因素的影響作用下如何通過選擇來建構社會記憶,不僅有助於提高對口述歷史檔案和社會記憶建構的理論認識,同時也利於更好地開發口述歷史檔案資源,構建豐富立體的社會記憶。
口述歷史檔案建構社會記憶中存在著重要的結合機制,並重點從個體經歷——歷史經驗、個體需求——社會發展、個體回憶——訪談需要、個體記憶——群 體認同等四個維度探討了這一機制,同時解析了口述歷史檔案建構社會記憶中各要素互相結合的具體過程和特性,並闡述其對口述歷史檔案理論和實踐工作的影響和 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