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華文化歷史篇講什麼

中華文化歷史篇講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8 16:36:57

『壹』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講什麼內容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講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偉大祖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向世界開放,並從各個方面融入國際社會。
在課程內容上,我們安排了五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對中國文化的整體描述,包括《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力圖給大家一個對中國文化的總體印象;第二板塊是對中國主要精神文化的概括性介紹,包括《中國的文學》、《中國的藝術》、《中國的哲學》和《中國的宗教》四個專題;第三板塊以制度文化為代表,具體講授中國古代文化遺產,包括《中國古代的選舉和考試》以及《中國古代職官制度》兩個專題;第四板塊是對中外文化關系的剖析,突出中國文化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包括《漢學的歷史與現狀》、《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國文化的傳播》三個專題,漢學研究側重中華文化的國外接受者、研究者,是用他者的眼光來看中國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凸現的是中外文化關系的雙向性;中國文化傳播側重我們自己作為傳播者,主要講中華文化目前如何走出去的問題。最後,我們安排了《中華文明探源》這一專題,為大家介紹「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相信它會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源頭的很多固有看法,使大家對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產生更豐富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應該,說這五大板塊緊密配合、環環相扣,從不同角度來為大家展現祖國文化的燦爛輝煌。
在師資隊伍的選擇上,既有年逾七旬,仍筆耕不輟、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的周思源教授等老教師,也有孜孜以求、揮灑自如的學術中堅杜道明教授等中年教師。同時,為了體現課程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我們特邀了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頗有造詣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教授。這些名師們所講授的內容,蘊含著他們畢生研究的成就及心血,相信能讓大家在整體上對中國文化的形式及內涵有一個把握。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們設置了清晰的課程導航:「學前評估」幫助大家在學習前對自己的基礎進行初步評估;「專題導讀」引導大家進入本專題的實質學習;「教師精講」是老師具體教授部分,以視頻和講稿兩種形式呈現,是各專題的核心內容;「課後思考」既是對本專題所學的回顧,也是思維的發散和創新;同時,我們設置了內容豐富的「相關知識」欄目,以「歷史坐標」梳理本專題涉及的知識脈絡,以「延伸閱讀」擴展大家的視野,並提供「參考書目」供有志深入研究的學生選擇研讀;最後,還有「專題自測」用於檢驗這一階段的學習成果,並迅速反饋成績。另外,個性化的課程論壇,能讓大家隨時保持和老師及「同班同學」的聯絡,隨時分享和溝通對中國文化的學習體會。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探索之旅,讓我們走進《中國文化概論》網路課程,跟隨諸位名師大家,一起分享,一起發現,共同成長。

『貳』 中國文化史論述題:中體西用論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內容及作用分別是什麼

一、歷史背景:

1861年(咸豐十一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最早揭示了這種思想。以後,談洋務者以各種方式表達過。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

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70-80年代,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學習西方議會,90年代以後進一步抨擊洋務派學習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國能像西方那樣實行君主立憲。

張之洞於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勸學篇》,對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重申「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反對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國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從殖民主義者的立場出發,也鼓吹過這種論調。20世紀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這一主張。

二、主要內容:

「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 ,舉辦洋務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頹勢。

19 世紀 70~80 年代 ,早期改良派曾提出 「 主以中學,輔以西學」的口號,主要目的是鼓勵人們向西方學習,反對頑固守舊 。到了 19 世紀末 ,發生了尖銳激烈的舊學與新學、中學與西學之爭。守舊的封建頑固派堅決反對西學,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事物都採取仇視和排斥態度。

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則積極提倡西學,認為中國不但應當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更要效仿它們的議院制,改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張之洞強調「 中學為內學 ,西學為外學 ;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表面上是要「新舊兼學」,實際上是站在舊學、中學一邊,反對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學說。

三、作用:

1、解放思想的作用。"中體西用"的合法化打破了中學的一統天下,使中國落後封閉僵化的局面得以改觀。隨著西學范圍的不斷擴大,西學為用的主張不再視為離經叛道,"用夷變夏"不再是中國思想界爭論的主要問題之後,是否應該對中國封建政治制度及其意識形態這個"體"進行某些改變以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發展,就成為人們關注各思考的主要問題。

2、強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在殖民主義侵略狂潮的沖擊下,一個民族倘若不想淪為殖民地,就必須加強本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的整合程度。唯有如此,方可確立一個藉以發展與更新的根基。在當時,中體西用原則所包含的中國意識是團結愛國者的旗幟,它號召著人們加強民族團結,抵抗侵略,保衛中華。

3、給人們思想以新的啟示,即學習外國的東西,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中體西用的本意沒有這個內容,但它的思維邏輯,卻在客觀上使人們得到了啟示。洋務運動後,拒絕學習外國的盲目排外思想固然沒有市場了,而全盤西化的主張,也被多數人所否定。

結合本國實際學習外國的東西,已經逐漸成人們遵循的法則。維新派在主張君主立憲的同時,也提出"保國保種保教"的口號。

(2)中華文化歷史篇講什麼擴展閱讀:

「中體西用」在當時國人心目中沒有「西學」及其「體用」這一參照系存在之前,本無所謂「中學」,也不存在對應的「中學」之「體用」的問題。如果沒有被迫或主動學習西方即「西學為用」的時代需要,「中學為體」恐怕根本就不會成為士人所考慮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一取向的重心雖然是在「中學為體」上。但若仔細考察當時的時代需要和張之洞的思想資源及其政治主張,則雖要維護中學之「體」這一根本目的,在政治實踐層面,更強調引進西學之「用」。由此來講,「中體西用」說不僅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保守」,反而在學習西方的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叄』 中華傳統文化的概述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理解傳統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處理好人際關系,明確人生價值觀念,提升人倫道德。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她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會道德完善審美觀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內涵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古代時候「華 」這個字和「花」的意思一樣,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們,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為華。作為華復民族,我們的歷史文化就象花一樣鮮艷美麗。民族風俗凝聚著人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中國歷史的畫卷把我們民族的生活裝點得多姿多彩: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如詩如畫的山水園林,嘆為觀止的民間藝術,讓人折服的詩詞曲賦,可歌可泣的歷史典故,書法國畫,大著名書,民間傳說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在影視界、商界、藝術界、飲食業、旅遊業、建築業等行業里都常常用得上,對增加創作靈感,豐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躍思維,婚嫁做壽以及社會交際等都起很好的作用。當你還是用筷子吃飯,過傳統節日過得有滋有味時,身為中國人的你就更應該了解多些中華傳統文化。

八大菜系全部品嘗過嗎?哪些小吃是最心儀?風水知識了解多少?名勝古跡又去過幾多?歷代被封為聖人的有哪些人?名才女子的傳奇故事聽過多少?哪些歷史典故讓你畢生難忘?書法美術懂不懂得欣賞?天上星星的母親是誰?第一首廣告詩是怎麼樣的?你有沒有看過花旗鎖,吃過嫁女餅,坐過明式傢具?五福臨門是指哪五福?三十六計每一計都清楚嗎?看古裝戲懂得每個朝代服飾區分嗎?常常聽到「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博大?怎樣精深?以下就為大家一一揭開。

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大全(總目錄)

第一篇、工藝品
第二篇、風俗禮儀和倫理美德
第三篇、歷史人物
第四篇、民間表演
第五篇、飲食和服飾文化
第六篇、休閑健身武術中醫和各行業
第七篇、美術書法和建築藝術
第八篇、天文歷法周易風水
第九篇、宗教哲學百家學說神話民間傳說
第十篇、少數民族風俗和各地名勝古跡

首先奉上的是:第一篇、工藝品
陶瓷、唐三彩、琺琅(景泰藍)、琉璃、玻璃、絹人、中國結、剪紙、銅器、玉器、金器、銀器、珠寶飾物、寶石盆景、花絲、骨雕、牙雕、蛋雕、貝雕、犀角雕、泥彩塑、麵塑、吹糖人、木雕、漆器、核雕、竹雕、藤編、草編、柳編。
第二篇、風俗禮儀和倫理美德:
第一章、 風俗禮儀:
第一節、 漢民族傳統婚禮:
傳統婚俗儀式 婚宴座位如何編排 一場乘舟過河而來漢服復古婚禮
婚典俗信 「回門」知多少? 一場讀聖旨拋綉球拜天地的復古婚禮
第二節、 婚俗典故:
入洞房是「黃帝」定的規矩 「蜜月」來自於兩人的「逃婚」和「吃蜂蜜」 拜堂與洞房的典故 結發夫妻的由來 結婚雙「囍」的來歷 蒙紅頭與新娘 古代皇後的婚檢
第三節、 奇特婚俗:
鬧洞房解衣扣 舅舅試新郎 一年只有兩天可以結婚的占里人
童養媳 接親攔轎(客家) 典妻婚 壯族古老的拋綉球和"入贅" 先「嫁」後「娶」 交換婚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沒雞蛋不成婚 戀愛場所姑娘房 浙江疍民拋新娘 同床共枕過七關(他留人) 「愛你就咬你」集體走寨覓知音 陰婚
馬上求愛姑娘追 涼山彝族少女的換裙儀式和洞房裡的打鬥婚俗 偷雞頭與抬鍋蓋 搶親婚俗 出嫁前夜睡草鋪 戀愛「喝糖水」 樹枝探姻緣和草鞋定終身 湖南嘉禾傳統「伴嫁」風俗 江南婚習之分紅喜蛋 誦唱頌歌的潮州婚俗 孩童時就訂婚的浙江婚俗
第三節、 新婚禁忌 嬰兒三朝禮 做滿月 滿周歲的「抓周兒」 漢族家禮之笄禮 認「契」父母 做壽 新居入伙 公司開張
第四節、 古代稱謂解釋 古代稱謂習俗 古代年齡代稱
第五節、 古代家譜 族規十條 族禁六條 家規
第二章、 倫理美德: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 《大學》 《中庸》 《弟子規》
第二節、 古代名人傳統美德:
訓儉示康 竇諫議錄 終身託付 賢達之士不棄妻 舉案齊眉見道義 賢妻分家勸夫 孔子善待盲人和狗 救濟鄉里 《關雎》之德與周朝的「三太」
太姒:徽音的承傳 教子嚴慈有方 《閨訓千字文》 慈心於物放海龜 繼志顯祖做漢書 永樂帝封翰林的啟示 趙太後的眼界和心胸 第一等學問:臨事肯替別人想 誠實守信的宴殊 杜暹西域埋金 清正廉潔 百善孝為先 二十四孝圖文故事

第二節、 古人見面禮儀 古代禮儀用語 如何跪坐 孔子尊師 孟母教子以禮
第三節、 處世之道:
《忍 經》 《處世真詮》韓湘子 《太上感應篇》《濟公活佛聖訓》 《說苑粹英》 《朱子治家格言》 《格言聯璧》 《名賢集》
古訓:丈夫應該如何對待妻子 《增廣賢文》 《金人銘》
《誡伯禽》 座右銘二則 《九誡》 《女誡》 女訓 誡子三則
《東方朔誡子書》 司馬光訓子孫 家訓 省心雜言 官箴
敬恕齋銘 西山政訓
第三篇、歷史人物:
名才女傳奇故事 壯士英豪 文人學者 謀士思想家 皇帝將相。

第四篇、民間表演:
雜技、舞獅、舞龍、飄色、鑼鼓、戲曲(京劇、昆劇、越劇、豫劇、黃梅戲、粵劇)、古樂器、面譜、舞台、皮影、木偶、中國十大古曲

第五篇、飲食和服飾文化:
第一章、 飲食文化:
第一節、 八大菜系: 各系特色 趣味菜名
第二節、 歷史名宴: 宋皇壽筵 千年古宴 千叟宴 萬壽宴
第三節、 地方特色小吃
第四節、 名菜名吃典故
第五節、 茶文化: 茶葉種類 茶 名 傳 說 茶道 茶藝 茶壺
第六節、 酒和餐具器皿
第六節、 碗筷: 筷子的傳說 筷子使用之忌
第七節、 飲食禮儀: 漢族古代食儀 中國人用餐排坐講究 祝壽的飲食禮儀
第二章、 服飾文化:
唐裝 漢服:漢服種類、漢服基本禮儀 旗袍 雲錦 鞋 帽 古代女子內衣
古裝美人 漢服婚禮 絲綢 蠟染 扎染 布藝 香襄
第六篇、休閑健身武術中醫和各行業:
第一章、 民俗競技:對弈(象棋圍棋麻將) 放風箏 踩高蹺 踢毽子 抽陀螺
第二章、 猜謎語 吟詩作對 賞花燈 賞鳥 賞石 廟會
第三章、 武術健身:
第一節、 少林功夫: 少林七十二絕技 少林十八門
第二節、 武當太極拳
第三節、 中國武林門派套路 十八般兵器
第四節、 健身: 《易筋經》 五禽戲 武術氣功
第四章、 中醫:
第一節、 中醫常識 古代名醫 醫療扁方 中醫典故
第二節、 養生文獻:《黃帝內經》 七情致病理論 孫思邈養生法 《彭祖攝生養性論》
第五章、 行業: 行業習俗 黃河商十誡 各行業守護神

第七篇、美術書法和建築藝術:
第一章、 美術書法:
國畫書法、古代書畫家、敦煌壁畫、唐卡、蘆葦畫、麥秸畫、葉畫、扇面畫、年畫、內畫、鐵畫、刺綉、緙絲、屏風、匾額、石雕、牆雕、文房四寶、書桌用品。
第二章、 建築藝術:
宮殿、園林、寺、道觀、廟、院、塔、祠、陵、堂、關、樓、閣、壇、台、館、亭、牌坊、橋、廊、垂花門,屋檐,民居(四合院、蒙古包、窯洞、阿以旺、徽州民居、碉房、竹樓、客家土樓)、家居


作者:皇俠聖君回復日期:2008-10-2420:36:14 回復

第八篇、天文歷法周易風水 :
第一章、 天文歷法:
第一節、 二十四節氣 十二生肖 天乾地支 黃歷與皇歷
第二節、 傳統節日: 節日風俗 節日典故
第三節、 古代天文儀器 古代天文地理學家
第二章、 發明創造: 航海技術 成就事業的古人、
第三章、 風水八卦周易:
第一節、 風水:風水原則 家居風水 辦公室風水 《相宅經》 點穴尋穴
第二節、 八卦:河圖洛書 八卦 太極 陰陽 邵雍《梅花易數》
第三節、 周易: 《周易》 易學故事 五行學說 古代易學高人
第四章、 民間禁忌:
第一節、 葬禮禁忌 掃墓注意事項
第二節、 搬家禁忌 節日禁忌
第三節、 房事禁忌 孕婦、產婦、生育的禁忌
第五章、 民間方術: 古代解夢 古代醫學祝由十三科


作者:皇俠聖君回復日期:2008-10-2420:45:19 回復

第九篇、宗教哲學百家學說神話民間傳說
第一章、 宗教哲學:
第一節、 道教: 《道德經》 道教人物 道教聖地 道教故事
第二節、 儒家
第三節、 佛教:《金剛經》佛教人物 佛光 舍利子 十八層地獄 佛教名山 佛教故事
第二章、 百家學說:
陰陽家 法家 墨家 縱橫家:《鬼穀子》 兵家:三十六計 孫子兵法
第三章、 神話民間傳說

第十篇、少數民族風俗和各地名勝古跡:
收集清末之前的全國各處歷史重地,古代名人故居、名山重鎮……在領會以上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去觀賞各地名勝古跡就容易體會其所代表的歷史意義,藝術表現手法,事件的來龍去脈,全方位領略各種文化內涵。

以上綱要會逐一介紹並配合一定數量賞心悅目的圖片。如果對某些內容較熟悉,可根據目錄在大概頁數位置就可找到想看的章節。希望有識之士前來補充,大家在這里互動交流,休閑娛樂,擴闊視野,增廣見聞。當去到第十篇時,歡迎對傳統文化有興趣之人士和愛好旅遊者提供各地名勝古跡資料,大家齊來參與,與眾同歡游遍中國。

『肆』 有關中國文化史

參考
http://www.dianliang.com/lunwen/wenke/lsx/200510/lunwen_5283.html

在理性中閃爍的人文光芒(作者:heronsf)

新世紀的鍾聲已經敲響,現代的社會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工業社會,甚至正邁向了信息經濟的時代。高度發展的工業文明在帶給人類巨大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把理性思想深刻的烙到了人們生活當中。在大學里,也就是作為未來的接班人的搖籃里,培養的人才理性思想已經相當成熟;這一點在理工科學院更為明顯。但是,什麼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我們接受的人文教育,或者生動說,腦子里的人文細胞是否在逐漸減少呢?以至會出現前一陣子,一大學生傷熊事件的動機居然是為了考察熊的反應。這便引起人們關於大學生人文素質缺乏的討論。
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流:道家和儒家,其對人的要求,既理想人格的內涵,真的已經過時了嗎?
我們說,不會。盡管就拿儒家來說,中國千百年的歷史上,關於尊孔和反孔就引起過無數風波。但,正如殺人的是人而不是刀一樣,思想這東西,關鍵是要看怎麼去運用,而不是單單地從其某種具體的要求來要求現代人。所以我們討論道家和儒家關於理想人格,就要擺脫其表面的諸如禮節形式,而去發覺它們內涵對現代社會的現代意義。
「返樸歸真」和「見素抱朴」是道家對人格要求的兩個重要觀點。

首先,「返樸歸真」是人格中對生活抱有的態度。這和數學思想中的「化歸」有一定相似,比「化歸」還要高。「化歸」只是單純地把復雜的乘法變為熟悉的加法,純理性的行為。而「返樸歸真」則是從一開始就站在一個遵循自然的高度去看問題,去解決問題。「清虛以自守,柔弱以自持」就是老子的人生生活方式。現代社會人都說累,為名,為利勞碌,甚至不擇手段。而道家的思想就從本質上提出了人心要清要靜,思想才會純潔,就會去追求素樸生活的要求。有人可能說,這不是消極處世嗎?不是的。這從現代的眼光看,是要摒棄那種僅僅是為物慾和名聲的行為。這在勸人向善的角度來說,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生活態度。對於待人處事,「返樸歸真」也是指導人們不能以為掌握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可以妄顧自然規律,以至犯下大的錯誤。可以說,這是為純理性思想打了一針鎮定劑。

然後,「「見素抱朴」則是為了矯正時人的價值迷失而提出的人格中所持的生活理念。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就是本著重建一個健康圓滿的社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安其身立其命,避開情意層的種困擾和干擾,而構建的思想。對於理性思想來說,「1+1=2」是鐵定的對的。但是社會生活並不是只有機械地象「1+1=2是對的」的對錯之分。那麼做事情的標准到底是什麼呢?道家思想就主張合乎自然之道,不違反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爭取。「無為之治」不同於「無治」。就像是參觀野生動物的籠子車,表面上是約束了自己的行為,但是歸根到底也是讓社會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得以發展。

如果說道家的思想是較多的指出什麼不應該做,那麼儒家的思想就是指出了應該積極地做什麼。

儒家的理想人格歸結可以為三個字:「仁」、「智」、「勇」。正所謂「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仁,可以說是一個道德禮儀要求。理性思維占絕對優勢的人,就可以說是像台機器般思考問題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畢竟我們每天打交道的是人。古話有「仁者無敵」一說,就是這個道理。而智,就是鼓勵人們獲得知識,奮發向上,那樣對什麼事情,都不再會疑惑了。至於勇,所指的不是什麼缺乏思考所逞強的勇,而是孟子式的「舍我其誰哉」的勇氣和自信。有些人單單從理性分析上得出「我是不行的」、「這不可能」等忽略了人重要的能動性的結論。儒家思想另外一個就是強調「人」本身。有人抱怨說,通信設備越來越發達,人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一些人寧願去面隊冷冰冰的機器而不願面對真實的自己和人,也在儒家思想中應該能得到啟示。同時,一些工業設計的考慮到「人」的要點,提出「以人為本」的概念,其實也無形中認可了這種人格的對人的觀點而獲得成功。如果說理性的技術是一道鋒利的劍刃,那麼「人」這個思想就是劍身,支撐著這一切,是「刃」的出發點。
道家和儒家雖然有著明顯的差異,但是瀑布有了落差所以顯得美麗,這兩種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潮流,也在新時代里互補成一道亮麗的思想魅力。
經歷過千百年來的洗禮,道家和儒家的人格內涵仍舊對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現代意義。對於理工科學院的我們,或者,對所有人,習慣理性思維思考問題的人來說,無疑是有著很大的啟示和警醒。這也恰恰是,在理性中閃爍著的人文之光,指引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伍』 《中國通史》講的什麼內容

中國通史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史家巨制《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使之無愧於「歷史的民族」的美譽。然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為此,20世紀初,隨著對19世紀苦難的痛定思痛、對舊史學的反省以及新世紀初新史學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國通史應運而生。所謂「新式中國通史」,從史書編纂體裁上是相對傳統的舊史學而言的。新式《中國通史》問世之前,司馬遷的紀傳志表體通史、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堪為古代兩大通史經典。至於各種《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之類的匯輯,皆可作為適應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國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從史書編纂取材記敘內容上而言,傳統通史性史書大多以記敘帝王政治史為主,而「新式中國通史」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早在1900年,章太炎撰寫《中國通史略例》時,已經就新編中國通史的宗旨、體例乃至具體篇目發表了相當系統的看法。章太炎認為修撰中國通史的宗旨,一是為了「知古今進化之軌」,一是為了「振勵士氣」。其所擬議的體例,實際是試圖綜匯中國原有各種史書體例之長,推陳而出新。文內雲:「不必以褒貶人物、臚敘事狀為貴,所重專在典志,則心理、社會、宗教諸學,一切可以熔鑄入之。典志有新理新說,自與《通考》《會要》等書,徒為八面鏈策論者異趣,亦不至如鄭漁仲《通志》蹈專己武斷之弊。然所貴乎通史者,固有二方面:一方以發明社會政治進化衰微之原理為主,則於典志見之。一方以鼓舞民氣,啟導方來為主,則亦必於紀傳見之。四千年中帝王數百,師相數千,即取其彰彰在入耳目者,已不可更仆數。通史自有體裁,豈容為人人開明履歷,故於君相文儒之屬,悉為作表.其紀傳則但取利害關系有影響於今日社會者,為撰數篇。猶有歷代社會各項要件,苦難貫串,則取械仲紀事本末例為之作紀.全書擬為百卷,志居其半,志(表)紀傳亦居其半,蓋欲分析事類,各詳原理,則不能僅分時代.函胡綜敘,而志為必要矣;欲開浚民智,激揚士氣。則亦不能如漁仲之略於事狀,而紀傳亦為必要矣。」1901年9月,梁啟超在《清議報》上發表《中國史敘論》,從世界史學變革的大背景上展開論題,文首指出,新舊史學特質上的差別,主要是;「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明其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前者史家不過記述人間一二有權力者興亡隆替之事,雖名為史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體之經歷,及其相互之關系。」〔1〕可見《中國史敘論》無疑屬新編中國通史第一篇帶綱領性的宣言書。梁啟超於1918年致陳叔通書中透露了他規制的《中國通史》體例有載記、年表、志略、列傳四類。1920年完成春秋、戰國的《載記》、《年表》各二篇,語盲文學和三代宗教禮學《志》各一篇.1922年在南開講演時還說「蓄志此業,逾二十年」(《中國歷史研究法》)。只可惜章太炎、梁啟超當時皆身系政治,心多旁騖,忙於社會活動,終究未能親自擔綱來實現編著《中國通史》的宏願。
晚清學制改革,各類學堂,學校風起雲涌,課程革新的需要,推動了以教科書形式出現的中國通史編著步入高潮.1896年、1898年李端棻、康有為先後向清政府呈《請推廣學校折》、《請開學校折》。作為「晚清新政」的組成部分,清政府先後有壬寅學堂章程(1902年)、癸卯學堂章程(1904年)之頒.1905年上諭更明令廢止科舉,各類新學堂遂迅速興起,數量呈直線上升之勢.在清廷頒布的《癸卯學堂章程》(陽歷為1904年1月)中即規定小學歷史課程的目標是「俾知中國文化所由來,及本朝列聖德政,以養國民忠愛之本源,尤當先講鄉土歷史,采本境內鄉賢名宦、流寓名人之事跡……以動其希賢慕善之心」;中學的目標是「注意在發明實事之關系,辯文化之由來,使得省悟強弱興亡之故,以振國民之志氣」。〔2〕歷史課程既為所頒新學制必開的課程,因此編寫中國通史教材成了當時急不可待的教學必需。柳詒徵增輯的《歷代史略》就曾因此被清政府列為暫定中學教科書。
雖然整個20世紀,各種中國通史編著本,其中絕大多數或起於教學需要,或被各級學校採用為教科書,但是,20初以來問世的中國新式「歷史教科書」與新式「中國通史 」不能等同視之。否則,20世紀中國出版的所有初中、高中、大學的歷史教材都可稱為「中國通史」,這顯然難以成立。以一般認識而論,可說前者不能充當後者,而後者可以充當前者。正因如此,鮮有嚴謹的學者將夏曾佑的《中國歷史》三冊(即《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1904~1906),呂瑞廷的《新體中國歷史》(1907),章嶔的《中國歷史教科書》三冊(1908),潘武的《歷史教科書》(1913),鍾敏龍的《新制本國史教本》三冊(1914),傅運森的《歷史教科書》(1923),顧頡剛、王鍾麟的《本國史》(1923),王鍾麟的《新時代本國史教科書》二冊(1927),周予同的《開明國史教本》(1931)等名家名教材當作「中國通史」論著視之。〔3〕而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四冊(1923年初版),王桐齡的《中國史》三編和第四編上冊,鄧之誠的《中華二千年史》等等中國通史著作,大多作教材或講義之用。〔4〕20世紀初~30年代初冠名為「中國通史」的通史論著以黃現璠、劉鏞合著的《中國通史綱要》上、中、下冊(1934年7月完成)、繆鳳林的《中國通史綱要》三冊(1935年8月完成)〔5〕為序。被日本學術界譽為「中國通史權威」鄧之誠曾為黃現璠、劉鏞合著《中國通史綱要》上冊作序,言:「近代恆重視歷史一科,重其能隨時代思想以前進也……。蓋史學之專研,已成為一世之風尚矣。獨惜中國通史之編纂,尚未為學者所注意,坊間所見之本,非稗販東西洋陳籍,以其見解為見解,即徒事零星掇拾,詳則嫌於支蔓,略則嫌於掛漏,求其詳略得宜,去取適當,足以發揚中國文化,供一世參考,及自修者,殆無有也……世固尊重中國史學,而為史學見端之通史,及獨付闕如,非可惜之甚者耶?黃君現璠劉君鏞專意讀史,以其專研之暇,共成中國通史綱要三冊。雖僅備綱領,而首尾貫串可觀,遍及各個時代之制度沿革社會進化,而因果關系一目瞭然,取材皆注其出處,使讀者可以由是而知中國史之梗概,更可由是而加詳加博,可謂繁簡相馭,條理分明者矣。予喜其有益於教課者之參考,及自修者之探導,故樂為之序,倘因是書行世,而發見通史之需要,尤為切至……」。〔6〕可見鄧之誠當時並未將問世的中學、高中教科書視為:《中國通史》著作。這從黃現璠於1933年7月所撰《最近三十年中等學校中國歷史教科書之調查及批評》一文對中國歷史教科書問世以來中學常用的51本歷史教科書直言不諱地點評中同樣可見一斑。文中說道「我國之有歷史教科書,自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辦中學始。自此至今(即1933年——筆者按),約三十年。在此三十年過程中,中國學術思想,一以歐風美雨之侵入;一以國體政權之改變,多所興革,花樣翻新;歷史教科書,當亦混入旋渦,時常改遍。茲將其改編經過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帝王政治敘述時期,自光緒二十八年至民國二年(1902~1913年);第二社會文化敘述時期,自民國三年至十六年(1914~1927年);第三新史學時期,自民國十七年至現在。」帝王政治敘述時期「經時十二年,出版教科書約十三部,在此十三部著作中,一言以蔽之,『帝王政治』而已。蓋前三部記載,全為帝王家譜,後十部雖稍改進,然大部分材料,仍偏重政治,謂之為『帝王政治敘述時期』,誰曰不宜。本期教科書,除呂瑞廷《新體中國歷史》,夏曾佑《中國歷史》,章嶔《中國歷史教科書》外,皆無足觀。且最錯誤者,是採用日人著述為藍本,改作教科書,或直接用之為教科書。蓋本國歷史,原有其特別的目的和效用,教科書正為實現此目的工具。外人著述,無論如何,必不能准此目的。」〔7〕黃現璠於文中對呂、夏、章三氏所撰歷史教科書的推薦,主要是以體裁、內容編輯新穎為其評判標準的,而他對「採用日人著述為藍本,改作教科書,或直接用之為教科書」的現象甚感不滿,主要是針對柳詒徵、吳葆誠等人借胎日人之作出世的教科學以及直接將日本富山房編纂的《中國歷史問答》翻譯後當作輔助教材而言的。例如,1902年9月,柳詒徵出版的《歷代史略》六卷,即是他在南京江楚編譯局擔任分纂之職時以日本近代東洋史泰斗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卷四至宋代止)為基然後再增輯元、明兩卷匯編而成的。次年,柳氏在南京思益小學堂講授中國歷史,用的課本即為《歷代史略》。黃現璠於文中明確地指出了當時中國名賢異口同聲推崇的日本東洋史家桑原騭藏所著《東洋史要》四卷的不足之處,同時向史學界發出了振聾發聵之聲:(《東洋史要》)「上古史,尚插以神話;文化材料,多付闕如;且重要史事,亦多遺漏,實非完善之作。不過在當時教科書中,稱為善本,名賢同聲推重,幾至人手一簡,可知國人歷史知識,在日人之下,由來已久。嗚呼!亡國非一道,救國亦多端,吾國史學家,其知猛醒焉末?」文中還說「民國十年瑞典人Andeson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文化,然當時教科書亦未採用。至民國十七年,即本期教科書,始多記載地下發現之石器,開前此未有之記錄。再自國民政府成立,以黨治國,歷史記載多含黨義,故本期所謂新史學,實以『石器』、『黨義』而得名,並非如魯濱遜之所謂新史學也。不過本期作者,注意地下遺物,可謂走入研究史學之新途經矣。」〔8〕由此又反映出黃現璠新史學觀念與眾不同之一貌。
20世紀西風東漸掀起的拍岸新潮,沖擊出了新式中國通史編纂成果的層出不窮,從中反映出的新史學多采多姿的風雲際會,猶如百年中國社會變遷、觀念更新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各個時期史學家對時代問題的應對和感悟。眾多史學名家以講授和編著中國通史為要務,由此贏得學術聲譽的史學家不乏其數,代表者有李泰棻、呂思勉、王桐齡、鄧之誠、黃現璠、繆鳳林、章嶔、錢穆、範文瀾等等。尤以黃現璠所撰「中國通史」成果最為突出,理由在於:他一生編著過不同形式和內容的三部「通史」,一為《中國通史綱要》;二為《壯族通史》;三為《中國生活學——古代食衣住行研究》(原名《我國人民起居衣食生活之演變》,副題《中國衣食住通史》)初稿三卷。身處改革開放已經經過20多年後的21世紀,我們不能談到「中國通史」時仍然僅僅以「漢族通史」全盤代替「中國通史」,各少數民族通史同樣應該而且必然是「中國通史」的組成部分。否則,中華民族通史無從談起。2000年7月23日在北京舉辦的為期5天的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中期會議上,來自46個國家的360多位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在此間呼籲,世界各個民族應不分人口多少、社會發展程度高低而一律平等,這是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基礎。顯而易見世界各個民族應一律平等已經成為世界的呼聲和世界人民的心願,遺憾的是中國一些學者凡論述「中國通史」時長期對少數民族通史隻字不提,視若無睹,以致所論難免有失公允之嫌。本詞條沒有對含有「黨義」或「風派史學」或「影射史學」者所著通史進行介紹。同時,於此僅對一些個人編著的《中國通史》闡述一己之見,至於一些人主編的「中國通史」巨著,不在此詞條所介之列。

『陸』 有沒有什麼講中國文化或者歷史的書

圖說天下《中國通史》,圖說天下《資治通鑒》,北京出版社《中華上下五千年》,新世界出版社《白話史記》。
楊寬:《春秋史》楊寬:《戰國史》翦伯贊:《秦漢史》,或林劍鳴《秦漢史》
馬植傑;《三國史》
王仲葷:《魏晉南北朝史》
你也可以看10卷本(共22冊)的《中國通史》,白壽彝總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柒』 故事化的歷史讀物《中華上下五千年》,主要都講了些什麼內容

主要內容:以時間為經,以事件和人物為緯,穿針引線,縱橫交縱,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展現,為讀者提供了了解歷史的捷徑。清晰地勾勒出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歷史人物的真偽辯惡。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期間流傳有許多的神話,歷史故事等。故有書《中華上下五千年》。

(7)中華文化歷史篇講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捌』 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8)中華文化歷史篇講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玖』 老師讓我們上課講5分鍾關於中華文化的內容,應該講什麼怎麼講

們很少聽到身邊的人說故鄉或者故土文化,常提到的四個字則是鄉土文化,我們有足夠多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鄉土文化或者鄉土文化的表現形式,比如流行於陝西、寧夏、山西、內蒙古與陝西接壤部分的信天游,傳承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東北二人轉及內容豐富、充滿童趣的閩南童謠,這些盛開正艷的民間文化奇葩的真實大名就是鄉土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性的文化類別,這里肯定存在一個通曉的釋義,那它究竟是什麼?
按照我們說明的路線,要給鄉土文化做出釋義,先得搬出「文化」二字的涵義,查證資料,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鄉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分支,植根於農村,廣大農村為其生根發芽成長提供充足的養料。從地域廣義角度看,鄉土文化指廣大農村,狹義而言鄉土文化指具體的千千萬萬每個農村所承載的一種精神文化。當然,這種精神文化來源於鄉土實體,不可脫離人和土地。陝西涼皮算是陝西鄉土文化中飲食文化的一個小項,外出的很多陝西籍鄉友都想把這種涼拌美食帶出去,甚至幻想它能像福建沙縣小吃一樣風靡全國,而事實上呢?近十年間一些鄉友帶出了陝西涼皮,如去到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可結果是水土不服,不得不作罷。由此看出鄉土文化與人與地域,也就是上面說的土地是密不可分的,是血與肉的關系。當然,如果陝西這種鄉土飲食文化有一天具備足夠的創新力和擴張力,它走出去也完全可能。
明白了文化的釋義,我們覺得可以順藤摸瓜,這「瓜」就是鄉土。先秦《列子·天瑞》裡面說到這樣一句:「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這也是出現「鄉土」二字的最早文獻,不難看出,這里的鄉土就是指家鄉故土,詞典裡面的釋義為本鄉本土,其地域性再次予以論證。這里我們不用再引據論典,我們能夠從他們的解釋中找到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鄉土是與人出生地相關的地理單元。當然,從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而言,鄉土定義可能有所不同,如僑居國外的華人,他可能認為中國就是他的鄉土,但我們認為用「故土」或者「故鄉」來表達這種感情更加妥當。
藉助相關資料,上面我們已經將鄉土和文化兩對片語分開做出解釋說明,綜合上述贅言所述,鄉土文化是指與一個人出生地相關的歷史地理、鄉土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相關方面的一種物質或非物質的表現形式。簡言之,鄉土文化就是一個人出生地土生土長的物質或非物質的民間文化。但是我們也不必過分糾纏於這個概念,明白了這四個字的含義,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逐項對其保護、挖掘、和傳承,這才是重中之重,這當然是一項浩大而艱巨的工程。
陝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周、秦、漢、唐等十多個朝代或重要政權先後在這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里建都,又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豐富、文化遺存也多,許多風俗習慣多有可供追尋的歷史淵源。地域上:東面黃河、西望關隴;北臨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鄉,橫跨陝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區。民風鄉土既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又爭奇斗艷,異彩紛呈。
一、 陝西鄉土文化的地域劃分
(一) 陝西鄉土的地域劃分為:關中地區、陝北地區和陝南地區。

關於關中地區的地理特點、歷史地位、早期經營及至西漢初期的尚農遺風,《史
記·貨殖傳》說:「關中自千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而公劉適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豐,武王都鎬,故其人猶有先王遺風,好稼牆,殖五穀。」
關於陝北地區新的人文風貌的出現、地域特點與習尚,《冊府元龜》說:「秦始皇遺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築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漢書·地理志》說:「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氣力,以射獵為先。」這一背景,與陝北腰鼓的聲象相聯系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關於陝南地區的早期風習,《漢中府志》說:「漢中府,其俗強勁質朴,力農習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州郡同。」《寰宇記》說:「漢高祖發巴蜀,伐三秦,遷蜀七姓於商洛,其俗多獵山伐木,深有楚風。」《寧強州志》也說:「寧強州」風氣兼南北,語言雜秦、蜀。都充分顯示著相鄰地區風習的相互影響作用和風習的地域特點。
聲音要自然,不要太生硬。
可能有點長,只要讀一小部分就可以了。

閱讀全文

與中華文化歷史篇講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