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故城縣的歷史變遷
故城縣正式建置於元代。此前,唐虞三代屬兗州地,春秋戰國先後為晉、齊、燕、趙管轄。秦實行郡縣制後,地屬巨鹿郡厝縣。西漢時,今縣境分屬東武城、東陽、復陽三縣。東漢至南北朝,北部改屬廣川縣。北齊,並入棗強。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分棗強縣,在今故城鎮取漢縣名設東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陽縣為漳南縣。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治所遷至今武城縣漳南鎮,改屬貝州。宋至和元年(1054年),漳南縣省入歷亭縣。元至元元年(1264年),在原漳南故城始置故城縣。後幾經廢置,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復置故城縣。元代故城縣屬直隸中書省河間路。明清兩代屬直隸河間府。此後自1945年始,將縣城遷至今鄭口鎮。1958年故城、景縣、吳橋3縣合並稱吳橋縣。1961年恢復故城縣建置。1964年以衛運河為界,將山東省武城縣河西地區劃歸故城縣,故城縣河東村劃歸武城縣。1989年縣境轄3個鎮,20個鄉,538個行政村,92781戶,40.15萬人,為衡水地區較大縣份之一。
㈡ 故城縣哪一年有故城遷城直鄭口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
郵政編碼:
253800
區號:
0318
真誠回答,敬請盡快採納。
㈢ 衡水市工業發達鄉鎮
一:冀州鎮
冀州鎮,位於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東部,是冀州區的區府所在地,106國道和鄭昔線貫穿全鎮,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冀州鎮歷史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素有「華夏第一州」之稱。該鎮經濟發展迅猛,是冀州區工業第一重鎮,連年被評為衡水市經濟「十強鄉鎮」。
二:棗強鎮
棗強鎮,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中部,是棗強縣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該鎮總面積為192平方千米,為衡水市第一大鎮,該鎮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京九鐵路縱貫鎮域,設棗強站。
三:鄭口鎮
鄭口鎮,位於河北省東南部京杭大運河畔,東與山東省相鄰,目前是故城縣的縣城所在地。該鎮歷史悠久,話說明代,鄭氏在京杭大運河上設一渡口,時人皆稱「鄭家渡口」,後改為鄭家口。因瀕臨京杭大運河,素得漕漁之利,物阜民豐,有「小天津衛」之稱。
四:武強鎮
武強鎮,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武強縣境內,是武強縣的縣城所在地,也是武強縣的第一大鎮。該鎮經濟實力較強,工業發展迅速,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上百家,號稱武強工業第一鎮,相較於周邊的小城鎮而言,該鎮是名副其實的有錢鎮。
㈣ 鄭口鎮的歷史沿革
明代,鄭氏在京杭大運河上設一渡口,時人皆稱「鄭家渡口」,後改為鄭家口。清代中期,鄭家口已成為一個僅次於縣城的大集鎮。因瀕臨京杭大運河,素得漕漁之利,物阜民豐,有「小天津衛」之稱。沿革 1958年成立鄭口公社,1983年改鎮。1996年杏基鄉、趙行鄉並入。1997年,面積105.7平方千米,人口8.6萬人。鄭口鎮轄李庄、果子口、南甘泉、徐庄、孟庄、南沙窩庄、前野庄、後野庄、楊野庄、葛村、周辛庄、三壇村、二壇村、大壇村、王園子、帝君廟、西城鎮、後油坊、大馬庄、小馬庄、前沙崗、堤口、南鎮、太興鎮、北甘泉、前香坊、後香坊、辛宅、五大院、張庄、石門、五戶、翟庄、前黃村、夏家廟、齊家莊、小街子、高庄、孟古庄、東曹官屯、西曹官屯、寨子、趙行、東排、西排、前排、後排、西夏庄、蘆庄、溫庄、明劉庄、東五股河、西五股河、杜墳、北范庄、劉古庄、劉堂、東南屯、西南屯、東北屯、西北屯、大杏基、高西、高東、高中、後響溝、前響溝、陸黃、燒盆屯、馮杏基、賈黃、秘黃、紅廟、師黃、北高庄、齊杏基、紅旗、翟杏基、後沙崗79個行政村和運河區、宏聲區、廣交區、新開區4個居委會。2002年,轄4個社區、81個行政村。1945年6月,縣城由故城鎮遷至鄭家口。
㈤ 河北鄭口中學怎麼樣
河北鄭口中學非常棒;學校不僅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同時配備完善的硬體設施;具體介紹如下:
前身是創建於1949年的故城縣立師范學校;1954年,故城縣立師范學校撤銷,更名為故城縣初級中學;1958年,故城縣初級中學正式更名為河北鄭口中學,增設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1958年秋,由於行政區劃調整;
故城、景縣、吳橋合並為吳橋縣,鄭口中學遂更名為吳橋縣第四中學;1961年10月,恢復故城縣制,河北鄭口中學校名同時恢復;1978年,鄭口中學步入河北省重點中學行列; 1999年8月搬遷至新校址故城縣鄭口鎮北外環。
硬體設施
學校建有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教師公寓、學生公寓和多功能餐廳,學校裝備了高標準的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和校長教學評估系統;
辦學規模
學校佔地面積220畝,現有82個教學班,學生6350人;
師資力量
教職工330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86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河北鄭口中學
㈥ 故城縣鄭口鎮2021年高考分數線
2021年本科批為412分。特殊類型錄取控制線(強基計劃)等為498分。
鄭口鎮,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所以分數線為河北省的分數線。
該地為故城縣人民政府駐地,地處故城縣中部,東靠京杭大運河畔,南連武官寨鎮,西鄰饒陽店鎮,北接青罕鎮,區域面積120.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戶籍人口115009人。2018年,鄭口鎮有工業企業301個,其中規模以上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個。
㈦ 時間於1959年位於內蒙古巴彥卓爾市鄭口縣的什麼市亞洲最大的黃河上飛一個
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於1959年興建,1961年建成投入運行,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黃河幹流上游建設的主要工程之一,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內蒙古河套灌區的引水龍頭工程,灌溉面積達870萬畝。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平原引水灌區,也是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引水大型平原閘壩工程。
㈧ 河北省故城縣老戲園子的來歷
河北省故城縣簡介:故城縣地處衡水市中南部,南鄰清河縣、南宮市,北接景縣,西與棗強縣以清涼江為界,東與山東省德城區及武城縣隔京杭運河相望。以縣城為基準,距北京市350公里,距石家莊市150公里,距天津市300公里,距濟南市140公里,距衡水市60公里,距德州市30公里。
故城縣旅遊景點:
【慶林寺塔】坐落於饒陽店鎮,始建於宋代,塔高7層,外觀呈八角形,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四.二九」烈士陵園】坐落於建國鎮霍庄,為紀念在1942年4月29日日寇大掃盪中犧牲的烈士而建,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理想和革命歷史傳統教育的良好陣地。
故城縣知名人物有: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近代著名戲曲家,海派創始人——鄭長泰;抗日英雄——節振國;黨組織和抗日武裝的創始人之一——韓強;原中紀委副書記、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總政治部副主任——周子玉等。
故城縣的歷史文化:故城縣正式建置於元代。此前,唐虞三代屬兗州地,春秋戰國先後為晉、齊、燕、趙管轄。秦實行郡縣制後,地屬巨鹿郡厝 縣;西漢時,今縣境分屬東武城、東陽、復陽三縣;東漢至南北朝,北部改屬廣川縣;北齊,並入棗強;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分棗強縣,在今故城鎮取漢縣名設東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陽縣為漳南縣;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治所遷至今武城縣漳南鎮,改屬貝州;宋至和元年(1054年),漳南縣省入歷亭縣;元至元元年(1264年),在原漳南故城始置故城縣;後幾經廢置,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復置故城縣;元代故城縣屬直隸中書省河間路。明清兩代屬直隸河間府.自1945年始,將縣城遷至今鄭口鎮;1958年故城、景縣、吳橋3縣合並稱吳橋縣;1961年恢復故城縣建置;1964年以衛運河為界,將山東省武城縣河西地區劃歸故城縣,故城縣河東村劃歸武城縣。
㈨ 鄭口中學在衡水排第幾
鄭口中學在衡水排名是比較靠後的。
河北鄭口中學隸屬故城縣教育體育局,是普通高中辦學水平綜合評估優秀學校,國家教育科研創新型學校。
河北鄭口中學前身是創建於1949年的故城縣立師范學校;1954年,故城縣立師范學校撤銷,更名為故城縣初級中學;1958年,故城縣初級中學正式更名為河北鄭口中學,增設高中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1958年秋,由於行政區劃調整,故城、景縣、吳橋合並為吳橋縣,鄭口中學遂更名為吳橋縣第四中學;1961年10月,恢復故城縣制,河北鄭口中學校名同時恢復;1978年,鄭口中學步入河北省重點中學行列;[1]1999年8月搬遷至新校址故城縣鄭口鎮北外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