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服起源於哪個朝代 如今有數千年的歷史
漢服的起源
神話及傳說起源 --- 中華始祖,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 黃帝 統一華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很多的發明和創作,如文字,農業,音樂,歷法等。黃帝的正妃 嫘祖,傳說中就是她首創養蠶制絲織絹,從而發明了漢服。嫘祖衣被天下,絲美中華,西周以來,奉為中華母祖,尊為先蠶
實際起源 ---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對人類來說,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中國漢服文化--商朝漢服(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簡介
Ⅱ 漢服的起源變遷幾千年,到底經過了哪些變化
漢服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幾千年,從開始的蔽體保暖,慢慢兼具審美的需要。我們從歷史的變遷當中來看看漢服的變化。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但這時的服裝樣式沒有文字記載。
也有人認為,漢服應該是起源於殷商時期。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
從這個時期開始,漢服消亡了。清朝政府實行「剃發易服」。如果你穿漢服,束發,就會治罪。清朝政府強制要求所有人必須穿滿族服裝。漢服由此漸漸消失了。
Ⅲ 漢服運動的歷史背景
漢服,即中國漢族傳統服飾,曾稱漢衣冠、漢裝、衣冠、中國衣冠、華服、華夏衣冠、漢家衣裳等,是發展、傳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發易服而消亡,21世紀初開始復興),區別於其他民族,體現漢族禮儀風俗、審美品格、思想哲學等文化內涵,並彰顯華夏民族認同精神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漢民族進過一番血的反抗失敗後,最終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漢服幾近消失。
男子剃發留辮,辮垂腦後,穿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漢族女裝則保留漢族女性傳統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中山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中國大陸出現恢復漢服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3)漢服擁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運動內涵:
漢服運動是民間發起的文化運動,主體參與人群以80後與90後居多,中堅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兒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漢服倡導者認為穿著漢族傳統服裝乃憲法賦予的權利,不應被某些勢力企圖冠以政治名號而加以破壞。
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劃的互聯網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
Ⅳ 漢服三千七百年歷史是怎麼算的
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漢族)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這一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
這一共就三千多年了!
Ⅳ 漢服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1] 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2] ;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3] 。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4] ,源自黃帝制冕服[5]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6]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7] ,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8]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9-10]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Ⅵ 漢服的發展歷程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 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游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除此之外,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為扎緊,有人還常戴鴟角帽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等下裳。
後世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馬王堆漢墓素紗禪衣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志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發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發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襆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復。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長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並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朴、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襆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襆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襆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襆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發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襆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製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剃發易服
清朝統治者為了達到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以便於維護滿州的統治,實行「剃發易服」,服漢衣冠、束發者治重罪。滿族入關後,下令漢族剃發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攝政和碩睿親王諭:「各處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撫……有雖稱歸順而不剃發者,是有狐疑觀望之意,宜核地方遠近,定為限期,屆期至京,酌量至京,酌量加恩,如過限不至,顯屬抗拒,定行問罪。」此後清廷多次就剃發易服頒發諭旨。
南宋女墓出土滾邊窄袖褙子
順治二年,清軍攻下江南各省,清政府從此下令在全國推行剃頭 改服的制度。清政府再次頒布剃發令,要求「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所到之日,亦限旬日,盡行剃發」,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與此配合的是強行更改漢人衣裳式樣。當時由於穿漢人衣裳而被捕殺的人不計其數。江陰人民奮起抵制,堅持抗戰三個月,城破,全民死戰,男女老幼無一投降。嘉定民眾也堅持了兩個多月的斗爭,受到清兵的殘酷屠殺,演成了中國歷史上空前殘暴的慘劇。當時中國廣大地區,由於明朝末年封建統治者對農業、手工業的摧殘,以及官軍對農尺.起義的進剿,已經造成許多地方千里無人煙,滿目瘡痍的景象。隨著這種殘酷政策相繼而來的,便是改冠易服。清廷再次用政令強制漢族軍民一律改著滿族服裝。有些鄉間農民,因不知朝廷法令,偶爾穿著明代服裝進城,大多要被剝得全身精光,並且以能保全性命為幸。由此可見,改易冠服與剃發令一樣,都是通過強制辦法推行的。
漢族長期的抵制斗爭使清政府也考慮做些讓步,以穩定局勢。於是提出所謂「十從十不從」,即服裝上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僧道不從,倡從而優伶不從;以及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這點有限的讓步,終於保留了一些漢服中的特點,但總體而言漢服仍在清朝統治者武力血腥鎮壓與屠殺下逐漸消亡了。也致使了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漢族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旗袍、長衫、馬褂都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的改良和發展,而非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
Ⅶ 漢服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正式名稱為華夏衣冠,古又稱漢裝、華服、漢衣冠等。漢服起源於華夏文明肇始的炎黃時代,定型於春秋戰國,漢民族在漢朝正式形成後遂有漢服之名。此後,歷朝歷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點從未改變。漢服大體上可分為周漢漢服、魏晉南北朝漢服、隋唐漢服、宋明漢服四個發展階段,周漢風格古樸凝重,魏晉風格瀟灑飄逸,隋唐風格雍容華貴, 宋明兩朝為漢服的集大成時代, 古樸、典雅、華貴、明快等多種風格並存,百花齊放,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漢服體系。滿清入關後,漢服在滿清政府「削發易服」的民族壓迫政策下被人為禁止。此後,代表中國文化的正統華夏衣冠——漢服,從中華大地基本消失。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隱扣束帶、寬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制式嚴謹,為正式場合穿的服飾;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適合百姓日常起居。以衣冠(漢服)、禮儀(漢禮)為表徵的中國,被鄰國評為衣冠之國、禮儀之邦。 漢服運動是旨在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媒介,引導人們增強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思考,尋回失落的華夏情節,由物質的漢服導向精神的文明,並最終實現傳統中華文化向現代轉型的社會文化復興運動。 「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與華夏衣冠(漢服)相應的禮不是形式,而是民族歷史之積淀,民族之根脈,漢服之美更須禮儀之大的依託。禮的卑己尊人、長幼有序、嚴密規范詮釋著華夏社會的理想,而莊重、純正、質朴的周禮更充分的發揮了禮的內涵。 漢服屬廣義的禮的范疇,通過禮儀的形式,指向華夏文明的內涵,因此漢服是禮與仁的統一。
Ⅷ 漢服出現在哪個朝代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傳統服飾。我們作為中國主要民族的漢族,漢語自然是我們的語言,那我們的傳統服飾應該是什麼?西裝、中山裝、旗袍、晚禮服自然都不是傳統服飾,說起來漢族的傳統服飾應該是漢服。那麼漢服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到了秦漢時期,已經發展到大都是大襟窄袖,男子的腰間會有腰封,而女子以絲帶系扎。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自然,服飾變得寬大飄逸。而到了唐代的時候,此時的絲綢已經非常的發達,而唐朝的服飾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其實已經開始出現齊胸的襦裙,外面的上衫也開始變的薄透,甚至有一些短的袖子。
漢服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停在調整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