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歷史主義」
西方所謂歷史主義,盡管評論眾多,並無確切定義。[4]②我以為,它實際是18世紀末西方近代史學從神學、哲學、文學中分離出來後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則。它仍帶有「文史哲」的著重事件描述和直觀的思想方法,強調歷史世界(Writ als Geschichte)與自然世界(Weltals Natur)之不同。據說,歷史主義(Historismus)一詞最早是德國人評介維科(G·B·Vico)的1725年的著作[5]③時所用。維科認為歷史是循環進化的,但一國的觀念、制度、價值觀完全受自己歷史發展所決定。被稱為西方「近代史學之父」的蘭克(L·Ranke,1795—1886)可稱為第一個歷史主義者。他寫有德、奧、法、英歷史,但每國只寫其某主要事件,有類「紀事本末」。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其個性,代表一種個別的精神,而無共同的歷史可言。其後德國著名史學家如特洛奇(E·Troeltsch)、邁納克(F·Meinecke)等,並在方法論上強調歷史是不可重復的,歷史事物具有單一性和相對性,不能象自然科學那樣用普遍規律或模式進行推理研究。特洛奇強調直覺方法,邁納克更重視思想史研究。這就形成了德國歷史主義學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主義傳播到各地。法國史學家孟德(G·Mond)來德國學習,後於 1876年創辦《歷史評論》(Revehistorique)。法國的米歇萊(J·Micheled)、英國的斯塔布(W·Stubbs)都用德國學派方法寫法國、英國中世紀史。俄國的羅斯托維季耶夫(M·I·Rostovtzeff)也到德國學習,成為古代史專家。美國阿達姆(H·B·Adams)於1884年創建美國史學會,引進德國史學思想,他的學生圖諾(F·J·Turner)創立進步學派(pro-gressive school),成為美國的歷史主義學派。
19世紀末出版班海姆的《歷史方法論》、朗格盧瓦與塞紐博斯的《歷史研究導論》。這種「史學手冊」性質的書將歷史主義概念系統化,譯文流行各國,成為傳播歷史主義的重要工具。[6]④
講到經濟史,那又是與19世紀四十年代以李斯特(F·List)為先導,由羅雪爾(W·G·F·Roscher)創立的、七十年代經施穆勒(G·Schmoller)等人發展了的經濟學中的德國歷史學派分不開的。這個學派反對英國古典經濟學建立永恆的普遍的經濟理論的企圖及其抽象演繹方法,主張根據各國歷史發展的特性研究具體的經濟政策。象國民經濟有機體、經濟發展階段論、歷史法學方法、歷史語言學方法、各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和經濟理論的相對性等觀點和方法,都是這個學派提出的,也成為史學中歷史主義的部分內容。這個學派的希爾德布蘭德(B·Hildebrand)、克納普(G·F·Knapp)、布倫塔諾(L』Brentano)原來都是史學家,施穆勒、畢雪(L·Bhcher)是著名的經濟史學家。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阿施萊(W·J·Ashley)、坎寧翰(W·Cunningham)也都具有歷史主義觀點。
1883年,經濟學中奧地利學派創始人門格爾(C·C·Menger)的書中批評德國歷史學派缺乏理論分析,指出歷史方法不能用於經濟理論的研究。施穆勒為文反駁,引起一場爭論,史稱「方法論論爭」,斷續達20年。1904年,韋貝爾(M·Weber)為文批」評德國歷史學派將倫理道德范疇應用於經濟學,是在科學中摻入主觀價值判斷。施穆勒為文反駁,又引起一場爭論,史稱「價值判斷論爭」。其後,桑巴特(W·Sombart)和布倫塔諾接受了韋貝爾的觀點,認為經濟學不應作價值判斷,成為經濟學中德國歷史學派瓦解的原因之一。[7]①但在史學中,價值判斷傳統保留下來。不過,這時的歷史主義已擺脫早期神學的殘余,接受了實證主義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史學家,除馬克思主義者外,大都變成「愛國主義者」和主戰派,各為本國、本陣營的「特殊性」辯護,而這也是戰後歷史主義轉見強盛的原因之一。這以後情況,已見前引《趨勢》一書的分析。現我再據《趨勢》所述三十至五十年代對歷史主義的批評,將所謂歷史主義的特徵歸納為下列五項。
一、歷史主義的史學是敘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羅列,或用單線因果關系將它們聯系起來,而缺乏整體性、結構性的研究。
二、歷史主義者強調歷史事件、人物和國家的特殊性和個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於過去的普遍規律,因而其解釋是個別的和相對主義的。
三、歷史主義者在考察史料時採用歸納法和實證論,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不能在邏輯上肯定認識的真實性。他們在解釋史料和做判斷時,由於缺乏公理原則和強調個性,就主要憑史學家的主觀推理和直覺。這兩者都背離科學。
四、歷史主義者或是根據倫理、道德取向來評議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認為一切是受時間、地點和歷史環境決定,無絕對的善惡。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五、歷史主義者脫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來研究歷史,認為歷史學的唯一目的是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這就造成史學家為研究過去而研究過去的心態,養成埋頭繁瑣探索,窮究細枝末節的職業作風。
須說明的是,不是每個被稱為歷史主義者的史學家都具備這五個特徵,他們往往還批判其中某些觀點,或者根本不承認有所謂歷史主義存在。
『貳』 什麼是歷史主義研究方法
把一個歷史事件放到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中去研究,
不要認為的拔高或者貶低他,
運用歷史的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
去考證一個歷史事件。
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叄』 歷史主義方法的起源
歷史主義學派是從批判理性主義之中演化而來的一個科學哲學派別。它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之末,流行於60年代之初,仍具有相當影響。
『肆』 如何堅持歷史主義方法論
歷史的看問題,可以說是堅持這種方法的要義。但也要看其現實態,把辯證的眼光看待,國情的眼光,歷史的眼光等充分結合起來,考慮當時歷史條件下的因素和影響。
『伍』 史學概論 什麼是歷史主義原則
歷史主義原則:歷史主義是運用歷史方法研究人類歷史時遵循的基本原則。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陸』 歷史主義方法基本要求和意義
在歷史研究與史學批評中,歷史主義應當與唯物辯證法相結合,令思維方式具備深刻、准確的邏輯性,唯物辯證法還具有從客觀實際出發,主張事物發展的前進性、階段性,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法則等等思想原則,從而使歷史主義具備完整的歷史觀、方法論和鮮明的立場。在史學領域,歷史主義是研究方法的主線,作為最高邏輯思維方式的唯物辯證法,則補充、強化了歷史主義,被納入歷史主義的框架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史學界,曾經強調歷史主義必須與階級觀點相結合,這是不允當的。階級觀點不過是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法則在一些具體歷史問題上的觀念,不具備方法論上的普遍性,將之作為普遍的歷史學原則會導致謬誤,濫用於史學批評更是禍患無窮。例如戚本禹《必須把史學革命進行到底》(《紅旗》雜志1966年第3期)一文,論述自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時期史學陣地的所謂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未點名地「批判」翦伯贊等人在解放前為「左翼史學家」,學術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解放後沒有接受脫胎換骨的思想改造,成為資產階級右翼和「史學革命」的絆腳石。這種史學批評具有極「左」的階級觀點並且結合了強烈的歷史主義形式,足夠我們永遠引為警戒。
一般而言,具體的史學批評大多僅涉及學術認識的問題,很少需要提到階級斗爭、政治斗爭的角度。在史學批評中貫徹歷史主義方法,就是要在遵從歷史主義基本觀念的前提下,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實事求是、兼指得失,是史學批評的基本出發點,歷史主義要求尊重歷史的實際情況,而唯物辯證法的根本原則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反對主觀主義的無根據議論。對於一部歷史著述、一種史學思想、一類史學觀點的批評,並非絕對排除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的評價,那些炒作、抄纂甚至剽竊之作,完全應當予以嚴肅的批評,但批評者在未細致研究批評對象之前,不應預設基本否定或基本肯定的意圖,而只能從實事求是、兼指得失的宗旨出發。
第二,史學批評聯系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以及相關的客觀條件予以分析,是歷史主義方法的主要特徵之一,即將事件置於一定的歷史范圍內考察,可以加強認識的准確性與深刻性。例如對於《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恢宏氣度,批評其誇張、渲染的內容和文字,都應該聯系西漢武帝時期強盛的政治背景,好大務博的事功追求,哲學、文學上弘博視野與虛構、誇飾風格來分析,而不是止於贊揚司馬遷的創新精神和批評其史學的局限性;批評王夫之絕對排斥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思想,應該聯系明清之際的政治大變動與民族矛盾的歷史環境,而不是過度地譴責其認識的偏激;對於當代史學界浮躁風氣及某些學術腐敗現象的批評,應該聯系歷史研究整體結構的缺陷、學術管理及評價機制的不完善來予以分析,而不是僅僅限於學術道德方面的褒貶。
將事件置於一定的歷史范圍內考察,必須避免脫離實際的穿鑿附會,結論要謹慎,評價重實據,否則最容易出現似是而非的偏差。如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戰國策派」史學觀點,存在學術認識的謬誤和政治見解的幼稚,應當予以批判,但被判定為「法西斯主義史學流派」,則缺乏有力的實據,乃是不恰當地聯系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歷史背景所造成的偏激性論點。近來一些史學批評,對某些老一輩的史學家的部分見解和議論橫加指責,而實際上,當時乃是因為史料不足才造成學術的疏誤,是社會的大環境促成的議論失當,這對於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諒解的,不顧那些史學家的總體成就而肆意貶斥,不是歷史主義的正確態度。而又有一些史學批評,將過去受到過火批判與遭受政治打擊的史家,描述為完美的學術大師,千方百計為其學術認識中的謬誤加以辯護,這也是非歷史主義的態度,遠離了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
第三,評論一部史學著述、一種史學思想、一類史學觀點,要將之置於思想、文化、學 術及一般歷史進程中分析和定位,看其究竟比前人提出哪些新的見解?新的啟示?價值如何?影響多大?產生了什麼問題?出現了什麼失誤?這是史學批評所面臨的比較復雜的任務 ,往往需要多層次發掘、反復研究和廣泛討論,以努力避免發掘研究不足與輕下虛美 贊譽的兩種傾向。例如「古史辨派」在史學上的疑古考證,對舊的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強 力 沖擊作用,史學思想與方法上皆開新立異,應予以充分肯定,對其中的訛誤和偏頗, 雖然應當批評,但不佔主要地位。而史學界時下流行的「栽花」、捧場式的書評,雖未 必 全然空洞無物,但其虛美、浮誇之風是應當受到抵制的。
正確地貫徹歷史主義方法,有助於保證史學批評的學術宗旨,史學批評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史學界的學術認識問題,這就需要從事史學批評的學者扎扎實實地進行史學研究,培養自己的學術底蘊。史學批評者應當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較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應當有較深的史學史造詣,否則難以將評論對象在史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給與恰當的定位。說到史學批評的學術宗旨,涉及學術與政治的關系。筆者認為:政治與學術之間也是辯證的、歷史性的關系。帶有政治宗旨的史學批評也可以取得重大的學術突破,但這主要表現於重大的宏觀性問題,如梁啟超《新史學》對封建舊史學的批判。即使如此,太強的政治目的仍不免導致某種偏激的議論,梁啟超把「二十四史」都說成帝王的家譜就是一例。
歷史學對社會的審視具有綜合性、總結性,但同時也有滯後性,即總要在現實事物過去一段時間後再予以總結,史學批評就更滯後一步。但所有社會活動的最後的審判,將是歷史學的學術性研究,不同史學觀點的審判,將取決於史學批評,因此,輕視史學和史學批評的思想,無疑是文化視野的狹窄與短視。
『柒』 什麼是歷史主義
在人類學上,「歷史主義」指人類或生物會適應當地的環境而作出發展。在神學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會以「歷史主義」為名理解聖經的預言,特別是與教會發展作出關連理解。 歷史主義有時會與還原論相比較:還原論主張人類發展可以還原為基礎法則。例如,有些人類歷史發展是由經濟法則所決定的(經濟決定論)。歷史主義者則以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礎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