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永定河的河齡
北京母親河的永定河已有300萬歲的年紀,技術人員通過對永定河沖積物的研究發現,永定河最早的沉積物——泥礫岩形成年代距今約300萬年。2004年,國土資源部與北京市政府聯合開展北京市多參數立體地質調查,對北京平原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第四紀地質調查。
技術人員在多個地質鑽孔中發現,在永定河沖積扇底部普遍見有含卵石泥砂礫岩,俗稱「泥包礫」,其中新5孔鑽透第四紀、新近紀和古近紀,在地表以下340米發現單層厚度達95米的「泥包礫」。經古地磁測試,這些「泥包礫」距今約300萬年。
據介紹,地質歷史上永定河上下游並不連通,永定河的形成時代是指永定河上下游連通,即延慶古湖和北京古湖連通的時間。曾有一些學者對永定河的形成時代做過研究工作,一種觀點認為永定河形成於中更新世(距今約70萬年),另一種認為永定河形成於上新世(距今約240萬至500萬年),但此前兩種觀點都缺少充足證據。
B. 永定河是哪一年挖的
永定河,古稱㶟水,
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峽谷急泄,兩岸峭壁林立,落差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左右。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年含泥量3120萬噸。元、明代有渾河、小黃河等別稱。由於河遷徙無常,俗稱無定河,歷史上曾留下多條故道。
其中離北京較近的大型故道有3條:第一條古故道由衙門口東流,沿八寶山北側轉向東北,經海淀,循清河向東與溫榆河相匯。第二條西漢前故道自衙門口東流,經田村、紫竹院,由德勝門附近入城內諸" 海",轉向東南,經正陽門、鮮魚口、紅橋、龍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條三國至遼代故道,自盧溝橋一帶,經看丹村、南苑到馬駒橋。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將史稱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
C. 歷史上的永定河是什麼樣子的
永定河,古稱㶟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曾是一條遷徙無定、善淤善決的河流,故名「無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經過大規模治理後,河道相對穩定,為祈望其永遠安定,再無水患,康熙帝賜名「永定河」。
永定河是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積47016平方公里,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區、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43個縣市。
蒼 雄欣樂 上河圖的一角畫卷
紅霞滿天 掛車彩雲里的搖 籃
歷史上永定河的水源十分豐富,地下水資源充足,清冽甘美的西山諸名泉主要是永定河通過石灰岩滲濾而來的,這些名泉之水匯成多條河流,流經今天北京城區大部分區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今天的什剎三海、積水潭、龍潭湖、蓮花河、高梁河均為古永定河河道的余脈。特別是明清時期,正是因為有了永定河間接提供的水資源,才使西郊一帶的皇家園林得以不斷擴展。
三國時期,永定河上曾修建過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車廂渠,這個水利工程效益最好時灌溉北京周邊100餘萬畝土地,前後使用數百年之久,對北京城市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過深刻影響。可以說歷史上的永定河是京城的「生命水道」,滋養了北京城,養育了北京人,被北京人稱之為「母親河」。
D. 永定河的介紹
永定河,古稱㶟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舊名無定河,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流域面積47016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45063平方千米,平原面積1953平方千米。永定河全長747公里,流經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區、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共43個縣市。全流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
E. 永定河乾旱了多少年
永定河坐落在北京郊區,傳說其十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又被稱為不定河。明萬曆皇帝就曾望著波濤洶涌的永定河感嘆:觀此水可知黃河矣!僅清代自1644至1911年的268年間,決口漫溢即達78次,平均每4年左右造災一次。
如1801年,永定河石景山左堤漫決5處,計長90餘丈,盧溝橋下南北兩岸決口18處,總長達3200餘丈,盧溝橋孔宣洩不及,洪水將橋欄石獅沖毀。北京城右安門外大橋被沖斷,永定門、右安門外災民多至兩萬餘人,「人多避樹上巢居」。《清宮晴雨錄》載,當年七月份只有四個晴天,一個月內降雨600多毫米,「宮內水深數尺,屋宇傾圮者不可數計。」又如1890年,大雨淋漓,「彰義門(即廣安門)南西門(即右安門)外一帶,平地水深丈許,洪流淹浸之處,室廬十不存一。」(御史何福*奏摺)而北京城內,「家家存水,牆倒屋塌,道路因以阻滯,小民無所棲止,肩挑貿易覓食維艱」。「大清門左右部院寺各衙門,亦畢浸灌水中」,「深則埋輪,淺亦及於馬腹,岌岌可危」,「難以辦公」。「並聞外城之永定、左安、右安各門,雨水灌注不能啟閉,行旅斷絕。一切食均不能進城。」(御史周天霖奏摺)《天津縣新志》載:「永定河盛漲,天津受群流貫注,城不沒者三版」。類此歷次洪災記述,史不絕書。
到了民國時期,天災發生之頻繁,後果之嚴重比清朝有過之而無不及。1924年永定河發生了民國時期最大洪水。這一年7月以後華北地區陰雨連綿,連續出現三次大范圍的暴雨過程,每次日降水量都在300毫米以上,最多達到600毫米。各河河水「水勢激漲,泛溢橫流」。其中永定河的形勢最為嚴峻。連綿大雨致使永定河上游張家口洋河山洪暴發,水位大幅升高,埽壩紛紛蟄陷,堤岸不斷出現險情。至13日水位漲至2丈4尺有餘,距堤岸僅1尺多。「狂風暴雨,浪激如山」。最大洪峰流量達4920立方米每秒,為民國時期最大的一次。洪峰一度使水勢驟然增漲,高出堤頂4尺有餘。很快在南岸漫溢決口。起初漫口約250餘丈,至15日坍塌、沖刷成三處,其中有兩處寬約240餘丈,一處寬約90餘丈。決口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又繼續發展為四處,據後來堵口時實測,其中一處約300 米,三處各約800 米。洪水由決口處南下奔小清河、大清河、西河而至天津,下游幾乎斷流。大清河本已發生洪水,永定河洪水的到來加劇了災情。7 月20日大清河決口,水圍新城縣縣城達兩三個月。居民乘船出入,被淹死的人和牲畜無法統計。河北的涿縣沿京漢鐵路一線受災最重,全縣有四分之三都在水中,約有300多村莊被水淹沒。賑災人員帶著糧食前往災情最重地方散放,「至則一片汪洋,無處舉炊,故不得已而返」。死亡人數很多,僅一處樹上就有30具屍首,系「避水時升樹,後以缺乏食物而致飢斃」。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花費了大力氣治理永定河。不過幾年光景,困擾北京人民千年已久的水患就得到了徹底的根治。
永定河幹了。
F. 北京永定河的永定河介紹
北京五大水系(見河流)之一,海河五大水系中最大的一支,市域最大水系。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及豐台區的界河。流經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5省市27個縣市,從河北省懷來縣幽州村南流入北京市,經門頭溝區、石景山區、豐台區、房山區、大興區,自大興崔指揮營村東出市境域。全長650千米。上游分南北兩大支流,北支為洋河,發源於內蒙興和縣,南支為桑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兩大支流在朱官屯匯合後稱永定河,於官廳水庫下游流入市境,市境域內主河道長189千米,流域面積3168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8.9%,其中山區面積2491平方千米,河床最寬處為3800米。主要支流有媯水河、清水河、天堂河等。流域內有筆架山、青水尖、九龍山、黃草梁、百花山風景區、靈山風景區,以及永定河紀念林區、永定河峽谷、永定河綠野高效農藝園、永定河觀光旅遊帶、珍珠湖、龍泉水上樂園、東方騎士中心及鷹山森林公園等。古跡有盧溝橋、靈岳寺、川底下村、金門閘、南海子沙龍遺址、求賢壩遺址、十里鋪古渡口、門頭溝卧龍崗、豐台鷹山及明代石堤等。河上有大、中型橋梁48座,京廣鐵路、京原鐵路、豐沙鐵路等跨河而過。建有官廳水庫、齋堂水庫、葦子水水庫等大型水庫。1985年被列入中國四大重點防洪河道之一。1987年7月,第一屆「醒獅杯」越野賽跑(見杯賽),利用永定河河床的灘地,劃定路線,進行比賽。2003年大興永定河流域建立沙地綜合治理開發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的示範區。 永定河自金代開始,歷代政府均在河床兩岸進行大規模的河道治理。其中有重大影響的有元代郭守敬的治理永定河、明代李庸修築堤壩、清代康熙帝根治水患、李鴻章治水以及1924年開始的盧溝橋分洪側閘等。1949年後在河上修建了官廳水庫。1967年第一次較系統地加高、加固盧溝橋至衙門口段石堤。1973、1974年將盧溝橋至龐村的大部分左堤加高、加固;1976年再次加高盧溝橋至石景山段河堤;1983、1984年進行盧溝橋至雙峪路口左堤基礎加固、加高及延長部分堤段工程等。關於盧溝橋以下左堤加固工程,1973年制定《盧溝橋至梁各庄河段規劃》,標準是盧溝橋以下洪峰流量2 5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為准。2005年4月至2005年6月,永定河綜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完工,施工期間拆除龍泉務水電站一座,引水渠2400米,房屋2411.77平方米,改移電纜、光纜等線路15條。2006年啟動永定河綜合治理二期工程,經過治理,永定河有望在2008年成為繼密雲水庫後第二個飲用水源。
G. 永定河的歷史文化
永定河,古稱㶟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峽谷急泄,兩岸峭壁林立,落差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米/秒左右。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年含泥量3120萬噸。元、明代有渾河、小黃河等別稱。由於河遷徙無常,俗稱無定河,歷史上曾留下多條故道。
其中離北京較近的大型故道有3條:第一條古故道由衙門口東流,沿八寶山北側轉向東北,經海淀,循清河向東與溫榆河相匯。第二條西漢前故道自衙門口東流,經田村、紫竹院,由德勝門附近入城內諸「 海」,轉向東南,經正陽門、鮮魚口、紅橋、龍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條三國至遼代故道,自盧溝橋一帶,經看丹村、南苑到馬駒橋。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將史稱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
永定河門頭溝段有官廳水庫、冊田水庫、友誼水庫、珠窩水庫、齋堂水庫、落坡嶺水庫、三家店水利樞紐。永定河豐台段有攔河閘、泄洪閘、大寧水庫、滯洪水庫(包括:稻田水庫、馬場水庫)、聯通閘、退水閘作廢的閘有金門閘(歷史遺志)。
永定河孕育了濃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獨特的人文資源,形成了九大文化特色。其主要內容有:以靈山、百花山、妙峰山等為代表的富蘊人文歷史的流域名山文化;以潭柘寺、戒台寺為代表的以北方佛教宗派中心寺院著稱的流域宗教文化;以上游的許家窯人遺址、涿鹿、幽州,中游的東胡林人遺址、沿河城、舉人村、爨底下、三家店、琉璃渠等為代表的可以貫穿中華文明發展史的流域古人類、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以永定河的起源、變遷、治理、開發為內容的流域水文化;以京西商旅古道、進香古道、軍事古道等為見證的流域古道交通文化。
H. 為什麼說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
一直以來,擇水而居是人類生活的傳統。而古人建城也大多依河而建,因河而興。諸如,永定河之於北京、海河之於天津、渭河之於西安、汾河之於太原??
因為有大河才孕育了文明,因此,史學界一直都有「先有永定河,後有北京城」之說。
事實上,北京有5大水系,西南有大清河水系,西部有永定河水系,西北有溫榆河水系,東北有潮白河水系,東部薊運河水系。這5大水系又分別有很多支流,大大小小加一起有180多條河流之多。而這其中對北京影響最大的一條河要數永定河了。
北京永定河
永定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它的上游在山西,流經內蒙、河北、北京、天津。永定河裹挾著上游從黃土高原帶來的肥沃泥土,來到北京。在出山後,經過千百萬年的沖擊,形成了洪積沖積扇,北京城就坐落在永定河的洪積沖積扇上。
追溯北京城三千餘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其形成和發展與永定河息息相關。
永定河在歷史上有六十多個名字,漯河、濕水、桑乾水、清泉河、清水河、渾河、小黃河、無定河、盧溝河、永定河??它之所以有這么多名字,是因為它的水一直在發生變化。
如今的永定河,正是一兩千年來形成的地貌。古永定河的水非常大,北京的清河、沙河、一直到大興都是古永定河流經的地方。
商代,永定河從三家店出來,一路向北流,今天的昆明湖、圓明園、清華大學也都是當時永定河流過的地區。
在永定河的影響下,北京到處都是水,到處都是沼澤,北京海淀區的名字就說明了這一點,海代表大,淀是淺湖的總成。在華北地區人們都把淺湖叫做淀,最有名的是白洋淀。
如今在海淀區,我們還能看到很多水面,比如:昆明湖、福海、北大的未名湖、清華的荷塘、紫竹院、玉淵潭等等。
因為海淀有山有水,從明代開始人們便在這里營建園林。
到了清朝,滿清入關後沒有燒宮殿,便將財力用在了興建園林上。
在海淀,前後150年,綿延20餘里都是大規模的園林。最著名的要數三山五園,萬壽山、玉泉山、香山、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其中玉泉山靜宜園最早,金朝金章宗的行宮就在玉泉山,而清漪園就是現在的頤和園。
永定河往東流以後,流到玉淵潭、紫竹院、北海、後海一帶。永定河退了以後,留下很多坑坑窪窪的地方,在低處的地方就有很多泉水。比如,紫竹院就有紫竹泉,紫竹泉形成了紫竹院湖。
湖水和流出昆明湖的長河一起往東流過了白石橋,往東來到動物園的中心湖,再到展覽館的後湖,繼續流就到太平湖,通過高粱河流到了積水潭。積水潭往東南流是後海、什剎海、北海、中海,往東流就進入金水河,進故宮,然後流到菖蒲河。
再往南從台基廠往南,流到三里河,到前門一帶,有很多斜的胡同,都是故河道。這些水是老舍先生筆下的龍須溝、金魚池,再向東南流就到龍潭湖,注入通惠河。
北京城從一個小居民點,變成一座大城市,歷經三千餘年,它始終是在永定河的邊上成長起來的。因此,毫不誇張地說,是永定河水滋養了北京城。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I. 了解永定河的歷史資料
永定河,古稱澡水,隋代稱桑乾河、金代稱盧溝,每年7至8月汛期。河水自燕山峽谷急泄,兩岸峭壁林立,落差為320:1,最大流量5200立方/秒左右。河水挾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年含泥量3120萬噸。元、明代有渾河、小黃河等別稱。由於河遷徙無常,俗稱無定河,歷史上曾留下多條故道。其中離北京較近的大型故道有3條:第一條古故道由衙門口東流,沿八寶山北側轉向東北,經海淀,循清河向東與溫榆河相匯。第二條西漢前故道自衙門口東流,經田村、紫竹院,由德勝門附近入城內諸「 海」,轉向東南,經正陽門、鮮魚口、紅橋、龍潭湖流出城外。第三條三國至遼代故道,自盧溝橋一帶,經看丹村、南苑到馬駒橋。史載這一故道歷時900餘年,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進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才將史稱無定河改名為永定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