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先進思想、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有什麼具體的歷史事件例如,歐洲的啟蒙運動,越具體越好
美國:
「分權制衡」思想幫助美國在1787年頒布憲法,建立「三權分立、獨立平等」的聯邦制共和國。
「國家干預」是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這種經濟模式幫助美國逐漸走出危機,推動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福利制度」是緩和社會矛盾的法寶。凱恩斯的「市場經濟理論」是如今世界上被廣為認可的指導理論,推動經濟全球化。
歐洲:
古希臘「民主」思想及其衍生的民主政治,對日後西方政治制度影響巨大。
古羅馬的「法治」精神影響了後世的法律框架構建。
智者學派的那些人,雅典的那些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名言和思想耳熟能詳啊,影響隨便扯。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主要思想和影響網上有,字數太多,恕不詳寫!
「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帶來了——巴黎公社成立,法國大革命,十月革命勝利,中國共產黨的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影響。
當然,這只是高中歷史有關歐美的部分。
⑵ 三次大革命分別指的是什麼事件
斯塔夫里阿諾斯關於中國三次大革命指:
第一次是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一中國;
第二次是1911 年的辛亥革命;
第三次是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另一種說法
第一階段: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進行技術革新,創辦近代工業.重大事件有:洋務運動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
第二階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進行政治變革,走資本主義道路.重大事件有: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第三階段:學習西方思想文化,解放思想.重大事件有:新文化運動.
這些事件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但最終都失敗了,近代化的歷史重任最後落到無產階級的肩上.
還有一種說法
第一次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⑶ "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分別指的什麼歷史事件
1.正確認識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三種趨勢
(1)由分裂走向統一。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大國兼並小國,諸侯數目逐漸減少;戰國時,較大的諸侯國只剩下齊楚等七國,七國繼續進行兼並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秦國經商鞅變法逐漸富強,秦王贏政經過大規模兼並戰爭,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
(2)由奴隸制瓦解到封建制確立。春秋時期,由於鐵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魯國首先採取按畝收稅的方法,承認土地私有。一些貴族將土地出租,收取地租.轉化為地主,奴隸轉化為農民,井田制瓦解,意味著奴隸制的瓦解。戰國時期,在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下,各諸侯國經過100多年的變法,廢除了舊制度,封建制度最終確立。
(3)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同周邊地區各少數民族的關系都有了發展,在前代的基礎上,在頻繁的戰爭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中,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經濟文化聯系加強。這些為後來秦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成為我國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
2.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後的成果
(1)經濟方面:由於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現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形成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了獨立經營的手工業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諸侯」,世卿世祿制被軍功製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的奴隸社會政治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對人的重視在社會上普及開來,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開始,個人著書立說成為風氣.適應各種政治派別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4)民族關系方面:「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征伐和生產中逐漸開始了融合。
(5)軍事方面:諸侯國在爭霸稱雄的戰爭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國強兵,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因素的成長,促進了新舊體制的更替過程;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並,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
⑷ 1917到1923年的思想革命主要是指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方面的影響
新文化運動或五四愛國運動。。。新文化運動後期誕生了無產階級,五四愛國運動是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⑸ 文革的起因是什麼
文革的起因:
毛澤東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但他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這時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
過去幾年的農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採取斷然措施,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才能揭露黨和國家生活中的陰暗面,把所謂被「走資派篡奪了的權力」奪回來。
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發動「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5)思想和文化革命是什麼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有一個過程。1962年重提階級斗爭,經過不斷升級的中蘇論戰,特別是經過「四清」運動,毛澤東越來越感到中國有出修正主義和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他認定,中國有走修正主義道路的社會階層,而且相當廣泛,人數不多,但有影響。
他還認定,中國會不會放棄社會主義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關鍵不在基層,而是在上層,尤其是中央。他說:「領導人、領導集團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風,如果我和幾個常委不頂住,點了頭,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會變顏色。
許多事情都是這樣:領導人一變,就都變了。」(1965年8月11日聽取羅瑞卿匯報時的插話)就在1965年八九月間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義,應該造反」的問題。從此以後就不斷講這個事。
防止出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成為毛澤東晚年思考和擔心的焦點。怕黨和國家改變顏色,這就是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發點和主觀動機。
有一次他對身邊護士說:「我多次提出問題,他們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們的做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
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走回頭路。」歷史和現實的事實越來越使他感到問題的緊迫性。
毛澤東覺得時不我待,就在73歲那年毅然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罷官》只不過是一個突破口。
但是,毛澤東對黨內和國內的政治情況作了不符合實際的、過於嚴重的估計,把持不同意見的各級領導幹部看成是「修正主義分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把許多不屬於階級斗爭的問題也說成是階級斗爭,嚴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敵我。
用什麼辦法才能夠徹底解決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陰暗面的問題,毛澤東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說:「只有發動群眾才有辦法,沒有群眾毫無辦法。」
但是毛澤東對群眾運動產生了一種片面的看法。他說,「我們有一部分幹部不接近人民群眾,做官當老爺,對付這些人,我毫無辦法。這回好,群眾就整他了」。
這樣,在放棄了黨的領導的情況下,各種社會矛盾,人與人之間平時的積怨,就在自發的、失控的群眾運動中,以革命的名義和極端的形式,集中地爆發出來,造成社會動亂。
⑹ 近代歷史上的三次思想文化運動
1.戊戌變法中維新派頑固派論戰
時間:1895年
目的:救國圖強,在保留清朝的統治的前提下發展資本主義。
背景:
面對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
代表人物:梁啟超,康有為,戊戌六君子;
性質和意義:
它具有重要的愛國救亡意義,它把民族救亡意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變法是第一次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政治變革運動,它並不是洋務運動的簡單繼續,而是一次質的飛躍。洋務運動僅僅是為了維護和加強封建制度,而戊戌變法則是要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2.清末,辛亥革命,保皇派與革命派論戰
時間:1911年
目的:中國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運動。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背景:
中國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辛丑條約》的簽訂,將革命風暴推向前台;
代表人物:孫中山;
性質和意義:
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
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新文化運動
時間:1915年-1923年
目的: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
背景:
- 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
- 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
- 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
代表人物:陳獨秀 胡適 魯迅 李大釗
口號: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性質和意義:
·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局限性:
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
(有人認為五四是新文化的延續,但個人認為五四對思想文化影響不大,況且前面也提到五四後期傳播馬克思)
⑺ 為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思想文化條件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1.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標志性事件是1640年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籌集軍費;領導人是克倫威爾;
美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標志性事件是1775年4月萊剋星頓槍聲;領導人是華盛頓
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標志性事件是1789年7 月 14 日, 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領導人是羅伯斯庇爾
2.英法兩國都沖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美國沖擊的是英國的殖民統治。
3.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法國大革命
1、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封建等級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
2、領導:資產階級
3、導火線:1789年三級會議的召開
4、開始: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
5、重要文件:《人權宣言》(1789年,大資產階級,制憲會議)
6、建立共和國:1792年廢除君主制,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7、高潮: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專政,把法國革命推向高潮。
8、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摧毀了封建專制,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9.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對國內法國大革命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歷了五年的歷程,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出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機中挽救過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它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
對世界法國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傳播了資本主義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期間所頒布的《人權宣言》和拿破崙帝國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後改名《拿破崙法典》)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次革命也為此後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因此具有世界意義。
二、拿破崙帝國
1、崛起:在抗擊反法同盟和鎮壓國內叛亂的斗爭中顯示了軍事才能。
2、奪權:1799年發動「霧月政變」,奪取政權。
3、稱帝:1804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軍事帝國。
4、措施:
(1)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法典》。
(2)對外:多次打敗反法同盟,對外擴張,控制了歐洲很多國家。(前期是自衛戰爭,後期是侵略戰爭)
5、覆滅:1814年拿破崙帝國覆滅,封建勢力復辟。
6、評價拿破崙:拿破崙是法國大資產階級的軍事家、政治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青年時期的拿破崙在平息國內叛亂、抗擊外國戰斗中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1799年底,他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加冕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為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法典》,對外多次打敗歐洲反法同盟,掃盪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同時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最終葬送了法蘭西第一帝國。
⑻ 中國思想和文化經歷了一次偉大的突破指哪一歷史事件
新文化運動。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陳獨秀、胡適之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近代西方先進思想的推動下,沖破了幾千年封建文化的牢籠,高喊 「科學和民主」,開展新文化運動,推動著中國社會大改造。新文化運動從一開始就以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起點和中心陣地,以民主和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進入了嶄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
⑼ 中國近代史中自強,變法,革命分別思想文化的變革是什麼運動
洋務運動歷史作用:1.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持此論者有祁龍威(當時署名「漢聲」)、牟安世等人.2.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此說以孔令仁、李時岳、胡濱為代表.
洋務運動貢獻
洋務運動是清朝封建地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戊戌變法既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從目的來看:洋務派創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維新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
(3)從主張來看:都主張學習西方,但前者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後者還學習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
(4)從活動方面來看: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維新派掀起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
維新變法意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他對資本主義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本主義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⑽ 近代前期中國思想文化的近代化突出表現在哪幾個歷史事件主要側重於哪方面表現
中國近代化起步於鴉片戰爭。
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1840~1949)這一百多年裡,中國危機四伏、政局動盪、戰亂頻仍、輿論紛擾。恰恰是在這樣的混亂局勢中,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根本性轉型。社會形態轉變了,政治體制轉變了,文化思想也同時轉變了。鴉片戰爭前那個愚昧自大、排外守舊、「嚴夷夏大防」、死守「道統」的古老中國,經過一百一十年的風吹雨打,變而成為「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國度。
從清代前期病態文化發展到「經世致用」學風的再興過程中經歷了「制夷」一「悉夷」一「師夷」的艱辛歷程。林則徐、魏源提出開眼看世界,主要側重學習器物,堅船利炮。洋務自強運動引發了中學西學之爭「師夷長技」說的「變通自強」後,為維新變法立論的康梁「新學」隨後興起,他們主要側重學習制度,君主立憲開國會、伸民權和民主共和等新文化運動,主要側重學習精神,民主科學,以圖通世界之知識,采萬國之美法。
辛亥革命前後民權觀念勃興促成文化自省,緊隨其後的民族與民權革命對文化思想觀念的影響更大。三民主義因此側重於民主共和,表現為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
而新文化運動則重於思想解放,表現為絕對肯定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絕對否定中國傳統文化。1919年五四運動後,無產階級文化的興起跟傳播真正對近代、現代中國產生了最為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