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英國歷史書怎麼寫中國的

英國歷史書怎麼寫中國的

發布時間:2022-06-29 03:37:07

⑴ 美國的歷史教科書是怎麼寫中國和世界歷史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
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
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⑵ 外國歷史書上是怎麼描述中國的

滿洲國原本是位於長城以北、阿穆爾河以南、蒙古沙漠以東的一個酋長國,後來通過一系列戰爭吞並了蒙古、中國(這上面所說的滿洲國和中國完全是兩碼事,其實也不算是歪曲中國的歷史,因為我們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滿族人在17世紀的時候還不是中國人,包括很多專家)、維吾爾、吐蕃(Tibet,西藏),並通過武力使高麗、越南等國臣服納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滿洲帝國。滿洲帝國曾對我國發動了野蠻的侵略戰爭,1689年迫使我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尼布楚條約》割佔了我國遠東地區大片領土,那一頁還附了一張圖,上面俄羅斯的東南部邊界就是康熙時期清朝東北部的邊界,只不過在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的這一片區域打上了斜線,TNND,這斜線的意思肯定就是說條約里割占的土地,滿洲帝國在被其征服的蒙古國展開血腥的屠殺,又在俄蒙邊境俄國一側的唐努烏梁海地區進行燒殺搶掠,並把該地區據為己有,隨後又從俄維邊界入境對我國進行了殘酷的侵略並侵佔了我國巴爾喀什湖湖以東的大片領土。一百多年後,我國同滿清帝國通過和平談判,索回了這些領土。

⑶ 英國歷史書如何編寫中國

你可以去看劍橋中國史

⑷ 外國課本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文化,在經歷的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有過盛世,也有過屈辱,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這些歷史也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人們銘記,對於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去繁榮還是屈辱都應該以真實的情況被銘記,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尊重,歷史不應該被掩蓋,更不應該被曲解,這是毫無疑問的。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居安思危,表達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內心中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性,畢竟人心復雜,任何地方都會成為缺點,包括他們介紹我們是所說的,中國古代文化更加講究情感和禮儀,而不是理性和務實,是啊,中國有多少禍端都是因為意氣用事而導致的,大家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世界名人語錄》

⑸ 英國法國的歷史書上是怎麼描述火燒中國圓明園的那段歷史的

肆意掠奪

⑹ 請在英國呆過的朋友幫我解惑一下,英國歷史書是怎麼描述他們那一段殖民歷史的

英國人對於他們的殖民史是頗為得意的,那正是他們成為全球霸主的一段歷史,他們英國人普遍認為是文明戰勝荒蠻,給本國人民帶來幸福。隨便說個吧,就連蘇格蘭人的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現在在英國很多歷史學當中被認為是流氓、烏合之眾、垃圾人。。。更不用說非洲、北美、印度和澳洲的被殖民者了。。。就說現在還有個英聯邦運動會、英聯邦這個活動、英聯邦那個活動,英國女王不僅在英國本土受尊重,很多曾經的英國殖民地都認這個女王。。。殖民本身是非常罪惡的!

⑺ 請看各國歷史書上怎麼寫中國

[轉貼]外國教科書怎麼寫中國

外國教科書里的中國外國人的中國觀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對這樣的疑問,《環球》雜志記者求諸書本,一是為了解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二來也可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
美國歷史教科書,另一面鏡子
《環球》雜志駐紐約記者/李博
美國歷史書中的台灣、貿易、人權
美國許多中學都採用一本題為《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的教材,供10~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閱讀。課本是彩色精裝書,洋洋灑灑1000頁內容里有60頁是有關中國的,中國歷史穿插在不同時期的世界歷史發展中敘述。可以說,美國人從小就是從這本書開始認識中國的。
首先,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台灣的。雖然美國政府稱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但美國公眾在談到台灣時,很多時候仍將「台灣」和「中國」錯解成了相對應的概念,他們不會把「台灣」和「中國大陸」對應,也不會補充一句「中國台灣」。
何以如此呢?在美國教科書中,數次出現的「中國疆域地圖」,商代的、秦漢時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灣模糊化。在書後的世界地圖里,中國大陸和台灣是用深綠和淺綠兩種顏色標示的。
其次,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再次,有關民主和人權問題。美國課本把新中國成立的政府劃歸「集權政府」一類,對中國的民主和人權狀況橫加指責。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實上,美國歷史教科書可能借鑒了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書中除了沒提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把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名字寫成「李伯」之外,主要歷史事件和年代都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相一致。
歷史書注重講史方法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一書也有許多值得中國教科書編纂者借鑒之處。書中非常注重歷史與當今的聯系。比如:唐宋的機械鍾表與今天的石英錶;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葯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瞭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⑻ 美英等國歷史書關於八國聯軍侵華以及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是怎樣描述的

英國史中對鴉片戰爭的描述是基督教文化受到愚昧暴力的自衛,更是為了把先進文明帶給東方,促進貿易的目的,甚至在一些英國歷史學家的論著里不怎麼提戰爭,只是說有一些沖突。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中國的史書中,對朝鮮和東南亞國家和民族發動的侵略以及帶來的苦難都只是只言片語。

所以個人覺得看歷史最好是能夠結合國外的史書從正反兩個角度來客觀地評價和反思。

英國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在中國史里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是英國的歷史家們對這個重大的事件究竟如何處理呢?本文的目的即是要探討這個問題。
一 英國通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一個歷史家對於某一件敘述的詳略多半是決定於在他們的眼光中這件史事的重要性,這本是修史的慣例。我們且先看英國通史中英國歷史家所給鴉片戰爭的地位。近幾十年來,英國寫的單卷的或兩卷的英國史,最著名的有三種。較早的是葛林著的「英國人民簡史」,在這部通史中,鴉片戰爭只佔了兩句話。敘述到巴麥尊的外交政策的時候,他說這位外長到處施行高壓政策:「英國人的良心為一八三九年因中國禁止鴉片私運入境而引起的戰爭所傷害了。」(一九二四年改訂本,卷二,第四八七頁)下邊又說:「對中國講和了,依據和約,幾個海口對外國開放了。」(卷二,第四八八頁)這兩處都是因為敘述一八四○年代英國復雜的外交的時候而附帶提到的。著者並沒有與以適當的敘述,大概他認為這件事情對於英國的影響並不太大吧?不過他在這簡單的幾句話中,對於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倒還明白地承認,並不加以粉飾,這可以代表前世紀七○年代進步的史家的看法,而是後來英國歷史家所不及的。
葛林的「英國人民簡史」以後,十九世紀末年英國史學家伽丁納的「英國史教科書」對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個字也沒提。對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因為敘述巴麥尊內閣垮台,順便地說:
「巴麥尊的高壓政策,使得他於一八五七年對中國挑起了戰爭,這場戰爭在國會的多數議員看來是沒有理由的,因而對他加以攻擊。他解散了國會,訴之於國民好戰的本能,他在新國會里反而得到多數。」(一九二七年改訂本,第九五五頁)
這段引文只是說明在一八五八年巴麥尊內閣因為什麼塌了台,並非是要述說這次戰爭。很明顯地,在他看來,這件事情對英國是不足輕重的,因之不必敘入。
近年來新出的英國通史,最著名的自然是屈勒威林著的「英國史」。他這書對於鴉片戰爭也是一字也沒有提。只籠統地說道:
「在這危急的關鍵(按指拿破崙戰爭後),英國掌握著有色人種的命運。在和中國接觸中,在和印度更密切地接觸中,並且在不久的非洲開發中,它代表著歐洲。假若白種人對土人的接觸仍繼續著以前的愚昧、自私、不負責任的態度,那世界文明不久就會遇到很大的災害。」(第五九八頁)
英國十九世紀對中國和印度海盜式的侵略行為,他竟說是「接觸」。英帝國主義者對於印度無情的壓迫和剝削,他竟說是為了印人的利益。本書對於英帝國主義的謳歌,對於受壓迫民族的鄙視,都是驚人的。所以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歷史,還不如說是英帝國主義的宣傳品。
以上我們所檢討的三本英國通史,全是資產階級歷史家站在侵略者剝削者的立場寫的。最近一位英國馬克思主義者莫爾吞著了一本「人民的英國史」,站在人民的立場,以辯證唯物論的方法來研究英國史。自一九四五年再版以來至四八年已經出了四版,可見英國人民對於這類書籍需要的迫切。在他這簡短的英國通史中(一冊,共五六三頁),他給了鴉片戰爭相當的篇幅,並且他直言不諱稱它為「鴉片戰爭」(第四六三頁),讓我們把這段全文翻譯過來罷:
「一八一三年以後,東印度公司商業收入的來源是靠著中國茶葉貿易的專利,這個專利,以後又維持了二十年。東印度公司每年賣出價值四百萬英鎊的茶葉,約等於在廣州買進時價格的一倍,利潤已經相當的大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一八三九至一八四一)進行的時候,正值藍克郡的便宜紗布大量涌人中國的時候,正和從前湧入印度相同。所以這個戰爭表面上看來雖是為了強迫中國人買印度的鴉片,而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要突破自由對華輸出英貨的障礙。戰爭之後,英國獲得 了香港和五口開放。到了第二次戰爭(一八五六到一八五八),英國的勢力就伸入揚子江流域了。」(第四六二至四六三頁)
末了他又引了馬克思的話,說明英國的便宜的工業製造品對於中國印度手工業的打擊。拿這些話來和前邊所引的三種資產階級歷史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資產階級史學家是如何掩蓋粉飾來欺騙讀者。
二 英國近世史里邊的鴉片戰爭
試再看在英國近世史中,英國歷史家對鴉片戰爭事如何處理。
在馬瑞奧特的「滑鐵爐戰後的英國」一書(第九次改訂本,一九二九年出版)中鴉片戰爭前後佔了三節。第一次鴉片戰爭佔了兩頁,他稱它為「對華戰爭」。按鴉片戰爭這個名辭本來是英國人首先創用的(自鴉片戰爭開始時已經如此稱呼),可是近來英國的歷史家要粉飾自己國家的侵略行為,便不常用這個名辭了。著者說,關於這次戰役的道德問題,直到了現在還不能解決。在當時英國政治家葛萊斯吞嘗說:「我從沒有聽到比這次對華戰爭起源更不公道,進行時更給英國丟臉的戰爭。」這在當時,英國人都互相傳誦,認為名言;但是一百年後的歷史家硬要將它推翻。竟說在這場戰爭中,鴉片並不是主要的原因,而是一個偶然的問題。他又說:自一八三三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專利權取消了以後,鴉片貿易突然增加,而這些新參加對華貿易的買賣人,不受任何束縛,不負任何責任,東印度公司對他們不能過問。這些商人目無法紀,到處闖禍,遂致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注意。他們也承認這次戰爭的本身對於英國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是他又說:「無論當地的英國臣民和官吏如何地非法,英國政府是無可非議的。」(第一五八頁)說到南京條約,作者的本意又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了。他說:「戰爭雖然沒有帶來了光榮,但是由南京和約中我們倒得到了不少切實的利益。」(第一五九頁)
這書對於二次鴉片戰爭也有簡單的敘述(第二五五至二五六頁),關於亞羅船事件,他竟含混其辭地說道:「無論是和非罷,亞羅船是在英國的旗幟下航行的。」(第二五五頁)他承認英國香港總督鮑林是要拿這事件作借口來達到廣州入城的目的戰爭才因之爆發(第二五六頁)。這本書雖然對於兩次鴉片戰爭都有簡單敘述,但是完全是為英國的侵略政策辯護,其中的敘述是毫無價值可言的。
較馬瑞奧特的書更詳細的是羅和山德斯二人合著的專論維多利亞女王朝的「英國史」(一八三七至一九○一)。這部書雖是以政治外交為主,但是講到鴉片戰爭的地方也很簡略,在五百三十二頁中只佔了兩三頁的篇幅。
他們指出這次戰役是為了對於鴉片的爭執而引起來的。但是又把戰爭的責任歸到林則徐身上。他們承認舟山一役,英國的兵丁因疫疾損失了一半,所剩下的一半又重傷了二分之一。從前一般的印象,以為英國得了一個便宜的勝利,並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這是錯誤的。翌年英國又大舉入寇,當時清朝的主戰派失敗,投降派得勢,英國才得到了便宜的勝利。最後他又指出當時英國一部分主持正義的人士對於這次戰役頗加攻擊。但是單從鴉片貿易一項,印度政府一年抽稅就在一百多萬磅以上,為了經濟利益英國政府也就顧不得道義了。(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頁)
吳德渥德的「改革時代——一八一五至一八七○」是牛津英國史的第十三本,也是一部較新的十九世紀英國史,一九三六年出版。在這部書中鴉片戰爭佔了三頁的篇幅,從一八三九敘述到一八六○年,算是較為詳細的了。
但是他的敘述充滿了偏見和武斷,為英國侵略政策盡了辯護的能事。他也稱鴉片戰爭為對華戰爭。他以為戰爭的主因是東方和西方的社會政治的不同,這種不同是沒有方法可以解決的,所以終致訴之於武力。中國的皇帝要保持幾千年的傳統,反對進步;而西方的商人根據他們冒險貪得的習慣,堅持要和中國自由通商。 http://cyc6.cycnet.com:8090/xuezhu/his_study/content.jsp?n_id=6289

⑼ 想問一下有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書,是一個外國人寫的(印象里好像是英國人),請問一下書名和作者

1929年來華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J.Toynbee,1889-1975)。
《中國之旅見聞錄》(A Journey to China, or Things Whichare Seen,1931)

⑽ 各國歷史教科書都是如何描述中國的

1、日本的歷史教科書:看不起近代的中國,非常崇拜古代的中國。
2、美國的歷史教科書觀點中立,非常關注中國的創造發明。
3、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盲目自大,歪曲事實。

閱讀全文

與英國歷史書怎麼寫中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