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
1、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3、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4、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1)辛亥革命背景和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B.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2、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打亂了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在中國建立的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因為隨著中國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國主義的走狗,也就猛烈沖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使帝國主義利用清政府奴役中國人民的美夢徹底破滅。
3、辛亥革命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辛亥革命的暴風驟雨,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壓迫和束縛。在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保護和獎勵工商業的政策、法令鼓舞下,各地相繼出現了各種實業團體,籌資創建工廠,發行實業報刊,設立工業學校。社會迅速掀起創辦實業的熱潮,從而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辛亥革命使中國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促進了中華民族新覺醒。專制君主的打倒,民主思潮的高漲,打破了束縛人們的精神枷索,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精神,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從此民主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5、辛亥革命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發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有利於文化教育的發展;同時還頒布了剪辮、放足等革除各種陋習的法令,對中國社會風俗的演變產生了很大影響。
6、辛亥革命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極大地鼓舞了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亞洲一些國家掀起了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有力地沖擊了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統治。
C.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歷史意義
[編輯本段]背景
變革之道: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一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終於被迫劃上句號。國內部分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明白,不變革便不足以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千載未逢的挑戰。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緒初年)的洋務運動,是一場由清室自發的改革。其重點為改良生產技術,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試圖以興辦工商業來加強中國的國力。然而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再敗於日本,顯示只限於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並未能根本改變中國自北宋以來重文輕武的觀念,19世紀後期迅速強大的德國與日本在社會上卻充斥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養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風氣習慣。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成為維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度。維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勢力發動政變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將政治實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洋務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立憲運動(1895年-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清政府遂於是年(1912年)垮台,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
文化形勢:排滿思潮與民族國家
滿漢種族問題,在清初的文字獄和剃發易服制度的壓制影響之下,到了清中葉的思想中,已經幾乎不成問題。絕大多數的漢人對於統治者為滿人一事已不甚在意。但隨著清朝統治的日漸衰弱,首先在太平天國革命中,漢滿問題開始再度抬頭。到了1890年代以後,排滿思想更是再度大興。明末遺老的著作成為當時人的重要思想資源。例如原本並不著名的王夫之的著作在清末重新被發現,成為當時知識分子們的重要讀物。許多革命人士更是藉反清復明思潮來鼓吹革命,最著名的反清宣傳著作有鄒容的《革命軍》等,對於年輕的革命參與者們造成很大的影響。雖然一些革命家如孫中山在種族革命之外,所強調的是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改革,但清末革命最主要源動力仍是排滿反滿的思潮。推翻滿清後,口號也迅速地從「打倒韃虜」改為「五族共和」,以求統一分崩離析的中國。 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作為史學術語,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 1900年中國因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內部頑固保守勢力也受到嚴重打擊,在改革勢力的呼籲下,慈禧同意開始推行康梁在戊戌變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為清末新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策,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開始興辦新式學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國已經有6萬多所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後,大量以參加科舉謀求官職的傳統文人失去了出路。 此外,清政府於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仿行憲政」,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即立憲運動。其後各省選出了以地方士紳為主要成分的諮議局代表,這些各省的實權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憲,成立責任內閣,但屢為清政府所阻。 正在訓練中的北洋新軍清朝末年,以八旗、漢人綠營為主的舊式軍隊已失去戰鬥力。平定太平天國時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團練武裝。甲午戰爭後,因舊式軍隊已落伍,加上為免兵權旁落,清政府於1901年起決定對陸軍進行全面改革,計劃在全國練新式陸軍36鎮,以取代八旗、綠營及地方的防營。當中北洋新軍6鎮直屬朝廷,由袁世凱所編練的「武衛右軍」擴編。其餘各省亦由地方巡撫、總督負責編練新軍。為了培養新軍的軍官,各地開辦了許多新軍學堂。部分地方的新軍(如張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區)大量起用留學生為軍官;相反,北洋新軍中留學生卻極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組編好的部隊已達整編16鎮和10餘個協、營。 總評:立憲與新政成了催命符。
革命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革命團體 革命的主要組織有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以及後來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除此以外,還有共進會,文學社,同盟會中的丈夫團等。 興中會主要在華南一帶開展活動,光復會在江蘇,浙江,上海一帶開展活動,華興會主要在湖南開展活動,共進會在長江流域開展活動,而後來成立的同盟會是全國革命力量的一個鬆散同盟,同盟會會員還在各地建立了各種同盟會的外圍組織。 革命的領導者主要有孫中山、黃興、宋教仁、蔡元培、趙聲、章炳麟、陶成章等。 政治主張:民族革命VS民主革命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革命者的主要政治主張有推翻滿清統治,恢復漢人江山,建立共和體制等。成立於1894年11月24日的興中會的宗旨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成立於1904年2月15日的華興會的政治主張是「驅逐韃虜,復興中華」。1905年8月20日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其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被認為是民族主義,「創立民國」被認為是民權主義,「平均地權」被認為是民生主義。 但是革命黨在宣傳政治主張時,更多地是宣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內容,這樣能夠煽動起民眾的反滿情緒,更重要地是能最大程度上的團結各種力量。至於清朝覆滅後,採取什麼樣的政治制度,進行什麼樣的社會改革,當時的人都認為等取得成功以後再考慮。 發展歷史陳天華1890年代,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最早主張革命的人多數集中在海外,以留學生、華僑青年為多。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當中由楊衢雲、謝纘泰等為骨乾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英屬香港。而孫中山亦於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為革命籌措經費。二者後來在1895年1月在香港合並,繼續稱之為興中會,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事(史稱「第一次廣州起義」),但並未取得成功。孫、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並被香港當局禁止入境。孫中山於1895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事件成為國際新聞,孫亦因而聞名國際。楊衢雲則在1901年被清吏在香港刺殺。 1900年,華北爆發義和團事件。清朝皇室在事件中的拙劣舉措使其威信大幅下降。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國內的知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自甲午戰爭起,中國派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不少為官費留學。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發行刊物鼓吹民主革命。當中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在日本非常活躍。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1901年,忽有東西各報傳聞清廷欲將廣東割讓予法國,廣東籍留日學生遂請馮斯欒、鄭貫一、李自重、王寵惠、馮自由、梁仲猷諸人發起「廣東獨立協會」,主張廣東省向滿清政府宣告獨立。 1904年,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開戰(日俄戰爭),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中立;皇室內更有人稱滿清的國土「寧贈友邦,不予家奴」,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華興會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最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1904年在長沙成立,成員有黃興、劉揆一、宋教仁等,以湖南青年為主),以及陶成章、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1904年10月在上海成立,蔡元培為會長。成員包括秋瑾、章炳麟等,以江浙青年為主);此外有更多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如江蘇的勵志學會、強國會,四川的公強會,福建的益聞會、漢族獨立會,江西的易知社,安徽的岳王會,廣州的群智社等等。這些革命團體不一定互相隸屬,而且多數帶有地方色彩。但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謀求推翻滿清、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建立類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而要求恢復的江山亦只限以漢人為主的十八省,東北三省、新疆、西藏及內外蒙都被排除。排滿的態度正與中國各地方地下幫會「反清」傳統相通。故此不少革命組織都有藉助秘密會黨的勢力進行革命。例如華興會與哥老會,光復會與青幫,興中會與三合會皆有密切關系;而孫中山亦為洪門致公堂的會員。 孫中山在1905年夏,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並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在《民報》(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易名為《民報》)上闡述了這一觀點。同盟會積極宣傳他們的思想,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主張保皇、由康有為、梁啟超執筆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同盟會在1907年雖曾一度再次分裂(孫中山因未經眾議收受日本政府資助,自光復會退出。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於南洋另組總部;黃興則繼續支持孫中山), 但在革命中仍起極為重要的作用。 1906年2月,日知會在武昌召開成立大會,由劉靜庵主持。到會的還有孫武、張難先、何季達、馮牧民等百餘人。後來日知會成為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 1906年起,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神交社、匡社等文學團體,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 1907年7月,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劉揆一、焦達峰、張伯祥、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幾乎相同,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共進會是孫武,湖北共進會會長武昌起義的領導組織之一。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推舉蔣翊武為社長,詹大悲為文書部長,劉復基為評議部長。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旨在通過滲透到新軍中,掌握武裝。文學社是領導武昌起義的另一個領導組織。 階層和群體 支持革命的力量有很多,包括留洋回國的學生及知識分子、會黨群眾、海外華僑、新軍、農民、遊民、外國人等。 新興知識階層以留洋學生和新式學堂學生為主體。科舉制度廢除後,清政府興辦新學並鼓勵留學,很多年輕士子或進入新式學堂,或留洋學習。在陶成章的倡導下,很多士子捐官學軍,到日本學習軍事,如徐錫麟等。 1900年代,中國出現了留日熱潮,辛亥革命前留日學生已經累計萬人多,在日本留學生周圍,集結了一大批反清中堅力量。 1908年起,革命黨人將發動群眾起義的重點轉向新軍。革命黨人在新軍內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向士兵進行革命的宣傳。由於科舉制度被廢除,許多青年知識分子投入當時興辦的新軍當兵,成為新軍中的有生力量。文學社社長蔣翊武和許多骨幹如劉堯澄(劉復基)、詹大悲、王憲章、張廷輔、蔡大輔、王文錦都是投營當兵的青年。 後來組織武昌起義的文學社、共進會很早就同新軍建立了聯系。 除了中國人及華僑外,支持及參與辛亥革命的還有部分外國人;當中以日本人對中國革命的參與最為積極。不少革命組織都是在日本成立和運作;而中國同盟會亦是在支持革命的日本人撮合下在東京成立,部分日本人更加入同盟會成為會員(甚至包括日本社會思想大家北一輝,後於日本二二六事件後被判死刑)。在多次革命起義中都有日本人直接參與,部分更在起義過程中犧牲。 宣統三年(1911年)5月所成立的內閣竟然是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13名內閣成員中有8名是滿族其中還有5名是皇族,該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這樣的結果更使立憲派人士大為失望。也因此種下在武昌起義之後,各省士紳由支持立憲轉而附和並支持革命。
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D. 辛亥革命的背景內容及意義
背景變革之道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 1840年發生的鴉片戰爭,一般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中國長期的閉關自守終於被迫劃上句號。國內部分官員及知識分子開始明白,不變革便不足以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千載未逢的挑戰。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緒初年)的 皇族內閣部分成員洋務運動,是一場由清室自發的改革。其重點為改良生產技術,透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試圖以興辦工商業來加強中國的國力。然而中國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再敗於日本,顯示只限於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並未能根本改變中國自北宋以來重文輕武的觀念,19世紀後期迅速強大的德國與日本在社會上卻充斥濃厚的軍國主義色彩,養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風氣習慣。 自1895年的公車上書,在知識分子中普遍出現要求更深層的改革。當中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成為維新派,主張在體制內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國,在皇權之下大幅改變政治及社會制度。維新得到光緒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開展戊戌變法。但是進行103天以後,因清室內保守勢力發動政變而告流產。部分維新人物流亡海外後,主張繼續維持皇室;實行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將政治實權逐漸交出至民選政府,主張這種變革方法的當時被稱為「保皇黨」或「立憲派」。 此外,清政府於1906年9月1日宣布「預備仿行憲政」,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即立憲運動。其後各省選出了以地方士紳為主要成分的諮議局代表,這些各省的實權人物,要求清政府加速推行制憲,成立責任內閣,但屢為清政府所阻。 立憲運動是中國清朝政府繼自強運動(洋務運動、1861年-1895年)、維新運動(1895年-1898年)之後推動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成員名單中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立憲派、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清政府遂於是年(1912年)垮台,中華民國就此誕生。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的作用,孫中山曾經用這樣一句言語表達:華僑是革命之母。意義首先,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歷史照片(18張) 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近代長達270多年的腐敗屈辱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前後的一系列事件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與地方關系等都起到了關鍵的影響,對中國的外交,中國的邊防形勢都有重大影響。辛亥革命後,南北議和後,產生的北洋政府,在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條約和提高國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在亞洲的歷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轉折。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辛亥革命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
E. 簡述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3.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4.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5)辛亥革命背景和歷史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背景
1.民族危機:列強以華治華,加緊資本輸出,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統治: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反動賣國的本質日益暴露,促進了人民覺醒。
3.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4.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並登上了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 。
5.思想基礎: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傳播,震撼著中國思想界,並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與民主思潮廣泛傳播的同時,國內外出現許多革命團體。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和光復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辛亥革命失敗原因
1.革命綱領具有模糊性,最終導致革命主體的復雜性。以同盟會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甚至幻想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見《告各友邦書》)。同時,他們將所有矛頭直指滿清王朝,而忽略了力量同樣強大的漢族舊官僚、舊軍官,使他們也混入革命陣營。如武昌首義後革命黨人竟然推舉反對革命黎元洪出任都督,這無異於養虎為患。陽夏之役後,革命黨人與黎元洪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逐漸顛倒,後來,黎元洪竊取實權。最終,大權被袁世凱收攬。
2.此次革命在後期脫離了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的農民群眾。馬克思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恰恰忽略了這一點。正如周錫瑞教授所言:「賦予辛亥革命以生命力的思想觀念,曾經認為,推翻滿清,建立民主共和政府,20世紀中國的一切弊端痼疾就可以迅速治療矯正。這種信念曾創造了對於革命幾乎是普遍的支持。而在1912-1913年的過程中,對於反滿革命和共和政府那種魔術般靈驗的信念,開始淡薄起來了。對於農民,革命除了帶來一個紳士和官僚更緊密聯合、以維護上流階級利益的新政權外,其餘一無所有。」
3.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團結一切革命力量。從革命政黨內部來說,成分復雜、派系繁多、矛盾尖銳。如陽夏之役後,江浙聯軍攻克南京,革命中心有東移之勢,此後,南北議和在上海舉行,臨時政府的籌備工作在滬寧一帶展開。而這使得一些自居「首義之功」的湖北黨人大為不滿,孫武等人甚至從此屈從黎元洪。而上海方面光復會的章太炎等人早與同盟會交惡,所以也對黎元洪大加贊助。而這兩個集團卻忽略了共同的敵人——袁世凱。此後,袁世凱得以安全地在一旁坐收漁翁之利。
F. 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一、背景
1、民族危機:列強以華治華,加緊資本輸出,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帝國主義各國侵略的進一步加深,中國淪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劇,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對外妥協投降,對內橫征暴斂,促使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統治: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反動賣國的本質日益暴露,促進了人民覺醒。
3、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
4、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並登上了歷史舞台.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
5、思想基礎: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傳播,震撼著中國思想界,並推動民主革命運動的到來與民主思潮廣泛傳播的同時,國內外出現許多革命團體。
影響較大的有興中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和光復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政治綱領,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二、影響
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意識的積聚,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空前高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
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思想,他們通過宣傳天賦人權的學說,使人民能理直氣壯地爭取民權;通過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使人們了解「自由、平等」的涵義;通過介紹西方政黨制度,倡導發揮新型政黨的作用。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
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武漢地區的軍事遭到挫折,但武昌起義造成的革命形勢是反動力量無法扭轉的。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
三、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G. 簡述辛亥革命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意義如下: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國反動統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給人民帶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
辛亥革命的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迅速的發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預備立憲」,在客觀上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准備了一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