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周不是奴隸制社會嗎
殷商、西周是「奴隸社會」嗎?
——百日談古之六十
自秦始皇開始至辛亥革命的這段中國歷史時期,應被稱為(中國式的、典型的、中央集權的)皇權專制社會。此以前,則是母系社會的晚期(……殷商、西周時期)或皇權前的准備時期(或過渡時期——春秋和戰國時期)。
奇怪的是,我們的歷史學家們,把殷商和西周定為「奴隸社會」,這是引用國外歷史學劃分方法到中國後引起的水土不符的結果,也是依樣畫葫蘆不負責任的鸚鵡學舌而帶來的弊病。
殷商時期之從事勞動生產者(我國主要是農業勞動))並非奴隸,已為眾所公認。殷商之後的西周雖然有分封土地建立邦國(封建)的行為,然而生存生活在底層的主要勞動生產者只能是農夫(西周康王時的《大盂鼎》的銘文中,指此種成員為「夫」,實為初始的中國農民),自不待言。西周之農夫或許可以說是世界各國古代社會普遍存在而類似於「農奴」的人,然而他們與西亞巴比倫、古代希臘、古代羅馬存在之奴隸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西周之農夫所具有的四個特點,為國外奴隸所沒有。
2.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社會嗎
中國的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時起,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時止.經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四個階段.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崩潰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葵丘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志著分封制崩潰.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結束.所以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末期.總的說來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
3.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最早廢除了奴隸制度
戰國時期的魏國最早廢除了奴隸制度。
秦朝漢朝以後就不是奴隸制度的社會了,但封建社會形成一種類似奴隸制的賤民制度,完全廢止是清朝雍正年間結束的。
中國的奴隸有很多種類,成因也很不相同,中國奴隸制是從夏朝開始,歷經商朝、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已逐步消亡,到秦朝、漢朝奴隸制徹底被封建制度所代替。漢唐時期,在法律上有明確的良賤之分,元代,由於蒙古族本身實行奴隸制,所以官奴盛行。
(3)哪個歷史時期不是奴隸制社會擴展閱讀:
秦漢之後的奴隸制時期:
1、金國(1115—1234):遼國和北宋,都被金國滅亡,隨後北方大地就陷入了黑暗。金國後來進行了漢化,但依然不能改變其部落制度的色彩。所謂部落制度,其實就是一種落後的奴隸制。教科書上說,金國制度開始是奴隸制,最後走向單一漢法制度,即便金國後期,奴隸制的影子還很多。
2、元朝(1271—1368):元朝統治實行領主分封制、工奴制,典型的奴隸社會特徵!客觀的說,元朝「驅口」即奴隸,非常普遍,元朝的「人市」規模非常大!在元朝時期,一個中等官員就可能有人上百個奴隸,一個奴隸主的奴隸往往成千上萬,忽必烈寵臣阿合馬就有七千多個驅口。
3、清朝(1644—1912):從歷史現實來看,清朝的確是一個奴隸制王朝,關於這一點,有這幾個關鍵詞值得一提:包衣;掠奴戰爭;買賣漢人;清初六大惡政。康熙22年規定:「旗下官兵,須用奴僕,除直隸各省大小文武官員及駐防將軍、副都統,不準買所屬之民外,其餘仍照舊買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奴隸
4. 商朝 是奴隸社會嗎
商朝是奴隸社會。
根據馬克思歷史理論,夏、商、周三代被定性為奴隸社會。
奴隸社會是馬克思主義五大社會形態之一。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石器的發展,金屬工具的出現,以及生產進一步發展,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
社會產品除維持人們的生活必需以外,開始有了剩餘。剩餘產品的出現,一方面為一部分人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文化科學活動提供了可能,從而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私有制的產生准備了條件。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社會產生。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和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社會形態即為奴隸社會。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 ,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殷墟的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
5. 哪個朝代不屬於奴隸社會
清朝,明朝,唐朝,宋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6.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五個社會階段,那到底有無奴隸社會呢
奴隸社會是馬克思主義五大社會形態之一。奴隸被視為奴隸主的財產,可以自由買賣;奴隸主可強迫奴隸工作,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和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社會形態即為奴隸社會。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
7. 哪個朝代不是奴隸制
秦朝以前,夏商周都是奴隸制。經過春秋戰國後,建立秦朝,進入封建社會
8. 話說中國是什麼時候廢除奴隸制的
這個問題本身不太嚴謹,難以准確回答。因為歷朝歷代的律法是不一樣的,奴隸制死而復生也是不一次兩次。奴隸制在戰國春秋時期已經接近消亡,到秦漢時期徹底被封建制度取代。雖然表面上奴隸制是消亡了(奴隸買賣已經基本沒有了),但是奴隸制影子依舊是存在的,官員地主富農對於其管轄的農戶或者僱傭的仆從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真正意義上由官方頒布法律禁止人口買賣的是在宋朝,這也是中國歷史最早的官方正式廢除奴隸制的時間,但是奴隸制的影響還在,私屬奴隸被禁止官屬奴隸依舊還是有的。到了元朝後,蒙古族本身就實行奴隸制奴隸制死而復生。明朝後奴隸制又被廢除,清朝初期再次實行奴隸制即賤民制度(僅針對漢人),到了康熙年間奴隸制逐步消亡,雍正年間廢除賤民制度。當這些其實都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徹底廢除奴隸制,法律層面上的奴隸被禁止了,但是社會背景下的奴隸制的影子一直伴隨著封建制度寄生。要說真正意義上徹底廢除奴隸制還是在1910年清廷下諭頒布《欽定大清刑律》,才徹底取締奴隸制度。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千年的人口買賣制度被徹底禁止,主奴名義在法律上絕對成為非法。但是奴隸制的根深蒂固影響依舊存在,直至建國之後才逐步消,但是哪怕現在依舊有著極少數落後地區還有著童養媳存在(這本身就是一種奴隸制變種)。
9. 夏商周時期,中國社會是奴隸制還是封建社會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便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於是有人將秦國之前的夏商周,歸納為奴隸社會。其實奴隸社會並不是我國提出來的,而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解釋。所謂奴隸社會就是剝削人的社會勞動,將奴隸視為個人財產,可以自由買賣。但其實在我國的夏商周時期,並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因此夏商周時期不是奴隸制度,而是氏族制度後直接發展成為氏族封建制度。
三、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奴隸社會的說法只是馬克思套用了西方的發展歷程而提出來的,但是因為我國歷史發展具有獨一無二性,所以他也提出了亞細亞的生產方式,來對他不熟悉領域進行補充交代。將其放在自己的理論之外。
10. 《封神榜》裡面描寫的商朝和西周為什麼不是奴隸社會
首先商周時期具體是不是奴隸制社會到目前為止在歷史界尚未定論;其次《封神榜》中沒有說商周是奴隸制社會,但也沒有說不是,因為在《封神榜》中壓根就沒有在社會制度方面進行描述。按照奴隸制社會的標准來看,商周時期明顯不太符合奴隸制的標准,
綜合而言,《封神榜》中的商周時代背景要麼是作者故意忽視了,要麼就是影視片中導演給忽視了,所以沒有體現出來。更何況,這個時期究竟是否是真正的奴隸制社會,還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