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朝貞觀之治有幾年
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有名的治世,因年號「貞觀」(627—649),故有此稱。貞觀之治是一個時代,他開創的人是唐太宗,他的年號是貞觀,因此得名,但是唐太宗死去貞觀之治沒有結束,到700盛世結束轉衰才結束的!
② 各位大神,求解,歷史上『貞觀之治』是在哪一年起到了什麼作用是誰說的
(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③ 貞觀元年至現在有多少年
公元627年。距今1389年
貞觀(627年正月—649年十二月)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共23年。唐太宗勵精圖治開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在位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期間爆發了唐與突厥的戰爭、唐滅薛延陀之戰、唐太宗對西域諸國的戰爭、唐擊吐谷渾之戰、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等對外戰爭。
④ 貞觀之治是公元多少年具今多少年
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成為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他以貞觀為年號,至今有1382年的歷史.
⑤ 貞觀之治的歷史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進諫的官員不下35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諫前後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選拔,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太宗認為只有選用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達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賢若渴,曾先後5次頒布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范圍和人數,以便使更多的人才顯露出來。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貞觀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正是這些棟梁之才,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編輯本段法治天下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准。」作為一位萬人之上的君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後,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太宗又反復思考,慎之又慎。他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封建社會法制的最高標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樣,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編輯本段強盛王朝
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強盛王朝,強盛的標志不外乎國富兵強和民豐物阜,在深層文明(主要指制度和文化遺產)上作出突出建樹的有貞觀王朝。正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的基礎,武則天才能做到「政啟開元」,從而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開元盛世的富庶有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為證。與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相適應,唐王朝的國際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對外戰爭取得連綿的勝利,連續百餘年保持連續不斷的進攻態勢,疆土極度擴張,朝鮮、漠北、西域的遼闊疆土相繼並入中國的版圖,西部疆土直達鹹海東岸的石國(中亞細亞塔什干城)。除了這些人所共知的豐碩成果外,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在當時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幾條文明成果使大漢民族成為當時已知世界最最優秀的民族。 貞觀年間,農民佔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那時候,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歷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使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開創了大運河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促成了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利在當時,功在千秋。 3、唐太宗引隋之苛政為戒,調整統治政策,糾正前朝之弊端,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唐太宗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善於用人,勇於納諫,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他的個人作用也是「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⑥ 貞觀之治持續多少年啊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於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⑦ 貞觀之治歷時多久
23年貞觀(627-649年)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由於他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征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濕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里住了很久。
貞觀之初,在唐太宗的帶領下,全國上下一心,經濟很快得到了好轉。到了貞觀八九年,牛馬遍野,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昇平景象。
影響:以貞觀之治為啟,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
⑧ 貞觀之制一有多少年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的時期 一共有23年的時間
⑨ 貞觀之治發生在什麼時期有哪些歷史意義
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