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閘北區的經濟
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5.73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56.4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29.30億元。全年完成區級增加值99.45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7.59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全年財政收入91.66億元。
2011年生產性服務業、商業商貿服務業、交通物流服務業、房產建築業實現區級稅收50.64億元,占區級財政收入比重達到84.4%。招商引資成效顯著。五年累計引進內資418.19億元,年均增長19.3%;累計引進合同外資23.48億美元,年均增長14.6%。引進科勒、村田、TESCO、淡水河谷等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經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3家。街鎮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街道鎮實現區級稅收12.24億元,占區級財政收入比重達到20.4%,5個街道鎮實現區級稅收超億元。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2011年科技企業實現區級稅收10.92億元,同比增長29.5%。從2006年開始,全區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累計完成增加值514.22億元,年均增長12.4%,其中2011年完成增加值129.84億元,比2006年增長79.2%;累計實現區財政總收入511.75億元,年均增長19.9%,其中區級財政收入206.41億元,年均增長17.6%。
2011年完成區級財政收入60.01億元。 境內手工業歷史久遠,尤以棉布著稱。近代工業始見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租界地區意商絲廠。清光緒七年(1881年),華商投資10萬兩銀,創辦上海第一家民族機器繅絲廠公和永繅絲廠,產品暢銷國內外。光緒三十三年,商務印書館設新址於寶山路。清宣統三年(1911年),閘北水電公司建於叉袋角,為滬上第一家由中國人所辦的水電廠。民國2年(1913年),福新機器麵粉廠投產。由於閘北系華界地區,且水陸交通便捷,地廣價廉,辛亥革命後,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民國15年,境內繅絲、制茶、日用化學品、玻璃、搪瓷製品、印刷、機器製造等近代工業工廠增至300餘家,時被人稱為「華界工廠發源之大本營」。民國21年一二八日軍入侵上海時,境內華界工廠僅向上海社會局登記被毀達841家。戰後有所恢復,至民國25年,境內有工廠574家。民國26年,日軍再次侵滬,境內華界地區工廠基本被毀。抗日戰爭勝利後,工業復甦緩慢,且多數為小工場、小作坊。至民國36年,境內約有大小工廠174家。至解放前夕,稍有規模的工廠僅有41家。
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官僚資本企業3家,同時扶持私營、合作工廠發展。1951年,境內有工廠580家(其中私營569家),資本401.7億元(舊人民幣),大都為小廠。解放初至1957年,一批輕工、化工工廠遷入境內和田路附近,形成以化工、儀表為主的「和田工業區」,為上海解放後全市早期工業小區之一。1956年對私改造完成後,經裁並組合,工廠規模擴大,技術更新,生產發展。1957年底,境內規模較大的市屬工廠有97家,固定資產原值5363.73萬元,為1951年12倍,工業總產值1.63億元,利稅3837.13萬元。
1958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為境內工業轉折性發展時期。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在境內彭越浦地區,闢建以機電工業為主的彭浦工業區,佔地5.5平方公里,先後從外區遷入的有上海冶金通用機械廠(今彭浦機器廠)、上海華通開關廠等7家機電工業大型骨幹企業及一批中小型工廠。「大躍進」中,區內其他地區發展也甚顯著,志成興鋼鐵製品廠「一把鉗子鬧革命」事跡聞名全市。聯華帶鋼廠「七天鬧革命」實現軋鋼半自動化成果,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肯定。精業機器廠(今上海壓縮機廠)小設備加工大部件「小猴騎大象」創舉,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表揚。期間,解放婦女勞動力,組成里弄生產組289個,1960年增至795個。至1960年末,彭浦工業區有大型工廠12家,職工1.7萬餘人,工業總產值2.58億元,佔全區24%。1963年,區手工業局成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幾經調整,組成街道工廠58家,生產組316個。市(部)屬工廠致力於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製成屬國內首創產品20餘項,並有機電、紡機、染織、搪瓷製品等產品批量出口。至1965年,工廠增至175家(不含街道工廠),工業總產值8.23億元,利稅2.33億元,固定資產原值3.38億元,分別比1957年增加4.05倍、5.07倍和5.30倍。
「文化大革命」初期,境內工業生產受到影響,1970年後,稍有好轉。1974~1975年批判所謂「唯生產力論」,生產又遭破壞。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生產開始回升,許多工廠產品升級換代,市場擴大,出口有所增加。1977年,區手工業局撤銷,31家街道工廠劃歸市有關工業局管理。1978年,建立區集體事業管理局,在原生產組基礎上又組建成一批街道工廠。至1979年,境內市(部)屬工廠增至207家,工業總產值25.85億元,利稅7.59億元,固定資產原值9.01億元,分別比1965年增加2.14倍、2.26倍和1.67倍,出口產值1.92億元。1980年,區屬集管工業有工廠145家,工業總產值8621.68萬元,利稅3153.66萬元。
在改革開放中,境內市(部)屬工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自主權擴大,技術進步加快,先後製成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新產品46項,獲國家質量金質獎、銀質獎產品32個,並涌現一批諸如「水仙牌」洗衣機等名牌產品,出口創匯企業由1979年26家,增至1993年90家。1993年,區市(部)屬工廠249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4家),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原值、出口產值分別比1979年增加2.42倍、3.16倍和3.69倍。
區屬集管工業經過調整、整頓、改組,至1984年,有工廠148家。1988年,在深化改革中組成4個行業性公司,經濟效益提高。1993年,區集管工業工廠增至155家,工業總產值6.29億元(不變價。下同),出口產值1.47億元,分別比1984年的1.7億元與0.14億元增加2.7倍和9.5倍。區屬其他系統工業有工廠468家,另有私營工廠32家。鄉辦工廠舒樂襯衫廠發展成為跨國舒樂時裝集團公司。商辦、街道、校辦工業某些工廠產品在全市、乃至全國有一定知名度。
1984年,為加快地區工業改造和結構調整,投資1.44億元,於江場西路闢建「走馬塘工業小區」,後擴展為佔地120公頃,改名「市北工業新區」,吸引各方客商投資建廠。1993年,批准立項三資項目8個,總投資2245萬美元。
境內工業百餘年來,歷經發端、興起、破壞、恢復、發展,今已成為上海主要老工業區之一。至1993年,境內有工廠904家,其中國營285家佔31.5%,集體533家佔59%,「三資」企業53家佔5.9%、私營32家佔3.5%、跨國企業1家佔0.1%,職工19.76萬人(不含私營。下同),固定資產原值40.59億元。區內市(部)屬及區屬工業企業總產值103.39億元,利稅6.84億元,出口創匯5.29億元人民幣和7427.5萬美元。 19世紀末20世紀初,境內工商業興起。清宣統三年(1911年)設閘北自治公所徵收地方稅。民國元年(1912年)後,稅捐由閘北市政廳、閘北工巡捐分局等稽徵。20年代末,工商業日趨興旺,稅捐甚多,由國民政府財政部、上海特別市稅務機構稽徵。一二八、八一三日軍兩次入侵上海,境內華界工商業大都被毀,稅捐銳減。抗日戰爭勝利後,境內工商業稍有恢復,卻多為小廠、小店、小作坊及攤販,稅捐甚少。
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稅務局閘北區、北站區分局,實施復稅制,從區內中、小企業攤販眾多和地處陸上北大門特點出發,加強納稅戶組織領導和對鐵路上海北站地區稅務稽徵。1952年8月,閘北、北站兩區設財政科,管理區屬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財務。稅務機構在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中發揮管理監督作用,以保證國家稅收收入。1956年2月,閘北、北站兩區合並為閘北區。1956年公私合營後,經濟所有制趨於單一,稅制簡化簡並,為貫徹「發展經濟,保障供給」財經工作總方針,區財政局以百分之九十精力用於促產增收。是年,財政收入達4105萬元,為1950年的8.27倍。1958年,彭浦工業區建立,市、部屬大中型企業利、稅劃歸區稅務局稽徵管理,稅源大增。11月,區財政、稅務機構合並成立閘北區財政局。1960年,財政收入高達7.34億元,為歷史之最。1962年9月,恢復區稅務分局,區人民政府再設財政科,撤銷區財政局。1965年,市、部屬企業利稅劃歸市稅務局征管,區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當年財政收入不足上年度的11%。
「文化大革命」期間,稅收稽徵管理機構撤並,工作削弱。1968年2月,成立上海市閘北區稅務分局革命委員會。1968年7月,區財政科和區稅務分局再次合並。197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閘北區辦事處與財稅機構合並,成立閘北區財政局革命委員會。1978年1月,銀行機構和區財政局分開。11月,區稅務分局對外掛牌,對內財政、稅務一套班子。1979年以前,財政管理實行統收統支體制,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市下撥。1979年起,市對區預算收支採取「收入上交,支出由市安排,另給機動財力」體制。1983年起,實行兩步利改稅,逐步恢復原有稅種和開征一批新稅種。1988年,實行「核定收支基數,前三年遞增包幹上交,後兩年增收分成」體制,市對區進一步放權。1991年7月,財政、稅務機構分開,建立上海市閘北區財政局、上海市稅務局閘北區分局。財、稅兩局分設後,組織大檢查,開源節流,制訂一系列「放水養魚」培植財源措施,培訓企事業財會人員,開展咨詢服務。隨著市、區兩級管理體制實施,區政管理力度增強,財稅地位、作用日益明顯。財政收入日益增加,區財政對各項事業資金投入亦逐年增多,推動全區社會發展。1993年財政收入4.56億元,比1978年8309萬元增加4.49倍,其中,稅收佔98.74%。財政支出2.89億元,其中,文教衛生經費支出1.24億元,占總支出42.91%,為區中、小學教育水平及教育若干方面進入全市先進行列或列為全國先進提供較多經費;並為改建、新建、擴建區內一批衛生、體育設施,加快住宅建設,興建和改善區內市政設施等方面提供更多資金。
1950~1993年,全區財政收入65.97億元,支出15.26億元。
㈡ 上海的歷史
http://..com/question/429328.html?fr=qrl3
㈢ 請教下上海行政區域劃分的歷史
1949年-1957年 上海市 市區:黃浦區、老閘區、邑廟區、蓬萊區、泰山區、盧家灣區、常熟區、徐家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新成區、江寧區、北站區、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榆林區、楊樹浦區;郊區:新市街區、江灣區、吳淞區、大場區、新涇區、龍華區、楊思區、洋涇區、高橋區、真如區 江蘇省 上海縣、寶山縣、嘉定縣、松江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1958年-1959年 上海市:黃浦區、邑廟區、蓬萊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普陀區、閘北區、新成區、江寧區、虹口區、提籃橋區、榆林區、楊浦區;浦東縣、上海縣、寶山縣、嘉定縣、松江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1960年-1963年 上海市: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閔行區、吳淞區;上海縣、寶山縣、嘉定縣、松江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1964年-1987年 上海市: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上海縣、寶山縣、嘉定縣、松江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1988年-1991年 上海市: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楊浦區、閔行區、寶山區;上海縣、嘉定縣、松江縣、川沙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1992年-1996年 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嘉定區、楊浦區、閔行區、寶山區;松江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青浦縣、崇明縣
1996年-1998年 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嘉定區、楊浦區、閔行區、寶山區、金山區、松江區;南匯縣、奉賢縣、青浦縣、崇明縣
1999年-2000年 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浦區、南市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嘉定區、楊浦區、閔行區、寶山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南匯縣、奉賢縣、崇明縣
1999年至今 上海市:浦東新區、黃浦區、盧灣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閘北區、虹口區、嘉定區、楊浦區、閔行區、寶山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南匯區、奉賢區;崇明縣
㈣ 誰能告訴我關於上海閘北寶華寺的詳細歷史
一座具有宋代江南建築風格的寺院——寶華寺,現矗立於閘北城區內,成為閘北廣大佛教信徒敬香禮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為閘北平添了一道神秘庄嚴的風景線。
寶華寺,原座落於上海市閘北區彭浦鎮少年村路南側。創建了南宋咸淳年間,到了本世紀初,寶華寺中的殿宇早已坍毀。僅存西偏禪房數椽及寺基。1921年,上海惠生慈善社施資重建寶華寺,為此還置田近百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寺院的殿後新造一個「訴然亭」,並為寺院配造了放生池和放生場;同時設立了惠濟醫院、養老院、惠生助產學校分校、昌明小學等社會慈善教育機構。但是,道場卻在1937年的 "八。一三"中,被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火毀壞,在這場兵罹中。寶華寺僅存大殿。抗戰勝利後,當時主持上海臨時聯合救濟會總幹事的趙朴老和陸梅僧等居士,在寶華寺的廢墟上創辦上海 "少年村"。少年村以佛教慈悲世的精神為本,以收容,教育流浪兒童為任務,以培養造就民族有用之才為宗旨。少年村的主要負責人是趙朴老。同時,得到了宋慶齡女士以及由她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的大量援助和支持。1951年4月,少年村由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分會接管,並入上海兒童福利會。
改革開放以來,原寶華寺所在地的上海市閘北區彭浦鎮地區,已成為本市一個規模頗舉的居民住宅區。隨著國家落實宗教政策、閘北區根據該地區廣大佛教信徒的意願。決定將有悠久歷史和良好濟世傳統的寶華寺予以恢復,2001年6月16日,寶華寺舉行了隆重的寺院建設的奠基典禮,隨著第一根樁子打入的土地,寶華寺在原來傳統的基礎上,被注入了新時代的活力。
地 址: 高平路1000號
㈤ 上海市閘北區有什麼歷史名人啊
馬永貞
馬永貞,山東省臨清州邱縣(今屬河北)陳村人,回族,精於武術,力大無比。學藝成功後經常欺負自己的妹妹馬素貞,因為這個原因馬素貞練武練的更勤奮了。馬永貞因為不願意在家種田,想漫遊天下開闊眼界,而他妹妹素貞不願意讓他哥哥離開家鄉,極力勸阻他,馬永貞聽了不以為然,居然在半夜裡偷偷爬起來的離家出走了。馬永貞的功夫,在江湖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只是這人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太驕傲了。
馬永貞離家以後,不懂得待人接物、禮讓他人,到處設擺擂台,張貼對聯對自己自吹自擂,上聯:「拳打南北二京」,下聯:「腳踢五湖四海」,別人誰也沒這么大口氣的。馬永貞的站樁功夫,雖然比不上他妹妹素貞的「泰山之穩,九鼎之重」的境界,但是比起近代一般的武術家,則強上百倍。馬永貞路過浙江時,有一位嘉興的老人慕名拜訪他,這位老人精通少林七十二絕技里的「玉帶功」,能抱千斤的重物。馬永貞對老人招待的很好,喝酒喝過幾巡以後,起來換衣服,身上穿上雞皮扎袖英雄襖,腳上穿青緞快靴,腦袋上戴了一頂青色的毛帽子,請老人到室外較量武藝。老人出來以後,馬永貞找了一根大約三丈長、兩百斤重的鐵鏈,鐵鏈兩頭各有一個大鐵環,永貞把大拇指翹起來,套在了鐵環里,然後請老人也照他這么做,倆人再面對面站樁,互相拖拽。老人不甘示弱,依話照辦,互相拖了大概半個小時,雖然老人能力抱千斤,可是畢竟年老力衰了,腿部稍微有點鬆懈,被馬永貞拖過來了,老人很羞愧的走了。
後來,馬永貞到了揚州擺設擂台,比武三天,揚州的武術家沒有一個能打敗他的,結果馬永貞年輕氣盛的自誇說:「我是『打遍揚州無敵手』」,結果這句話惹怒了隱居在揚州的一個叫「倉耳子」的隱士。倉耳子這個人,是個奇人,身負絕技,因為馬永貞實在是太狂妄了,為了懲戒一下他,讓他知道韜光養晦的道理,就先跑去鎮江等他。馬永貞見自己自誇完三天了還是沒有對手,得意到了極點,抵達了鎮江。到了鎮江以後,有一個老人看見他向他問道:「您就是打遍揚州無敵手的山東馬永貞吧?」馬永貞很輕蔑的看了他一眼,說:「我就是啊,你是誰啊?」,老人答道:「我是揚州的倉耳子,想和您比劃比劃,您願意嗎?」馬永貞說:「當然可以了。」倉耳子就請馬永貞牽河裡的貨船,馬永貞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抬頭看了一下貨船大概裝載了約十萬斤的貨物,船的纜繩都是鐵鏈的,離岸大概還有三丈的距離。馬永貞覺得這算什麼啊,於是彎腰就把纜繩抓住了,使足了勁拽,船紋絲沒動,馬永貞非常的羞愧。倉耳子順手接過纜繩,反手拽它,船隨著水的波紋前進了,馬永貞大驚失色,非常惶恐的渡江跑了。
後來馬永貞到了上海,把以前的這點事都忘干凈了,又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了,依舊蔑視天下人。到後來他和上海的地痞白癩痢結上仇了,每次都把白癩痢給打敗。白癩痢知道憑自己的本事是怎麼也打不過他了,乾脆實施了暗殺,約請了斧頭幫把馬永貞暗殺在了一洞天。
㈥ 上海閘北屬哪個區
就屬於上海閘北區
㈦ 上海閘北屬於哪個區
截至2019年,上海閘北屬於靜安區。
閘北區地處上海市中心區北部。東與虹口區、寶山區為鄰,西與普陀區、寶山區毗連,南隔蘇州河與黃浦區、靜安兩區相望,北與寶山區接壤。全境南北長約10千米,總面積29.19平方千米。
境內有宋教仁墓、吳昌碩故居、上海總工會舊址、「四一二」慘案群眾流血犧牲地、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等遺址及紀念地。
2015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靜安區與閘北區撤二建一,建設新「靜安區」。
(7)閘北區的歷史哪裡查擴展閱讀
閘北的歷史沿革: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靜安區境地分屬第十區、十一區、十二區、十四區、十五區。1947年,第十四區稱閘北區、第十五區稱北站區。1949年5月30日,市軍管會接管靜安區,一度將區名改為靜安寺區,1950年6月28日,復改稱靜安區。
解放初期,境域分屬靜安、新城、江寧、閘北、北站區。1956年,上海市區調整,靜安區建制撤銷,以富民路、常德路為界,東境劃歸新城區,西境並入長寧區,閘北、北站兩區合並成閘北區。
1960年1月,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新成區、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寧區全部、長寧區鎮寧路以東部分合並重建靜安區。
2015年1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
㈧ 上海的歷史和演變簡單概括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
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民國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
民國十五年(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
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
解放(1949年5月27日)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
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8)閘北區的歷史哪裡查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
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歷史沿革
㈨ 上海市閘北區自來水和燃氣繳費賬戶如何查詢
可以登陸付費通網站(https://www.shfft.com/),進入「水電煤」頁面,輸入戶號/用戶編號,即可查詢
㈩ 紅色閘北區
閘北區寶山路街道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和中國工人運動重要所在地。
1927年4月13日,工人群眾在寶山路遊行示威,遭國民政府軍瘋狂屠殺。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zabei/node70286/index.html查閘北區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