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評論一個歷史人物應該怎樣評論
不單一!歷史人物的評價歷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所接受的也不過是大多數人人能認同的觀點。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比如,曹操,人說他是奸雄,也有人說他是梟雄;再比如秦始皇,我們知道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的人,但是狹隘意義講,在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上,他卻焚書坑儒;
立場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是不同的。凡事都有陰陽兩面的。不能以一論定的。
B. 岳飛文天祥是怎樣被炒作成民族英雄的
岳飛的品格我是很欽佩的,他也確實算得上是位英雄,但是要把他拔高到民族英雄的地位,我認為是不符合歷史真相的,這很大程度上是歷朝歷代出於政治需要炒作的結果。岳飛的這種情況,跟歷史上的另外一個著名將領很相似,那就是關羽,當然關羽並不是被定位為民族英雄來炒作的,而是定位為忠義的化身來炒作的,下面我們就來對照著看一下。
首先,岳飛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對他的評價並不高,《宋史》上雖然對他頗多美化的地方,但是我們仍然看得出來,岳飛在當時的地位也不過就是所謂「四大將」中的之一,其他韓世忠,張俊,劉琦,抗金功績都不輸於他,更不說前還有宗澤(金人稱之為宗爺爺的),後有虞允文(這人是個儒生)等人,虞允文立下的戰功,甚至連四大將之一的劉琦都說「朝廷養了我們這些武將幾十年,誰都沒有顯出什麼大本事出來,反倒是你這個文官立下了大功。」
現在大家都在爭議岳飛抗金到底是反抗外族侵略還是屬於內戰,但是我們大家心裡都清楚,不管我們自欺欺人地說什麼「中華民族」也好,「中國人」也好,我們宣揚的所謂的中國人的歷史觀,其實就是漢族的歷史觀,這沒什麼可懷疑的,因為歷史上漢人也多次侵略周邊少數民族,但是我們的歷史書上是從來不會去宣揚那些少數民族反抗漢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也不敢宣揚,不然不是給僵獨藏獨打氣么?只有漢族反抗少數民族(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侵略才算是民族英雄,這就一下子戳穿了所謂「評價民族英雄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今天的中華民族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古代的某一族,我們紀念民族英雄主要是弘揚那種反抗侵略的愛國精神」的謊言。
即便根據這個標准,漢族幾千年來在對抗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功勛卓著者,表現英勇者,按照評定岳飛的標准,可稱得上是民族英雄的,也是數不勝數的,其中絕大部分都默默無聞了,唯有他岳飛一枝獨秀,被吹捧到了聖人的高度,就像關羽,本來不過是三國時很普通的一個武將,在蜀漢五大將中也不過位列其一而已,論文韜武略都不是最傑的,武有呂布,文有呂蒙姜維,不要說名將如雲的曹魏,就是偏安江南的那些吳將領,都沒有誰把他放在眼裡(甘寧就多次表示過對他的輕蔑,但是卻不敢輕視張遼),後來他還就是被吳國軍隊設計打敗,被逮住砍掉了腦袋,這樣一個後來被吹捧為「武聖的有勇無謀的莽夫,死得這么窩囊,如果與他同時代的那些武將知道後世人把他包裝成了這樣一個大明星,不笑掉大牙才怪了。所以人不靠吹就紅不起來,岳飛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岳飛的炒作和對關羽的炒作幾乎就象是同一夥人蓄意並行的似的,這兩個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利於炒作,就是特別富於戲劇性的人生經歷,而且兩人都是死得很冤枉死得很可惜,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心,而且他們都特別具有個人魅力,關羽是「美須鬢」美男子,又很有點個性,岳飛也是個白面帥哥,人又很有親和力,兩人也很善於做秀於做秀並沒有貶義,因為我覺得他是在真誠地做秀,跟那些沽名釣譽的偽軍子不同),像關羽就總愛時不時捧讀什麼《春秋》之類的,搞得後人都以為他很有學問似的,好像對《春秋左傳》很有研究,又總是找不出他的一些相關論文,就只有猜測。岳飛就更不用說了,在背上刺字,動不動就亮出來給別人看看(刺在背上肯定不是給自己看用來激勵自己的),這種作秀的手法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時髦的,還有就是走到哪裡都愛吟詩作賦一番,可惜他的詩詞流傳下來的不多,他最著名的那首《滿江紅》,據說有人考證出是明朝人的偽作,如果屬實的話,可見這些無聊文人為了炒作包裝這兩位明星英雄下作到了什麼程度。實際上,對關羽岳飛的炒作也就是在明朝達到了一個高潮,明朝時候的文人也是最無聊的,經常都幹些假冒偽造的勾當。關羽岳飛如果生在今天,倒是很具有做電影明星的潛質。
漢族抗擊少數民族的戰爭,從蒙恬時算起,期間英雄豪傑層出不窮,數不勝數,最盛時漢武帝麾下名將如雲,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等,這些人無論從軍事功績,還是從民族大義的角度,都比岳飛更有資格稱為民族英雄,但是我們通常並不認為他們是民族英雄,他們不像岳飛那樣,主要是抱持的忠君觀念,他們是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他們確實是對漢民族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大的歷史作用,而岳飛,我可以說他是一個「有他不多,無他不少」的人物,因為他起到的歷史作用並不大,雖然他很具有傳奇色彩。
其他像張騫蘇武班超馬援之輩,這些我們今天還勉強記得起來的人物(更不用說那些大多數已經泯沒無聞的無名英雄了),更具有民族主義的色彩。就是三國內戰時期,也不斷都有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涌現,像那個在三國故事中作為配角出現的張遼,他就曾出征漠北,「勸太祖戰,氣甚奮」,「斬單於蹋頓」。還有曹操的一個兒子曹彰,也曾親征匈奴,「身自博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鎧中數箭,意氣愈歷,乘勝逐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北方的曹魏政權,在面對統一南方分裂勢力的任務的同時,還要對抗來自北方匈奴的威脅,那個年代的民族精神面貌,在曹氏父子的許多愛國詩篇中都有淋漓盡致的表現。可是今天又有誰會去紀念這些英雄呢?因為沒有人去炒作他們,相反出於政治的需要還對他們不斷地醜化。
與岳飛以忠君思想為首要指導不同的是,冉閔對其他民族的殺戮征戰是有強烈的民族報復意識的,他在對東晉王朝發出共討胡人的倡議得不到相應之後,在遙遠的北方面對各胡族優勢軍力,孤軍奮戰,殺傷大量敵人,被俘後大義凜然地說道「你們這些胡虜豬狗都可以稱王稱帝,何況我是中華英雄」,最後英勇就義。我想問問那些對岳飛崇拜得不得了的憤青們,你們知道歷史上有這么個人嗎?看看他是不是更有英雄氣概?更有民族氣節?
中國人往往喜歡崇拜那些善於做秀的明星人物,而記不住真正埋頭苦乾的英雄。一來中國的歷史太漫長,普通人不可能全面詳細地去了解歷史,造成許多平民百姓對歷史的無知,而許多無聊文人就利用這一點,利用人們對那些悲劇人物的同情心理,大肆煽情炒作,把歷史的本來面目攪得烏煙瘴氣,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比如說北宋初期的楊業與潘美,其實潘美是抗遼的主將,楊業只是他手下的一員副將,楊業的死也主要不是他的責任,是楊業與監軍王先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失誤。但是後人為了炒作楊業,居然把潘美醜化成漢奸。同樣的,與岳飛同為四大將的張俊,只因為他跟岳飛關系不好,又參與了岳飛一案,後人為了炒作岳飛,就刻意貶低他,不提他作為抗金主將的功績了。
人們往往認為岳飛如果不死的話,我大宋朝早就收復中原,直搗黃龍,一舉滅掉金國了。真的是這樣嗎?不是,這些都是無知的幻想。一個朝代的興衰不是由一兩個人可以改變得了的。岳飛再牛逼,他所謂的郾城大捷等等勝利,能牛逼得過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嗎?這些都是南方政權抗擊北方政權進攻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但是有哪一次,勝利後的南方能夠有力量繼續進攻消滅北方政權。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權,從來都是對南方漢族政權佔有軍事上的優勢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都是北方政權對南方政權成進攻態勢,並數度徹底消滅南方政權,而南方政權從來不能徹底消滅北方政權。即便是衛青霍去病還有唐太宗等漢族政權最強大的時候,漢人也只能將北方游牧民族驅逐得遠一點而已,根本不能徹底消滅他們。他岳飛就能夠打破這個歷史規律嗎?他一個人就牛逼得過三國時吳蜀兩國聯手作戰的眾多精英嗎?
最能夠說明這個問題的有以下幾個事實,首先他死了之後,南宋並沒有因為缺了他而面臨滅亡的危險,反而繼續存在了一百多年,而金國反倒先於宋朝滅亡。其二,後來虞允文取得的採石磯大捷,被認為是能夠媲美赤壁淝水之戰的大勝利,但是南宋軍隊仍然沒有能力繼續進攻消滅金國,南方對北方總是處於弱勢是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其三,後來韓侂胄張浚等人又相繼進行北伐,也以失敗告終,結果,南宋朝為了討好金國,居然將韓侂胄殺死,將人頭送到金國作為講和的禮物,金國才同意停戰議和。簡直是莫大的諷刺。而宋朝沒有人同情他,今天的人也不會把他當作英雄,因為他失敗了,就這么簡單。
今天的人之所以將岳飛捧為民族英雄是因為心裡先就認定了他絕對能夠消滅金國取得勝利的,這簡直太可笑了,戰爭是押上性命的賭博,不要說他根本就沒有可能取得勝利,就算有可能也很渺茫,如果他不幸也像韓侂胄一樣北伐失利,很有可能南宋朝廷也會把他的人頭送給金國作為停戰講和的禮物的,到了那個時候他就連英雄都做不成了,也沒人去同情他捧他了。所以說,他死得很及時,可以說是宋高宗成全了他,給了他一個被後人捧為英雄的機會。
前面已經說了,岳飛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對他的評價並不高,他是後來才被吹捧到現在這樣的高度的。他的「岳家軍」號稱是軍紀嚴明,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但是他在未發跡之前,在宗澤手下任統制時,他帶領的軍隊一樣也劫掠百姓。他死的時候,沒有人替他說話,相反他的很多同事,屬下都附和秦檜構陷他,只有韓世忠出於老交情問了一句而已。可見他在當時人的心目中地位並不算怎麼崇高,這種情況與韓侂胄類似,不同的是他在還沒有碰得頭破血流之前就及時地死掉了,得以保留了一個較完美的形象,為他後來平反留下了餘地,直到他死後幾十年,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南宋朝廷又給他平反了(其時主戰派又佔了上風,為了配合張浚北伐的宣傳,給他平反了,可笑的是,這次北伐又失敗了)。
南宋時,所謂的「愛國詩人」(就是那種好吹牛皮愛發牢騷又沒什麼真本事的傢伙)多如牛毛,在他們的詩文中,都有大量對南宋將領和軍事上的勝利的歌頌和敘述,有對採石磯大捷等戰役的敘述,有對張浚韓侂胄等人北伐的敘述,可是幾乎很少有人提到過岳飛,特別是那個最著名的辛棄疾,他南歸時岳飛已經平反了,按理說他不應該不知道這么一位大明星,但是他的詩歌裡面常常都牛逼烘烘地以曹劉孫廉頗自比,吹這個捧那個,就是沒聽到他提起過岳飛。這說明什麼?說明岳飛在他同時代的人中並不怎麼被看重,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武將而已,只是後來人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刻意炒作起來的。
蒙古人侵入中原的時候,由於其還是游牧部落的半原始社會形態,沒有忠貞這一類的成熟的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在消滅金宋等國的過程中,看到大批被征服國的文武官員以死殉國,對這種情況感到很驚奇,然後很快就意識到樹立這種思想觀念是將來取得天下之後建設鞏固封建國家政權必不可少的統治手段,所以從元代起就有意識地通過炒作岳飛文天祥來樹立這種忠君報國的思想觀念,應該說是做得比較成功的,元朝滅亡時,同樣的有大批的蒙古人漢人(大多數還是漢人)官員以死殉國。要說忠烈,很多人的事跡,比起文天祥之流來說,要剛烈忠義得多。著名的就有擴廓帖木兒(王保保),蔡子英,陳友定,把匝刺瓦密等人,連朱元璋都對擴廓帖木兒英勇不屈的精神贊嘆不已,稱他是天下無雙連常遇春都無法相比的奇男子,還有蔡子英,朱元璋一心想要說服他,最後被他寧死不屈的精神折服,只好放他歸蒙。其他如陳友定,尹克仁等人,也是拒不降明,最後英勇就義的,很多人甚至全家自殺,比之文天祥的矯情做戲,是不是更剛烈得多?這些人算不算是民族英雄?當然現在的人不會把他們當作民族英雄,因為他們不是為漢族政權盡忠而死的嘛,雖然元朝是一個完全漢化了的政權,現在的漢人也很不情願地把它歸為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
如果說岳飛還勉強算得上是民族英雄的話,那麼那個文天祥,不客氣地說,簡直就是個政治小丑,沽名釣譽的偽君子。我就不多說了,很多人都知道的,他在一面裝模作樣扮演「忠臣義士」拒不降元的角色的時候,一面又叫他的弟弟出仕元官,以保全他文家的香火。為什麼,因為他弟弟沒有做過宋朝的官,所以不存在什麼「氣節」「大義」之類的顧忌,而他是宋官,忠臣不事二主,所以要扮演「寧死不屈」的角色,這跟什麼民族大義之類的鬼扯蛋扯得上什麼關系,完全就還是忠君那一套,比鄉下愚婦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高尚不到哪裡去。他也是個很會做秀的人,如果真有那麼堅決的一死殉國的決心,撞牆絕食兩下死掉了不就得了,何必還在元朝廷的牢房裡磨磨蹭蹭好多年,又是吟詩又是作賦的,他那句著名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擺著就是寫給後人看的,表演工夫都做足了,最後元朝廷也失去了繼續陪他玩下去的耐心了,只好殺掉他了事。歷史給了他一個出名的機會,他也很准確地把握住了。
因為元朝是漢族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徹底地征服,對漢民族的心理沖擊是相當大的,那以後漢族對外族侵略的恐懼心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點,自信心大失,而越是沒有自信的人越是需要自大的幻想,所以炒作岳飛文天祥作為民族英雄來宣揚就成為很有必要的事情了。《金史》和《宋史》都是元代脫脫所編撰,本來應該是很客觀的,但是認真讀過這兩書就會發現,兩部史的文字風格很不一樣,不是一個人寫的,明顯較為傾向宋國,對宋國的抗金成績較多美化,對金國的戰績往往一筆帶過,因為金國先於宋滅亡,元朝編寫史書的又大多是漢人,所以對宋抗金美化誇大較多。如宗弼說「岳飛以五百騎破我十萬大軍」這樣的話,這不是胡編嗎?那個頭腦正常的人會相信這種鬼話,可是這些都堂而皇之地寫在史書上。宋史上動不動就是宋軍以一當十,幾百幾千人殺敵數萬這樣的描寫,這都是胡扯,不要說北方游牧民族軍隊的戰鬥力從來都是遠遠強於中原漢族軍隊,就是女真人的人數也遠遠少於漢人,那裡經得住他這么殺?到了明朝,再加上小說話本等等再一渲染誇大,胡吹一通,就搞得大家都以為我們是戰無不勝天下無敵,本來可以一舉消滅胡虜,統一天下似的了。
所謂的岳飛精神,其實就是左傾冒險主義,不要說他沒有那個能力繼續北進,他當時孤軍深入的話,最後只會被消滅,女真人已經在北方建立起了穩固的統治基礎,中原還有女真人扶持的漢人偽政權。宋金在中原的交戰是各有勝負,經常陷於拉鋸戰的狀態,誰也不可能輕易地徹底消滅對方,那個與岳飛齊名的韓世忠,大家只知道他有黃天盪大捷,不知道他在黃天盪之戰後,也被宗弼打得「僅以身免」。岳飛打沒打過敗仗我不知道,為了炒作他估計有也不會提的,只不過他在最後碰得頭破血流之前就及時地死掉了,所以保全了一世英名,這是他的幸運。
以大漢族主義為出發點的歷史宣傳是只會宣傳那些漢人取勝的風光記錄的,不會提被打得很慘的事情的,所以搞得大家都真以為我們是厲害得不得了,只是運氣不好而已。其實這本來是很容易識破的真相,真的那麼厲害的話,就不會總是被別人亡國,而自己從 來就征服不了別人。
本來利則戰,不利則和,這是很正常的戰爭策略。在所謂的岳飛精神被炒作起來之前中國的兵家並不把議和看成是什麼很恥辱的事情,勝敗乃兵家常事嘛。所謂的岳飛精神被炒作起來之後,誰要是敢議和,那就是漢奸賣國,大逆不道,結果這不僅沒有使得漢族強大起來,反而更數度加速了漢族的亡國。明朝的滅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種岳飛精神害的,本來以戰促和是正確的策略,最高統治者也明白這一點,但是一幫愚民一聽說議和就認為是賣國,逼得皇上只好殺了袁崇煥。中國人崇拜所謂的民族英雄只是葉公好龍而已,他們真正崇拜的是那些被炒作起來的善於做秀的明星人物,如文天祥之流。
真正的民族英雄倒是要被他們害死的。
如果把民族英雄正確地定義一下,我認為應該是指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的人物,這樣,嚴格地說起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就只有四位:秦始皇贏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元世祖忽必烈,他們開疆拓土,變法革新,奠定了我們今天中國的基礎,是我們中華民族真正的民族英雄。其他人都不配。而且,這四人當中,嚴格地說只有劉徹一人算得上是正宗的漢人。把他們作為民族英雄來宣傳的話,就既有利於民族團結,又有助於弘揚民族精神。這樣就對了。
而把岳飛文天祥之流的包裝成民族英雄,則不僅是對其他少數民族的不尊重,也是對歷史上那些真正的英雄的不公平。
C. 怎樣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1.特定的歷史背景。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於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2.確定評估標准。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4.克服英雄史觀。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佔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D. 東漢末年的一位傳奇人物,如何天天炒作,在亂世中闖出了一片天地
這個人應該是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能在戰亂東漢末年能以一代布衣的身份最終卻聞達於諸侯,有部分原因是歸功於他很善於自我炒作。當然諸葛亮本身的政治軍事才能也是很出色的,畢竟能提出隆中對計策來算計天下,諸葛亮本身就不一般。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諸葛亮本身就有與野心相匹配的能力,畢竟一個人在亂世炒作自己只能為自己的仕途提供先決條件,最後能有所作為的,都是那些有能力之人。當然在亂世中每個人都身不由己,諸葛亮炒作自己也只是為了能在亂世之中更好的生存。
E. 中國自我炒作第一人是誰呢,一夜之間從平民做到宰相
說到中國古代最會自我炒作的人應該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一開始是隱居在隆中,但是諸葛亮也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所以在他隱居的時間里,飽讀詩書,分析天下局勢。他當然知道如果就只是在隆中這個地方讀書是沒有用的,於是他就想辦法將自己的名聲做大,於是他就開始了自我炒作,當然諸葛亮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而且是古今少有的那種人才。
諸葛亮還對當時三國的陣營也做了詳細的分析:曹操的身邊已經有了許多能人異士,而且還會有很多人去投靠他,所以如果去曹操那裡的話很可能不會被重用;而孫權的身邊也已經有了周瑜和張昭,孫權已經很難再信任諸葛亮了;而劉備身邊幾乎沒有什麼能人,所以諸葛亮如果去劉備陣營的話,很快就會脫穎而出。之後在劉備去請諸葛亮的時候,三顧茅廬就是諸葛亮在欲擒故縱,之後在劉備見到諸葛亮之後又馬上向他作出了《隆中對》,於是讓劉備更是信任了他。
F. 從哪幾個方面考慮才能把歷史人物論述的全面一些。 如何全面地介紹一個人 怎樣給一個歷史人物定性
可以從歷史背景,還有他的成長環境,去了解這個歷史人物,另外就是可以從他的作品以及他的貢獻當中去介紹這個人,然後再給這個人做一個基本的介紹
G. 怎樣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1、以「事跡分類」、「時間順序」為線索: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再有應該總的結論。就如同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再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的階段,評論其功過是非。
就如篇目二而中,先將藺相如的成就簡述,先將其的光彩點展示出來。然後便開始轉折,用具體事例證實藺相如只是一個辯士,一個合格的「外交部長」,而不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觀察社會關系,推動社會制度的變革方面他卻缺乏動力。當然,這篇文章主要是講藺相如的難負盛名。在側重點方面也會有所選擇,因此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也要多學習如此。
再如「評價秦始皇」,「評價毛澤東」。也可以用這一以」時間為順序「的方法去作評價。
2、關注個人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科學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就是看起是否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並為滿足這種趨勢而擔負起發起和促起顯示的責任。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思維模式、行為風格乃至生活習性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從不同側面有力影響了當時歷史的發展進程。
篇目二中,誇贊完藺相如完璧歸趙,在往後,他便沒有什麼作為了,作者用商鞅變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等,反襯出藺相如只是「辯士」而不是「國士」,進而證實藺相如提不出一套政策和方法來使趙國強大的論點。
3、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史論一致:不要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進步標準的認識偏差,或者以個人主觀願望隨意武斷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特別注意將影視作品混同於歷史史實的問題,使人物評價建立在真實可信的史實基礎上。
同時在評價歷史人物上,我覺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辯證地看:從相同或相近歷史背景的同類歷史人物作比較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從而更深刻的理解歷史人物。而且要了解一個人物的不同特點,具體的從各方面進行分析,不論好壞優劣,這樣才能更全面的評價一個人。同時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准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要重視歷史價值判斷。
2、發展的看:一個歷史人物就是一個時代的歷史,時代的發展會造就不同的傑出人物若干傑出人的事跡和歷史背景就能看出時代的發展。從本文藺相如隨著時間推移,從完璧歸趙等種種絕世智慧,到無所作為。直到趙國崩跨,可以得知藺相如在後期對壯大趙國,的確是沒有多少作為。
3、歷史地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立足現實看歷史才會有高度,我們不能用今人的標准去衡量歷史人物,必須還原到歷史環境中去看歷史人物。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當地歷史環境中,用客觀的發展的眼光來評價。例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
4、人性地看:有許多鮮活的歷史人物形象並不僅是乾巴巴的歷史堆積。我們要講人的血肉感情和性格、智慧挖掘出來,放在歷史大環境里,歷史才鮮活起來。
史為今用,與時俱進。我們要真切感受歷史人物與時代的關系,認識歷史人物身上所散發的時代特徵,因此我們要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學會引領歷史潮流。不是一味的跟著作者的思路讀書,而是在讀書的同時加入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更全面的思辨一個歷史人物。
H. 如何介紹一個歷史人物
應介紹該歷史人物的生平以及他的豐功偉績和不足之處。
例如: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永徽六年(655年)在「廢王立武」事件後成為皇後。上元元年(674年)加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參預朝政。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
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百姓上書言事。
但是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軍事上收復並穩定安西四鎮,一度使後突厥歸降。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I. 「大清第一炒作高手」左宗棠如何自抬身價
「大清第一炒作高手」左宗棠如何自抬身價?左宗棠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歷史人物,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雖然厲害的人物很多,但值得敬重的人物並不多,左宗棠算是出類拔萃的一個。
這個人,可以算是晚清時期最開明的一個政府官員,他和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一樣,都致力於振興清朝,經過這些人的努力,清政府在同治時期,突然間迴光返照,出現了短暫的中興局面。
收復西域,實際上包括兩方面,也就是兩股主要的對手,一個是阿古柏和回疆的叛軍,他的勢力盤踞在南北疆,幾乎佔了大半個西域。
而第二股勢力,就是沙俄的勢力,他們叛軍在伊犁一帶,暗中支持著阿古柏勢力。
左宗棠的大軍,擊敗了阿古柏勢力,卻並沒有進軍伊犁,他只是大軍壓境,擺出了強硬姿態,用來震懾沙俄的軍隊。
同時,另一個在近代史上極為出色的外交家出現了,他叫曾紀澤,他通過外交手段,終於迫使沙俄退出伊犁。
J. 怎麼演講一個歷史人物,主要從什麼方面介紹
1介紹出生年月,祖籍
2介紹一下年少的經歷事件,歸納幾個出來
3詳細說一下這個人物的重大歷史活動
4介紹人物的功過及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