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崇明黃沙島多少年歷史

崇明黃沙島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6-30 00:26:02

❶ 上海黃沙島跟崇明島是一個地方嗎

屬於一個區,但是兩個島,互相不連的。

❷ 上海去崇明黃沙島秉什麼公交車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申崇三線,全程約104.6公里

1、從上海市步行約240米,到達人民廣場站

2、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7站, 到達汶水路站

3、步行約640米,到達汶水路共和新路站

4、乘坐申崇三線,經過2站, 到達南門汽車站(申崇汽車站)(下客站)站

5、步行約900米,到達崇明縣

❸ 海洋中的島嶼有哪些

在海洋里,無論是在大陸架,還是在大陸披上,或是在大洋底區域里,都有或大或小的露出水面的陸地,我們把這樣的陸地稱為海洋中的島嶼。

根據島嶼的成因、分布情況和地形的特點,海島可分為堆積島、大陸島和海洋島三種類型,還有一種較特殊的珊瑚島。

大陸島

什麼是大陸島呢?大陸島其實最初也屬於大陸,多分布在離大陸不遠的海洋上。大陸島的形成主要是陸地局部下沉或海洋水面普遍上升,下沉的陸地、地勢較低的地方被海水淹沒,高的地方仍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陸地,就成為海島。我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海南島以及沿海的一些小島,都是這種類型的島。還有一些大陸島是歷史上大陸在漂移過程中被甩下的小陸地,如紐西蘭、馬達加斯加島等。大陸島也有大小之分。但世界上的大島都是大陸島。如格陵蘭島、伊里安島、加里曼丹島、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上的四大島。

在地貌上,大陸島與大陸的特徵十分相似。在我國的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的丘陵海岸,地勢不是特別高,所以附近的海島海拔也不太高,面積也都不超過30平方米。而在山峰縱橫的東南沿海,海島不僅多,而且海島的海拔、面積也較大。我國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大島幾乎都分布在這里。在美麗廣闊的大島上,有平原、丘陵和山地,遠望山巒疊起,近看懸崖陡壁,山峰直刺青天。如:海南島的五指山山脈,海拔為1867米;台灣島的台灣山脈,海拔在3000~3500米。

火山島

火山島代表——濟州島

由海底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的島嶼稱為火山島。海底火山熔岩不斷堆積,直到厚度頗大,最終突出在海面上。火山島按照其性質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大洋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沒有聯系;另一種是大陸架或大陸坡海域的火山島,它與大陸地質構造有聯系,但又與大陸島不同,是介於大陸島大洋島之間的一個過渡類型。

火山島大多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區,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其中,構成夏威夷群島的熔岩堆,要足足高出大洋底9700米。

在我國,火山島並不多見,總數不過百十個左右,主要分布在台灣島周圍;在渤海海峽、東海陸架邊緣和南海陸坡階地僅有零星的幾個。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花嶼等幾個島嶼除外)是以群島形式存在的火山島;台灣島東部陸坡的綠島、蘭嶼、龜山島,北部的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東海的釣魚島等島嶼,渤海海峽的大黑山島,細紗中的高尖石島等,都是孤立於海洋中的火山島。它們都是第四紀火山噴發而成,形成這些火山島的火山現在都已經停止噴漿。

火山所噴發出的熔岩一邊堆積增高,一邊從火山口寧靜溢出,好像煮沸的米湯從鍋里沸瀉出來一樣,使火山島形成圓錐形的地形,被稱為火山錐。它的頂部為大小、深淺、形狀不同的火山口。火山噴發的地方大多都會形成地勢崎嶇的丘陵。我國的火山島主要是玄武岩河安山岩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漿粘度較稀,噴出地表後,向外流淌,由此形成的火山島的坡度較小,面積較大,高度較低,其表面是起伏不大的玄武岩台地,如澎湖列島。安山岩屬中性岩,岩漿粘度較稠,噴出地表後,流動較慢,並隨溫度的下降而迅速凝固,碎裂的岩塊從火山口向四周滾落,形成地勢高峻、坡度較大的火山島,如綠島和蘭嶼。如果火山噴發量大,次數多,時間長,火山島的高度和面積自然而然也會隨之增大。

經過多次復活噴發、崩塌,以及很多年風化剝蝕形成,島上岩石破碎並逐步土壤化,因而火山島會出現動物和植物。因成島時間、面積大小、物質組成和自然條件的差別,火山島的自然條件也並都是相同的。澎湖列島上土地瘠薄,常年吹著狂風,植被稀少,島上景色單調。綠島上地勢高峻,氣候宜人,樹木花草漫山遍野,海上風光異彩紛呈。

珊瑚島

珊瑚島是海洋島的一種。大多分布在熱帶海洋中,它的形成與大陸的構造、岩性、地質演化歷史無關,因此,珊瑚島和火山島被人們合稱為大洋島。

珊瑚島是由海洋中的珊瑚蟲遺骸構成的島嶼。珊瑚蟲死後,其身體中所含的膠質能把各自的骨骼結在一起,一層粘一層,天長日久就了礁石。珊瑚島的外表覆蓋著一層磨碎的珊瑚粉末——珊瑚砂和珊瑚泥。按其形態劃分,可將珊瑚島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類型:岸礁沿大陸或島嶼岸邊生長發育,形狀似長條,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島;堡礁又稱堤礁,是離岸距離較遠的堤狀礁體,與岸之間有瀉湖分布,最為著名的就是澳大利亞東海岸外的大堡礁;環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狀多樣化,但最多的還是環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是群島。

沖積島

沖積島——崇明島

沖積島也稱沖擊島。它是陸地上的河流攜帶著泥沙流向海里,沉澱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陸地的河流流動速度比較快,帶著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後,流速就會變得緩慢,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久而久之,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陸地,也就是沖積島,它有「海中田園」的美稱。

世界上許多河流入海處都會產生一些沖積島。我國共有400多個沖積島,地處我國長江口的崇明島,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我國第二大沖積島是湖北枝江長江中的百里洲。沖積島的地質構造與河口兩岸的沖積平原相同。沖積島地勢低平,它的四周環繞著許多灘塗。

形成沖積島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國長江口的沙島是由於漲落潮流不一所致,形成暖流區,是泥沙不斷堆積而形成的。珠江口沙島成因不一,有的是因河心灘發育而成;有的是由於河流中油岩島阻擋產生河汊,在河汊流速較慢的一側泥沙沉積而成沙垣,再逐漸形成沙島;有的由河口沙嘴發育而成,最典型的是台灣島濁水溪三角洲外的一系列沙島;還有一種是由波浪侵蝕沙泥海岸,從海岸分離出小塊陸地,也成了沖積島,不過這種沖積並不多見。

我們知道,沖積島主要由泥沙形成,因此它的結構比較鬆散,性質不穩定。如果周圍的水流條件發生改變,島的面積就會隨之漲大或縮小,形態也會變化。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大多數情況下,在沖積島嶼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日積月累,便形成長條形島嶼;有的沖積島會沖蝕消失;有的島嶼則會不斷成長,最終與陸地形成一體。

沖積島的地貌形態比較簡單,地勢平坦,海拔只有幾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沖積島上,也可以種些林木、綠草或莊稼來保護島嶼。

地處長江口門戶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中國第三大島,成陸已有1300多年歷史,現有面積126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3.5萬人。全島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富饒,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東瀕東海,南與浦東新區、寶山區和江蘇省太倉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蘇省海門、啟東兩市一水之隔。總面積1411平方千米。形如一春蠶,東西長,南北狹。在它的旁邊還有橫沙、長興兩島。崇明島的形成與長江江口的演變相聯在一起。由於長江口有著向東南伸展,且口門沙島有不斷北靠的趨勢,因此,從前的崇明島與現在的位置和形狀相差甚遠。

崇明縣目前轄有13個鎮和3個鄉。縣政府所在地城橋鎮是全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縣戶籍人口為69.98萬人,比上年減少1408人,外來流動人口11.1萬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8.33%,自然增長率-2.4%。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滿族、壯族、白族、彝族、朝鮮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數民族。

歷史據考,約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長江口門在今揚州、鎮江一帶,那時的口門沙島只是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面積亦甚小,約數十平方公里。島上先民從附近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以打漁為生。到了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於西沙,大概這是最早「崇明」兩字的出現。在這以後,崇明島不斷順江下移,下漲上坍,於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張出了姚劉沙、東北面堆積而成了三沙,而原來的東沙和西沙則漸漸被崩塌沖走。接下來,三沙的命運亦和東沙、西沙一樣,逐漸地被沖漲,舊去新來,在其下側堆積形成了馬家浜、平洋沙,長沙等沙洲,其中的長沙即是現在崇明島的前身。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沖坍消失了,然崇明島發展到今日,正處於其頂峰時期。崇明島亦是不穩定的,就連其縣城亦是一再遷移。至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縣城已經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緒年間(1875~1908年),長沙南岸迅速地淤漲起來。後經當地百姓建石塘石壩等,制止了淤漲的勢頭,縣城才得以保持並穩定下來。

崇明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明代抗倭斗爭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稱。1921年秋,崇明西沙農民暴動,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上著文介紹這一壯舉。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員陸鐵強、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國較早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長期革命斗爭歲月中,許多崇明兒女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崇明島水潔風清,到處都有未經人工斧鑿的天然風光。早在明清兩代,島上就有「金鰲鏡影」、「吉貝連雲」、「玉宇機聲」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島風光更加旖旎。綠樹成蔭的200多公里環島大堤,猶如一條綠色巨龍,盤伏在長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東端,欣賞東海日出,不減泰岱奇觀;傍晚,立於大堤西側,飽覽長河落日,耳聽歸舟晚唱,令人心曠神怡。島上有眾多的歷史名勝和人文景觀。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園;千姿百態的城橋鎮澹園;還有金鰲山、壽安寺、孔廟、唐一岑墓、明潭、鄭成功血戰清兵的古戰場等遺址;有面積達5400多畝的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造森林——東平林場。近年來,由於加強了各旅遊景點的建設,海內外觀光旅遊者源源不斷,僅1997年前來觀光的遊客近百萬人次。最近,崇明縣政府就進一步開辟島上的旅遊資源,提出了今後五年旅遊業開發的總體規劃。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度假區;中南部文化旅遊區;西部綠華水上游樂度假區;東部東海瀛洲大樂園旅遊區,並逐步建設成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閑旅遊勝地,最終建成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屈指可數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崇明島是整個上海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最大且投資成本最低的地區。作為上海市經濟發展戰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紀崇明將拉開大開發,大開放的帷幕。規劃到2020年崇明將建成全國開放度最高的綠色食品開發園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國際金融貿易區。即時,崇明島將成為遠東最繁華的島嶼。

崇明島上,地勢平坦,景觀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島的人,甚至感覺不到已到了島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莊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錯,並無一般海島的荒涼感覺。

但是,作為海島,崇明島當然有其一些獨特的資源與景觀。大致有三樣特別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島上,尤其在近海邊的泥灘上,到處是小蟹,幾乎黑壓壓的布滿灘面。遊人行走灘面,小蟹們受到驚嚇,紛紛逃入灘上無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驚嘆!可以說,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難碰觸到它們半點。當然,灘面上蟹穴滿地,用「千瘡百孔」形容之,絕不為過。所以,崇明島又有「蟹島」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聽來亦頗為別致。尤其是當地漁民百姓用土產蟹來款待你時,且又要客氣地說:「沒啥哈(「蟹蟹」),吃點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後回顧,亦會感到此番經歷又是何處可覓呢!

崇明島的第二大特色是海灘蘆葦成林,可稱其為「環島綠色長城」了。由於蘆葦適宜於灘地生長,且長勢甚猛,在崇明島北岸及東南岸團結沙一帶,我們曾看到寬達數公里的蘆葦帶。人行其中,似覺無邊無際,可能當年沙家浜的蘆葦盪之規模亦不過此。蘆葦之初用,不僅可護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紙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島身形狀遷徙無常,始終處於迅速的演變過程中。不像基岩島嶼,千百年來基本上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崇明島卻自始至終演變不斷。現在還在醞釀著堵塞北支等工程。看來我國這個第三大島演變成為長江口北岸陸地那個日子的到來要比預見的更早些。

崇明島還有一個美麗的古稱:「東海瀛洲」。相傳在遠古東海之中有一瀛洲側境,是神仙居處,但這個仙島沒有穩固下來,一直飄忽不定。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後派人到東海之上四處尋找,都沒有找到。後來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東海瀛洲」四個字賜給了崇明島。從此,崇明島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創建。

❹ 太倉朱棣文在哪兒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祖籍中國江蘇太倉。父親朱汝瑾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工程專家,母親李靜貞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到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1983年任該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1990年任該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為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

朱棣文研究的領域包括基礎原子物理、激光、生物物理等。1997年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同獲該獎項的是美國科學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國學者。還曾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朱棣文曾多次訪問中國。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出海口南岸,東北濱長江與崇明隔江相望,西與崑山毗鄰,北同常熟接壤,南鄰上海市。全市總面積822.9平方千米,其中長江水域面積170.17平方千米,人口45萬餘人。城市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素有「錦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
相傳2400多年前,吳王及春申君先後在此設立糧倉,因而得名「太倉」。元朝時,太倉瀏家港已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海港,號稱「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600年前,我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就是從這里揚帆起錨,從而寫下了令人崇敬的中國對外貿易史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光輝篇章。
太倉市交通發達,沿江高速公路與蘇昆太高速公路在此交匯,204國道及省道224、338、339線過境,干線公路網「三縱四橫」,水上交通有太海汽渡、瀏河至上海崇明島、黃沙島、海門等輪渡,大江南北交通便利。太倉靚麗、安靜、舒適、古典風雅與現代氣息相映交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生態示範園、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先進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及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桂冠。
太倉,做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延綿四千多年的婁東文化,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主要有:北宋水利學家鄭亶墓,元代拱橋群、墨妙亭、明復社領袖張溥故居、梅花草堂、南廣教寺、沙溪清代雕花廳、瀏河鎮天妃宮(鄭和紀念館)、雲山塔、戚繼光抗倭閱兵台及女物理學吳健雄墓等,地方戲曲有滬劇、評彈、崑曲等。流行武術、龍燈、江南絲竹,素稱「民樂之鄉」、「武術之鄉」。
太倉,地處蘇南魚米之鄉,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明代萬曆年間首輔王錫爵、明代後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貞、復社領袖張、崑曲鼻祖魏良輔等。彪炳畫壇數百年的「婁東畫派」也發源於太倉。近代著名女核物理學家吳健雄、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一代國畫巨匠朱屹瞻、有新聞界「釋迦牟尼」之稱的俞頌華、民樂家高步雲等蜚聲中外的歷史名人,也均孕育於太倉這塊風水寶地。
如今的太倉,積極實施「以工興港,以港興市,接軌上海、服務江南」的戰略,加快發展,迅速崛起。
太倉港的建成,使長江之畔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大批融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遊企業的建成,使太倉成為遊人慕名嚮往的休閑度假之處,當年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如今風光秀麗的太倉,正滿腔熱忱地伸開雙臂,歡迎國內外賓客前來觀光旅遊和投資興業。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東瀕長江,與崇明島隔江相望,南臨上海市寶山區、嘉定區,西連崑山市,北接常熟市。總面積822.90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538.46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4.44平方公里。
太倉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東部為沿江平原,西部為低窪圩區。地面高程:東部3.5米~5.8米(基準:吳淞零點),西部2.4米~3.8米。

太倉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側,太倉市東部。口岸位於長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緯31°37′00",東經121°14′00"。口岸線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線25公里,距吳淞口僅13海里,是距長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區范圍內岸線基本平直且邊灘穩定,終年不凍不淤,深水區開闊、穩定,能滿足5萬噸級船舶回轉水域的要求,是長江下游地區最佳港址之一。凡能進入長江口的船舶,無需候潮,可全天出入港口,長江口暗沙整治後,第三、四代集裝箱船可直達港口。

太倉屬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壓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冷暖多變,干濕相間。歷年年平均氣溫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時,無霜期226天。2002年,平均氣溫16.9℃,比常年平均偏高1.4℃,冬、春、秋季氣溫偏高,夏季氣溫接近常年;年極端最高氣溫37.0℃,大於等於35℃的高溫日數出現3天,比常年平均少一倍。年降水量1236.4毫米,比常年偏多15%;冬、夏季雨水正常,春季雨水偏多,秋季雨水偏少。梅雨正常,但梅雨期較短。對太倉有影響的台風有1次。

太倉市隸屬江蘇省蘇州市管轄,市人民政府駐地城廂鎮。全市轄7個鎮、226個行政村、3908個村民小組、56個居民委員會。境內有2個省級開發區:太倉港港口開發區、太倉經濟開發區。 全市年末總人口44.93萬人,農業人口26.49萬人,非農業人口18.44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94‰,死亡率7.93‰,自然增長率-1.99‰。

❺ 上海黃沙島坐什麼車去

公交線路:地鐵12號線→地鐵6號線→申崇六線b線→南堡支線,全程約77.1公里1、從武定路步行約570米,到達漢中路站2、乘坐地鐵12號線,經過12站,到達巨峰路站3、步行約180米,換乘地鐵6號線4、乘坐地鐵6號線,經過2站,到達五洲大道站5、步行約190米,到達五洲大道地鐵站6、乘坐申崇六線b線,經過1站,到達大通路堡鎮中路(夜間下客站)站7、步行約210米,到達南堡鎮站8、乘坐南堡支線,經過6站,到達招呼站9、步行約1.6公里,到達崇明島

❻ 人們把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島",稱為什麼

人們把大河中央有一些由沙石堆成的"小島",稱為沖積島。

沖積島是大陸島的一個特殊類型,由於它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泥沙,故也稱沙島。沖積島是陸地的河流夾帶泥沙搬運到海里,沉積下來形成的海上陸地。陸地的河流流速比較急,帶著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流到寬闊的海洋後,流速就慢了下來,泥沙就沉積在河口附近,積年累月,越積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陸地。

(6)崇明黃沙島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沖積島由泥沙組成,結構鬆散,因而在外形輪廓上很不穩定。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沖積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

沖積島上,地貌形態簡單,地勢平坦,海拔只有幾米,有些有綠蔭覆蓋,有些則是滿目黃沙。在土壤化較好的沖積島上,種植著護島固沙的林木、綠草和莊稼。河口區的沙島,水網密布,一派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光。

❼ 急!關於長江和黃河的新資料多謝

長江資料
國第一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的西南側。幹流自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經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雲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10個省、區、市,在上海市注入東海。全長6300千米。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的1/5。
河源
長江的源頭,自古以來有不同說法。近代在一些地理著作中有關長江河源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江河同源於一山」,長江和黃河都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長江發源於南麓,黃河發源於北麓。另一種是長江發源於可可西里山。源流有兩支:南支木魯烏蘇河,北支楚瑪爾河。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後兩次組織江源調查隊,深入江源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查清了江源水系和源頭情況。長江上源位於昆侖山和唐古拉山之間,這里河流眾多,較大的有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3條。其中無論流域面積或水量都是當曲最大,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確定了沱沱河為正源。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江源地區,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40多座。氣溫低,四季如冬。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且以降雪為主。7月份的平均氣溫低於0℃,只有白天在太陽的強烈輻射之下,氣溫才能達到0℃以上,冰雪融水形成的涓涓細流就成為長江的最初水源。
幹流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川東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徑流資源和水力資源
流域處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位於東亞季風區內,除小部分屬高原寒冷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流域平均降水量達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區降雪較多外,大都以降雨為主,雨水成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補給源。徑流量主要來自上游和中游,分別占徑流量的47.1%和47.2%,下游僅佔5.7%。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9755億立方米。可能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約可裝機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佔全國可能開發水能資源的53.4%。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區,占流域的81.5%。

長江幹流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全年不凍,干支流通航里程7萬千米,約有3萬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機動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幹流可通行輪船,萬噸海輪可直達南京。同時,幹流與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內部與沿海各地的聯系,而且,也可以與國外進行經濟貿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黃金水道之稱。
1:
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以下簡稱黃土高原地區)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七省(區)50個地(市),317個縣(旗),總人口 8742.2萬人,農業人口 6907.7萬人。全區總面積64.2萬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5.4萬km2(水蝕面積33.7萬km2、風蝕面積11.7萬km2),多年平均輸入黃河泥沙達16億t,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

2:
〖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
《全唐詩》 作者:崔曙
吾友東南美,昔聞登此樓。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嚴子好真隱,謝公耽遠游。清風初作頌,暇日復銷憂。
時與文字古,跡將山水幽。已孤蒼生望,空見黃河流。
流落年將晚,悲涼物已秋。天高不可問,掩泣赴行舟。

3:

黃河大合唱
http://www.hbtv.com.cn/zt/lunxian/rm/006.mp3

保衛黃河
http://www.szlhdj.gov.cn/upfiles/soundfiles/sf_200410132287.MP3

4:
黃河斷流問題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喇山北麓,是中國的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經
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注入渤海
。黃河滋潤著兩岸人民,兩岸人民離不開黃河水。那麼,黃河到底有多少水資源
呢?據國家對黃河的配水方案,黃河每年580億立方米的徑流量,其中370億立方
米用於沿黃各省的農業灌溉、工業生產與城市生活,210億立方米用來沖刷下遊河
床里的泥沙。然而前者的實際用水量已大大超過了370億立方米,僅沿黃50多座城
市的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用水就超過300億立方米,刷沙水量則沒有保證,加劇
了下游泥沙淤積,削弱了行洪能力。

為了抵禦旱災,各種水利設施便瞄準了黃河。中國水利科學院王浩先生(1999)
說:「黃河斷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引起斷流的根本原因,
還是河道外用水的大量增加和無序引水。20世紀90年代以來花園口實測平均徑流
在850立方米/秒左右,而下游兩岸的引水能力卻高達4000立方米/秒,大量無序引
水在任何時段均可造成斷流。」

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消耗的水資源量越來越大,滋潤本流域的最大河流——黃河徑
流則日趨衰竭。20世紀70年代黃河平均斷流長度為242公里,80年代為256公里,
90年代達到392公里。90年代以前,斷流一般發生在河口地區。1992~1994年,斷
流上延到山東濟南附近;1995年斷流延展到河南夾河灘以上,長達683公里;199
7年又延展到河南開封以上,長達704公里,占黃河下游幹流長度的90%以上。據利
津水文站實測資料,20年間累計斷流70次,共908天,平均年斷流45天,其中199
7年斷流226天。與此同時,黃河入海水量不斷減少,1990~1994年,年平均入海
量只有184億立方米,相當於8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286億立方米的64%、70年代年平
均入海量371億立方米的59%、60年代年平均入海量492億立方米的47%。一些專家
預測,如果以5年時間為單元計算,到2000年黃河下游將出現年年斷流現象,到2
020年黃河下游將會出現全年乾涸,黃河由此將成為一條內陸河。

更為危險的信號是,黃河以往僅在下游發生斷流,如今上游的源頭地區亦開始出
現斷流。《中國環境報》評出的1999年「十大國內環境新聞」之一是:「青海省
瑪多縣境內的黃河源頭幹流出現了長達近8個月的斷流現象,這是黃河源頭歷史上
出現的首次跨年度斷流。」瑪多縣黃河源頭的扎陵湖(面積526平方公里)和鄂陵
湖(面積610.7平方公里),是黃河的源頭,1998年10月2日——1999年6月3日,
出現了自1997年斷流以來的第二次斷流。鄂陵湖1993年出水量為7.80立方米/秒,
1995年降為2.71立方米/秒。瑪多縣第叄大湖——冬格措納合湖,水位垂直下降了
2~3米,湖面萎縮30米。據瑪多縣最新統計資料,全縣4077個湖泊,已有2000多
個小湖泊乾涸,新的公路可直接從乾涸的湖心穿過。境內風蝕活動加強,星星峽
一帶原來半固定的沙丘變成了活動沙丘。黃河源區生態環境惡化,日益威脅著牧
民的生存,也使黃河源區徑流量越來越小。

(4)荒漠化問題

乾旱化、荒漠化,已成為威脅我國生存環境最為嚴峻的問題之一。占國土面積40
%的北方地區乾旱化,主要表現為降雨減少、河網乾枯、湖泊萎縮、雪線抬升、土
地荒漠化和生態系統退化等。據近年來得到的觀測資料,青藏高原大量湖泊退化
,已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鹽湖,累計虧水量達148億立方米。新疆全區湖泊面
積比50年代縮小了4952平方公里。

冰川是寶貴的淡水資源,從1979年~1998年,我國冰雪覆蓋面積縮小了11%,祁連
山冰川從1956年~1976年,平均退縮速度東部為16.8米/年,西部為2.2米/年,遠
遠超過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縮幅度。根據遙感測量分析,長江源頭岡加曲巴冰川
一帶,近30年冰川後退了600米,平均每年20米。

乾旱化推動荒漠化,荒漠化加劇乾旱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宋宗憶
研究員(1999)撰文指出: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較大、分布較廣、危害較嚴
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2.2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7.3%,
遍及13個省區市,包括90個整體沙區縣、508個部分沙區縣,近4億人口受其影響
。據測算,我國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1億元,間接損失則更大。

由於砍伐森林、氣候變化、人口劇增、過度耕作與放牧,導致荒漠化南下東進。
荒漠化使物種和生物多樣性減少,造成「環境難民」,迫使人們背井離鄉,尋找
新的生存環境。全國沙漠化面積,已超過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而且每年以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擴大,迫使一些稀有和敏感的物種難以繼續生存。如新疆沙化
草原地帶,大風一吹,飛沙走石,沙石順風流動,以每小時0.270平方公里以上的
速度向草原推進,速度之快令人震驚。

我國「叄北」地區,約有2億畝農田經常受到風沙危害;有15億畝草場沙化,牧草
退化,牲畜承載力下降;數以千計的水庫和大批的灌渠因風沙侵襲而淤積;有80
0多公里鐵路和數千公里的公路常受風沙威脅。據1999年12月15日《人民政協報》
報道:內蒙古的烏蘭布和沙漠巴彥淖爾盟段一條長154公里、寬50米的防風固沙林
帶,如今已基本變為枯障。黃沙正以每年5 ~ 8米的速度威脅著黃河、包蘭鐵路
與110國道。磴口縣許多乾渠泄洪閘被破壞,流沙漫過大堤,吞噬良田近萬畝。河
道淤積比縣城高出4米多。1993年幾次沙塵暴,加大了輸沙量,導致河堤決口,形
成了80平方公里的黃泛區。

我國荒漠化防治的形勢仍然是治理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沙化土地也有自我恢復
功能,但人為破壞常常使沙化土地難以自我恢復植被,僅以青海為例。青海省地
處黃河的源頭,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保護生態環境難度大,自然平衡
一經破壞,就難以恢復。目前青海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災難(包括天災與人禍)
問題:一是草地退化。目前全省黃河流域共有退化草地面積413萬公頃,佔全省總
草地的1/4。其中沙化面積113萬公頃,而且每年正以新增4萬公頃的速度在不斷擴
大。20世紀80年代,由於淘金者大量湧入青海,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事非法的掠
奪式開采,導致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一再惡化。黃河源頭草地大部分為高寒草原
和高寒草甸,生長緩慢,草場承載力低,1公頃草地可養活一隻羊,一旦破壞,很
難恢復。草地成為裸露的土壤後,靠自然恢復需要百年乃至千年。源頭草場破壞
,導致沙化與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使黃河徑流出現減少趨勢;二是草地與植被退
化,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全省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750萬公頃,占整個黃河流
域水土流失面積的17.5%,其東部乾旱山區坡耕地年均每公頃流失表土30~40噸,
致使黃河含沙量逐年提高。湟水盆地每年因水土流失減少的耕地近萬畝,每年流
失的氮、磷、鉀高達23萬噸以上,相當於青海省1985年農用化肥的兩倍多;叄是
乾旱化引起雪線上升,積雪減少,湖泊萎縮或乾涸。1997年青海湖較1908年下降
了11.12米,黃河的主要支流湟水的平均流量由1990年前的20.5立方米/秒,下降
了26.3%。1997年黃河上游的來水也降低到歷史最低點,龍羊峽、李家峽等大型水
庫比1995年少蓄水24.9億立方米。

新近,國家重點基礎科學研究項目「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
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參見2000年12月12日《科學時報》)。符淙斌研究員指出
:「占我國國土面積40%的北方地區乾旱化,是環境系統整體的異常變化,很可能
是全球增暖對區域生存環境影響在綜合表現。」安芷生院士則指出:「初步分析
表明,近百年來,特別是近30多年來,我國北方有明顯的乾旱化趨勢……主要依
據是:東北和華北地區的乾旱指數自60年代以來明顯上升;近50年來的土壤濕度
資料表明,乾旱化最嚴重的是華北平原和西北的西部;珠峰遠東絨布冰川的冰芯
記錄,指示北坡冰川自60年代以來一直在退縮當中;乾旱災害統計結果表明,60
年代以來,東北和華北的旱災面積持續增加;東北西部和內蒙古東部的實地考察
證實乾旱化和荒漠化正在加劇。」造成這種嚴峻形勢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類
不合理活動破壞了生態環境,重點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資源和利用土地。在不合理
的人類活動作用下,乾旱化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互相促進,形成了惡性循環。

2001年初,國家環保總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組織了「探索沙塵暴」科學考察活動
,調查結果顯示,「沙塵暴與原生沙漠無關,人類活動應負主要責任」。即所謂
沙塵暴:「真正的沙物質不是來自於原生沙漠戈壁,而是來自於地表受人為活動
擾動、植被被破壞以後的沙漠化地區。我國境內的沙漠戈壁它是在200萬年以前、
青藏高原隆起後,由於西部氣候的乾旱而形成,它們表面的細物質經過漫長的地
質時期早已被風吹掉了,戈壁上留下的都是礫石,沙漠表面覆蓋的也是粗沙。所
以,人類歷史時期,特別是近50年來沙塵暴的沙源區主要來自由於土地退化過程
造成的沙漠化土地。」「沙塵暴是由天氣過程和地面過程共同作用的產物,主要
發生於乾旱缺水、植被稀疏、人類活動干擾嚴重的沙漠化及其易發地區。我國塔
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地區和賀蘭山以西受大陸性氣候控制,常年缺少降雨,土地利
用為綠洲灌溉農業;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示形式主要是中上游水資源調配不當,下
游農耕地因缺水撂荒或在沙漠與綠洲過度帶盲目開墾引起,或草場因地表水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物死亡,風蝕量增大;東部受東亞季風的影響,夏秋有
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發生在農牧交錯帶,冬春乾旱季節,由濫墾、草場嚴
重超載等引起,以農耕地土壤沙化、礫質化、灌叢沙漠化和沙地活化為主要形式
。」

❽ 上海崇明黃沙島有多少人口

崇明沒有黃沙島,崇明區三島包括崇明、長興、橫沙,而橫沙島是三島中最小的,佔地面積52平方公里。
橫沙島設橫沙鄉,有24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6個村民小組。其中,漁業村1個。總人口3.3萬人。鄉政府所在地為新民鎮。

❾ 崇明島是咋么產生的

崇明島是新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中的產物,它的原處是長江口外淺海。長江奔瀉東下,流入河口地區時,由於比降減小,流速變緩等原因,所挾大量泥沙於此逐漸沉積。一面在長江口南北岸造成濱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羅棋布的河口沙洲。這樣一來,崇明島便逐漸成為一個典型的河口沙島。它從露出水面到最後形成大島,經歷了千餘年的漲坍變化。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間),在東布洲(今呂四一帶)南面水中漲出兩個沙洲。兩洲隔水70餘里,時名東沙、西沙(又名顧俊沙),這就是島的前身。1025年(宋天聖三年),於東沙西北續漲姚劉沙(因姚、劉兩姓先居而得名),並與東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國元年),姚劉沙西北隔水50里處漲出三沙(因三次疊漲而成,故名;又說因句容朱、陳、張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後漲出營前沙、馬馱沙、張蒲沙等10餘沙。元末明初,東沙坍沒,西沙坍存無幾,三沙北漲,姚劉沙南坍北漲,漸與三沙連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後漲出馬鞍沙、陳恩沙、高明沙、小陰沙、長沙、袁家沙、響沙、高頭沙等30餘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諸沙漲坍頻繁。姚劉沙與三沙坍沒,西沙、陳恩沙、樊濂沙等先後陷於水,平洋沙先大漲而後大坍,而長沙卻與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圍的袁家沙、吳家沙、響沙、南沙諸沙漲連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島在漲中連成東起高頭沙、西至平洋沙,長200里、寬40里的一個大島。

閱讀全文

與崇明黃沙島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