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國周郎赤壁是指哪個歷史事件
三國時期公元208年周瑜火攻赤壁!望樓主採納!謝謝
❷ 「赤壁之戰」當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赤壁之戰
戰爭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結果:孫劉盟軍勝利
作戰各方:曹操 ;孫權、劉備
指揮官:曹操 ;周瑜
兵力:曹軍約240,000 ;孫劉盟軍約50,000
赤壁之戰:長坂之戰–烏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並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准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於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盪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並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魯肅於是勸孫權招周瑜還,周瑜一回來便為孫權分析了曹軍的劣勢,讓孫權堅定了抗曹的決心:一是曹操的士兵並無八十萬之多,長途跋涉的疲憊之師加上投降的荊州士兵總共只有二十多萬,二是曹操的士兵多為北方人士,不善水戰,作戰力無法與東吳軍抗衡;三是北方士兵來到南方,水土不服易生疾病;四是曹操北方尚未安定,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孫權即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沖、斗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系於蒙沖、斗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鑒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參考資料:http://ke..com
❸ 赤壁之戰和誰有關系
赤壁之戰
一、概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掃平河北,北征三郡烏桓,消滅袁氏殘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鄴郡,造玄武池訓練水軍,准備南征,統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軍十餘萬南征劉表,八月,劉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劉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荊州。
劉備敗走長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銳騎兵追上,劉備軍主力被殲滅,劉備僥幸逃到夏口,與關羽、劉琦等匯合。
與此同時,孫權的使者魯肅與劉備取得聯系,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孫吳,准備聯合抗曹。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締結了孫劉聯盟,聯合抗曹。孫權派都督周瑜統率吳軍精銳三萬人,迎戰曹操於烏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長江水戰挫敗曹軍,緊接著在烏林火攻,曹操敗走華容,引軍北還,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良機。
從曹操南徵到引軍敗走近半年的時間,而赤壁之戰持續則一個多月,這次戰役周瑜以三萬精銳大敗曹操十餘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曹操失去統一的機會,三國鼎立的局面拉開。
這次戰役也是對後漢三國歷史影響最大的戰役。
二、後漢統一的契機和不充分條件。
建安五年,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消滅了袁紹的主力精銳,但他沒有急於進攻河北,而是等待袁氏子嗣的內訌。
分裂的河北終於在建安十二年走向末路,袁氏最後的殘余逃到了塞外的烏桓,曹操為了斬草除根,長驅數百公里,消滅三郡烏桓,殺二袁,徹底統一華北黃河流域。
在以黃河流域為經濟、政治重心的後漢,絕對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的雄心到達頂點,他認為是時候結束分裂了。他剛從塞外回到鄴郡就做「玄武池」,訓練水軍,目的十分明顯,就是要掃平吳楚,一統天下。
從曹操的戰略目的來看,初步目標是消滅劉表,進而迫使江東屈服(注一)。所以他只訓練了半年的的水軍就開始南征,目的只是控制荊州。但劉表的死和劉琮的投降使曹操兵不血刃就取得了荊州,白白得到七、八萬人和大量的戰船,也正是這些原因,驅使曹操決定提前進攻東吳,只是他把孫權想得太簡單了。
劉備沒有被徹底消滅,與孫權取得了同盟,曹操面臨瘟疫和長江的雙重困難,終於他否定賈詡的建議,遭遇烏林之敗。
何茲全的《中國通史》說:曹操不能完成統一的根本原因是「黃河流域的經濟尚且沒有完全恢復,而長江流域的開發卻一直在進步,所以曹操不能在建安十三年完成統一。直到魏晉時期,黃河流域的完全恢復和發展使中國的重心回到黃河流域,於是完成統一」。
這個說法當然是有道理的,但我們仔細想想,曹操從擁立漢帝到赤壁之戰,十三個年頭,實行屯田也有十個年頭了,雖然在建安五年之前黃河流域的經濟是崩潰的,但曹操用十餘年的時間恢復和發展,就是為了給自己打下政治和經濟基礎,也正是這個原因,他才用了七年時間去平定河北,而不是以「橫征暴斂」的形式來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所以說在赤壁戰前,黃河流域仍然是全國的重心所在,曹操之所以沒有完成統一,還是因為水軍和荊州問題。
曹操在玄武池僅僅訓練了半年水軍,這個層次的水軍戰鬥力對付以漢水為依託的荊州軍是可以的,但面對以長江為依託的吳軍,就相形見拙了,所以曹操才會在赤壁吃個大虧。
總之,大形式曹操是有利的,主動權在他手裡,就看他如何選擇了。遺憾的是,這位逐鹿中原、大破袁紹、橫掃塞外、最有希望結束後漢亂世的強人,最終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方式與敵人展開了戰斗,於是那些不充分條件逐次爆發,他最終沒能越過長江。
三、曹操南征和長阪追擊戰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荀彧問計,荀彧說:「現在您一統華夏(黃河流域),南方已經震動,您應該趁勢速出葉、宛,則荊襄恐懼,可以平定荊州。」(注二)
八月,劉表病死,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到宛城棄新野,走襄陽,劉琮投降曹操。此時一切太過順利,曹操已經基本達成此次南下戰略。
只剩下一個夙敵劉備而已,此刻他正帶著「十萬百姓」逃到當陽,即將前往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遣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五千人,「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在長阪追上劉備,並擊潰劉軍主力,「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注三)
《三國志·劉備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總之其形式與《三國演義》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八十三萬大軍而已。應該說這次追擊戰顯示了曹軍精銳騎兵強大的戰鬥力,也說明劉備此人戎馬一生的經驗,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不勝不敗。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
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注四),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
四、曹操的繼續南下和孫權決計破敵
曹操占據江陵後南下烏林,要渡江滅劉備,同時向江東送信,《江表傳》記載曹操與孫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曹操在占據江陵後獲得大批戰船,堅定了他下江東的決心,此時謀士賈詡說:「主公新定河北,天下震動,現在應該修養生息,養精蓄銳,對南方施加壓力,那麼孫權可以不戰而定」 接到這封信後,江東群臣分為了兩派,首先是佔大多數的主降派,其次是以周瑜、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是時曹公新得表眾,形勢甚盛,諸議者皆望風畏懼,多勸權迎之。惟瑜、肅執拒之議,意與權同」。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正在孫權內部意見不一時,從夏口來的諸葛亮用一番說詞打動了孫權(注五),在《戰爭論》中,最後一招是:「當你無路可走時,就投靠你的盟友」。劉備就是這種情況,但諸葛亮把這種「投靠」通過巧妙演說,變成了雙方平等的同盟關系,所以這次外交諸葛亮是成功的。
而真正使孫權下決心的還是周瑜的態度(注六),孫權看到周瑜的態度等於看到了軍界的堅持抗戰,於是他心裡有了點底。《江表傳》記載:權拔刀斫前奏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當時孫權當時僅僅二十六歲,他接手江東雖然有了八個年頭,但論影響和威望,他需要仰仗周瑜,雖然他也自信的對周瑜說:「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卿能辦之者誠決,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孤當與孟德決之」,但從孫權日後表現出來軍事能力我們都知道,如果周瑜真的「不如意」而「還就」他,那曹操就要哈哈大笑了。
以周瑜為首的東吳軍界抗擊曹操的堅決態度,註定了曹操在長江上將有一場硬仗。
當周瑜和程普率領意志堅定、水戰能力冠絕天下的東吳水軍精銳三萬人逆江而上時,曹操卻十分不順利。
,但曹操沒有同意。
而且,曹軍將面臨瘟疫的威脅。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可見,赤壁戰前雖然曹軍沒有大規模瘟疫發生,但軍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對於軍心的影響不能小看。
克勞塞維茨計算軍隊戰力的公式是:工具與意志的相乘。
曹軍在意志上輸給了東吳,其水戰工具也未必比吳軍精良,此次作戰,曹軍很難佔到便宜。
五、決戰赤壁
赤壁一說在今「黃岡赤鼻磯」,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多數觀點認為是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杜佑《通典》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即曹公敗處」
其實在火燒烏林之前,曹軍與孫劉聯軍是有一場正面接觸的水戰的,結果是曹軍不利。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資治通鑒》也採取了《周瑜傳》的記載:「進,與操遇於赤壁。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這場戰斗的具體情況大致就是:周瑜率領吳軍逆江與劉備軍匯合,共同迎戰曹軍,恰巧曹操到達赤壁(這是赤壁個泛指,《三國志》中多人傳記均見「赤壁」,但這個「赤壁」應該是包括烏林在內的大片地區),於是,兩軍在大江上有過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我們無法得知,或許是試探,或許是曹操確實准備登陸,又或者僅僅是小規模接觸。
其實關於赤壁之戰有很多不同版本:
其中《漢末英雄記》記載:「 曹操進軍至江上,欲從赤壁渡江。無船,作竹椑,使部曲乘之,從漢水來下大江,注浦口。未即渡,周瑜又夜密使輕舸百艘燒椑,操乃夜走。」
又有:「周瑜鎮江夏。曹操欲從赤壁渡江南,無船,乘(?牌)從漢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輕船走舸百數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火然則回,船走去,去復還燒者,須臾燒數千(?脾)。火大起,光上照天,操夜走」。
如果這是關於赤壁之戰的前半部分描寫,那麼就可以理解為這就是那場接觸戰的全景,但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描寫的是赤壁之戰的全貌,那麼這就顯得有點荒謬了,曹操取得大批戰船是可以確認的,怎麼可能會「無船,作竹椑」呢?會不會是王粲把赤壁之戰和那場接觸戰混在一起說了?
不管怎麼說,在決戰赤壁之前確實是與一場接觸戰的,結果是曹操敗了,正是因為這場戰斗使曹操看到了自己水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所以他把戰船鏈起來了,這樣能夠保持船身的平穩,有利於不習水戰的北軍南渡。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曹操的這個破綻被看出後,周瑜立刻命人先向曹操獻詐降書(注七),又派黃蓋准備「蒙沖斗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
而且與《三國演義》中描寫得一樣,當時確實有東南風(注八),只不過不是諸葛亮借的,而是自然現象。
當黃蓋的油船接觸到曹船後,立刻點火,被連在一起的曹船無法躲避,紛紛著火,周瑜水軍隨後跟進,曹操大敗而走,死著不計其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江表傳》記載: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吳書》記載:赤壁之役,蓋為流矢所中,時寒墮水,為吳軍人所得,不知其蓋也,置廁床中。蓋自強以一聲呼韓當,當聞之,曰:「此公覆聲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元和郡縣圖志》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
大致情況就是:大火一起孫劉聯軍跟進追擊,曹操引軍敗走。
曹操敗得很狼狽: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可見當時曹操倉促逃走,慌不擇路(也是因為無法選擇道路),從華容敗走,華容當時是屬於「雲夢大澤」的范圍,就是沼澤地。曹操之所以逃到此處,與對荊州地理的模糊有關系。
孫劉聯軍一直追到南郡才罷休。
六、曹操北歸和孫劉跟進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裴注引傅子》曰:太祖又雲:「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三國志·曹操傳》: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三國志·孫權傳》:曹公自荊州還,遣張喜將騎赴合肥。未至,權退。
可見,曹操的陸軍從烏林經華容到雲夢大澤與從水陸退到巴丘的水軍殘余匯合,燒毀殘余船支,隨後派遣張憙率領騎兵支援合肥。
同時《資治通鑒》記載:「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
又派張遼、李典、樂進守合肥。
周瑜則率領程普、黃蓋、韓當、周泰、甘寧、凌統等進攻南郡曹仁,劉備收取荊南。
至此,赤壁之戰結束。
七、曹(A)、劉(B)、孫(C)各時期參戰的兵力的探討。
1、曹操占據江陵並進一步南下之前:
A、曹操平定華北黃河流域,其總兵力足以威懾荊州投降,所以荀彧才會讓曹操率領絕對優勢兵力速出荊北,迫使劉琮投降,而且是成功了。可見曹操當時曹操的總兵力應該不比荊州軍少,荊州劉表號稱「帶甲十萬」(注九),那麼曹操南征的大軍應該是這個數量級的。再加上荊州降軍近十萬,其總兵力在二十萬以上。
周瑜也說:「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應該說這個說法比較可信。
B、劉備在新野經營數年,還是有點實力的,長阪敗後他僅關羽水軍就有數千,那麼劉備的兵力應該在一萬多到兩萬之間,可惜他的主力部隊被曹操的精銳騎兵在長阪徹底擊潰。
C、此時東吳的總兵力應該有進十萬的數量級。因為荊州與孫吳是世仇,雙方軍備不會相差很懸殊,建安十三年,孫權有能力擊敗黃祖軍團,說明其總體實力應該不在「帶甲十萬」的荊州之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孫權語:「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又有,孫權以十萬大軍攻合肥。
可見,當時吳軍當時全部兵力應該接近十萬這個數量。
2、赤壁之戰雙方實際參戰兵力:
A、曹操給孫權的信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這個八十萬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而周瑜所分析的二十三、四萬的數量是比較接近事實的。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
這個「數十萬」,筆者的理解是二十萬以上。
同時還有僕從國的部分兵力:《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三國志·劉璋傳》記載:璋復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並雜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肅為廣漢太守。
B、這個時期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語:「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但這個說法明顯是為了同盟提高自己的身份,獲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
《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兵都不夠,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江表傳》記載:劉備「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那麼劉備的兵力籠統來說就是最多一萬人。
C、孫權給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確記載:《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江表傳》記載孫權語: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
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是曹操的二十多萬大軍對孫劉聯軍不足五萬人。
3、曹操赤壁敗後的兵力
A、《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建安)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
曹操的這個動作很有再次下江東之意,如果單純是孫權威脅合肥,則沒有必要「作輕舟,治水軍」,只是因為自建安十三年以來損失不小,使曹操不得不在十二月撤軍,沒能繼續南下。
那麼可見,雖然在赤壁的損失不小,但曹軍的總體實力仍然遠大於孫劉,只是暫時不足以繼續渡江作戰而已。要知道在兩年後曹操還大敗了西涼人馬。
所以,盡管周瑜的一把火燒垮了曹操的水軍戰艦,但曹操的陸軍仍然保持了相當多的數量,其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由於水軍的失敗導致曹操如法渡江登陸,再加上瘟疫,才使曹操不得不放棄從赤壁一線登陸的企圖。
這些損失的戰艦絕大多數原荊州留下的,其水軍也都是原荊州籍士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來自此處,而由於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也不小(注十),但與荊州水軍比還不算多,可見什麼時候都是「嫡系」好呀!
B、這一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江表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的數年肯定沒閑著。
緊接著劉備收取荊南諸郡,進一步擴充實力。僅僅在兩年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劉備這個人的確不簡單,只是得志晚了點。《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C、至於吳軍起兵力變化不大,雖然收編了一些北方降兵,在攻擊曹仁時又獲得不少戰馬(注十一),但自己也有傷亡。
應該還是保持原實力。
八、赤壁之戰曹操的部署和失誤小結
1。曹操的部署:
曹操從建安十三年十月之前曹操取得江陵,擁眾數十萬。他一面命文聘為大將,「使典北兵」,鎮守江夏邊境。一面親率大軍繼續南下烏林,准備登陸赤壁。
那麼曹操是不是將絕對主力安排在了烏林一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曹仁傳》記載:從平荊州,以仁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拒吳將周瑜。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樂進傳》記載: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征荊州。大軍還,留寵行奮威將軍,屯當陽。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的大將幾乎到齊,是不是這些大將沒有到達烏林,留在荊州各地?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屯」,說明不是烏林之戰前的部署,而是之後。
要知道《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赤壁之戰乃是曹軍的污點,自然不會多寫,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曹軍外姓第一將於禁,他的本傳連「從平荊州」的字樣都沒有,如果不是《趙儼傳》提到他,我們也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了。
又比如張遼,在庾信的《哀江南賦》中提到:「張遼臨於赤壁,王浚下於巴丘」。
可見,曹操的主力部隊是悉數開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進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2、曹操的失誤:
其實這個問題周瑜已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分析的四點應該說正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
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威脅。
(2)、且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可惜他錯了,赤壁之戰前那場接觸戰證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會索戰船,只不過正是因為這樣才被敵人火攻。說到底還是水軍不濟造成的。
(3)、又今盛寒,馬無藁草;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可見戰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飢餓與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難題。這樣的部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江表傳》記載:(曹操)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瘟疫成了左右戰局的關鍵因素。
九、曹操行軍路線
1、進攻路線: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從征荊州,別屯樊。
《三國志·曹純傳》記載: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坂,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進降江陵。
《三國志·趙儼傳》記載:太祖征荊州,以儼領章陵太守,徙都督護軍,護於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可見,曹操是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是以壓制性的態勢進擊荊州,也正是這個態勢嚇跑了劉備,唬降了劉琮。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如下:
許—新野(樊)—襄陽(另派文聘防禦江夏)—當陽—江陵—巴丘—赤壁。
2、敗退路線:
《資治通鑒》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漢末英雄記》記載:曹公赤壁之敗,至雲夢大澤,遇大霧,迷道。
如果兩個記載吻合,那麼「華容道」和「雲夢大澤」應該是一個地方。三國時的華容道是在江漢平原上潛江以南,監利以北的地方。而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包括南到洞庭湖,被到江陵的大片沼澤地和零星湖泊。
但在《三國志·郭嘉傳》中有:「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
那麼是不是《資治通鑒》和《英雄記》的記載根本就是錯誤?
我是這樣看的,曹操從烏林途經華容,雖然中間路難行甚至迷路,但最終他們到達巴丘,並退到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敗之處。」《括地誌》記載:「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
值得注意的是,巴丘有兩處:一個是今天的岳陽,另一個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丘應該是岳陽巴丘;《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的那個「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曹操的全部行程:許—新野(樊)—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戰)—江陵—巴丘—赤壁(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巴丘(燒船)—南郡—譙。
十、孫劉聯軍行動路線: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及於當陽之長坂......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眾萬餘人,與俱到夏口......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
這個記載已經很詳細了:
新野——襄陽——當陽(敗)——漢津——夏口(匯合周瑜)——赤壁(勝)——南郡。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至於夏口......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
也比較明了:
柴桑——夏口——赤壁——烏林——江陵。
兩軍的匯合應該是在夏口或江口附近。
十一、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征,大概在十月占據江陵。那麼赤壁之戰發生在幾月呢?
《三國志·曹操傳》記載:「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備......」
《後漢紀》記載:冬十月癸未,日有蝕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
這樣看來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發生的赤壁之戰。
但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記載的卻是十月(注十二)。
另有《三國演義》所說的十一月:
孔明曰:「二十日甲子祭風,至二十二日丙寅乃風息,如何?」......孔明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教子龍駕小舟於南岸邊等候」。
❹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我國什麼時期的故事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❺ 杜牧的《赤壁》反映的是哪個歷史事件
三國蜀和東吳對曹操的軍隊在赤壁那個地方的戰爭
❻ 《三國演義》中與赤壁之戰有關的事件有那些
有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蔣干盜書、苦肉計、借東風等。
1、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閑之輩哪懂得這個。
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2、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曹操率八十萬大軍想要征服東吳。孫權、劉備便打算聯手抵擋魏。孫權手下有位大將叫周瑜,智勇雙全,可是有點心胸狹窄,很妒忌諸葛亮的才幹。
因水中交戰需要箭,周瑜要諸葛亮在十天內負責趕造十萬支箭,哪知諸葛亮只要三天,還願立下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甘受處罰。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萬支箭,正好利用這個機會來除掉諸葛亮。於是他一面叫軍匠們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備齊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魯肅去探聽諸葛亮的虛實。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這件事要請你幫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給我20隻船,每隻船上30個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靶子,排在船兩邊。不過,這事千萬不能讓你家都督知道,否則就不靈了。」
魯肅報告周瑜,只說他不用准備的材料,絕口不提諸葛亮的計劃。兩天過去了,不見一點動靜。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
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請魯肅一起到船上去,說是一起去取箭。諸葛亮吩咐把船用繩索連起來向對岸開去。
那天江上大霧彌漫,對面都看不見人。當船靠近曹軍水寨時,諸葛亮命船一字擺開,叫士兵擂鼓吶喊。曹操以為對方來進攻,又因霧大怕中埋伏,就從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點般的箭紛紛射在草靶子上。
過了一會兒,諸葛亮又命船掉過頭來,讓另一面受箭。太陽出來了,霧要散了,諸葛亮命船趕緊往回開。此時順風順水,曹操想追也來不及。
這時船的兩邊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每隻船上至少五、六千支,總共有20條船,總數遠遠超過了十萬支。魯肅把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時,周瑜感嘆地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3、蔣干盜書
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曹操當即讓蔣干過江說服周瑜。
周瑜見蔣干過江,一個計策就已經醞釀成熟了。他熱情款待蔣干,酒席上,周瑜讓眾將作陪,炫耀武力,並規定只敘友情,不談軍事,堵住了蔣乾的嘴巴。
周瑜佯裝大醉,約蔣干同床共眠。蔣干見周瑜不讓他提及勸降之事,心中不安,哪裡能夠入睡。他偷偷下床,見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來是蔡瑁、張允寫來的,約定與周瑜里應外合,擊敗曹操。
這時,周瑜說著夢話,翻了翻身子,嚇得蔣干連忙上床。過了一會兒,忽然有人要見周瑜,周瑜起身和來人談話,還裝作故意看看蔣干是否睡熟。
蔣干裝作沉睡的樣子,只聽見周瑜他們小聲談話,聽不清楚,只聽見提到蔡、張二人。於是蔣干對蔡、張 二人和周瑜里應外合的計劃確信無疑。
他連夜趕回曹營,讓曹操看了周瑜偽造的信件,曹操頓時火起,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之計,但也無可奈何了。
4、苦肉計
赤壁之戰時,為了讓曹操上當,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黃蓋奮勇當先,於是在軍事會議上,黃蓋假裝與周瑜意見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輕視之意。
於是周瑜下令將黃蓋斬首,因為黃蓋是有功的老臣,因此諸將苦苦求情,周瑜將處罰改為笞刑,將黃蓋打得卧床不起。
這正是做給詐降吳營的蔡中蔡和看的,於是闞澤為黃蓋獻詐降書,蔡中蔡和又恰好將這一假情報傳回了曹營,曹操便深信不疑,在黃蓋領軍前來時,絲毫沒有防備措施,以至於後來的赤壁慘敗,敗走華容的局面出現。
5、借東風
諸葛亮與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營的計劃。但連日來江上一直刮西北風,用火攻不但燒不著北岸的曹兵,反而會燒到自己。周瑜為東風之事悶悶不樂,病倒在床上。
諸葛亮知道後,給周瑜開了個葯方,周瑜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欲破曹兵,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承認自己的心事被諸葛亮猜中,便問諸葛亮有何辦法。
諸葛亮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並不會「借」風,但他通曉天文地理,通過勘察地態和生物的變化,早已經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東南風,因此自己到七星壇上裝模作樣地比劃了幾下。
到了十一月二十甲子日當天,果然颳起了東南風。周瑜更覺得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趕到七星壇去殺諸葛亮。然而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會有這一手,事先離開了七星壇,回自己的根據地夏口去了。
臨走還給周瑜留下這樣的話: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風大破曹兵,諸葛亮暫回夏口,異日再容相見。周瑜只得作罷。
❼ 《赤壁》這首詩是三國時期什麼歷史故事
肯定是赤壁之戰啊!不過可惜的是這是演義上的事情。因為在曹植的《銅雀台賦》中並沒有說江東二喬的事情。孔明用計激周瑜時把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成了「攬二橋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以此激怒周瑜,堅定他作戰的決心。在原詩中,蝃蝀就是虹,二橋指從銅雀台出發鏈接金虎台和玉龍台的兩座橋。古代『喬』和『橋』是一回事。剛好周瑜和孫策的妻子姓喬。所以很容易產生錯覺。
另外,對於赤壁之戰也是眾說紛紜,但是《赤壁》這首詩肯定是和赤壁之戰有關。有可能是作者聽了說書先生的才這樣說。在唐代的時候已經有相關的這些劇本了。只不過後來的羅貫中加以整理和潤色罷了。
關於赤壁之戰的信息你可以查查網路,很好找的。另外,《三國演義》中的這首詩只不過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和歷史並無太大關系。
❽ 在歷史中,赤壁一共發生過的事
在歷史中,赤壁之戰是最著名的事件,其他基本就是文人墨客赤壁懷古寫下的不朽詩篇! 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也是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一舉確立了三國分立的形勢,統一的步伐到此停止。 交戰的雙方分別是當時占據北方關東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和占據江東的孫權與占據荊州部分地區的劉備聯軍。那麼,在此次戰役中雙方投入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在歷史上有不少的爭論,本文根據歷史的記載和一些分析、推論,對此問題進行探討。 其實,對於孫劉聯軍的兵力,歷史上沒有什麼爭論。主要的爭論是曹操的軍隊到底有多少參加了本次戰役? 一. 戰前雙方態勢 曹操方面:北方的袁氏集團已經全部覆滅,東北親袁氏的烏桓少數民族集團也在遠征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在北方唯一的危險僅剩下了關中地區的馬騰、韓遂集團。在南方則有東南的孫權、南面的劉表對曹操構成威脅。西南的劉璋以及漢中的張魯則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不構成對曹操的直接威脅。其中馬騰集團在當時表面上仍是歸順的,對曹操威脅最大的是荊州的劉表集團。由於得到了劉備的支持,其勢力正逐步增強:在曹操進行官渡戰役前,劉表消滅了歸順曹操的長沙太守張羨(領長沙、零陵、桂陽郡),佔領了三郡;203年又派劉備向北進攻,擊敗過夏侯惇軍。因此曹操的當務之急就是消滅劉表集團。 自200年官渡戰役勝利後,曹操又經過7年的征戰,才依次消滅了袁譚、袁尚、袁熙和高乾的殘余部隊,自己的實力也得到了較大的增強。 劉表方面:沒有明確的戰略思想,先是答應了袁紹南北夾擊曹操的聯盟要求,但又在官渡大戰時保持中立。而後又派兵攻打和偷襲曹軍,結果是兩頭不落好。總的來看,劉表滿足於保住荊州的地盤,做一個地方割據軍閥。 孫權方面:經過多年的經營,兼並了東南地區的各個小割據勢力,已經穩固地佔有了江東的大部地盤。199年又擊敗了劉表的大將黃祖,勢力延伸到了長江的中游地區,最遠已經佔領了巴丘(湖南嶽陽,由周瑜駐守)。200年孫策去世,孫權以20歲的年紀接過了整個孫氏集團的領導權,經過數年的整頓,在208年再次擊敗了黃祖,重新佔領了長江中游的南岸地區。 根據軍事歷史地理學的分析,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它西通益州,東連揚州,北進可直達中原地區,是整個長江下游地區的屏障。自下游進攻荊州很困難,而自荊州順流而下進攻下游地區則比較有利。因此荊州成為幾大軍事集團所必爭的戰略要點。 二. 戰前雙方兵力部署 劉表、劉備軍:根據史書記載:比較明確:劉琮投降曹操的軍隊為7萬多人,劉琦在夏口的軍隊有1萬人,劉備的部隊有1萬多人,合計9萬多人。 由於劉表集團處於長江、漢水一帶,其水軍是主力,但水軍在其總兵力中佔多大比重,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說明(估計50%左右)。另外,劉備向夏口撤退時在當陽被曹軍擊潰,估計損失了數千人,因此在戰役開始時,劉氏軍隊僅有1.5萬人左右(位於夏口一帶)。 孫權軍:歷史記載也比較明確:孫權派給周瑜的部隊為3萬人用於同曹軍直接作戰。 當時孫權的總兵力估計為7~8萬,但由於部隊均分散在各地駐守和平定各郡的叛亂,一時很難抽調,加上防禦曹軍在東線進行的三路牽制性進攻,也需要1萬多部隊。另外估計孫權自己還帶領著2萬人左右的戰略預備隊,位於周瑜的後方(柴桑)。 曹操軍:歷史上對曹軍兵力的說法最為混亂: 1. 根據曹操給孫權的勸降書,說是「今治水軍80萬眾(現在我已經訓練了水陸大軍80萬人),方與將軍會獵於吳」,由此衍生出了曹軍83萬的說法。但是此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第一,它是曹操嚇唬孫權的書面文章,希望孫權不敢抵抗而投降;第二,曹操當時占據的北方總共才有300多萬的人口,減去50%的婦女,再減去50%的老幼病殘,實際能夠當兵打仗的人大約只有70~80萬,還有各州郡縣的官吏,發展生產的人力等,曹操能有35萬軍隊就是極限了。注意這里吹牛所說80萬眾,是指曹操的全部軍隊,而不是開到荊州的部隊。
❾ 關於赤壁的歷史事件,除了火燒赤壁外
赤壁之戰前後歷史事件順序:
1、曹劉長坂追擊戰
《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
《三國志·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而後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津接應劉備,才使其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夏口。占據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曹操率領部隊占據江陵,取得大批戰船的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一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2、孫劉聯盟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把部隊調往柴桑,並派遣魯肅前往荊州探勘虛實,結果劉表死了,卻見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成同盟,劉備亦派諸葛亮為使前往東吳游說。3、戰爭部署及戰斗過程,總體上講是孫劉以少勝多,一場漂亮的自衛反擊戰(詳細流程略)註:沒有蔣干盜書,根據史料記載,只是曹操派蔣干游說周瑜,後來蔣干回去後稱贊周瑜而已。沒有草船借箭,周瑜沒有那麼信球,他不會冒險去讓諸葛亮送死。 沒有諸葛亮借東風,但確實這風颳了....沒有曹操敗走華容道,更沒有關羽義釋曹操。按照史料記載,曹操只是經過那裡並且以極其迅捷的速度逃走了,而從史料記載的時間上講,劉備是待曹操逃走後的第二天才在華容道中放了一場火(估計是為了應付孫權)。沒有三氣周瑜,周瑜沒有那麼小氣,諸葛亮也沒有那麼姦邪...
❿ 赤壁描寫了哪一歷史事件發生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赤壁的歷史事件是,曹操南征江東,和孫權,劉備聯盟的一次大戰.
時間:208年七月 ~208年十二月
地點:我相信是《黃岡(古黃州)城外的赤鼻磯》.
杜牧有詩曰:「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予周朗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首題為《赤壁》的絕句,是作者把黃岡(古黃州)城外的赤鼻磯視為古戰場而寫的.北宋蘇東坡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時,也誤認黃州赤鼻磯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在這里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前、後《赤壁賦》和《赤壁懷古》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