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最大最老的樟樹在哪
南昌。南昌天香園。該園始建於1976年,面積112畝,現有大小盆景3萬余盆,培養花卉、畝木2.6萬余株,是全省規模最大的贛派盆景基地和花卉基地。 南昌天香園內有名雕像[1] 多年來,該園廣植林木,培育花草,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吸引了大批鳥禽,高峰期多達32個品種、5萬多羽,被稱為「鳥類的天堂」。園內還建有茶藝館、金佛堂、雲泉書畫室等仿古建築。樹木掩映,綠草如茵,花香滿園,不愧為南昌的「市」外桃源。 南昌天香園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② 直徑2.5米的大樟樹有多少年(家裡頭老人說建國時就這么大了)
直徑2米左右都360年了
③ 最古老的樟樹在哪裡
樟腦球,又名衛生球,能驅蟲防蛀,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品,它就是從樟樹中提煉而來的。
樟樹是南方最常見的樹木之一,屬於樟科樟屬,在全世界共有250種,廣布於亞洲(熱帶),澳大利亞至太平洋島嶼和美洲(熱帶)。我國約有40多種,主要生長在華南各省。北可達甘肅及陝西南部,其中種數最多的是雲南,其次是廣東、四川等地。
樟樹是常綠的高大喬木,葉革質,有光澤,橢圓形。五月開黃白色小花,十月間結出大如黃豆的黑色果實。
樟樹全身是寶。樟葉可飼養樟蠶,其蠶絲是織魚網的好材料,同時又能提煉栲膠,用於農業上的防治水稻螟蟲。樟樹從根到葉,所有部位都可以提煉樟腦和樟油,是製造膠卷、膠片、賽潞珞的重要原料,廣泛用於醫葯、防腐、防蟲蛀以及製作香料,尤其是它的木材,呈黃褐色,紋理順直,由它製成的樟木箱,可防蟲蛀,所以非常受人們的歡迎。樟樹的根材也很美,常用製成藝術品供人觀賞。
樟樹的栽培歷史十分悠久。司馬遷《史記》中就有「江南出枸、樟」的記載。因此,我國至今還生存著一些珍貴的千年古樟。
在杭州西湖,原張相寺後有一株香樟,樹皮褐色呈不規則裂開,近地面的皮層全部剝落,由基部發生數枝,主幹已空,有多數裂孔,姿態蒼勁,古樸可觀,已1000多年樹齡。
我國的寶島台灣是世界最有名的樟腦產地,其樟腦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70%。海拔500~1800米的廣大山區差不多全是樟樹的天下,形成特有的「樟樹帶」。在那兒,據說還可以看見高達50米,胸徑5.1米的「擎天巨樹」。
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顆樟樹,當推近年在廣西越城嶺下金州縣大西江鄉境內的錢塘山谷發現的那一株,其胸徑達6.6米,高30多米,樹枝如傘,蔭地佔十餘畝。據當地的縣志記載:這株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發現,對進一步研究發展樟樹生產有重要價值。
④ 江西省樟樹市的歷史以及風景
歷史沿革
樟樹市原名清江縣,建縣於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八月,割高安的建安鄉、修德鄉 樟樹市
,新淦的崇學鄉建清江縣,以蕭灘鎮(今臨江鎮)為縣治,直屬鎮南軍節度使。境內袁贛兩水在蕭灘鎮合流後一段,波流澄澈,名為「清江」立縣後即以水名縣。南唐保大十年(952),將高安升為筠州,清江改隸筠州。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新淦、新喻三縣置臨江軍,先後管轄「清江、新干、新余、峽江」四縣近千年之久;清江為倚郭望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鄉,新喻思賢鄉入清江縣,縣境由三鄉增至五鄉。元至元十四年(1277),臨江軍改臨江路,清江為上縣。明洪武二年(1369),改臨江路為臨江府,轄清江、新淦、新喻三縣。清代府縣隸屬仍沿明制。歷經「宋、元、明、清」四朝的臨江府(今為樟樹市臨江鎮)先後經歷了軍、路、府的行政變革,但一直是地級市級別,江西重要城鎮,江西十三府之一。民國二年至民國十四年,屬廬陵道;民國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至民國三十八年,先後屬第一、二行政督察區。1930年10月至11月,在臨江鎮建立過縣蘇維埃政府,屬湘鄂贛邊境特委領導。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屬南昌分區專員公署。1959年1月1日,改屬宜春專員公署管理。(1978年改稱宜春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10月26日,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撤消清江縣設立樟樹市,以原清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樟樹市的行政區域,同時劃為江西省經濟計劃單列市。2000年,國務院國函[2000]50號文件,定樟樹市為江西省直轄市。同年,江西省決定樟樹市由宜春市行政代管。
樟樹市地處贛中,交通方便,可進入性強,處在南昌-井岡山-贛州金牌旅遊線路的必經之道上,又是贛西旅遊網路開發與全省金牌旅遊線路的結合部。樟樹市旅遊發展是發掘和彰顯樟樹葯文化、道教文化、古文化底蘊,重點開發建設樟樹市葯都旅遊區、閣皂山葯道養生旅遊區、吳城商邑文化旅遊區、臨江贛文化旅遊區、築衛城遠古文化旅遊區等五大旅遊區。可以概括為「一山、一江、兩鎮、兩城」。一山為閤皂山(含玉華山),一江指贛江,兩城分指吳城和築衛城,兩鎮各為樟樹鎮(即樟樹市區)和臨江鎮。從而形成以閤皂山(含玉華山)為龍頭,以市區為核心,以「吳城」和「築衛城」為兩翼的旅遊開發框架和格局。江西省推出了三條金牌線路,其中「南昌——井岡山——贛州」是一條紅綠古文化生態兼俱的金牌旅遊線,樟樹正處在必經之道上,特別經公路的旅遊者可將樟樹作為一個中間站。 ●吳城遺址 位於樟樹市吳城鄉吳城村。1973年樟樹市博物館調查發現,遺址總面積有4平方公里,遺址中心是一座61.3萬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自1973年起共進行過十次考古發掘,揭露面積6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基、灰坑、窖穴、制陶、鑄銅、祭祀場所等文化遺跡和墓葬,出土有青銅戈、矛、刀、器蓋;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大口尊、鬲、缸、碗、盂、豆、爵、尊;陶質和石質生產工具有馬鞍形刀、紡輪、網墜、拍、墊、斧、錛、刀、鐮、鏟、鏃、矛、玉刀,以及鑄造青銅器的石范,還發現200多個刻劃在陶器和石范上的文字元號,這些文字有的與甲骨文相似,有的更為原始。特別是在西段城牆城壕近4米深的不到4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了20多個商代人頭顱骨和部分肢骨。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否認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歷史。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榮獲「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2001年,國家文物局將該遺址列入「十五」期間大遺址保護50處重點之一,定性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遺址。 ●樊城堆遺址 位於樟樹市西南24公里的劉公廟鄉廟下村東側,2006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系高出稻田1—3米的台地遺址,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1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距今約4500年的原始村落,是贛江中下游最具有代表性的遺址。 ●閣皂山 道教名山——閣皂山,又名閣山,海拔802.7米,(附近設有大型軍事基地)位於市境東南隅,雄峙贛江東岸,蟠衍200公里,成為樟樹碧嶂。山名肇見於東漢。宋代以來,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館」的譽稱。東漢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卧雲庵」,築壇立灶,修煉「九轉金丹」,尊稱樟樹葯業之祖。唐儀鳳年間(676-678)朝廷賜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進入鼎盛時期,與金陵(今南京)茅山、廣信(今貴溪)龍虎山並稱為天下三大名山。 ●九龍泉 位於福地景區太極峰西麓。傳為崇真宮前放生池內十條錦鯉,受葛仙翁洗葯池水靈氣而化成龍,有九條飛入宮東深壑中深修,故壑稱九龍洞,泉為九龍泉。經現代科學檢測,九龍泉水中含鋅、鈣、鐵、鎂等十二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是四特酒釀造水的源頭,也是福地景區群眾唯一的生活飲用水。 ●永鎮塔 又名永泰塔。位於樟樹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鎮。贛水河畔。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志》永泰團圖載:「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贛水暴漲沖決,遂成大江,因水勢直下,建永鎮塔以控下游」。當時村民建塔九層,為鎮水患命名為「永鎮塔」。系磚石結構。六邊形,共7層,從下而上逐層遞縮,高24米。清光緒十七年(1981)「辛卯風災」,颳去塔頂,注入江口。鄉民又捐資整修,由9級改為7級。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綠色花崗石砌成。青磚作平台,磚上壓印銘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會公修」、「永鎮塔磚」等。每層高3米,設6門,三虛三實,塔身眠磚壘砌,塔壁白灰粉飾,腰檐皆以青磚疊澀鋪挑出,上蓋青石吻鰲斜出聯角,雕作翹式,下部吊掛銅鈴,頂層以青石覆蓋,頂部銅帽呈圓錐形。塔內中心豎一參天杉木柱,柱直徑80公分,直通塔頂。各層設有井字木架四根,夾嵌木柱,使木柱與塔身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原塔內設有樓板、木梯,現已廢。1984年公布為樟樹市文物保護單位。 ●望津樓 位於樟樹市西面贛江邊大碼頭石級坪台上。又名望津亭。與對岸的「知津亭」(毀)遙遙相望。該樓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豐七年(1857)毀於兵燹,光緒元年(1875)重修。1957年秋,1982年又兩次維修。因處重要渡口,居碼頭之上,登樓可遠望贛水;清代曾設卡課稅。為商賈稅收之要津,故名為望津樓。大碼頭系贛水交通必經之地,過往船停泊之點,為之標記,當時碼頭旁設有義渡,過往行人可在望津樓內歇息避風雨。該樓系木石結構,方形擎檐石柱四根,置於方礎石之上。木質圓形通住四根。下墊鼓礎,樓為兩層。底層為敞間,呈方形。鋪砌花崗岩為基台,兩側砌有台階,上下層之間設樓板腰檐,天花板素底,四面欞條明窗,歇山頂泥瓦覆蓋,勾頭,滴水檐頭,彩瓷葫蘆剎,餞脊鰲尖,四翼懸掛鐸,樓體髹漆棗紅。樓上層原懸掛「望津樓」匾顏體字,下層懸掛「利涉大川」橫匾、隸書體。兩匾均系黑地金字,筆力雄勁,惜毀
⑤ 中國唯一的樹抱佛奇觀,千年古樟樹內還藏有一座佛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中國福建有一顆神奇的古樟樹,這棵古老的樟樹已經有上千年的年齡。在樟樹的主樹干中放著一尊60厘米高的佛像,所以人們都覺得這是一顆很有靈性的古樹。沖著這個樹中佛像而來的人不計其數。而這尊佛像也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將軍爺」。
在這個樹洞里佛像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的佛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為不論你從哪裡看只能看到佛像的面龐,看不到佛像完整的樣子。甚至連佛像的耳朵你都看不到。樟樹隨著時間越來越粗壯而佛像卻不會長大,所以樟樹遮住了佛像的大部分樣子。。
⑥ 佛堂古建築都在哪,詳細說下
義烏佛堂古鎮集建築、繪畫、雕刻三大特點於一體的古建築民居群。
佛堂歷史文化村鎮范圍內現存重要歷史建築與傳統民居百餘幢,大多是清朝時期與民國初期所建,與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比較,雖同為粉牆黛瓦,佛堂的古建築卻不同於一般的江南建築,其外觀傳承了徽州民居的馬頭山牆,而細部裝飾以及建築結構、構造方面又融入了獨特的地方木雕、磚雕、石雕工藝,並且雕刻的花飾、圖案內涵豐實,技藝精美。
佛堂古鎮歷史悠久,古跡處處。目前,在古鎮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留耕堂、節孝石牌坊、毛家大院、吳棋記民居、留軒小學、友龍公祠;市級文物保護點有王澤華民居、十八間、張三茂廳、新南山民居、植槐堂等。
從北至南依鎮而行,有蒲川溪自東向西穿鎮而過,還有遠處隱約可見的群山、近前分端矗立的古香樟以及當地溫潤的自然氣候等,所有這一切都是構成佛堂古鎮自然風光迷人的重要因素。
從江的西邊經過「萬善橋」走近古鎮,到了老街邊上的新市基,有一棵胸徑約1.8公尺左右、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大樟樹,高聳的枝幹顯得有幾分古樸和神秘。與這棵樟樹遙相呼應的另一棵老樟樹矗立在新市基。而在渡船頭有一株老枸樹,樹齡約在300年。
佛堂古鎮地靈人傑,千百年來人才雲集,與佛堂興盛緊密相關的重要人物有:在中國佛教界享有盛譽的傅大士,抗倭名將戚繼光、陳大成等,北宋年間重要文官王彥超,名儒徐僑,醫聖徐行、王毓秀等。玩的地方好多,可以參考下邊的:駱賓王公園、聖壽寺、「不忘國恥」紀念碑、稠州公園、齊廬山風景區、松瀑山、古月橋、滴水岩景區、丹溪陵園、雙林寺、義烏賓王市場、黃山八面廳、戚家軍紀念館、陳望道故居、義烏篁園市場、吳晗故居
、巧溪度假村、德勝岩等等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