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1、研究歷史可以資治。
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不限於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於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2、研究歷史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
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
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研究歷史可以探尋歷史發展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後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
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
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② 學歷史的意義
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上的人物和事物,學習某個人物的某種精神,學習某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武裝自己的頭腦,借鑒先人的經驗,吸取教訓,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可以加以對比,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學習歷史,使你了解先人的生活,學習先人創造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思維,不斷創新,不斷改進,推進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人類就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也在創造著歷史。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學習書本知識,一些歷史基礎知識需要記憶,但學習歷史更重要的是用歷史知識武裝頭腦,不是基礎知識的累積,是歷史知識的運用,包括一些思想,一些先人的做法,都要去其糟粕,吸取精華。
當我們學習了歷史,我們不僅能夠高談闊論一些歷史人物或者事件,更能夠讓頭腦健康敏銳地思維,讓頭腦迸發出有益於人類前進的火花,做出有益於他人或者社會的行為,否則,學習歷史就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學習歷史,有益於我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用心地學習歷史,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歷史。
③ 怎樣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
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人民運動的意義:性質+特點+影響
(1)性質:斗爭目標(反……反……)+階級屬性(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學生、人民等)+斗爭形式(革命、改革、起義、運動等)
(2)特點(可選)
(3)影響或歷史功績(略)
5. 近現代史上中共召開的重要會議的意義:解決了**問題(或提出了**主張,結束了**錯誤,確立了**正確理論或領導等,總之是會議的核心內容),標志著……,為……指出了正確方向+會議的特點
④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之類的。。
怎樣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
【方法提示】
1.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意義:該起義的特點+沉重打擊了(或動搖了、瓦解了、推翻了)**朝的反動統治+迫使**統治者調整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 中國古代統一戰爭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開創**長期統一穩定局面,有利於人民安居樂業,促進生產發展和各地區經濟交流,為國家繁榮強盛創造了條件。
3. 近代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意義:
(1)對本國的政治而言:推翻了**統治(或廢除了**制度),確立了**形式的資產階級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初步或進一步)掃除了障礙;
(2)對本國的經濟發展而言:促進本國資本主義發展+發展表現的高度概括(可選);
(3)對外國的影響(可選)
(4)特點或局限性(可選)
4. 中國近代史上重大人民運動的意義:性質+特點+影響
(1)性質:斗爭目標(反……反……)+階級屬性(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學生、人民等)+斗爭形式(革命、改革、起義、運動等)
(2)特點(可選)
(3)影響或歷史功績(略)
5. 近現代史上中共召開的重要會議的意義:解決了**問題(或提出了**主張,結束了**錯誤,確立了**正確理論或領導等,總之是會議的核心內容),標志著……,為……指出了正確方向+會議的特點(可選)。
【舉例說明】
1.隋末農民起義的意義:瓦解了隋朝的統治,促使唐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減輕百姓負擔,從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隋朝統一的意義:結束了三國以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分裂割據狀態,開創了隋唐兩代長期的統一穩定局面,有利於百姓安居樂業,為經濟發展、社會繁榮和國家強盛創造了條件。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
(1)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君主立憲體制的資產階級政權,使英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2)促使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逐步發展為世界經濟強國殖民霸國;
(3)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
(4)英國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首次在歐洲大國取得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的誕生,從而標志著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4.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
(1)性質:它是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2)影響: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後來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3)特點:規模大、時間長,提出《天朝田畝制度》,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由於發生於鴉片戰爭之後,使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反侵略的任務;它的某些領袖還提出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這是非常可貴的。
⑤ 淺談歷史對人生的意義
我的觀點是:個人在一定條件下是會影響歷史的。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影響歷史,並且,不管什麼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樣作用,都會受到社會發展的規律制約,從而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進程,和總方向。 社會群體中單個的成員,是社會的一「分子」。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存在著差別。有的大些,可稱為歷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稱為普通個人。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阻礙作用。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著,對歷史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每個人盡管在歷史上得性質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會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離開了每一個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眾的作用。同時歷史的最終結果是從個人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
1.人物上的作用: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歷史人物是一定時間的主要倡導者,組織領導者或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按其發揮的性質,歷史人物有些起推動歷史前進的進步作用,有些起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作用,有些歷史人物起作用的情況應該做具體分析。如: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沒他們在革命斗爭中起核心作用。有些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的政治代表,運用其權利滿足社會某方面的需求,對歷史發展起重大作用。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的創造性活動,對人內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作用。 歷史人物的出現,特別是傑出人物的出現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每個時代都需要並創造出自己的偉大人物。從「時勢造英雄」的意義上說,傑出人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總是通過一系列的偶然性來實現的。由哪一個人成為歷史必然性的體現者,則是偶然的。恰巧某個偉大人物在一定時間出現於某一國家,這是一種偶然現象。但是,如果不是這個人出現,也會有另外一個人來代替他,而這個代替者或好或壞,或早或晚,總是會出現的。
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一般地說,他們的面貌是由其所屬的階級決定的,他們對歷史發生重大影響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任何傑出人物不能改變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也不能超越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然而,他們卻可以憑借一定社會條件對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以他們的才能、經驗、意志、性格、品質和身體素質等情況,在歷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個人烙印,甚至會決定個別歷史事變的結局。
2.普通個人對歷史的影響 普通個人占個人中的大多數,他與傑出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只是量的區別,在本質上卻是一樣的。因此,普通個人與傑出個人是相對的。普通個人相對傑出個人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不大或不顯著,但普通個人也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情。在歷史上,由平庸轉為傑出人物是常見的現象。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普通個人有可能對歷史發展發生「超常性影響」。如一些技工和知識分子,雖說是普通個人,但他們對歷史的發展的作用卻很大。
但普通個人中也有反面人物,他們對歷史發展的影響雖小,但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礙或延緩的作用。如犯罪分子,偷竊、搶劫、強奸、殺人、放火等等,製造社會混亂,阻礙了歷史向前發展。
3、無產階級領袖的作用
無產階級領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產階級領袖是由若干 最有威信、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使無產階級領袖具有以往任何傑出人物所不可比擬的偉大作用和優秀品質。 無產階級領袖的偉大歷史功績是以往任何傑出人物都無法比擬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領袖集團,沒有本階級的革命政黨和領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規定了無產階級領袖不同於其他階級領袖的
⑥ 學歷史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學歷史的意義和目的:
1、洞見表裡、揣摩通透:
對於歷史的了解越深,就會越注重「分析」。每一次的深入都不會停留在「只殘存一個道理」的結論上,或許,這背後隱藏著很多不同的道理。
以《史記》為例,同一件事情,你可能會在在本紀、世家、列傳都讀到了,讀完了本紀的你以為事情大概是這樣的,再讀和這件事情相關的世家,你會發現好像不是這么回事兒,當你又讀到相關人物列傳時,好像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樣循環往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甚至不同的心境都會給你不同的答案。由此,鍛煉一個人審視同一個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理解的角度直接影響了人對事物的認識。
2、設身處地、社會實踐:
一部歷史書就是一部小說,各種時代各種階級人群的生活、做事方法、生活環境等等。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是一種角色。在學習歷史過程中,經常問「如果我是這個人,這一刻,我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事情接下來會如何的發展?」
同時,如果對於歷史了解的深入,也會發出「如果是xxx(歷史人物),他會怎麼做?」情景帶入,在閱讀中體驗各種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分析、思考、辨別。
3、有利於培養思辨能力:
歷史是鍛煉批評閱讀、思考和質疑能力的最好的專業之一,這個能力是現在急缺的人才所具備的能力。
歷史幾乎會給你想要的一切。事件之間的邏輯,對結論的正確闡述,因素的分析,都會鍛煉你的思維。要學法律,學商業,沒有比歷史更全的案例分析了。較好的歷史素養在這些學科上往往會提高業務水平,至少閱歷更深,眼光更全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歷史
⑦ 人們研究歷史,具體對現代社會有什麼意義呢
自從人類祖先用繩子系出大小不一的扭結開始,觀念中的歷史就誕生了,換句話說,人類就從自然的世界進入了歷史的世界。歷史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過去發生的一切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歷史是跟我們息息相關的時空信息。
歷史的價值,就在於真相的力量,因為只有真相才是符合邏輯的客觀,故而能夠重復出現,也只有重復出現的東西,才有參考價值。以往出現過的東西,當下或者未來還能出現,它才能充當提醒人類的“警告牌”,對我們的時代產生正面的激勵作用。反之,虛假的歷史從不會順利地再次出現,它的存在目的完全就是為了蠱惑人心,讓後人掉入前人編織的思維陷阱,根本不能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有益影響。
⑧ 如何分析歷史事實的背景和意義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析歷史背景.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的閱歷還很淺,理性思維能力還相當欠缺.他們常常機械地記憶教材中有關歷史背景的大段內容,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這些重點,結果導致考試時記憶混亂,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很多學生為此極苦惱,感覺自己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讓人滿意,以至對自己能否學好歷史感到很困惑.確實,歷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機械記憶)需要學生具備相當的邏輯分析能力,對學生來說這確實有一定難度.
如何突破這一問題?筆者教學生是這樣理解的.歷史上每個事件的發生都事出有因,那些直接或間接導致事件在某一特定的時空里發生的所有因素都包含在廣義的歷史背景里.從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來看,歷史背景有時劃分為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因素(如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有時劃分為國內、國際因素(如五四運動的背景);有時歷史背景部分又包括歷史條件(如國共第一次合作)和導火線或借口(如兩次鴉片戰爭)……分析所有這些事件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發現:歷史背景雖然包羅方方面面的內容,但從導致事件發生這一角度看,它不外乎是提供了事件得以發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可以這樣理現實中存在對歷史行為實施者的不利因素,不解決這些問題,歷史行為的實施者將無法繼續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就是不利的現實迫使他們不得不採取措施解決這些存在問題.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必要性時,我們認為戰爭行為的主動者是英國政府,因此從英國政府的角度分析,其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這阻止了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向它大量出口商品.英國政府必須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再比如: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必要性時,歷史行為的實施者是中國共產黨,從執政黨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就是「現實的不利因素是『文革』中的『左』傾錯誤並未糾正,『兩個凡是』 繼續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言行,這使中國的前途仍令人堪憂.黨必須領導人民採取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其它如中國近代各階層人士的抗爭、探索等大大小小的所有歷史事件,大到象太平天國運動的出現,小到如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的背景都可以套用此法.當然,歷史行為實施者認定的必要性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在分析時我們要注意辨別立場,區分正誤.如列強發動六次侵略戰爭時認定的必要性、毛澤東當初發動『文革』的必要性等等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就犯有階級的或認識的錯誤.許多回答原因的題目都與必然性有關.
可能性則這樣理歷史事物的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現實,可能性就是提供了史實能夠順利實現的有利因素的現實.這些有利的現實因素中包含了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客觀條件是外在於歷史行為實施者、但對其是有利的社會因素;主觀條件自然就是歷史行為實施者自身具備的有利於歷史行為發生的主觀努力和准備.比如:分析鴉片戰爭的可能性時,從戰爭行為的主動者英國政府的角度考慮,可能性是:主觀方面「英國建立了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完成了工業革命,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強大.具備通過任何一種手段打開清朝大門的有利條件」;客觀方面「清朝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對外閉目塞聽.」同樣再看十一屆三中全會.可能性是「鄧小平復出,黨的工作出現前進.這是有利於黨召開一次重大轉折會議的推動力量和有利現實」.同樣,分析歷史上眾多的史實都可以套用.許多回答原因、條件、前提的題目與可能性相關.
再談談歷史意義的分析.教材中介紹歷史意義常常是洋洋灑灑,大篇幅出現者有很多.分析時我們同樣進行分解.所有的意義都不外乎包括這些內容:性質、作用、影響三方面.
性質反映的是史實的內部聯系,它是事物的本質,相當於人們對必然性或規律性程度的認識深度.它往往涉及到史實的階級屬性、民族屬性等深層次的內涵.比如:義和團運動是農民反帝愛國性質;抗日戰爭是中國各階層聯合進行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質;四五運動是人民反「左」擁鄧的群眾運動,等等.題目中的性質、本質、實質屬於一個類型.
作用主要指史實在當時對各派政治力量強弱對比的沖擊.教材中多用「打擊了,削弱了,增強了」等詞.比如: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也指史實在當時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如農村實行責任制的作用是「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
影響主要是指史實對未來產生的積極作用或消極影響(相當於後果).同樣如國民大革命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是「宣傳了共產黨的主張,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使共產黨開始掌握部分武裝,使群眾普遍受到革命的洗禮」.再如二月抗爭被污衊為「二月逆流」,其後果是中央政治局被中央文革小組取代.
另外,意義中還可能包括特點、地位等內容.這些主要是將史實放在歷史長河中,與不同時期的同類史實相比較而言的.分析這部分內容,應注意在比較後識記.
⑨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讓我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讓人變得更加厚重,變得明理讀歷史可以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從而更加了解我們民族。
學習歷史過程中要把好的東西發揚光大,糟粕的東西要把它剔除掉。了解歷史的人,他恐怕對現實會認識得比較深。這個對歷史不關注的人,往往會成為歷史的犧牲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讀懂歷史的人可以讓人變的豁達、有格局。
學習和研究歷史的目的是:
關於歷史
1、作為一種經驗,歷史當然是有用的;作為一種對未知的過去的「知識」,歷史當然也是能激發起人類好奇心的。
2、作為一種「知識」,歷史最主要的是告訴人們「民族或人民的政治和社會運作」。同時,與能更好的解釋這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相比,歷史門檻極低,這使得他在這個意義上無限接近於文學。
3、作為一個經驗,歷史只能在經驗的范疇內對實踐發揮作用,即直覺和一些簡單的判斷,如果超出這個范疇,就意味著一種「歷史主義」,歷史就變成一種神學,但得承認神學也是有作用的。
4、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的原理,是因為歷史(著述)太過簡單、貧困,以至於很難為復雜的現實情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相反,能夠提供有效建議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根基的也是某種過去或歷時性分析,但這已經不是我們討論歷史學的范圍。
關於歷史學
1、歷史(history)不等於過去(past)的真相,但歷史學,因為其方法和態度,是迄今為止對過去真相最權威的解釋。
2、真相天然的就意味著權力,而且是福柯意味的權力,就像海登懷特說的「歷史學家並不構建其他人可以使用的知識,他生產關於過去的話語。」
3、歷史學家能運用這種權力為自己謀求福利。比起文學家,公眾更信服擁有權威的歷史學家,由此,他擁有社會地位,可以寫書賺錢,同時蘭克客觀主義史學在大學的勝利使得歷史學者可以在大學靠教書做研究謀生。
4、歷史學家運用這種權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如「資鑒」、「垂訓」,雖然這是與客觀主義歷史學本身相悖的,但在客觀主義歷史學被瓦解的當下,歷史學者靠重復「以史為鑒」維持本學科的合法性。與此同時,歷史學也會介入公共領域。
⑩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和目的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和目的
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分封制的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宗法制的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的作用:一方面以皇權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另一方面以皇權至上顯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