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永州的歷史文化
永州歷史悠久。據考古,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永州人便用方格、圓柱、葉脈紋等各種圖形裝飾石器、陶器。道縣玉蟾岩出土過距今一萬二千年的稻穀遺存。舜帝南巡並葬於江南九嶷先後為《禮記》、《楚辭》、《史記》等中國早期經典著作記載。
唐宋二代是永州文化教育繁榮發達時期,中唐元結兩任道州刺史,寫下《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作,卸任後開辟了浯溪碑林。柳宗元謫居永州10年,寫下「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名作。受元、柳影響,唐以後大批名人或貶官寓居。北宋周敦頤(道縣人)少時悟道於道州月岩,後來著過《太極圖說》和《通書》,成為宋明理學創始人。唐代名僧懷素少時出家永州綠天庵,以焦葉代紙習書,成為著名書法家,其《自敘》、《苦筍》等帖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江永縣上江圩一帶至今流傳世界上唯一的由女性專用的文字女書。
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零陵得名於舜葬九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零陵在夏代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南境,秦時屬長沙郡。
永州是戲曲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自明代起,境內就開始戲劇表演出現。此後,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大型地方劇種祁劇。與此同時,在永州境內還有零陵花鼓戲、祁陽小調、木偶戲等地方戲曲。
永州境內居民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永州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⑵ 古代的永州在那個地方啊
古代的永州在湖南省南部、瀟湘二水匯合處
永州,雅稱「瀟湘」,湖南省地級市,位於湖南省南部,瀟、湘二水匯合處,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國以來,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2016年12月26日,國務院將永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永州是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永州境內通過湘江北上可抵長江,南下經靈渠可通珠江水系,自古代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塞,是湖南通往廣西、海南、粵西及西南各地的門戶。
(2)永州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永州是懷素、黃蓋、周敦頤、李達、陶鑄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被貶至永州時,留下了《永州八記》,在文學史上影響重大。
唐宋二代是永州文化教育繁榮發達時期,中唐元結兩任道州刺史,寫下《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作,卸任後開辟了浯溪碑林。柳宗元謫居永州10年,寫下「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名作。
受元、柳影響,唐以後大批名人或貶官寓居。北宋周敦頤(道縣人)少時悟道於道州月岩,後來著過《太極圖說》和《通書》,成為宋明理學創始人。
唐代名僧懷素少時出家永州綠天庵,以焦葉代紙習書,成為著名書法家,其《自敘》、《苦筍》等帖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江永縣上江圩一帶至今流傳世界上唯一的由女性專用的文字女書。
⑶ 介紹永州的歷史文化的故事
歷史沿革:
1、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始置零陵縣。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隸荊州。零陵、始安、洮陽、鍾武七縣和泉陵、都梁、夫夷、舂陵4侯國。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縣治,隸荊州。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隸荊州。
2、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吳,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陽郡,營浦治。皆隸荊州。西晉及懷帝永嘉元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改隸湘州。梁天監十四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州永陽郡,營浦治,改隸湘州。
3、隋唐
隋文帝開皇九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更名零陵縣,隸湘州。從此,永州、零陵一地兩名。
唐武德在靈靈縣被廢除了四年,分為永州和瀛州。在烏德五年,國家改為南營州。在貞觀八年,南營州改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州被並入永州。干元元年,廢棄縣名更名為永州和道州。在廣德的第二年,對湖南進行了觀察。湖南的名字從這里開始,永州和道州屬於它。
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二年,為永州,零陵縣治;分道州,宏道縣治,皆隸江南西道。
(3)永州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永州國家級風景名勝:
1、國家AAAA級旅遊區:永州柳宗元文化旅遊區、東安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遠九嶷山舜帝陵景區、祁陽浯溪碑林景區、雙牌陽明山旅遊區。
2、國家AAA級旅遊區:永州萍洲書院、祁陽李家大院、寧遠文廟、江永女書生態博物館、道縣周敦頤故里。
3、國家森林公園:寧遠九嶷山國家森林公園、雙牌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
4、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女書習俗、瑤族長鼓舞、祁劇、祁陽小調、舜帝祭典。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永州都龐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湖南永州陽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⑷ 永州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
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永州地區,特指現在的永州市區;今永州市區由南北兩個城區組成即零陵區和冷水灘區。 中國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個,零陵是其中之一。《零陵地區志》還稱:「零陵」是全國惟一出現最早而又沿用至今的地市級行政區域名稱。現在「零陵」為縣級行政區域名稱;即永州市零陵區。 最早於新石器晚期,已有人類棲息,今永州市黃田鋪鎮尚保存的人類遺址——石棚,據考證為距今2萬年的人類棲息場所(一說為原始宗教祭祀處)和道縣玉蟾岩發掘出土的稻穀遺存距今l萬年左右,均可資佐證。 約五千年前左右,人類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相傳炎帝為南方氏族部落聯盟首領,今零陵境域當屬炎帝勢力范圍。零陵得名於舜葬九嶷山。《史記·五帝本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零陵之名從此著稱於世,並成為中國出現於夏代以前且沿用至今的重要古地名之一。 原始社會末期,今永州地區屬三苗國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時期,今永州地區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今永州地區屬楚國南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始置零陵縣。 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始置零陵郡,零陵縣治,隸荊州。為湖南四大古郡之一。 新莽王朝時,零陵郡改名九嶷郡,零陵縣治,隸荊州。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隸荊州。 三國東吳,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陽郡,營浦治。皆隸荊州。 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改隸湘州。 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陽郡,營浦治。改隸荊州。 梁天監十四年(515年),為零陵郡,泉陵縣治,分營州永陽郡,營浦治,改隸湘州。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更名零陵縣,隸湘州。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郡治零陵縣,隸湘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營道縣為宏道縣.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名,復稱永州、道州。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屬之。 五代後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為永州,零陵縣治;分道州,宏道縣治,隸江南西道。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為永州,零陵縣治;分道州,營道縣治,隸荊湖南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83年),改永州路,零陵縣治;分道州路,營道縣治,隸湖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永州府治零陵縣、道州府治營道縣,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將道州府降為道州,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 清順治元年(1644年),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零陵縣治。 民國2年(1913年),改道州為道縣。民國3年,衡永郴桂道改為衡陽道,永州屬衡陽道。民國11年(1922年),湖南省撤銷道,僅存省、縣二級。 民國26年(1937年),湖南省劃分行政督察區,永州各縣屬第九行政督察區,零陵治。民國29年(1940年),湖南省調整行政督察區,原第九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零陵治。 1949年10~11月,永州地區各縣先後解放,永州專區(1949年10月--1950年5月)於10月正式成立。永州專區專員公署駐零陵縣芝城鎮(1966年芝城鎮改名東風鎮,1979年東風鎮改名永州鎮)。轄: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東安縣、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新田縣、寧遠縣、江華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永明縣(今江永縣),8個縣。 1950年5月,永州專區改名零陵專區,專員公署駐地不變,即駐零陵縣芝城鎮.(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1952年由祁陽縣析置祁東縣,縣政府駐洪橋鎮。 1952年11月,零陵、衡陽、郴州三個專區合並為湘南行政區。撤銷零陵專區,原零陵專區所屬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東安縣、祁陽縣、新田縣、寧遠縣、江華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永明縣(今江永縣)、祁東縣9個縣劃歸湘南行署領導。 1954年7月,湘南行政區撤銷,原零陵專區所屬各縣,除新田縣劃歸郴縣專區外,其餘縣全部劃歸衡陽專區。 1955年11月,江華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稱江華瑤族自治縣。1956年3月,永明縣更名江永縣。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1961年7月,恢復新田縣。1960年6月,零陵縣冷水灘鎮升格為縣級冷水灘市。1962年10月,撤銷冷水灘市,改為冷水灘區,仍屬零陵縣管轄。 (從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今永州地區都被並入今衡陽地區或者郴州地區) 1962年12月底,恢復零陵專區,專署仍然設零陵縣芝城鎮.原屬衡陽專區的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江永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寧遠縣、東安縣5個縣及江華瑤族自治縣和郴州專區所屬藍山縣、新田縣2個縣劃入零陵專區。原零陵專區的祁陽縣、祁東縣2個縣劃歸衡陽專區。 至此1962年12月底,零陵專區(1950年5月--1968年9月,其中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無零陵專區此區劃)轄7縣、1自治縣:零陵縣(今永州市區和雙牌縣北部)、東安縣、道縣(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新田縣、藍山縣。零陵專區,專員公署駐零陵縣芝城鎮(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1964年5月,劃零陵縣、道縣的12個公社和9個國營林場,設置瀟水林區管理局。1966年零陵縣駐地芝城鎮改名東風鎮。1968年9月,改零陵專區為零陵地區。1969年12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瀟水林區管理局,設立雙牌縣。1979年3月,零陵縣駐地東風鎮改名永州鎮,由地區直接領導。1982年1月,升永州鎮為縣級永州市。1983年2月,祁陽縣重新劃歸零陵地區管轄。1984年6月,撤銷零陵縣,恢復縣級冷水灘市。原零陵縣的郵亭圩區(白塘鄉除外)、菱角塘區、富家橋區、水口山區、珠山區、黃田鋪區等6個區和楚江圩區的接履橋鄉,劃歸縣級永州市管轄;楚江圩區(接履橋鄉除外)、黃陽司區、普里橋區、冷水灘區等4個區和郵亭圩區的白塘鄉,劃歸冷水灘市管轄。 至此1968年9月,零陵地區(1968年9月--1995年11月)轄:永州市(今永州市零陵區)、冷水灘市(今永州市冷水灘區)2個市和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新田縣、藍山縣9個縣。零陵地區,行政公署駐永州市徐家井街道瀟湘中路(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 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10號):(1)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永州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芝山區(2005年更名為零陵區)。(2)永州市新設立芝山區、冷水灘區。以原永州市為芝山區的行政區域,芝山區人民政府駐徐家井街道南津中路;以原冷水灘市為冷水灘區的行政區域,冷水灘區人民政府駐梅灣街道清橋路(現遷駐梧桐街道梧桐路)。(3)永州市轄原零陵地區的祁陽縣、新田縣、道縣、藍山縣、東安縣、雙牌縣、寧遠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芝山區(今零陵區)、冷水灘區。 至此1995年11月,永州市轄:永州市區<芝山區和冷水灘區>及祁陽縣<浯溪鎮>、東安縣<白牙市鎮>、雙牌縣<瀧泊鎮>、道縣<道江鎮>、寧遠縣<舜陵鎮>、新田縣<龍泉鎮>、藍山縣<塔峰鎮>、江永縣<瀟浦鎮>、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共九縣二區。永州市人民政府駐永州市芝山區徐家井街道瀟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106號)。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將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由永州市芝山區瀟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區瀟水中路106號)遷址永州市冷水灘區逸雲路1號 <實際上在1997年7~8月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先後遷駐永州市冷水灘區> 2005年6月15日,民政部《關於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的批復》(民函[2005]138號):經國務院批准,永州市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行政區域不變,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8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永州市芝山區更名為零陵區的通知》(湘政函[2005]133號)。零陵區和冷水灘區,隸屬永州市轄區,永州市區由零陵城區和冷水灘城區組成。 至此2011年9月9日永州市轄:永州市區<零陵區和冷水灘區>及祁陽縣<龍山街道、長虹街道、浯溪街道>、東安縣<白牙市鎮>、雙牌縣<shuāng瀧泊鎮>、道縣<濂溪街道和西洲街道>、寧遠縣<舜陵鎮>、新田縣<龍泉鎮>、藍山縣<塔峰鎮>、江永縣<瀟浦鎮>、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共九縣二區。永州市人民政府駐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逸雲路1號。
⑸ 永州人文歷史
永州古稱零陵。零陵得名於舜葬九疑,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因舜帝葬於泠水即零水之源,舜陵因而稱「零陵」。永州因境內有舜陵——「零陵」,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零陵縣,轄地包括九疑、瀟水流域,最早的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根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輯錄,「零陵」是我國夏代已出現的全國34處重要地名之一。漢武帝元鼎六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公元二十五年,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隋開皇九年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改泉陵縣為零陵縣。永州得名,所謂「永山永水之所出州也」。從此,永州、零陵之名,常交替使用,著稱於世。唐宋時期,分永、道二州,相當於今永州市的地域。明清改稱永州府。
永州地處湘江上游,南嶺北麓,坐落於湘粵桂三省交界處。從藍山紫良野狗嶺發源的瀟水自南而北,與發源於廣西靈川海陽山的湘水自西向東在永州古城匯合,故永州又雅稱「瀟湘」。境內橫亘著南方五嶺中的三大山脈:越城嶺——四明山系、都龐嶺——陽明山系和萌渚嶺——九疑山系,山嶺綿延,群峰競秀。永州古城占據零祁盆地中心,南部的道州地處道江盆地,在永州形成「三山圍夾兩盆地」的地理格局。永州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經濟發展可謂得天獨厚,是湖南氣候最適宜生存居住的城市。道縣玉蟾岩考古發掘出來一萬二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說明在遠古時期,永州的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創造出燦爛的農耕文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兩幅珍貴的古地圖,其中《地形圖》的中心區域,是今永州南部,圖上標有八個縣治及七十多個鄉里級居民地。這說明「秦漢之際,瀟水流域已是一個久經開發、人煙稠密的重要經濟活動區」。
西漢古郡
永州自西漢建郡,迄今已有兩千多年,與長沙、武陵、桂陽為湖南四個漢代古郡。西漢時期零陵是一個大郡,轄七個縣四侯國,後增至十三縣,面積達九萬余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今永州、邵陽、衡陽、婁底和廣西桂林五市的廣大區域,北端一直延伸到湘鄉。從秦漢到唐宋的整個中古時期,永州經濟發展在湖南一直居於前列。人口繁衍是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反映。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到漢末,零陵郡的人口達到一百萬余,當時湖南境內總人口約二百八十萬,零陵已成為我國長江以南為數不多的百萬人口大郡,僅比長沙郡少五萬人。唐宋之時,永州經濟有了進一步發展,生產水平較一般地區為高,時稱「湖南名郡,甲永(州)乙邵(州)」。楊萬里在《曹中永州謝表》中說:「家嫻禮義而化易孚,地足漁樵而民樂業」,「視中州無所與遜」。說明永州與中原先進州郡相比,毫不遜色。
永州建城,最早始於西漢泉陵侯國。漢武帝元塑五年,漢武帝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在此築城。泉陵侯國都城在城北二里,今零陵城內泉陵街一帶,傳為泉陵城故址。東漢將零陵郡治從廣西全州遷到這里。此後兩千年,歷朝歷代在這里建郡置府從未間斷過。古城背倚蒼翠東山,秀澈瀟水穿城而過,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以東山、千秋嶺、萬石山為重要坐標的城市格局基本保存,「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關而固」的舊貌依稀可見。從公元前124年開始,到今年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像這樣久遠的歷史,湖南只有長沙和永州兩個城市。
楚粵通衢
史稱永州「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白蠻,橫連五嶺,梅庾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之腹地,控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征服嶺南各部,命監御史祿在廣西興安境內「鑿渠運糧」,於公元前214年建成舉世聞名的靈渠,從而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古代中原進入嶺南的重要通道。湘灕水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人工大運河,平時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戰時又是大軍和糧餉傳輸的紐帶,由此也加快了處於「楚粵門戶」的永州的經濟社會開發進程。至於陸路,有一條官驛大道,從零陵向西經全州到桂林。以上水陸兩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湘桂走廊」。秦始皇還擴修了「瀟賀古道」,即湘桂古道。萌渚嶺橫亘於湖南廣西之間,為阻隔五嶺南北的天然屏障。
秦始皇三十三年,在楚道的基礎上進行擴修,開鑿新道,成為南下廣州的水陸聯用的通道。溯瀟水下賀江,由道縣經江華入廣西富川到賀州,或經江永入廣西富川到賀州,直下珠江。它北通雲夢,南極蒼梧,可出粵港至東南亞地區,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是沿用了幾千年的溝通萌渚嶺嶺南嶺北的交通要道。以上入粵通道均交匯於零陵城。這座古城為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楚粵門戶」。「湘桂走廊」在中原先進文明向嶺南傳播的歷史進程中,起著橋梁和「中繼站」的作用,因而永州也成為南方開發較早的地區。
瀟湘之源
《山海經》說:「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漢代灕湘、瀟湘、蒸湘三湘都在零陵郡的范圍。後因行政區劃變化,只有瀟湘仍屬永州。永州是瀟湘的原生地,後擴展成為湖南的代稱。謝眺詩:「洞庭張樂地,帝子瀟湘游」。瀟湘之所以成為令人神往的地方,不僅僅是瀟湘二水流經永州的山山水水風光綺麗,還因有舜帝、二妃等無數神奇的傳說,給這塊土地增添了無限詩情畫意。陸游詩:「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自唐宋以來,一大批文人學士,或仕宦或貶謫或游覽於此,他們有的謳歌瀟湘山水之清絕,有的闡發思古之幽情,有的書寫懷才不遇之感喟,用生花妙筆為瀟湘點染傳神,給後世留下了數以千百計的名篇佳作。僅在《全唐詩》、《全宋詞》兩部詩集中「瀟湘」就出現了858次之多。元明清時期,越南使者途徑永州,留下180餘首歌吟瀟湘的詩作。地以人傳,瀟湘風光,因此更加名馳遐邇。
從瀟湘之源到瀟湘勝地、瀟湘情結,其影響擴展到神州大地。瀟湘有如磁石一般吸引世人之心,在一定意義上已成為企盼與神往的詩意棲息之地。唐末五代時,董源作《瀟湘圖》;宋代米友仁畫《瀟湘奇觀圖》長卷。流傳更廣的是,宋代宋迪所作《瀟湘八景》,「瀟湘夜雨」為其中一幅。受宋《瀟湘八景》的影響,後來各地紛紛用四言句式列稱其名勝景物為八景,到明清之際,全國大部分州縣都有「八景」之謂。所以,歷來便有「天下八景源瀟湘」的說法。
文化永州
永州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為湖湘文化重要發源地。永州是舜帝藏精之處,舜帝的遺跡及傳說遍布全境,舜文化影響深遠。屈原歌詠:「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他崇尚舜帝,想要去九疑向舜帝的英靈傾訴。柳宗元謫居永州十年,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吏為民役」觀點以及《封建論》中的治國理念,既與孔孟儒學一脈相承,而又有所創新、發展。宋代周敦頤從道學裡面,汲取營養,重新激活儒學,從而產生了理學,影響中國七百餘年。碑刻文化是永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自東漢蔡邕在永州留下「水天一色」等題刻之後,元結開創了浯溪碑林、朝陽岩石刻、陽華岩石刻。由元結撰文、顏真卿楷書的《大唐中興頌》刻碑浯溪摩崖,被後人稱為「三絕碑」。草聖懷素的《千字文》碑,龍飛鳳舞,至今矗立在古城東山。瑤族是永州一個古老的世居民族,其生活習俗豐富多彩。江永女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女性文字元號體系。永州文化具有多樣性、包容性的特點,南北文化相交融,楚越風俗濃郁。古城東山就是一座文化之山。懷素出家的綠天庵,柳宗元眷念的法華寺,金碧輝煌的文廟,雄偉壯觀的武廟,都坐落於此。「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嶽麓書院的這一對聯,正說明了永州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頭,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作為楚之故地,永州多材,地靈人傑。湖湘文化的源頭活水哺育了三國名將黃蓋,狂草大師懷素,唐代江南第一狀元李郃,理學鼻祖周敦頤,書法大家何紹基等。古代先賢不勝枚舉,更有現代傑出人物光耀神州: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達,民國風雲人物唐生智,北伐名將蔣先雲,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華,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陶鑄等等。
永州素有重教傳統,「自漢郡縣立學」。唐代永州官學是刺史韋宙創建,原址在古城河西,宋代遷至東山之麓。道州學宮始設於城東,刺史薛伯高遷建於城西,柳宗元作記。自宋到清,境內共建書院四十六所,較著名的有永州蘋洲書院、寧遠泠南書院和崇正書院、道縣舂陵書院、祁陽文昌書院等。由於官學、書院的興辦,加之柳宗元、范祖禹、范純仁、胡安國、蔡元定等一批名家碩儒,在此聚徒講學,積極傳播思想文化,使本地大批人才得以脫穎而出。據《湖南通志·選舉志》載,從唐初至清光緒九年,湖南共考取進士(包括特科)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佔21.3%。
經過勤勞的先民和文化精英們的創造,今天的永州具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文物古跡眾多,不可移動文物2656處,是湖南省的一個文物大市。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2處,位居全省前列。永州古城文化遺存更為集中,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六處七個點。女書習俗、舜帝祭典、祁劇、瑤族長鼓舞、祁陽小調、串春珠、道州龍船賽、零陵花鼓戲、盤王大歌、瑤家坐歌堂等,影響深遠,分別列入國家、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永州的介紹
永州(原湖南省零陵地區)於湖南省南部,瀟、湘二水匯合處,雅稱「瀟湘」。永州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西北接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永州下轄零陵區、冷水灘區二區及雙牌縣、祁陽縣、東安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藍山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九縣,另設有回龍圩、金洞管理區。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國以來,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永州是懷素、黃蓋、何仙姑、周敦頤、李達、陶鑄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被貶至永州時留下了《永州八記》,在文學史上影響重大。1 2015年11月25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城市。
⑺ 永州憑什麼入選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永州,古稱「零陵」,為瀟、湘二水匯合處,也稱「瀟湘」。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國以來,永州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兩千多年來,永州古城這種空間格局始終未曾改變。而近年來,道縣福岩洞古人類遺址出土的人類牙齒化石,更證明永州瀟湘流域為中國人種發祥地之一。
據考古,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永州人便用方格、圓柱、葉脈紋等各種圖形裝飾石器、陶器。道縣玉蟾岩出土過距今一萬二千年的稻穀遺存。舜帝南巡並葬於江南九嶷先後為《禮記》、《楚辭》、《史記》等中國早期經典著作記載。
唐宋二代是永州文化教育繁榮發達時期,中唐元結兩任道州刺史,寫下《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作,卸任後開辟了浯溪碑林。柳宗元謫居永州10年,寫下「永州八記」和《捕蛇者說》等名作。受元、柳影響,唐以後大批名人或貶官寓居。北宋周敦頤(道縣人)少時悟道於道州月岩。唐代名僧懷素少時出家永州綠天庵,以焦葉代紙習書,成為著名書法家。
此外,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多不勝數。有《女書習俗》、《瑤族長鼓舞》、《祁劇》、《祁陽小調》、《舜帝祭典》、《盤王大歌》、《串春珠》、《瑤家坐歌堂》、《道州龍船賽》、《零陵花鼓戲》。
⑻ 湖南永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永州市區是湖南省四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前124年建城始置縣級泉陵侯國,前111年始置零陵郡,1995年撤銷零陵地區和縣級永州市、冷水灘市,設立地級永州市和永州市轄區。
任何地方的歷史都肯定久,永州建城的歷史到現在2137年。
⑼ 湖南永州的資料
[編輯本段]1市名簡介:
湖南省永州市(漢語拼音:Yongzhou Shì,英語:Yongzhou City )。原名 零陵地區,簡稱永州,雅稱「瀟湘」,別稱「竹城」。
[編輯本段]2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瀟水由南至北縱貫全境。永州市東接郴州市,東南抵廣東省清遠市,西南達廣西區賀州市,西連廣西區桂林市,西北挨邵陽市,東北靠衡陽市。 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6′-112°21′、北緯24°39′-26°51′。南北相距最長245千米,東西相間最寬144千米。 總面積22441.43平方千米(即2.24萬平方千米),總人口580萬人(2009年);其中永州市轄區面積3200平方千米,市轄區總人口110萬(2009年),市轄區城市人口40多萬。
[編輯本段]3行政區劃:
永州市現轄永州市區(零陵區、冷水灘區)及祁陽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藍山縣、江永縣、江華瑤族自治縣。 共九縣二區。
永州市人民政府原位於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瀟水中路,現遷於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逸雲路1號。
永州市零陵區 面積1986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425100。區人民政府駐南津中路。
永州市冷水灘區 面積1222平方千米,人口50萬。郵政編碼425000。區人民政府駐梧桐路。
祁陽縣 面積2519平方千米,人口102萬。郵政編碼426100。縣人民政府駐浯溪鎮。
東安縣 面積2211平方千米,人口59萬。郵政編碼425900。縣人民政府駐白牙市鎮。
道 縣 面積2441平方千米,人口67萬。郵政編碼425300。縣人民政府駐道江鎮。
寧遠縣 面積2508平方千米,人口74萬。郵政編碼425600。縣人民政府駐舜陵鎮。
江永縣 面積1633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425400。縣人民政府駐瀟浦鎮。
藍山縣 面積1807平方千米,人口35萬。郵政編碼425800。縣人民政府駐塔峰鎮。
新田縣 面積1004平方千米,人口37萬。郵政編碼4257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雙牌縣 面積173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425200。縣人民政府駐瀧泊鎮。
江華瑤族自治縣 面積3216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425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沱江鎮。
----------------------------------------------------------------------------------------------------------------------------------
永州市區行政區劃簡慨:
湖南省永州市區原名湖南省零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永州地區北部,東接祁陽縣,南靠雙牌縣,西抵廣西區全州縣及東安縣,北挨衡陽祁東縣. 永州市轄區總面積320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50多平方千米;市轄區戶籍人口110萬(2009年),其中城區戶籍人口40多萬。 截至2009年9月9日,永州市區轄10個街道、19個鎮、6個鄉、2個開發園區;市區總共878個村(社區)。其中永州市零陵區轄4個街道、8個鎮、4個鄉;共545個村(社區)。永州市冷水灘區轄6個街道、11個鎮、2個鄉、2個開發園區;共333村(社區)。 分別是:徐家井街道辦事處\朝陽街道辦事處\南津渡街道辦事處\七里店街道辦事處\梅灣街道辦事處\菱角山街道辦事處\肖家園街道辦事處\楊家橋街道辦事處\梧桐街道辦事處\鳳凰街道辦事處\\郵亭圩鎮\接履橋鎮\菱角塘鎮\富家橋鎮\黃田鋪鎮\珠山鎮\石岩頭鎮\水口山鎮\仁灣鎮\花橋街鎮\普利橋鎮\牛角壩鎮\高溪市鎮\黃陽司鎮\上嶺橋鎮\竹山橋鎮\伊塘鎮\嵐角山鎮\蔡市鎮\\大慶坪鄉\石山腳鄉\凼底鄉\梳子鋪鄉\珊瑚鄉\楊村甸鄉\\馬坪農業開發區\冷水灘工業園區.
[編輯本段]4市情概況:
永州市是湖南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湘西南口岸城市,位於中國黃金線中南段,東連郴州市,東南界廣東省清遠市,西南接廣西區賀州市,西挨廣西區桂林市,西北鄰邵陽市,東北達衡陽市,位於五嶺北麓,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永州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是湖南直達兩廣、兩南(海南、大西南)和港澳的主要通道。207國道、322國道,永藍高速公路即二廣高速公路永州段(由省道1830線永連公路升級改造而成),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鐵路,洛湛鐵路都貫穿全境及九條省道在境內縱橫交錯。永州零陵機場已開通長沙、海口、廣州、深圳航線。衡昆高速公路、二廣高速、洛湛鐵路與湘桂鐵路在永州市區(零冷城區)形成新的鐵路樞紐。正在規劃中的貴(陽)福(州)鐵路將橫貫永州地區中部。
永州古稱零陵郡,因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嶷山而得名。隋初設置永州總管府。又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永州自古雅稱「瀟湘」。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零陵地區,設立地級永州市。 永州自古便是華中、華東地區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素有「南山通衢」之稱。「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遙控百蠻,橫連五嶺,梅庚綿亘於其前,衡岳鎮臨於其後」,鎮東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廣西邊陲之咽喉,據東南握廣東海濱之通道,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湖南唯一與兩廣接壤的地區,永州市區(即零冷城區)到廣州僅500多公里,南六縣距廣州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
永州是一本書,其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據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農業之源、中國陶瓷工業之源、中華文明道德之源。舜的開明治國、任人唯賢,柳宗元深刻的惜民愛民思想,周敦頤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女書」的神秘莫測和瑤文化的千姿百態,以及道縣玉蟾岩文物的出土,永州遠古文化的出現,無一不豐富中華文化的寶庫。永州山水,融「奇、絕、險、秀」與美麗傳說於一體,匯自然情趣與歷史文化於一身。柳子廟、永州文廟、浯溪碑林、九嶷山舜帝陵、祁陽文昌塔、三聖湖、陽明山、舜皇山、江華瑤城、湘源溫泉等已成為新的旅遊熱點。
[編輯本段]5歷史沿革:
零陵、永州是兩個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稱零陵。隋朝以後,永州、零陵成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地級永州市,特指今天永州市區(即零陵區和冷水灘區)。
漢代 名零陵郡,泉陵侯國(東漢改名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三國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晉代 名零陵郡,泉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時期 名永州總管府,零陵縣為永州總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隋煬帝時期 名零陵郡,零陵縣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唐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國時期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宋代 名永州,零陵縣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元代 名永州路,零陵縣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明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清代 名永州府,零陵縣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民國 名湖南第九行政督察區、湖南第七行政督察區,零陵縣皆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49年10月--1984年6月) 名永州專區、零陵專區、零陵地區,零陵縣皆為專區專員公署駐地和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零陵地區,〈縣級〉永州市為零陵地區行政公署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1995年11月--2000年5月)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芝山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為市人民政府駐地),駐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徐家井街道。
共和國(2005年6月--至今)名〈地級〉永州市,永州市冷水灘區為永州市人民政府駐地(2000年5月<實際為1997年8月>至今),駐地在今永州市冷水灘區梅灣街道。
(1)先秦時期
原始社會末期,今永州地區屬三苗國的江南地。
夏商至西周時期,今永州地區屬荊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今永州地區屬楚國南境。
(2)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置零陵縣.即長沙郡零陵縣.
(3)漢代
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農歷六月二十六日,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置縣級泉陵侯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長沙國置零陵郡。零陵郡轄7縣4侯國:7縣是: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今寧遠縣南)、泠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始安縣(今廣西桂林市區、臨桂縣、陽朔縣、靈川縣、永福縣地)、營浦縣(今道縣及雙牌縣南部分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鍾武縣(今衡陽縣地);4侯國是:泉陵侯國(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部分地,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都梁侯國(今洞口縣、武岡市、綏寧縣、城步縣一帶)、夫夷侯國(今邵陽縣、新寧縣一帶)、舂陵侯國(今寧遠縣北、新田縣、祁陽縣部分地)。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廣西全州縣西南部的鹹水鄉)。元封五年(前106年),郡上設州,零陵郡屬荊州。 西漢零陵郡,郡治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治所在今廣西全州鹹水),即荊州零陵郡零陵縣。
新莽王朝時,改泠道縣為泠陵縣,改營道縣為九疑亭。零陵郡改名九疑郡,轄地未變。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恢復泠道、營道縣名。復名零陵郡,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此時零陵郡轄區也有所擴大。除原來的7縣3侯國(西漢初元四年<前45年>,舂陵侯國並入泠道縣)外,還增加了湘鄉縣(今湘鄉市、雙峰縣等地)和昭陽侯國(今邵東縣地)、烝陽侯國(今邵東縣、衡陽縣地)2侯國,共計8縣5侯國。即: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地)、營道縣、泠道縣、始安縣、營浦縣、洮陽縣、湘鄉縣;重安侯國(原鍾武縣永建三年即公元128年改名重安侯國)、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烝陽侯國。 東漢零陵郡,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東漢末年,荊州牧 劉表 於建安三年(198年)攻佔零陵,零陵郡屬劉表勢力范圍。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代劉表領荊州牧,零陵郡屬劉備勢力范圍。
(4)三國
三國時,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孫吳時期,零陵郡地域開始減小。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西南部置始安郡,今廣西桂林市轄區、臨桂縣、陽朔縣、興安縣、靈川縣、永福縣等縣地從零陵郡分出。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分零陵郡北部都梁侯國、夫夷侯國、昭陽侯國置昭陵郡;同時將湘鄉縣、重安縣(原鍾武縣)、烝陽侯國 3個縣(侯國)劃入衡陽郡。 零陵郡轄6縣: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永昌縣(今祁東縣地)、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地)、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觀陽縣(今廣西灌陽縣地)。 三國東吳零陵郡,郡治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 營陽郡轄營浦縣、營道縣、舂陽縣(吳鳳凰元年(272年),析泠道縣置舂陽縣)、泠道縣4個縣。 三國東吳營陽郡,郡治營浦縣(今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州營陽郡營浦縣。 所以三國孫吳時期零陵郡一分為五:零陵郡\營陽郡\始安郡\昭陵郡\衡陽郡.
(5)晉代(西晉 南北朝、東晉 十六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廢營陽郡入零陵郡。永熙元年(290年)置應陽縣(今東安縣,治所在今東安縣蘆洪市鎮).永嘉元年(307年)置湘州,零陵郡屬湘州。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年),析零陵郡復置營陽郡。改舂陽縣為舂陵縣。義熙十二年(417年),零陵、營陽二郡屬荊州。南北朝時期,梁 天監十四年(515年),改營陽郡為永陽郡;陳 改永陽郡為營州永陽郡。 即荊州零陵郡泉陵縣(郡治泉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和荊州永陽郡<營州永陽郡>營浦縣(郡治營浦縣,治所在今道縣西北).
(6)隋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零陵郡和永陽郡,置永州總管府,府治泉陵縣,同年將泉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縣的一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昌縣(今祁東縣地)、祁陽縣(今祁陽縣地)、應陽縣(今東安縣)4個縣地合並,更名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永州總管府區域較零陵、永陽2郡有所擴大,謝沐縣(今江永縣)、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2縣從臨賀郡劃入。隋永州總管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永州總管府零陵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永州總管府為零陵郡,郡治零陵縣. 應陽縣(今東安縣)並入零陵縣. 至此,零陵郡轄5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地及雙牌縣部分,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永陽縣<並營浦、謝沐二縣為永陽縣>(今道縣、江永縣地)、營道縣<隋開皇九年(589年),舂陵縣、泠道縣並入營道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馮乘縣(今江華縣、廣西富川縣地)。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蕭銑改營道縣為梁興縣。 隋零陵郡,郡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北1千米處).即零陵郡零陵縣。
(7)唐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零陵郡,分置永州、營州。以零陵郡之梁興縣(原營道縣,今寧遠、新田地及祁陽部分地)和永陽縣(原營浦、謝沐二縣地)二縣置營州. 改永陽縣為營道縣; 改梁興縣為唐興縣<長壽二年(693年)改為武盛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為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唐興縣為延唐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縣部分地)>; 析馮乘縣置江華縣. 武德五年,改營州為南營州。貞觀八年(634年),改南營州為道州。貞觀十七年,撤道州並入永州。上元二年(675年),復置道州。開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永州零陵郡,改道州為道州江華郡,改營道縣為宏道縣.乾元元年(758年),廢郡名,復稱永州、道州。廣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永州、道州屬之。到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永州轄4縣: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湘源縣(今廣西湘源縣地)、觀陽縣(析湘源縣置,今廣西灌陽縣地);唐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南觀察使永州零陵縣。 道州轄5縣:宏道縣(原永陽縣地,今道縣地)、延唐縣(原唐興縣地,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治所設在寒亭<今江華縣沱江鎮>)、永明縣(析永陽縣置,原謝沐縣地,今江永縣地)、大歷縣(大歷二年(767年)析延唐縣置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唐道州,州治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南觀察使道州宏道縣。
(8)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後唐天成二年(927年)馬殷建立楚國,永、道二州屬馬氏楚國勢力范圍。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南唐滅楚,永、道二州地入南唐。後周世宗時,授周仁逢為武平軍節度使兼侍中,「盡領湖南之地」,永州、道州屬周仁逢領地。後周時,分永州的洮陽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地)、湘源縣(今廣西全州縣、資源縣、灌陽縣地)、灌陽縣3縣置全州。至此,永州僅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東安縣和雙牌縣部分地)、祁陽縣(今祁陽縣、祁東縣地)2縣。五代永州,州治仍然在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永州零陵縣。道州仍轄5縣,即:宏道縣(今道縣地)、延熹縣(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改延唐縣為延熹縣,今寧遠縣大部、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大歷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及祁陽縣部分地)。五代道州,州治還是在宏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道州宏道縣。 永、道二州的區域大體相當於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祁東縣、東安縣、雙牌縣、道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江永縣等地。
(9)宋代(北宋 遼 西夏、南宋 金 西夏)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分全國為13道,永、道二州屬江南西道。 淳化五年(994年),改屬荊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改屬荊湖南路。兩州的轄地與縣名有所變動。建隆三年(962年),改宏道縣為營道縣.乾德元年(963年),改延熹縣改名寧遠縣。宋乾德三年(965年),撤銷大歷縣(今寧遠縣北部、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並入寧遠縣(今寧遠縣、新田縣地及祁陽部分地)。雍熙元年(984年)升東安場(原應陽縣地)為東安縣。至此,永州轄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地)、東安縣(今東安縣地)3個縣,宋永州,州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荊湖南路永州零陵縣;道州轄營道縣(今道縣地)、寧遠縣(今寧遠縣地)、永明縣(今江永縣地)、江華縣(今江華縣地)4個縣。宋道州,州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荊湖南路道州營道縣。
(10)元代
元朝確立行省制度,省下設路(州)、縣。原永州、道州分別改稱永州路、道州路,隸屬湖廣行省湖南道。
元永州路,路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即湖廣行省湖南道永州路; 元道州路,路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即湖廣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11)明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永州路、道州路分別改稱永州府(府治零陵縣,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和道州府(府治營道縣,治所在今道縣道江鎮),隸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將道州府降為道州<府治營道縣從此廢除省入>,隸屬永州府。同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之。崇禎十二年(1639年),析寧遠縣的新田堡置新田縣。至此,永州府轄7縣1州。即:零陵縣、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永明縣(今江永縣)、江華縣、新田縣、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明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零陵縣。
(12)清代
清順治元年(1644年),分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廣左承宣布政使司和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永州府屬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湖廣右承宣布政使司為湖南省,永州府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永州府轄7縣1州: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祁陽縣(今祁陽縣和祁東縣)、東安縣、寧遠縣、新田縣、江華縣、永明縣(今江永縣)及道州(今道縣和雙牌縣南部). 清永州府,府治零陵縣(今永州市零陵區、永州市冷水灘區及雙牌北部,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區城區) ,即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永州府零陵縣。
⑽ 永州是哪個省的城市
永州是湖南省的城市。永州東連郴州,南界廣東省清遠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西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北鄰衡陽、邵陽兩市。湘江經西向東穿越零祁盆地,瀟水自南至北縱貫全境,南北相距最長245公里,東西相間最寬144公里,土地總面積2.24萬平方公里。
永州的歷史人文
永州歷史悠久,人文鼎盛,至今已有2200餘年建郡置府歷史。漫長的歲月在永州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古跡名勝,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九嶷山舜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是傳承舜帝始創之道德文化的重要載體;寧遠文廟是我國現存始建年代之早、建築規模之大僅次於曲阜孔廟的文廟建築,千百年來廟、學合一,成為傳播儒家文化的神聖殿堂。
零陵文廟、新田文廟也保存至今。建於明洪武初年的零陵武廟俗稱關帝廟,祭祀三國名將關羽,續接以「忠、義、仁、勇」為核心的道德崇拜和民間關公信俗。愚溪柳子廟紀念謫居永州十年、為永州文化譜寫濃墨重彩的唐代偉大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對永州文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