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7到18世紀上半期,歐洲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時代特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1、隨著新航路開辟而來的殖民擴張活動,使歐洲各國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2、資產階級開始要求政治地位,因而出現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半世紀的反復,終於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北美獨立戰爭後,美國建立並確立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㈡ 西方最早的歷史是什麼時代
公元前3500年左右
㈢ 歐洲的歷史發展的階段
中世紀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在歐洲的封建社會里,國王、貴族和騎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構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級制度,但是他們的權力和義務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復雜的等級關系使得歐洲封建國家長期處在割據狀態,和東方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濱,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大不一樣。各國統治者仍不斷進行戰爭,相互搶掠吞並,許多國家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穩固政權。封建地主憑借土地所有權和政權對農民進行剝削。在歐洲,基督教會已成為封建統治工具,他們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維護封建制度。農民和農奴的勞動被封建主以勞役、實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稅和教會「什一稅」等形式侵吞。農民的反抗持續不斷,但是起義的規模一般比較小,沒有像中國那樣發生過多次推翻了一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
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封建經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農民為基本生產單位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由於可以擁有一些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可以獲得一定的勞動產品,因此,勞動積極性比奴隸高得多。中世紀時代鐵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使社會財富大大豐富起來,並且促進了商業的發展。14、15世紀在地中海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發達的城市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中國在16、17世紀,在江南一帶城市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封建生產關系中滋生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說明封建社會已經走到它的盡頭。從那時候起,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主義興起已形成一個不可逆轉的勢頭。
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落後,思想愚昧,是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而在中國,正是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東西方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宗教在世界廣大地區占據了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許多國家成為「國教」。儒家學說則主宰了中國的思想領域。這種文化現象雖然對封建社會的鞏固一度有推動作用,而當資本主義興起後,它就成為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的障礙。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歐洲出現的「文藝復興」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繁榮和近代科學的大飛躍。在東方,由於封建思想的長期桎梏,社會發展趨於緩慢,從此開始落後於西方。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最初產生在英國,而後發展到法國、德國與俄國,此外,荷蘭、比利時等國也有波及。法國的啟蒙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聲勢最大,戰斗性最強,影響最深遠,堪稱為西歐各國啟蒙運動的典範。
從字面上講,啟蒙運動就是啟迪蒙昧,反對愚昧主義,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運動。但就其精神實質上看,它是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的運動,並非單純是文學運動。它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禁慾、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直接為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啟蒙思想家們從人文主義者手裡把反封建、反教會的旗幟接過來,進一步從理論上證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從而提出一整套哲學理論,政治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淪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他們就用這些思想啟發教育群眾,去推翻封建主義的統治,進而建立資產階級的政權.上述的這種思想,稱為啟蒙思潮,宣傳這種思想的話動,就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既是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 會斗爭的繼續和深化,也是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理論准備階段。如果將它同文藝復興運動作一比較,那就更為清楚了。首先,從反封建方面說,文藝復興運動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對封建領主的割據狀態,要求建立民族統一的君主專制政 體,以便在王權保護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而在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進一步提出要求獲得政權,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文藝復興時代的反封建側重於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的范疇;而啟蒙運動側重於政治制度和政權性質方面。
其次,從反教會方面說,文藝復興時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紀天主教會的貪污腐化,譴責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惡,要求進行宗教改革,廢除煩瑣的宗教儀式,提倡比較簡便的禮儀。在啟蒙運動時,由於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在反教會方面就比文藝復興時期更為徹底,它已把反教會提高到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的高度。
再次,從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上說,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的是反禁慾主義,要求個性解放,執著塵世,面向現實。到了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重點,就轉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等政治原則方面來。由於啟蒙運動具有政治思想革命運動的性質,因此啟蒙運動的參加者決不限於文學家。除法國的盂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四大啟蒙作家外,英國的哲學家洛克,科學家牛頓德國的美學家萊辛和海爾德爾,荷蘭的哲學家斯賓諾莎等等,均屬啟蒙思想家的行列。
還有,從文藝的風格和方法上說,啟蒙時期的現實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的繼續,但又有新的發展。它的特徵不在於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不在於刻畫人物的性格,而在於具有更多的政論性,作家們都有意識地把他們自己的政治思想貫穿在文學作品之中。這些啟蒙著作,成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爭奪政權的精神武器,是傳播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網路全書"。作品中的語言不是詩化,而是流暢的雄辯的政論性散文,富有邏輯性,啟發性和戰斗性。有些作品,由於哲學意義的深刻、強烈,使它們變成小說化了的哲學淪文。啟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純理性的特點。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文化和思想發展的一個歷史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群星爭艷、人才濟濟的光輝時代。恩格斯稱之為《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代。
文藝復興最早源於義大利。義大利在當時的歐洲已經率先完成了從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級准備、思想准備和物質准備。馬克思曾說,《資本主義生產,最早是在義大利發展》。14、15世紀的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地,隨著工場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富裕的匠師和大作坊主成為了新興資產階級。他們需要取得與自身經濟地位相適應的社會地位,需要將本階級的價值觀、思想文化提升為社會主流。但當時的資產階級還是剛剛登上歷史舞台、正在成長的新生力量,為抗衡並最終戰勝其時頑固、保守、愚昧而殘暴的天主教會,必須找到一種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自己。它必須能喚起大眾的覺醒意識,同時應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現。於是,資產階級將目光投向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他們認為,那是歐洲人都引以為豪的光輝時代,是歐洲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那時盛極一時的古典自然科學、哲學、文學、藝術和羅馬法將可用以同天主教會作斗爭的實用的、有效的武器。於是,資產階級積極倡導《復活》、《再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掀起了從文化到社會各領域的變革活動。《文藝復興》即由此得名。
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其核心是《人乃萬物之本》,主張以個人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義者重視人的價值,提倡個性與人權,主張個性自由,反對天主教的神權;主張享樂主義,反對禁慾主義;提倡科學文化,反對封建迷信。
文藝復興的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一)13世紀屬文藝復興運動早期,突出特點是文學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羅倫薩。代表人物是被譽為《前三傑》的三位文學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們的傑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談》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突出位置。由於他們的作品廣為流傳,這三位詩人的家鄉------佛羅倫薩------的方言成為現代義大利語的前身。本階段值得一提的還有被尊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大師喬托(1267至1337),他的藝術手法直接影響了其後一百年的義大利畫風。(二)14世紀末至15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准備期。期間人文主義和文學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家,如畫家馬薩喬(1401至1428)、雕刻家多納太羅(1386至1464)和建築家布魯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魯涅列斯基於1434至1437年間主持設計的佛羅倫薩教堂大拱頂,規模宏大、巍峨華麗,令人過目難忘。(三)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期是文藝復興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從佛羅倫薩轉移到了羅馬。主要代表人物是《後三傑》----達.芬奇(1452至1519)、米開朗基羅(1475至1564)和拉斐爾(1483至1520)。他們留下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大衛》、《聖母悲戚》和《西斯多聖母》以及梵蒂岡博物館內拉斐爾畫室的大量壁畫堪稱世界藝術畫廊珍品,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四)16世紀下半期至17世紀上半期為文藝復興晚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畫派四大名家:喬爾喬內、提香(1490至1576)、委羅奈斯和丁托列托,還有三位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布魯諾、伽利略和康帕內拉。
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乃至世界的社會、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誘發了宗教改革,開創了現代世俗國家的雛型;文化領域內以個人為本的內容及嚴謹典雅的形式都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人文主義者傑出貢獻在於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達了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
㈣ 西方歷史最早開始於什麼時候
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不能算作西方,對於現在的西方來說,那已經屬於東方了。
所謂西方,最早只能從古希臘文化開始算起。
古希臘文化,最早的起源在克里特島。然後到公元前12世紀,希臘才興起。
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亞的薰陶,也有埃及的影響。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來自北非的移民遷至南克里特,與當地居民相混合。從埃及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但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約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現了最初的國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徵是宮殿的修築,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克里特易發生地震,由於天災人禍,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學者們根據這一特點將克里特文化的發展分成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1450或1380年)和後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1380— 1100年)。
㈤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早期的西方世界的歷史發展總趨勢是什麼
主要是進入帝國主義時代。
㈥ 西方公元前的輝煌歷史有多大的可能性是偽造的
西方「古典歷史」植根於西方「古典學」。西方「古典學」依託於「古希臘」的「古典時代」概念,而「輝煌、神聖的古希臘」概念,在本質上形成於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期間。歐洲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概念,本質上是19世紀西方學者們的「創造」,再加上19世紀以貌似「科學」的「比較語言學」方法、提出並兜售「古印歐語」譜系的假說,進而以之為基礎,建構了「西歐中心論」的世界歷史觀。
早期獨立的古文明都有獨特的文獻載體,如:中華文明(甲骨文、金文、簡帛)、古印度文明(貝葉)、古埃及文明(莎草紙)、古巴比倫文明(泥板)等。而所謂的「古希臘」則沒有獨立的文獻載體。「古希臘」沒有獨立的文獻載體,不可能有所謂「古希臘」手稿傳世。 曾於1909-1931年間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圖書館首席館員的弗雷德里克·喬治·凱尼恩(1863-1952)在《古希臘羅馬的圖書與讀者》中主張,自公元前六世紀以降,在希臘土地上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是紙草。凱尼恩在《古希臘羅馬的圖書與讀者》還列舉了許多莎草紙古典文獻的例子,然而凱尼恩本人就是最早偽造「古典紙草文獻」的嫌疑人。西方「古典時期」,可能作為文獻載體的兩種材質,一種是埃及出產的「莎草紙」,另一種是所謂的「羊皮紙」。「莎草紙」在歐洲的絕大多數氣候條件下難以保存。在古希臘的氣候條件下,保存不到幾十年就會發霉、粘連,不可能有片紙流傳下來。在埃及,所謂「古代莎草書卷」只限於墓葬中發現的殘卷。[ 參看[美]喬治?薩頓《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中譯本第30頁,大象出版社2010年5月] 而「羊皮紙」出現的時間只能是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 同上第30頁]況且,羊皮紙成本高,抄寫一部《新約聖經》大約需要三百張羊皮[ 「哥騰堡活字版印刷術發明時,第一套書,就是用歐洲自製紙與羊皮紙印的新約聖經,據說每本用300張小羊皮。(註:Dard Hunter:《Paper Making-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 of an Ancient Craft》)」[台]陳大川《紙由洛陽到羅馬》第98頁,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民國102年10月第1版]。《新約聖經》翻譯成中文約為22萬5千字,而《舊約聖經》翻譯成中文為70萬5千餘字,是《新約聖經》字數的三倍多,《新約聖經》用三百張羊皮的話,《舊約聖經》就需要九百張羊皮,新舊約合計則需要一千兩百張以上的羊皮。用羊皮紙大量保存文獻,就是大國皇家也未必有那個財力,何況小小城邦。
實際上,「羊皮紙」不是「紙」、「莎草紙」也只是「草」。「羊皮(parchment)和犢皮(vellum)是西方國家較長使用的書寫材料。Parchment這個詞系指用羊皮做成的書寫材料,譯成「羊皮紙」是不恰當的,因為不是紙,可否譯成「羊皮片」。英文中的parchment,法文作parchemin,均指羊皮板寫成的文件,導源於Pergamum,本是小亞細亞米西(Mysia)的古代城市名。……羊皮板後來成為歐洲主要書寫材料之一,甚至文藝復興後印刷術西傳時還用以印刷書籍。我們在西方大圖書館里仍可以看到甚至16世紀至17世紀時的「羊皮板」寫本。與「羊皮板」一起在西方廣泛使用的還有「莎草片」(papyrus),將這個西方詞譯成「莎草紙」同樣是不恰當的,因為它也不是紙。」[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第4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從加工流程來看,「莎草片」沒有任何蒸餾、化合的過程,只是簡單的進行整形處理,還是「草」本來的形態。
「紙莎草紙的傳統製法是:首先剝去紙莎草的綠色外皮,留下髓部,並割成薄片,放入水中浸泡幾天,撈出後用木槌敲打,壓去水分,重復多次,把薄片兩端切齊,一條條橫向並排鋪開,然後在上面縱向排開,並用石塊壓緊,擠出糖質貓液,使草片相互貓結起來。晾乾以後,用象牙或者貝殼磨平草片的表面,就成了紙莎草紙。」[ 孫寶國、郭丹彤《論紙莎草紙的興衰及其歷史影響》,載《史學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埃及的這種「莎草片」實際上並不稀奇,在歐洲人沒有來到美洲前的幾百年間,美洲的瑪雅人和阿茲台克人用樹皮作成薄片,用以書寫文字畫,叫huun或amatl。其方法是將樹皮剝下後,除去有色外表皮,將其內皮撕成一英寸寬的長條,放在鍋內加草木灰煮沸。再在平板上縱橫交錯地疊起,用槌打在一起成為薄片,乾燥以後以石磨光。現在墨西哥的奧托米印第安人(Otomi Indians)還用此法作樹皮片,作書寫材料。
太平洋各島嶼如夏威夷、斐濟、日本北海道、印度尼西亞、中國台灣等廣闊地區的土著居民,也用樹皮借錘氈法打製成薄片,通稱為tapa。夏威夷人稱kapa,意思是捶打。印第安人的huun或amatl,或太平洋島嶼土著人的tapa或kapa,在製造方法及取材上大同小異,可統稱之為「樹皮氈」。[ 潘吉星《中國造紙史》第45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
「美國造紙專家兼紙史家亨特到現場考察了莎草片、huun及tapa的製造方法後,得出正確的結論是,這三者在技術上是屬於同一范疇,雖然均可作書寫材料,但沒有一個可謂之為真正的紙。」[ 同上第45頁]
中國造紙專家潘吉星對「莎草片」的體驗
「1981年筆者旅居弗吉尼州時,曾得到一枚用傳統方法製成的莎草片,表面不平滑,需塗一層白粉後才能在上面畫彩色畫。」[ 同上第44頁]
這種「莎草片」質地薄脆易碎,稍微折疊就會破損,甚至難以承受陸路運輸的顛簸。[ 參看孫寶國、郭丹彤《論紙莎草紙的興衰及其歷史影響》,載《史學集刊》2005年7月第3期]
「紙草片」和「羊皮板」用什麼「筆、墨」寫畫?
「黑墨水用碳的沉積物製造,例如從油燈頭或鍋底上刮下來的煙灰,用木炭和燒過的骨頭研磨成精細的碳粉。無論用什麼東西製成碳,都要混合一種阿拉伯膠之類的黏合劑,即一種阿拉伯樹的水溶性樹液。把這種混合物曬干,製成小塊。在准備寫字的時候,就用濕潤的筆在墨水塊上刷一刷。文士們也常使用紅墨水,那是鐵的氧化物、紅赭石或者其他土壤中的礦物質製作的。」[ [美]斯蒂芬·米勒、羅伯特·休伯《聖經的歷史---「聖經」成書的過程及歷史影響》中譯本第29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最早用來在紙莎草紙上寫字的筆更像是小號油畫刷,用生長在沼澤中的燈心草或小植物製成。這些筆的長度不同,通常在15到45厘米之間(6到15英寸)。文士們把筆的一端嚼松,露出其中細小的纖維,將其製成纖維的刷子。……新約時代,人們用蘆葦削成尖頭的管狀筆。」[ 同上第30頁]
我們知道,任何植物材料都會碳化。無論在何種植物材料上施以何種顏料,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幾十年間逐漸褪色、劣化、解體、澌滅,何況是一種「質地薄脆易碎,稍微折疊就會破損」的材料。無論是埃及的「莎草片」,還是印第安人的huun以及太平洋諸島土著民族的tapa,在其上塗以何種植物或礦物的墨汁或顏料,在自然的條件下,都不可能長期保存。中國紙「紙壽千年」人們可以理解,而西方的「千年紙草」卻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
「莎草片」開始出現大約在拿破崙攻略埃及的八十年之後、即相當於蒙森晚年時代;在此之前,整個西方學術界並不知道有莎草片的存在。例如伏爾泰或吉本的著作中都沒有莎草紙的蹤影。在此之前,說到「紙」就是「中國紙」、以及將「羊皮片」混同為「紙」的概念,稱之為「羊皮卷」。
無論是1793年「紙草文獻」現身赫庫蘭尼姆[ [德]維拉莫威茲《古典學的歷史》中譯本第1版第130頁,三聯書店2008年6月],還是古羅馬時涉及「莎草紙」製作方法的文獻普林尼《自然史》等,都是後世所偽造。曾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圖書館首席館員的弗雷德里克·喬治·凱尼恩(1863-1952)是最早涉嫌製造「偽莎草紙文獻」的西方學者之一。[ 炮製所謂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的就是此人。]
當代美國科技史權威喬治?薩頓認為古希臘人的文字載體為石刻。
「如果文字只能刻在石頭上(很明顯,在希臘這種情況持續了數個世紀),它的范圍就只能局限於記錄被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文學作品太長,難以刻在石頭或金屬上。」[ [美]喬治?薩頓《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中譯本第29頁,大象出版社2010年5月]
然而,人們只見過大量的古希臘「石刻摹本」,沒有見過「石刻原物」,而那些大量的「石刻摹本」是在18世紀前後被炮製出來的。
中國自儒教執政以來文化上通常只把世界分為國內和國外,東方和西方。用西方統括國外的世界顯然太過空洞了,把不同的國度文化歷史合稱西方文化歷史,有意無意中有替某些造假國度洗白的意味。
㈦ 歐洲歷史的史前歷史
希臘文明是一群城市國家——城邦(最重要的有雅典、斯巴達、底比斯、科林斯和錫拉庫扎)的集合,擁有千差萬別的政體和文化,包括沒有先例的各種各樣的政府形態、哲學、科學、數學、政治、體育、戲劇和音樂。最強大的城邦——雅典,通過雅典貴族克里斯提尼發明的一種早期的直接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在雅典民主制度之下,雅典公民獨立自行投票表決立法和行政議案。這里誕生了蘇格拉底,公認的西方哲學奠基人之一。蘇格拉底還發明了蘇格拉底法,或稱反詰法——一種一直使用至今的教育方法,提出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個人回答,鼓勵對問題進行更基礎深入的思考。因為這種哲學,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罪名是「蠱惑雅典的青年人」,以及他的討論與當時的宗教信仰不相容。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是柏拉圖學院的建立者。他在作品中記錄了這一幕,並且繼續下去發展出了它自己的獨特哲學——柏拉圖主義。
希臘各城邦在黑海、地中海、小亞細亞、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的大希臘沿岸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5世紀向東部的擴張受到了來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反擊。在希波戰爭中,希臘城邦結成了聯盟,並在普拉蒂亞戰役中戰勝波斯帝國,擊退波斯人的入侵。希臘各城邦結成了提洛同盟繼續與波斯戰斗,但是雅典在聯盟中的領導地位促使斯巴達組織了針鋒相對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兩個聯盟之間為希臘的領導權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伯羅奔尼撒聯盟獲勝。對於隨後的斯巴達霸權的不滿導致了科林斯戰爭爆發,底比斯領導的聯盟在留克特拉戰役中擊敗了斯巴達。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波斯、埃及和印度,也得到了這些國家的更古老的知識,開創了一個被稱為希臘化時代的新的發展時期。亞歷山大逝世於公元前323年,他的帝國分裂成許多希臘化文明國家。 君士坦丁大帝312年在拉布蘭旗下收復羅馬之後,馬上於313年簽署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此外,君士坦丁正式地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希臘城市拜占庭,並將後者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城)。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同時他也是最後一個統一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從此之後,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以拉文納為中心,東羅馬帝國(後被稱為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羅馬不斷受到日耳曼部落的掠奪(見:歐洲民族大遷徙),並在476年最終陷落於赫魯利人首領奧多亞塞之手。羅馬的權威在西部完全喪失,西部省份很快變成了一群日耳曼王國的拼湊集合。但是羅馬城在羅馬天主教教會的監管之下,仍然是知識的中心,在西歐很大程度保留住了羅馬的經典思想。同時,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成功地將所有的羅馬法法典化成為《民法大全》(529-534)。在6世紀中,東羅馬帝國捲入了一系列致命的沖突之中,首當其沖的是與波斯薩珊帝國(見羅馬-波斯戰爭)的戰爭,隨後是新興的伊斯蘭教哈里發帝國(四大哈里發和倭馬亞王朝)的進攻。至650年,埃及、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省已經落入穆斯林軍隊之手,倭馬亞王朝隨後在7世紀和8世紀分別征服了西班牙和義大利南部(見穆斯林佔領時期)。
在西歐,一種新的政治結構正在形成: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權力真空之下,當地建立起了平民和他們耕種的土地之間的等級制度。地主收取什一稅,並向當地的領主效忠。什一稅用於支付國家財政和戰爭支出。這就是封建制度,新的領主和國王不斷出現,其中最偉大的是法蘭克人的統治者查里曼大帝。800年,查里曼作為大片領土的征服者,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Imperator Romanorum),有效地加強了他在西歐的權力地位。查里曼的王朝是一個新的西歐日耳曼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標志。在其國界之外,新的力量也在積聚。基輔羅斯公國在封疆擴土,大摩拉維亞在日益成長,而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則忙於保家戍邊。 西羅馬帝國不斷受到來自北歐的襲擊,而羅馬最終於476年陷落。西羅馬帝國的最後一個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向日耳曼首領奧多亞塞投降。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中認為羅馬人墮落了,喪失了公民的美德。吉本說相信死後可享永生的基督教使人懶惰與冷漠,至今仍然如此。格倫·布沃肖克評論說:「從18世紀以後,我們對羅馬衰亡耿耿於懷:它被看作是所有已知的衰落的原型,而且因此成為我們擔憂自身的象徵。」它仍然是最大的歷史謎團之一,傳統上擁有龐大的研究學者隊伍。
另外一些值得注意的時期如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395年狄奧多西一世(羅馬帝國最後一次政治統一)逝世,406年日耳曼人在羅馬軍團撤回義大利阻擋亞拉里克一世時跨過萊茵河,408年斯提利科去世,以及隨後的西羅馬軍團瓦解,565年最後一位嘗試收復西羅馬的查士丁尼一世去世,以及632年後穆斯林勢力入侵。很多學者堅持認為比起「衰亡」來這些變化更適合被描述成一次復雜的轉變。隨著時間流逝關於羅馬帝國為何衰亡或者是否真的衰亡了提出了很多理論。
㈧ 西方文明的歷史軌跡是什麼
綜合西方史料會發現,西方文明的歷史軌跡是:王政——>共和——>僭主(獨裁)——>帝制。
然則可見,歷史已經證明民主共和並非是所謂的高級政治形式,那隻是一種意識形態迷霧罷了。
凡是穩定態的體制,大多是混和體制,就是說,不是某一種單純意識形態所推崇的體制單獨起作用,而是多種意識形態所推崇的多種體制共同起作用,互相制約、制衡、抵消、加強,這樣一個文明實體的歷史走向才不會走偏。
(8)早期西方歷史是什麼樣的歷史擴展閱讀:
西方文明的特色:
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
一些司空見慣的材料,比如混凝土、鋁、明亮的玻璃、合成橡膠、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等,這些都是西方的發明。鋼鐵造的輪船、橋梁以及摩天大樓,首先出現在西方。疫苗接種、麻醉、MRI、口服避孕葯,以及所有純的抗生素都來自西方。
晶體管、集成電路、存儲晶元、計算機、滑鼠以及硬碟都在西方問世,還有鉛筆、圓珠筆、CRT、LCD、LED、攝影、靜電復印、激光列印機、等離子顯示器等。輪船的經度儀、引擎帶動的螺旋槳、火車頭、自行車、汽車以及飛機,都發明自西方。
眼鏡、望遠鏡、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各種色譜法、蛋白質、DNA排序、CT、核磁共振、X射線,還有白光、紫外線、紅外線的光譜研究,都首先在西方的實驗室、醫院、工廠里開發並應用。
生化疾病、糖尿病、細菌病源論也是由西方人發現。根除古代被稱為天譴的天花,則是在西方人唐納德·漢德森領導下展開。
在數學中,微積分、統計、邏輯學、矢量、張量、復分析、群論以及拓撲學都發展自西方。生物學中,進化論、染色體、DNA、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創。物理學中的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統計力學都由西方人創造。
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和質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學元素,包括其組成等,都在西方被發現。固氮和石化產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勞。化學正是在西方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