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1月9日是什麼日

歷史上1月9日是什麼日

發布時間:2022-06-30 15:28:24

1. 1943年發生了什麼

1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汪精衛政府(中華民國重慶政府稱之為偽政府)向英國和美國宣戰。
1月9日——汪精衛政府與日本簽定《日汪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撤離瓜達爾卡納爾島。
1月15日——五角大廈開始啟用。
1月23日——英軍佔領黎波里。

2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投降。德軍保盧斯元帥及9萬人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

2月5日(春節)——中國東北、蘇聯遠東、日本、阿拉斯加、加拿大出現日全食,北太平洋及其兩岸部分地區出現日偏食(其中日界線以東是2月4日)。由於抗日戰爭,且日全食出現的東北地區被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佔領,中國科學家未觀測。僅有《中央日報》發表題為「東京日全食」的短報道,但實際東京只能看見日偏食。

2月9日——美軍完全佔領瓜達爾卡納爾島。

2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將軍被命名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

2月18日——宋美齡在美國國會演講。

2月18日——德國蓋世太保逮捕白玫瑰反抗組織成員。

2月21日——日、法 簽訂《共同防禦廣州灣協議》,廣州灣(廣東湛江市前身,當時為法國租借地)被日本佔領。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的南京、上海、廣州、海南、香港等港口城市相繼淪陷,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斷,廣州灣成了當時中國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港口,而廣州灣到廣西柳州的公路已經溝通,內地所需物資均由廣州灣轉運,一躍成為出入中國的商業重鎮和航運中心,僅航駛香港一線千噸以上的輪船就有二十多艘,並造就了許愛周等一代船王。

4月19日——在波蘭華沙猶太人起義。
5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的德國和義大利軍隊向盟軍投降。
5月15日——共產國際宣布解散。
5月16日——華沙起義被鎮壓。
5月17日——美國開始建造ENIAC。
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7月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戰庫爾斯克戰役開始。
7月10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25日——在義大利發生政變,本尼托·墨索里尼被捕。
7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空軍襲擊漢堡,3.5萬人死亡。
8月1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徹底佔領西西里島。
8月19日——魁北克會議上,羅斯福和邱吉爾簽訂了英美共同研製原子武器的秘密協定。
8月23日——庫爾斯克戰役結束。
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義大利登陸。
9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投降。
10月1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11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在索羅門群島登陸。
11月5日——日本與滿洲國、汪精衛南京國民政府等八國召開大東亞會議。
11月15日——德國黨衛軍首領海因里奇·希姆萊下令迫害吉普塞人。
11月2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英開羅會議。
11月22日——黎巴嫩宣布獨立。
11月28日—12月1日——德黑蘭會議。
12月24日——艾森豪被任為盟軍最高指揮官。

拓展資料:

1.公元1943年,公歷平年,共365天,53周。農歷癸未年(羊年),無閏月,共354天。

2.1943諾貝爾獎獲得者:

物理:奧托·斯特恩

化學:喬治·德·赫維西

生理和醫學:亨里克·卡爾·彼得·達姆和愛德華·多伊西

2. 我想知道中國古代對月份中每一日的叫法,如23號為沁。

韻目代日

在我國古代,對每天的稱呼除了用"一、二、三……"等漢數表示外,還有一些其他稱呼,如"朔"表示每月的"初一","望"表示每月的"十五","既望"則表示每月的"十六"等。

清朝政府在光緒五年(1879年)開設電報,清廷開通電報以後,發明了一種新的記日辦法,用韻目代替日期。這種方法在電信領域一直延用到建國初期,前後使用了70餘年,最盛行時,清朝政府一些官員的筆記都經常以韻目代替日期。今天在中共黨史等現代歷史書籍中經常出現的「艷電」、「皓電」、「佳電」、「齊電」等詞,正是所謂的「韻目代日」,也就是從《韻目表》中挑選代替日期的韻目,總共有31個,分別代表3l天。前面15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接後是韻目上聲的l0個,再來是韻目去聲的5個,後來使用公歷,又添上最後—個《韻目表》中沒有的「世」,代表三十一日,這樣用三十一個字分別代表三十一天。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用《韻目表》里的字來代替日期,懂得做詩的人一看就知道哪個字代表哪一天。比如看到「皓」就知道是19日,因為「皓」字在韻目上聲中的排序正是第19個。這套系統對當年讀過一點書的人來說,都是基本常識。滄海桑田,白話文興起以後,使得過去文人擅長的填詞作詩的本領也逐漸失傳,過去一般人都會的事情,現在卻成了專業知識,變得艱深難懂了

韻目代日表

1日東先董送屋

2日冬蕭腫宋沃

3日江餚講絳覺

4日支豪紙寘質

5日微歌尾未物

6日魚麻語御月

7日虞陽麌(讀「雨」)遇曷

8日齊庚薺霽黠

9日佳青蟹泰屑

10日灰蒸賄卦葯

11日真尤軫隊陌

12日文侵吻震錫

13日元覃阮問職

14日寒鹽旱願緝

15日刪咸潸翰合

16日銑諫葉

17日篠霰洽

18日巧嘯

19日皓效

20日哿號

21日馬箇

22日養禡

23日梗漾

24日迥敬

25日有徑

26日寢宥

27日感沁

28日儉勘

29日豏(同「餡」)艷

30日陷

31日世引

補缺:

4日寘(同「置」)

7日麌(讀「雨」)

17日篠(讀「小」)

21日箇(同「個」)

22日禡(讀「罵」)

29日豏(同「餡」)

3. 歷史每年的重要日子都有什麼

你好 很高興為你解答
陽歷節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2月2日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國愛耳日
3月5日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 Day)
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China Arbor Day)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White Day)
3月14日國際警察日(International Policemen' Day)
3月15日世界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
4月1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4月5日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4月7日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
5月1日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r Day)
5月3日世界哮喘日(World Asthma Day)
5月4日中國青年節(Chinese Youth Day)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World Red-Cross Day)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International Nurse Day)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Family Day)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5月20日全國學生營養日
5月23日國際牛奶日(International Milk Day)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World No-Smoking Day)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6月5日世界環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
6月6日全國愛眼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7月1日國際建築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Day)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Army Day)
8月12日國際青年節(International Youth Day)
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Teacher's Day)
9月16日中國腦健康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World Cease-fire Day)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World Tourism Day)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National Day)
10月1日國際音樂日(International Music Day)
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10月5日世界教師日(World Teachers' D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
10月9日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World Standards Day)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Blind)
10月15日世界農村婦女日(World Rural Women's Day)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
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10月24日聯合國日(United Nations Day)
10月24日世界發展新聞日(Worl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Day)
10月28日中國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10月31日萬聖節(Halloween)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11月9日消防宣傳日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
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World Disabled Day)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World Football Day)
12月25日聖誕節(Christmas Day)
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Diversity Day)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國際麻風節
3月最後一個完整周的星期一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間的任一天)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Mother's Day)
5月第三個星期日全國助殘日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Father's Day)
9月第三個星期二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Peace Day)
9月第三個星期六全國國防教育日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Deaf)
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世界住房日(World Habitat Day)
10月的第二個星斯一加拿大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10月第二個星期三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Natural Disaster Rection)
10月第二個星期四世界愛眼日(World Sight Day)
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美國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

農歷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the Dragon-Boat Festival)
農歷七月初七乞巧節(中國情人節)(Double-Seventh Day)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the labia Rice Porridge Festival)
農歷臘月二十四傳統掃房日

幫你搜到個網址 可以參考http://www.todayonhistory.com/jieri/
希望能幫到你 祝愉快

4. 中國歷史的幾個有節氣的人物至少五個 人名

1、伯夷、叔齊

伯夷和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兒子,顧竹君死後,叔齊不想即位,想讓位給兄長伯夷,可是伯夷也不想做國君。

他們兩人都離開了居住的地方,在路上聽聞周文王有仁德,得到人民的擁戴就入周投靠。等到周武王繼位,起兵伐紂王,伯夷和叔齊認為諸侯伐君王是不仁,因此極力勸諫。

周武王一心要伐紂王,執意滅商,伯夷和叔齊對周武王嗤之以鼻,決意不作周朝的臣民,也不吃周朝的糧食,最後隱居在首陽山,靠采野果為生。

5、劉胡蘭

劉胡蘭出生在山西文水縣雲周西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小年紀,便對黑暗的舊社會產生了強烈的不滿。 1947年1月12日 ,劉胡蘭被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抓捕了。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地說:「怕死不當共產黨!」敵人沒有辦法,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群眾當場鍘死。

但她毫不畏懼,從容地躺在鍘刀下。她以短暫的青春年華,譜寫出永生的詩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毛主席的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5. 在日本歷史上,歷代有哪些天皇,年號分別是什麼

日本歷任天皇
編輯

第一系天皇
日本從古代起即沒有改換朝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天皇的事跡有來自傳說、神話之虞,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第一系名單
1、神武天皇(じんむ)前660年2月11日—前585年3月11日 在位75年(日本史上首任天皇,傳為天照大神的後裔。)
2、綏靖天皇(すいぜい)前585年1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在位36年(由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共八代,歷史上只有誕生、即位、以及建宮、立後等記載,沒有治績紀錄,故在日本歷史上稱作闕史八代。)[3]
3、安寧天皇(あんねい)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在位38年(闕史八代,一說安寧天皇元年為前548年。)
4、懿德天皇(いとく)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18日 在位33年(闕史八代。)
5、孝昭天皇(こうしょう)前476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在位83年(闕史八代。)
6、孝安天皇(こうあん)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在位101年(闕史八代。)
7、孝靈天皇(こうれい)前291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在位76年(闕史八代。)
8、孝元天皇(こうげん)前215年1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在位57年(闕史八代。)
9、開化天皇(かいか)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在位60年(闕史八代,一說開化天皇元年為前157年。)
10、崇神天皇(すじん)前98年7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在位68年(首位在考古學上可考證的天皇。)
11、垂仁天皇(すいにん)前29年1月2日—公元70年7月14日 在位98年(廢除殉禮。)
12、景行天皇(けいこう)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在位59年(日本武尊東征。)
13、成務天皇(せいむ)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在位59年(劃分國、縣、邑等地方行政區域。)
14、仲哀天皇(ちゅうあい)190年11月11日—200年2月6日 在位10年(日本武尊之子,違逆神旨而死。)
15、應神天皇(おうじん)20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在位110年(一說即傳說中的八幡大神(八幡大菩薩)。)
16、仁德天皇(にんとく)310年11月3日—399年1月16日 在位89年(聖帝之世。)
17、履中天皇(りちゅう)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在位5年(命諸國設置國史,但現已亡佚。)
18、反正天皇(はんぜい)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在位5年(平定仲皇子之亂。)
19、允恭天皇(いんぎょう)410年12月—453年1月14日 在位43年
20、安康天皇(あんこう)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在位3年(與輕皇子爭位勝出。)
21、雄略天皇(ゆうりゃく)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在位23年(暴君說。)
22、清寧天皇(せいねい)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在位4年
23、顯宗天皇(けんぞう)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在位2年(市邊押磐皇子遺兒。)
24、仁賢天皇(にんけん)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在位10年(報德不報怨。)
25、武烈天皇(ぶれつ)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在位8年(殘暴不仁的天皇,仁德帝一脈終絕。)
26、繼體天皇(けいたい)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在位24年(應神天皇五代孫,第一位早期天皇。)
27、安閑天皇(あんかん)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在位4年
28、宣化天皇(せんか)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在位4年
29、欽明天皇(きんめい)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在位32年(崇佛廢佛論爭展開。)
30、敏達天皇(びだつ)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在位13年
31、用明天皇(ようめい)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在位2年(聖德太子之父。)
32、崇峻天皇(すしゅん)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在位5年(崇佛廢佛論爭完結,崇佛派蘇我馬子獲勝並暗殺天皇,佛教地位奠定。)
33、推古天皇(すいこ)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在位36年(日本歷史上首位女天皇。)
註: 推古二年(593年)至推古三十年(622年)由聖德太子攝政。

第二系天皇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後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第二系名單
34、舒明天皇(じょめい)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在位12年
35、皇極天皇(こうぎょく)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在位3年(女天皇。)
36、孝德天皇(こうとく)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在位9年(645年定年號為大化,創日本年號之始。推行大化革新,指定官制。)
37、齊明天皇(さいめい)64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在位16年(即皇極天皇,於孝德天皇死後重祚。)
38、天智天皇(てんじ)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在位10年(天皇制確立。)
39、弘文天皇(こうぶん)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在位1年(即位紀錄於正史中被抹煞,又稱大友帝。明治3年追贈謚號。)
40、天武天皇(てんむ)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在位13年(強化天皇中央集權制。)
41、持統天皇(じとう)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在位11年(天武帝皇後,女天皇。)
42、文武天皇(もんむ)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在位10年(命藤原不比等等人編法典《大寶律令》,設置鑄錢司。)
43、元明天皇(げんめい)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在位8年(女天皇。)
44、元正天皇(げんしょう)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在位9年(女天皇。)
45、聖武天皇(しょうむ)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在位25年(設立東大寺。)
46、孝謙天皇(こうけん)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在位9年(女天皇。)
47、淳仁天皇(じゅんにん)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在位6年(又稱「淡路廢帝」,明治維新後追贈淳仁之謚號。)
48、稱德天皇(しょうとく)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在位6年(孝謙天皇重祚,與僧道鏡有染。)
49、光仁天皇(こうにん)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在位11年(天智系一脈。)
50、桓武天皇(かんむ)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在位25年(異稱「柏原天皇」,遷都平安京,開創平安時代。)
51、平城天皇(へいぜい)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在位3年(異稱「奈良天皇」,下令遷回舊都平城京,引發葯子之變;追號根據其所住宮殿的地名。)
52、嵯峨天皇(さが)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在位14年(和文全盛期,允文允武。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3、淳和天皇(じゅんな)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在位10年(又稱「西院之帝」。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4、仁明天皇(にんみょう)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在位17年(異稱「深草天皇」,發生承和之變。)
55、文德天皇(もんとく)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在位8年
56、清和天皇(せいわ)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在位18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7、陽成天皇(ようぜい)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在位8年(陽狂之帝。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8、光孝天皇(こうこう)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在位3年(異稱「小松帝」。)
59、宇多天皇(うだ)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在位10年(臣籍降下,之後恢復皇籍即位;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0、醍醐天皇(だいご)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在位33年(出生時為臣籍,恢復皇籍後即位,編纂古今集,追號根據其山陵之名。)
61、朱雀天皇(すざく)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在位16年(將門、純友之亂;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2、村上天皇(むらかみ)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在位21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3、冷泉天皇(れいぜい)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在位2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4、圓融天皇(えんゆう)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在位15年(追號根據其住所(寺名、庵號)。)
65、花山天皇(かざん)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在位2年(追號根據其住所(寺名、庵號)。)
66、一條天皇(いちじょう)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在位25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時的皇居的宮名。)
註: 第37代齊明天皇為第35代皇極天皇重新登基後的稱號,因此她們是同一人;同樣,第46代孝謙天皇與第48代稱德天皇也是同一人。

第三系天皇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斗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建武中興」。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天叢雲劍(草薙劍)和八尺瓊勾玉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7] 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第三系名單
67、三條天皇(さんじょう)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在位5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8、後一條天皇(ごいちじょう)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在位20年
69、後朱雀天皇(ごすざく)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在位9年
70、後冷泉天皇(ごれいぜい)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在位23年
71、後三條天皇(ごさんじょう)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在位4年
72、白河天皇(しらかわ)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在位14年(遺謚,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73、堀河天皇(ほりかわ)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在位21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期間皇居的宮名。)
74、鳥羽天皇(とば)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在位16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75、崇德天皇(すとく)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在位18年(保元之亂、大怨靈,有「贊岐院」之稱。)
76、近衛天皇(このえ)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在位14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期間皇居的宮名。)
77、後白河天皇(ごしらかわ)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在位3年(發生源平之爭。)
78、二條天皇(にじょう)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在位7年(賓士之亂,源義朝被殺,其子賴朝被流放,平氏專權。追號根據其在位期間皇居的宮名。)
79、六條天皇(ろくじょう)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在位3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80、高倉天皇(たかくら)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在位12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81、安德天皇(あんとく)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在位5年(平氏一族滅亡。1183年至1185年與後鳥羽天皇並立。)
82、後鳥羽天皇(ごとば)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在位15年(又稱「隱岐院」。)
83、土御門天皇(つちみかど)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在位12年(又稱「阿波院」、「土佐院」。追號根據其在位時的皇居的宮名。)
84、順德天皇(じゅんとく)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在位11年(又稱「佐渡院」,在位期間發生承久之亂,朝廷倒幕軍戰敗,自此被幕府所控制,後鳥羽天皇、土御門天皇、順德天皇被流放。)
85、仲恭天皇(ちゅうきょう)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在位3月(承久之亂發生後被廢黜,僅在位77日,因此有「九條廢帝」之稱。謚號為明治3年追贈。)
86、後堀河天皇(ごほりかわ)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在位11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時的皇居的宮名。)
87、四條天皇(しじょう)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在位10年(追號根據其生前的皇居。)
88、後嵯峨天皇(ごさが)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在位4年(遺謚。)
89、後深草天皇(ごふかくさ)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在位13年(遺謚。)
90、龜山天皇(かめやま)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在位15年(遺謚,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91、後宇多天皇(ごうだ)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在位13年(遺謚。)
92、伏見天皇(ふしみ)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在位11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93、後伏見天皇(ごふしみ)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在位3年(遺謚。)
94、後二條天皇(ごにじょう)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在位7年
95、花園天皇(はなぞの)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在位10年(遺謚,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96、(南朝·1)後醍醐天皇(ごだいご)1318年2月26日—1339年8月15日 在位21年(南朝第一任天皇。遺謚。)
97、(南朝·2)後村上天皇(ごむらかみ)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 在位29年(南朝天皇。明治44年追贈追號。)
98、(南朝·3)長慶天皇(ちょうけい)1368年3月11日—1383年10月 在位15年(南朝天皇。大正15年追贈謚號。)
99、(南朝·4)後龜山天皇(ごかめやま、1383年10月—1392年10月5日 在位9年(南朝最後一任天皇。明治44年追贈追號。)
(北朝·1)光嚴天皇(こうごん)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 在位2年(遺謚,根據其所居住的寺名、庵號。)
(北朝·2)光明天皇(こうみょう)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 在位12年(遺謚,根據其所居住的寺名、庵號。)
(北朝·3)崇光天皇(すこう)1348年10月27日—1351年11月7日 在位3年(遺謚。)
(北朝·4)後光嚴天皇(ごこうごん)1352年8月17日—1371年3月23日 在位19年(遺謚。)
(北朝·5)後圓融天皇(ごえんゆう)1371年3月23日—1382年4月11日 在位11年(遺謚。)
100、(北朝·6)、後小松天皇(ごこまつ)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 在位30年(北朝第六代天皇,在將軍足利義滿的協助下,接收了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的傳國神器,統一了南北朝。)
註: 從第96代後醍醐天皇到第99代後龜山天皇,這四代天皇是南朝天皇,居住在吉野山。但由於北朝沒有象徵神權的「三神器」,因此這四代天皇仍是「正統」, 所以按南朝來記代。直到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後小松天皇,後小松天皇才能算是第100代天皇。

第四系天皇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926年,大正天皇歿,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5] 改年號「平成」。[5]
第四系名單
101、稱光天皇(しょうこう)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在位16年(追號由稱德、光仁這兩個謚號合而為一。)
102、後花園天皇(ごはなぞの)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 在位36年(異稱「後文德院」。)
103、後土御門天皇(ごつちみかど)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在位36年
104、後柏原天皇(ごかしわばら)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 在位26年(即位21年後才行即位儀式。)
105、後奈良天皇(ごなら)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 在位31年
106、正親町天皇(おおぎまち)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在位29年(追號根據其皇居二條殿對面町的名字。)
107、後陽成天皇(ごようぜい)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 在位25年(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在京都聚樂第覲見天皇。)
108、後水尾天皇(ごみずのお)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在位18年(遺謚。)
109、明正天皇(めいしょう)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 在位14年(女天皇。追號由元明、元正兩個謚號合二為一。)
110、後光明天皇(ごこうみょう)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在位11年
111、後西天皇(ごさい)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在位9年
112、靈元天皇(れいげん)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在位24年(追號由孝靈、孝元兩個謚號合而為一。)
113、東山天皇(ひがしやま)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在位22年(追號根據其山陵名。)
114、中御門天皇(なかみかど)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在位26年(追號根據其皇居附近的宮門。)
115、櫻町天皇(さくらまち)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在位12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116、桃園天皇(ももぞの)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在位15年
117、後櫻町天皇(ごさくらまち)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 在位8年(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
118、後桃園天皇(ごももぞの)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在位9年
119、光格天皇(こうかく)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在位38年
120、仁孝天皇(にんこう)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 在位29年(天保改革(1841年)。)
121、孝明天皇(こうめい)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在位20年
122、明治天皇(めいじ)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 在位45年(實施明治維新(1868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擊敗清朝和俄國,加速日本現代化的步伐。開始實行一世一元制。)
123、大正天皇(たいしょう)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在位14年(在位期間日本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921年因病由皇太子裕仁攝政。)
124、昭和天皇(しょうわ)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在位64年(日本迄今在位最久和最長壽的天皇(在位共計62年2周,享壽88歲)。在位期間與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敗。)
125、明仁天皇(あきひと)1989年1月7日—今(第一位在關東地方即位的天皇。)

6. 我想知道中國各種節假日的名稱,來源,歷史。盡量詳細點

元旦
一月一日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婦女節
三月八日
我國於1922年開始紀念三八節。中國婦女第一次群眾性的紀念三八節活動是1924年在廣州舉行的。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1977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習俗,選定一年中的某一天為聯合國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日。對聯合國而言,國際婦女節定為3月8日。

植樹節
三月十二
中國的植樹節定於3月12日。1979年2月,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又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國務院於次年頒布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具體實施辦法。植樹節前後,我國各地都要集中進行植樹造林活動。

清明節
農歷三月初八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勞動節
五月一日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將5月1日定為法定的勞動節,是日全國放假一天。每年的這一天,舉國歡慶,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興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並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兒童節
六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六一」國際兒童節為中國兒童的節日,並宣布廢除國民黨政府 1931起實行的4月4日為兒童節的規定。中國第一個兒童節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的4月4日。民國二十年(1931年),「上海中華慈幼協會」發起建議,希望政府規定每年4月4日為兒童節。隨後,教育部制定了兒童節紀念辦法,並於隔年的4月4日實施。

七夕情人節
農歷七月初七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國慶節
十月一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冬至
農歷十一月二十二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農歷臘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除夕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7. 每年的12月9日是歷史上的什麼日子

12月9日是一二·九運動紀念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學生數千人舉行了抗日救國示威遊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掀起全國抗日救國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學生舉行第5次示威遊行,高呼"援助綏遠抗戰"、" 各黨派聯合起來"等口號。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學生愛國運動。在「冀察政務委員會」計劃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學生和各界群眾1萬餘人又舉行示威遊行,迫使冀察政務委員會延期成立。之後,天津學生又組成南下擴大宣傳團,深入人民中間宣傳抗日救國。杭州、廣州、武漢、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繼舉行遊行示威。

(7)歷史上1月9日是什麼日擴展閱讀:

「一二九」運動背景:

1935年12月6日,北平學聯召開代表會,通過並發表了《北平市學生聯合會成立宣言》。隨即,平津15所大中學校聯合發出通電,反對「防共自治」,要求政府討伐漢奸殷汝耕,動員全國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

就在這天,傳來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將於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消息,廣大同學和各界進步人士極為震驚。

12月7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北平學聯決定於9日舉行學生大請願,反對「華北自治」。8日,彭濤、姚依林、郭明秋、黃敬、孫敬文等人開會研究,決定由黃敬任遊行隊伍總指揮,姚依林、郭明秋進行隊外指揮。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1月9日是什麼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