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論的根源
英雄史觀的產生有其深刻的認識根源、社會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①從認識根源看,主要是因為停留於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台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的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而默默無聞的廣大人民群眾及其歷史活動置於視野之外。②從社會歷史根源看,英雄史觀的產生同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少數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有關。③從階級根源上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為了維護階級的利益,處於階級偏見,不敢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觀來為自己服務
② 英雄史觀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史觀
因為英雄史觀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所以英雄史觀是唯心主義歷史觀。
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范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
(2)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是什麼觀擴展閱讀:
英雄史觀存在的根源
1、從認識根源看,英雄史觀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停留於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台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的作用加以誇大並絕對化,而把默默無聞的廣大人民群眾及其歷史活動置於視野之外。
2、從社會歷史根源看,英雄史觀的產生同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大多數人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少數人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有關。
廣大人民群眾在私有制社會處於無權的地位,受剝削,受壓迫,其積極性備受壓抑,其歷史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和社會應有的承認,而少數剝削階級則掌握經濟、政治權力,高高在上,獨斷專行,似乎他們在為所欲為地主宰歷史。這就為英雄史觀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
3、從階級根源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出於階級偏見,不敢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觀來為自己服務。這是英雄史觀得以產生並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雄史觀
③ 人們為什麼會認為歷史是少數人創造的
什麼是唯心主義精英史觀?
答:主觀唯心史觀認為歷史英雄、帝王將相、天才人物這些少數優秀個體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輕視普通群眾在歷史前進過程中的作用;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歷史的發展是由某種早已存在的未知的客觀的精神決定,一切事物發展「冥冥中早已註定」。
人們是如何產生唯心主義精英史觀的?
答:唯心史觀源遠流長,起根源在三個方面:一是人類存在著個體差異,歷史發展過程中特別事件的代表人物會被打上歷史烙印,而身後的大多數確是默默無聞,再者人們也樂於將力量集中推到具有代表性的個體身上,因而代表人物的作用會被放大;二是剝削制度加大人與人之間政治地位、經濟地位、文化地位的差異,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處於被剝削地位的群體創造歷史自我實現的主動性受壓抑;三是剝削階級為維護自己的利益,鼓吹自我在社會上,歷史中起到的推動作用,也有剝削者會被身處地位的假象迷惑,因自己處於社會的統治地位而產生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優越感。
人民群眾中的個人和集體相互之間有什麼樣的關系?
答:人民群眾概念中的個人指的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個體的人,集體指由某種共同紐帶聯系起來的人們的集合體。個人依賴於集體生存,集體的社會生產生活是個人存在的根基,脫離集體將「返祖」到人的原始社會起點,將不再具有「人」的物種意義。個人和集體的關系是歷史地變化發展著的,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條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質和情況。在私有制社會中,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基本受到階級對抗這個基本事實的制約,兩個大的階級之間存在著全面根本的激烈對抗,同一階級之間有時也存在著對抗,這種情形下,私有制使人分裂,個人和集體之間時有矛盾,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在公有制社會中,不存在階級對抗,社會任何集體在根本利益上都達成一致,消除了人們對抗的根源,此時,個人與集體在根本利益上也是統一的,在創造歷史活動中方向基本一致。雖然這種統一不能完全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但這些矛盾都不是根本的不可調和不具對抗性,完全可以通過人的自覺予以消除。
個人利益重點在於個人的發展,集體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個人利益,滿足不了個人利益的集體不能維持,也不能存在,集體為個人利益的發展提供現實可能,集體給予個人以起點;另一方面,集體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個人,集體是一定數量個人的總和,沒有個人的集體是空洞的沒有意義的,同時個人也決定這集體的額發展,集體中某些舊的壓制個人發展的因素會個人力量的累加,量變到質變而消除改變。綜合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
個人來自於集體,集體對個人的影響和作用帶有根本性的,所以在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矛盾是我們應當認識到,集體重於個人,個人利益服從於集體利益是一種優秀品質。
為什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推動歷史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答: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也越來越多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處於被權錢邊緣化,使得他們迫切需要推動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群眾自身的內在聯系不斷在增強,從過去以血緣、地緣、氏族等到今天互聯網的社會化生產更加豐富了人們的內在聯系,群眾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團結性、組織性等潛力都在增長。歷史上,奴隸社會奴隸們的組織性超過了原始人,而他們起義的規模、組織性和堅持性遠遠比不上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而後來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人民群眾積極性和組織化程度以及目標性又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奴隸起義和農民起義所達到的水平,當前社會生產力、分工和交往的發展將繼續體現這一內在規律。
什麼樣的人才算歷史人物?
答:一、歷史人物首先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事件是人參與的,歷史人物往往是具體的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或指揮策劃者。歷史事件往往打上歷史人物的深刻烙印。使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特殊外觀。
二、歷史人物又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成熟的歷史任務總是由少數歷史人物首先發現和提出來的。歷史人物的發起作用很大,它促使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轉變為人們的主觀努力,把歷史的可能變成歷史現實,體現歷史進步的社會需要的是進步的歷史人物,體現阻礙歷史進步的反面社會需要的人物則是歷史中的反面人物。歷史人物都是受一定社會需要促使而出場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出現映照出各種不同的社會需要和實際利益間的矛盾沖突。
歷史人物活動需要什麼樣的基礎和條件?
答:歷史人物的產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並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活動,創造著歷史性的業績,成為歷史人物,制約人民群眾和普通個人的活動的社會條件,對歷史人物起作用,而且與歷史人物生活同一時代的人民群眾的現實狀況也是制約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條件,所有這些,構成了歷史人物活動的社會基礎和條件。社會歷史是一個必然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歷史過程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比如一些歷史革命事件的爆發是必然性,但革命爆發的具體時間,由誰領導則帶有偶然性。但在偶然性背後起支撐作用的仍是歷史的必然性。
社會歷史發展的時勢、具體的社會條件怎樣創造出英雄?
答:時勢所趨,並在時勢中鍛煉和篩選,社會歷史發展就是這樣創造英雄,造就人物的,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時勢也將創造一個這個的人物出現,時勢造就英雄,也造就了梟雄以至奸雄。
如何科學地評價歷史人物?
答:歷史人物作為歷史的人,受歷史的局限,作為階級的人,又受階級的局限,根據這樣的客觀事實,於是引出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人物的兩個基本科學原則:歷史主義和階級分析。
歷史主義的原則要求把歷史人物擺在所處歷史環境下評價,從歷史人物活動的時代來評價其是非功過,看他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以自己的努力給歷史和人類貢獻了什麼,對人類歷史起了何種作用。階級分析的原則要求將人物同他所處階級聯系起來加以評價,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看他所處在哪個階級,在階級中處於何種地位,有哪些階級傾向。綜合利用兩種分析方式,相互滲透。這兩個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我們評價無產階級領袖的指南。
哪個階級居於社會運動的主導地位?
答:一定的階級在人民群眾中的地位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取決於該階級與這樣的生產力相聯系,什麼的生產關系有利於這個階級,以及該階級成員的數量和質量狀況,活動的積極性和組織化程度等等。歷史上的新興封建地主階級在推翻奴隸制度的人民群眾中居領導地位,處於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制度的人民群眾中居領導地位,現代勞動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人民群眾中居領導地位,這都是社會歷史發展造成的。
階級需要如何行動?
答:一個階級要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就必須形成自己的組織。從歷史上看,階級的組織是由分散到集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地發展著。在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具有諸多形式、諸多層次的階級組織。而階級組織的最集中、最復雜、最高級的形式是政黨。
個人作用和群眾作用的關系將會如何變化?
答: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由於人民群眾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其創造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人民群眾中的普通 個人的作用遠遠低於傑出人物的作用。如果到了沒有剝削壓迫的新社會,由於公有制的實現,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確立,社會公共資源能被他們充分的享用到,會使得他們的政治覺悟、文化科學水平不斷提高,與領袖的差距日益縮小。在良好的社會環境里,個人普遍得到全面發展,傑出人物、領導者的作用比重相對地趨於降低,並逐漸匯合以至融化在人民群眾之中。
④ 歷史的發展是由少數英雄人物的意志決定的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黑格爾﹐G.W.F.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存在的根源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與唯物史觀的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系﹐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
⑤ 歷史是由少數傑出人物創造的這樣的英雄史觀是否正確
不正確,歷史是由無數平凡人構成的,只能那些傑出人物給歷史增添了色彩,
⑥ 有人認為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什麼論答案是
拿破崙說:民眾都是「零」,是一盤散沙,是烏合之眾,只有有了偉大的領袖這個「1」,這些「零」才有意義。世界各個國家,從來都不缺少「零」,但成就偉大國家之時,只是在碰到偉大的領袖之後才能實現。
縱橫古今中外歷史,誰要是能找到一個沒有「1」,只有「零」,而又成就偉大國家和事業的事例,那你就能獲得宇宙獎。
准確地講,應該是:英雄領導人民創造歷史。
⑦ 英雄史觀的基本內容是什麼呢
英雄史觀
【漢語拼音】yingxiongshiguan
【中文詞條】英雄史觀
【外文詞條】conception of history as determined by heroes
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范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黑格爾,G.W.F.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英雄史觀存在的根源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與唯物史觀的根本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系,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
⑧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分歧是什麼
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一個根本分歧。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存在著根本分歧。
1、歷史唯心主義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認為歷史是少數英雄人物創造的,否認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英雄史觀。
2、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出發,認為人類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是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勞動群眾的歷史,於是得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結論。這是群眾史觀。
(8)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是什麼觀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1、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2、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的總體意願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歷史發展的結局。
3、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經濟條件對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動有著首要的、決定性的影響。精神文化條件也是制約人民群眾創造活動的重要因素。
⑨ 梁啟超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持有何種歷史觀
梁啟超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持的歷史觀是西方列強侵華的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資產階級隊伍壯大;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
《新史學》是梁啟超所撰的一篇長文,它是資產階級史學家批判傳統史學,試圖建立新的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標志。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梁啟超繼上年在《清議報》上發表《中國史敘論》之後,又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著名的長文《新史學》。前者著眼於撰寫"中國史"的具體構想;
後者著眼於從理論上批判"舊史"。作者自稱"新史氏",倡言"史界革命",意在創立"新史學"。這兩篇文章,後來分別收入《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三冊和第四冊。
《新史學》全文凡6節,其次第是:中國之舊史、史學之界說、歷史與人種之關系、論正統、論書法、論紀年。它與《中國史敘論》在節目上多有異同,然其基本思想前後連貫,二文在內容上互相補充,故宜結合起來考察,益可見作者倡導"新史學"的旨趣所在。梁啟超對西學有廣泛的涉獵,他在這兩篇文章中,運用西方學者的歷史哲學(主要是近代進化論思想)和史學方法論,提出並闡述了一些重要的史學理論問題。
關於歷史撰述的性質和范圍。作者在兩文中都論到史學的"界說",而歷史撰述的性質和范圍則是"界說"中居於首要地位的問題。作者指出:"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象也。"他說的"歷史",按其意,當是歷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來的歷史。歷史撰述是"敘述進化之現象",這實際上是指出了"新史學"之歷史撰述的性質。以此為前提,作者給歷史學確定了一個內涵,就是:"進化者,往而不返者也,進化無極者也。凡學問之屬於此類者,謂之歷史學。"質而言之,歷史學當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考察和敘述種種進化現象,這就是"新史學"的本質。作者認為,"歷史之真象"即運動規律"如一螺線"。這里說的"歷史",是指客觀歷史過程。他的這個認識,把中國傳統史學中的樸素進化觀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但梁啟超之言歷史進化和歷史真象,並未超出他的老師康有為所謂據亂、昇平、太平與世漸之說,即局限於庸俗進化論的范圍。關於歷史撰述的范圍,梁啟超說:"歷史〔撰述〕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也。"作者認為,任何事物都有進化的現象,都"屬於歷史之范圍",但通常歷史撰述所記常限於人類,這是因為:"人也者,進化之極則也,其變化千形萬狀而不窮者也。"指出了人類進化在"凡百事物"進化中是最為復雜的特點。這樣,梁啟超就注意到歷史研究有"廣義"、"狹義"之分:"言歷史之廣義,則非包萬有而並載之不能完成;至語其狹義,則惟以人類為之界。"這種劃分,在理論上是重要的。梁啟超進而又指出:就"狹義"的歷史來說,也不是都可以寫入歷史撰述的。他認為:"欲求進化之跡,必於人群","人類進化雲者,一群之進也,非一人之進也"。因此,"歷史〔撰述〕所最當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關系人群者,雖奇言異行,而必不足入歷史〔撰述〕之范圍也。"從中國史學之歷史觀的發展來看,從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進步;從重視個人的作用到重視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進步。但梁啟超強調"人群進化之現象",並沒看重"人群"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分配關系對於這種"進化"的作用,這是他的局限性。
⑩ 歷史史觀有哪幾種,都是怎樣區分的
有階級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英雄史觀。
區分方法是:研究世界的視角和角度不同,因此各種不同的史觀擁有對世界不同的解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
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
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對全球史觀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
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英雄史觀
強調個人英雄對歷史的突出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往往會犯(課本上的)唯心主義錯誤,片面的強調個人對歷史的絕對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