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學科教材教輔是如何使用的

歷史學科教材教輔是如何使用的

發布時間:2022-06-30 18:39:56

A. 教師如何用好初中 歷史統編教材

教師如何用好初中歷史統編教材:

1、深刻領會初中歷史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統編教材體現國家意志。統編教材既要體現教育改革的方向性,又要遵循學科體系的專業性。

2、教師一定要善於挖掘統編教材中的文化價值因素,利用傳統文化的各種形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具體化、生活化的形式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

3、准確把握統編教材的編寫意圖是用好統編教材的前提

4、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整體把握歷史發展脈絡

5、初中歷史學習顯然不是以記住零碎的歷史事實為目標,而是要掌握歷史發現規律,通過「點」連成「線」進而認識歷史的整體。

B. 使用教輔學習,有什麼高效的辦法

引言: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都會買一些輔助技能資料的,這樣的話就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一些比較困難的知識,而且也能夠讓自己學習的時候更加的高效。但是在使用這些資料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合適的方法的,使用教輔學習有什麼高效的方法呢?

C. 談談你是如何進行教材的整合和取捨的 初中歷史

如何科學合理地把握初中歷史教科書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在歷史教學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歷史教師所持的教材觀、處理教材的能力、處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這就意味著,教師過去翻開教材就開始講,嚴格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面面俱到地教學的情況已成過去;所以新的歷史課程改革給歷史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之一,就是真正擺脫「教教材」的模式,思考怎樣去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大膽合理的對教材內容在宏觀上進行整合和整體設計,微觀上適當的進行取捨,引領學生實現對課本的超越。

一、高屋建瓴把握教材

(一)把握主題立意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要求,新教材以「主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領會和把握教材,必須領會和把握各個主題的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把本主題的眾多內容統率起來。各主題的主旨往往有深邃的含義,需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其中尤需注意的是兩點:一是主題標題的含義,二是各課是如何闡釋主題主旨的。如第六主題為「繁榮和開放的社會」。該主題的主旨是,從「繁榮」、「開放」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視角講述隋朝和唐朝的歷史,「再現」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段。為此,本主題安排了以下內容:描述開皇、貞觀、開元時代的繁榮(第1、2、3課),描述對內開放(第5課)和對外開放(第6課),說明科舉制度為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提供了人才資源的保證(第4課),描述隋唐文化的繁榮及其成果(第7、8課)。

(二)把握各課內容

新教材各主題下設「課」,各「課」下設若干「子目」。教師應在課與《標准》、課與主題、課與課,課內各子目的聯系中去把握各課教材的內容。

1、依據主題內各課聯系,明確各課地位,把握各課內容。如《開元盛世》和《輝煌的隋唐文化》講述的都是隋唐時期的盛世景象,只不過角度不同,一課是從經濟的角度講,一課是從文化的角度說。

2、依據課內聯系把握各課內容

(1)依據課名和子目,把握本課中心。《貞觀之治》一課中心自然是「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

(2)依據子目之間的關系把握本課內容。《科舉制的創立》一課,依次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完善(過程)、影響。

(3)依據課文和插圖把握本課重點。插圖多是圍繞重點設計的,《遼、北宋、西夏形勢》、《金、南宋對峙形勢》、《岳飛像》是《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重點。

二、實事求是整合教材

1.緊扣課標,合理取捨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素材,但沒有完美的教科書。由於學生不同、環境不同、教學目標不同,任何教科書都有改變和調整的餘地。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課標、依託教材,借鑒教學參考資料的合理成分,根據自己和學生的特點大膽合理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創造性地編制教學方案。對於那些《課程標准》不作要求的、內容比較簡單的、不利於教學整體設計的教材內容,或者少講,或者不講,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閱讀(如五代十國、北宋與西夏的關系);對於那些學生不好理解又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內容,教師就要增設背景材料,輔助學生學習(《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血染盧溝橋」一目和「南京大屠殺」 一目之間跨度大、跳躍性強,補充淞滬會戰內容)。整合教材即知識整合,這樣處理完教材後知識完整,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克服教材內容雜亂的不足。

2.注重基礎,貼近時代

教材內容跨度大、跳躍性強,涉及的知識面廣。哪些要詳細講、哪些略講,哪些不講?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切忌降低或過分拔高課程難度和拓展課程內容,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科書的知識點多,如果要求學生全部掌握,既增加學生負擔,也不符合課改的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應該豐富,而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應該少而精。

3.細節的整合和舍棄

紛雜的歷史事件中,學生不易理出頭緒。因此對於復雜的歷史過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其條理化、清晰化。教師對於教材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舍棄,也可以重新編排教材內容上課。

三、精雕細琢,合理運用

教科書採取課題體,每課由主幹系統和輔助系統兩部分組成。主幹系統由課題、宋體字正文和楷體字閱讀課文構成。輔助系統由導入框、文獻資料、圖畫(含歷史地圖)、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構成。

(一)如何使用課前提示

1、可作為導語。導語是講授新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有如戲劇中的「序幕」,一開始就能立即抓住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興趣。而新教材的課前提示往往是根據學生求知慾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點,精心編擬了許多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懸念,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關切和渴望。如《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的課前提示:……「契丹是怎樣興起的?宋朝又是怎樣建立的?為什麼稱這個時期為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這樣的課前提示簡直就是准備好的設疑、懸念導入,類似的課前提示幾乎每課都有,教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採用。

2、可作為教學提綱或作為指導學生自學的閱讀提綱。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本身就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為教師准備好了本課的教學提綱。對學生來說,一打開課本,首先看到的是語言精煉生動、又富於啟發性的課前提示,一開始就把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來,學生可帶著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步步進入歷史知識的王國。根據「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的提示引導學生閱讀「開元盛世」一目,「當時社會又繁盛到何種景象呢?」的提示可引導學生閱讀「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就這樣學生依據課前提示中的問題,一個一個地去尋覓答案,就會了解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線索。

3、指出了重點、難點。大部分課前提示往往是圍繞本課重點、難點提出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是本課重點、難點,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如「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麼重要作用?」就是本課的重點,而「隋朝為什麼能完成這樣大的工程?」則是本課的難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導入框中的問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可作為課後小結的依據。結尾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是不可忽視的最後環節。好的結尾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嚴密、緊湊、和諧、完善。第14課《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和戰》的導入框引用了董必武的詩句「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如果在教學中把董老的詩放在昭君出塞後的小結部分來講,說明古人和今人對這件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這樣就顯得自然順暢了。

總之,新教材的課前提示有利於教和學,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如何處理正文和小字

歷史新教材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富有彈性。它採用大小字結合編排的方式,其中大字言簡意賅,簡明扼要,是全課的骨架,深入淺出地勾勒出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特徵,使學生對這一階段的重要歷史人物、現象、事件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式的了解,是教師必講、學生必學的內容;小字則豐富活潑、具體形象,是一課的血與肉,在教學中不作要求,由教師自行掌握。這使教學要求層次更加鮮明了。(「大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得出相應結論,「小字」激發學生興趣。)那麼,怎樣去把握並恰當處理好大小字的關系呢?我以為,應該在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下,在保證大字教學的基礎上,將小字內容有選擇地揉進教學、以實現大小字的交融統一。在《「和同為一家」》一課中,「大字」寫「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只有四句話:但這一句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過程、意義等知識構成要素,需要學生精讀,老師也可以精講。但如果教材僅寫這幾句話,就太枯燥了,所以還寫了一段「小字」,具體記敘文成公主的事跡,數字為「大字」的幾倍。大小字結合這一目教材就因為有骨架有血肉而豐滿起來。但小字一段由學生閱讀,教師不必再講述或補了.利用小字內容有助於強化重點、突出主題,如岳飛的事跡的小字對大字具有很好的解釋和補充作用。

(三)圖像和文獻資料

圖像豐富是本教材的特點之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意教材文字,還要注意圖像的利用。很多語言難以描述的歷史現象,看了圖一目瞭然。運用圖像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抓住重點圖像。由於各課的圖都不止一幅,不抓重點會分散學生的注意。教師應從每課的圖中,選出二三幅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識讀。如第一課有各種圖5幅,而重點應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第九課有圖8幅,重點應是《對峙》、岳飛圖像。

2、引導學生對重點圖像進行「解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此話適用於讀圖,要看門道就要對圖進行「解圖」。如在《大變革的時代》一課思考題中的「牛尊」:「牛的鼻上套一圈環,說明牛已被用來幹活。」這就解讀了「牛」與「牛耕」的關系,教師可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對其他各課的重點圖像進行類似的解讀.主要方法:(1)描繪法。《趙州橋》橋型優美,結構新穎,很像古人所說,如出雲初月,雨後彩虹。可用明人祝萬祉詩「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雲霄」等句子,增強這一古建築的藝術感染力。(2)聯想法。講《焚掠後的圓明園殘跡》時,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想像,一方面,雖然只是殘磚斷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圓明園曾經的輝煌。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蠻摧殘人類文化的見證,又是文明古國「落後就會挨打」的證明。 聯想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想像力。 (3)啟發法。歷史插圖能使比較抽象的史實事因或史事意義具體起來。如對閻立本的《步輦圖》演示,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從而啟發學生理解唐初對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和唐蕃之間的友好關系。①坐在步輦上的人是誰?②為什麼唐太宗要接見吐蕃的使者?③從這幅圖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會現實?試舉例說明。

(四)動腦筋

對於教師來說,此欄目要注意兩點:第一、備課一定要備「動腦筋」,對發散思維強的題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盡可能設想學生可能做出多個答案。對此,教師用書上一般都作了提示,可供參考。第二、對學生的答案,不要輕易說「不」。凡是有一點道理的,老師都應肯定或鼓勵。一時弄不清楚的,老師可指出這也是一種看法,對與不對,可以繼續研究。輕易否定,往往會使自己被動。但對學生也不能無原則的「捧」,對明顯的錯誤也應指出,不過態度一定要謙和,切忌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五)練一練: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是必做的內容。
(六)自由閱讀卡和活動與探究

自由閱讀卡:可視為補充的閱讀材料,要求接近於課文中的「小字」,但更強調由學生自主閱讀。活動與探究:有1—3項,可任選。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因校因班因人制宜。

總之,教材的把握對於上好每一堂課都至關重要。只要我們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勇於實踐、不斷創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更廣闊的施展教學才華的舞台。

D. 如何使用歷史教材論文

新的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因此,師生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歷史教材已經不是「聖經」,但歷史教材肯定是最重要的歷史課程資源。新的歷史教材給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歷史教材。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養,促進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那麼,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歷史教材呢?
一、注重理解歸納理性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對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反映了人們對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特徵的認識程度,是理解歷史知識的起點,也是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理解理性歷史概念須把握四個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屬性;②概念的內涵,即質的屬性;③概念的屬種關系;④概念的定義。例如「民主革命」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內涵指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屬種關繫上有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定義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封建專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國主義統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還同反帝聯系在一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此類問題很多,如專制主義、市場體系、政治格局、帝國主義等,理應成為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
現行教材由於篇幅的限制和知識編排順序等緣故,有的歷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夠全面,如中國史的許多重大事件沒有從國際大背景去分析,有的歷史事件沒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發生前的一些歷史現象的表述中有所隱含。對於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沒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須視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善於使用「為什麼」,把學生帶入探究性的學習領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據具體的歷史事件,首先確定是尋找根本原因與具體原因還是內因與外因。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內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決定因素,一般要看與該事件相關的根本矛盾。歷史事件的具體原因和外因,是影響事件發生的諸客觀因素,一般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尋找。其次再分析與該事件相關的歷史內容。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教材中只講了過程和影響,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呢?結合在此之前發生的歷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主要國家的確立和發展,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力。具體原因有:①政治上,進一步掃除了阻障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勢力;②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大量物質條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科技的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④思想上,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通過上述分析,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認識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
歷史現象是復雜多變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不被表面現象及假象所迷惑。例如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表面上看好像尊重中國的權益,阻止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要認清本來面目,必須揭示每一項內容的實質:①對任何條約、口岸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實質上是承認列強在華的既得利益;②各國貨物,一律按中國稅率徵收關稅,實質上是取悅英國的政策,因為當時英國控制著中國的海關管理權;③各國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對他國的船隻、貨物運費等不得徵收高於本國的費用,實質上是美國企圖憑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經濟實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國的勢力范圍,進而佔有中國市場,以達到獨佔中國的目的。由此可見,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完全是根據列強、特別是美國的利益制定的,根本沒有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其結果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同盟,中國的民族危機非但未減輕,反而進一步加深。
四、強化史實理解,揭示內在聯系及規律
我們的教材雖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編寫的,但對大量史實的表述與評論,只是體現某一觀點,且分散在各個不同章節中,缺乏系統完整的表述,許多問題使學生難以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復習課上,把有關史實歸類總結,然後揭示內在聯系及其規律。要把分散的、孤立的史實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進而得出正確的歷史結論。例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簽訂後,出現了外國資本主義對華資本輸出增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現象,二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系呢?由於教材上沒有這方面的分析,學生往往錯誤地理解為,外國對華資本輸出越多,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越發展。為了講清二者的內在聯系,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我們把兩件事同時放到一定的歷史空間中對比學習,就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挖掘思想教育素材,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教材中體現思想教育的素材很多,但大都是隱性的,靠教師去挖掘,並結合學生的實際選取恰當的時機實施。當確定某一歷史事件為思想教育的素材、擬定和實施思想教育時,應注意把對知識的准確理解作為載體,情感的培養為目標,提高認識水平和鑒別能力為二者的紐帶和橋梁。例如,在講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出現「左」右傾機會主義,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連續犯錯誤時,就必然涉及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問題,我們不能迴避錯誤,又要通過生動的事例引導學生堅信黨的領導。
總之,創造性使用歷史教材是歷史教師教學的魅力所在,這樣做不僅能夠體現教師的專業水平,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也是展示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因此,教學時,要把這一理念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

E. 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教輔資料

教輔看似品種繁多,但說來說去無非就是像王後雄呀這些所謂的「考神」的那幾位的書。像「王後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大的教輔系列的品牌了,我知道的就有:
一、同步類(和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課程一一對應的)
《教材完全解讀》(講練比7比3)、《教材完全學案》(以練為主,可以看成是與《教材完全解讀》配套的作業本)、《課堂完全解讀》(講練比5比5)
二、總復習類
初中:《中考完全解讀》《中考完全學案》
高中:《高考完全解讀》《高考1對1》、《高考12卷》
三、其他
《600分專題》(專題類學習訓練)、《600分解題大全》(高中各年級的,以解題方法為主)、《考試必記》(知識點匯編的小冊子,初高中都有)等。
整個教輔,無論是哪家出的,分類也大致如些,所以同類型的書,你選其中一家的就行。另外,這些書其實是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或不同的要求的,因為你沒說自己是幾年級,而網路知道里也不能說網址貼鏈接(要不可以讓你看看電子書),你最好自己搜一下或去書店看一下,看看版塊設置呀、內容呀、體例呀、講練比呀,最選適合自己目前階段和學習情況的。

F.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使用史料

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
史料包括文字資料,也包括實物資料,很多時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現行教材圖文並茂,大小字相間,史料較豐富,但由於篇幅所限,教材中對有些問題只能作概括敘述。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補充相關的史料。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閱讀歷史材料,並從中獲取有效信息,處理歷史信息。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以及在獨立思考基礎上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下面就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的運用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一、史料要「適時」
所謂適時是指補充史料要抓住時機,不能憑一時的心血來潮,隨心所欲,想到哪說到哪,應從教材本身出發,圍繞教學目標思考分析:這些史料是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為什麼做出來的,可靠性如何?通過在課堂上思考探究,集體討論,課後查閱資料等手段,使學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形成正確深刻的見解主張。這種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過去那種教師給出結論,學生死記硬背的弊病,從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化。這就要求我們應用史料時一定要找准切入點,該補時則補。
(1)是在學生易產生「錯覺」之處及時補充。例如:在學到「虎門銷煙」這個問題時,有些學生誤認為銷煙就是燒煙。對此,我藉助於學生已觀看了電影《虎門銷煙》讓學生回憶「虎門銷煙」的場景,使學生明白了銷煙是用「鹽鹵加石灰」的方法將鴉片銷毀的,而並非用火燒掉。因為燒過的鴉片埋入地下,如果將泥土挖起來熬煎,仍可獲十分之二、三的殘膏余瀝。而鹽鹵加石灰的銷煙方法,能將鴉片徹底銷毀。
(2)是在探究重大史實、藉助於史料和創設歷史再現的場景時補充。教師利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豐富的史料展現,創設出趣味橫生的教學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和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如學習「二戰」歷史時,搜集「戰爭狂人」希特勒在戰場上的有關史料,引導學生討論希特勒在「二戰」中的作用。一些學生認為:沒有希特勒就不會有「二戰」,希特勒是「戰爭狂人」,沒有他,德國就不會建立納粹黨和法西斯專政,就不會形成歐洲戰爭發源地,也不會爆發「二戰」;一部分學生馬上反駁「:二戰能否爆發,要從當時歷史背景中去考慮——凡爾賽條約引起德國民族復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英法的縱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戰「遲早要爆發。」通過史料使情景再現和課堂辯論,學生統一了認識:個人在歷史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沒有希特勒「二戰」也會爆發。
(3)是在重大史實的疑、難點之處聯系現實適時補充。如:在學習「日本法西斯的投降」時,課本只提供了一幅有關簽定投降書的圖片和幾行說明的文字,對日本的法西斯侵略教訓隻字未提。為此,我讓學生搜集今年來媒體不斷報道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的有關材料。對此,學生往往會想了解「靖國神社」究竟是什麼?這些日本政要為什麼要冒天下之大不諱,多次到那裡去行「神道教之大禮」?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資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

料,使學生明白:從明治維新以後到「二戰」結束,入祀「靖國神社」的亡靈,幾乎全是在侵略戰爭中戰死的軍人。尤其是「二戰」中那些在亞洲各國姦淫、掠奪、嗜殺成性的劊子手門的幽靈,也被供奉在這里。那麼,參拜「靖國神社」的實質是什麼?我們對此應採取什麼態度?教師可激勵學生主動尋找資料,並通過展示資料討論問題,得出認識:「靖國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為形式,對國民進行軍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參拜「靖國神社」實際上是美化侵略歷史復活軍國主義,是對亞洲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們的公然挑釁,我們對此當然要表示堅決反對,同時要保持高度警惕,決不能容忍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重蹈歷史覆轍。現實生活中的焦點、熱點問題不勝枚舉,而這些問題不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學生所關切的。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選取,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現實就是很好的史料,聯系現實使學生獲得認識現實的啟迪,他們才能切身感受學習歷史的意義,激發學史探史的興趣。
二、史料要「適量」
所謂適量,是指依據「論從史出」的觀點,精造史料。現行初中歷史教育知識容量大,要在有限的課堂45分鍾內處理好教材即要分清主次,對教材內容有所取捨;同時,對個別問題尤其是重點還需適當補充史料加以分析說明。這就要求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選擇典型史料,不宜過多。過多,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另一方面有可能喧賓奪主,出現下課鈴一響只好「草草收兵」,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狀況。因此,教師在補充史料時一定要去粗取精、去偽取真篩選有效的信息。

三、史料要「適度」
所謂適度,是指在選擇史料時,要依據初中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難易適中,通俗易懂,如果對初一學生補充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史料,對他們來說,將是「食而不知其味」。同時聯系史料不要牽強附會。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因此,不必要求每節歷史課都要有聯系史料。如果為追求形式主義的「聯系史料」,而在課堂上拉扯一些與教材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問題或事件,會造成畫蛇添足。這樣做,反而把歷史教學庸俗化了,也難以收到加強思想教育和基礎知識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歷史情景,激發了學生學歷史的興趣,激勵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由此產生了積極思維的氣勢;通過補充史料,加強歷史事件的聯系,使學生全面的認識,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廣闊性;通過探究史料,對史料的質疑問難、思考分析,從而使學生初步學會自主研究歷史的能力,進一步的培養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深刻體會。

G. 有哪些很好用的初中歷史教輔

對於歷史學科來說,基本是記憶性的內容,可以按照教材的章節或者歷史年份記憶一些歷史事件,初中教材幫就是很貼合教材的一本教輔書,講解了教材中的重難點,可以用這個教輔書結合教材使用來學習歷史會比較好

H. 如何正確使用教輔書

參考老師的推薦意見,與同學交流用書心得,可以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避免盲目購買。購買時注意盡量選擇專業教輔圖書出版社的產品,因為從與中小學教育、教材相關性和社會分工來看,各類教育出版社、師范大學出版社是教輔圖書的專業出版機構,相對來說更能保證圖書的品質。
教輔圖書是學習的輔助工具,工善其事,先利其器。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好適合你教輔書,合理利用,才可能真正實現教輔圖書的功能效用。
首先不能過分依賴教輔書,「教輔」,顧名思義,以「教」為主,「輔」是次要的。使用教輔書最忌以其取代教材、取代課堂。學生使用教輔圖書的首要前提是掌握好教材的知識內容。
其次要量體裁衣,明確自己的需要,掌握自己的進度。不同的教輔圖書有的與課時同步,有按知識專題劃分;有的是以習題訓練為主,有的側重知識例題講解。作為「知識消費者」的學生讀者要明確自己使用教輔圖書的目的,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知識薄弱環節以及學校教學進度,有針對性、高效地利用不同類型教輔。
如果學習成績一般或中等偏下,筆者建議學生使用基礎同步習題類圖書達到鞏固基礎知識,較快提高成績的目的。同時,成績較好的學生如果在課後及時使用這類教輔也會促進對課上知識的消化理解。
提高綜合類圖書特別適合學習成績中等以上、學有餘力的學生,題目典型但不陳舊、新活但不偏難,在基礎之上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解題的綜合能力。
對於知識梳理並例題講解類圖書,筆者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需要使用。課前稍作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後及時思考理解,老師的授課過程就能讓學生較好地掌握教材要求。但如果學生確實沒有較好理解課堂所授知識,這類教輔圖書就可派上用場。此外,學生進行階段復習的時候,也可以選擇一本精選的講解類教輔圖書專門用於強化理解教材內容。

I. 作為家長,如何使用自己手裡的教輔書《教材幫》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呢

學習習慣和思維確實應該從小培養,因為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會讓人受益終生。
我認為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概括(1)學習有計劃,如每天放學能合理安排作業時間,在假期里,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學習計劃並能很好的執行等等(2)課前重視預習(這里不再詳細展開)(3)課堂認真聽講(4)課後及時復習等等
如果能在小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初中,高中維持好的學習習慣,孩子學習不會有大問題。
那麼,學生就可以利用教輔書完成從預習到復習的各個階段,重點看解題思路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教材教輔是如何使用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