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學是什麼葛劍雄讀後感
歷史學可以讓我們懂得更深重,歷史更深重以後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子。對每一個人民,每一個更好的回味過去展望未來。
2. 《歷史學是什麼》讀後感
在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就被題目吸引了。中國的史學家中,並沒有看到就歷史本身是什麼展開過專題論述,倒是更多的探討「歷史為什麼」的話題。這一區別本不是東方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究其根本,應該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所在,但確實這一問題是重要的。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要關注歷史學家,更要關注歷史學家所在的社會。
書的第二章,探討了歷史的社會性,與個人性。其實本質上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歷史是人的行為過程,但歷史不是某個人的行為過程,我們不能罔顧歷史的社會性,而誇大一個人的歷史作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能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現在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本質上看,歷史是社會性的。
第三章,探討了歷史、科學和道德。歷史學家和歷史資料的收集者的本質不同,在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歸納方法,其實是和科學是相通的,我們要為歷史找到不止是一個發生的原因,這是歷史學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沒有這種思想性的存在,歷史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意義又何在呢?知識本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歷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學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本都是哲學的衍生,它們的方法本都是一樣的。
第四章的題目是「作為進步的歷史」。其實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歷史是進步的嗎?進步是什麼,進步是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的前進,而歷史的確有這樣的一種方向性嗎?這一點我相信,真正傾心歷史的人,有著較他人對未來更多的憧憬與責任。歷史中的進步依靠的是人類不斷的持續的獲得性財產的轉讓,而這一過程便是進步的源動力。進步在於繼承,而不是毀滅。對於歷史的進步是一種信仰,是代表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進步是歷史藉以編撰的科學假設。換句話說,沒有這一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科學的假設的方法,是構建任何知識大廈的必要前提。
3. 關於歷史的讀書筆記
近代史讀書筆記http://wenku..com/view/a7760016f18583d04964594c.html
《劍橋中國史》是一部完全由西方學者撰寫的中國歷史,沿襲西方漢學研究一貫堅持的嚴謹作風,廣泛引用文獻材料,注重文獻的辨偽和考訂。由於東西歷史文化的差異,該書在許多歷史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和質疑,而很多問題,是我們早已習以為常而從沒有考慮過的。《劍橋中國史》共16 卷,各卷由知名學者主編,卷內各章由研究有素的專家撰寫,反映了國外中國史研究的水平和動向。
4. 怎樣做好歷史學讀書筆記
拿歷史書籍來說,我會邊看邊記,最後總結,此步驟分四步:
一、做標記:劃出一些重要歷史知識,做好標記;看到某一歷史事件,如果可以分析出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寫在書上,如果不能,畫個問號繼續往後看。(根據書籍頁數,大概需一到兩周。)
二、整本書看完,書上也零零散散一堆標記或文字。這時,我習慣打開電腦,打開Evernote,快速看一遍整本書,著重翻到做標記的頁數,然後把做標記的一些重要歷史知識和對某些事件的心得錄入Evernote中,按時間順序或事件重要程度排版整理,並同步雲端。(一般會在周末,需一到兩天。)
三、打開MindManager,腦中過一遍整本書,開始做Mindmap,把腦中混亂的知識整理成一個結構,並導入Evernote。(需一晚上。)
四、在網上查閱各種對於這本書的書評,把一些優秀的書評和一些自己沒有領悟到的道理收藏到Evernote中。(時間不定。)
5. 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讀書筆記
老鼠,想必大家都對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它呢,總是人們討厭,唾罵的對象,我想,除了貓,再沒有誰對它有一絲好感,因為它是貓的美食嘛!
先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著灰色袍子的修長身材,長而細的尾巴,還有那整天想著歪注意,溜溜轉的兩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懶做,尖長的油嘴。哈!一隻活靈活現的賊老鼠形象。
老鼠的膽子非常小,干什麼事都萎萎縮縮,小心謹慎,生怕有個閃失,有一丁點聲響,它們就會四處逃竄,我想說到這兒,老鼠們一定會不服氣地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哎,有的人就是這樣,別人點到他的錯處,他非要找個理由來搪塞。
老鼠的聽覺很敏銳,我自己這樣認為,因為它們每爬一段路,便會停下來,豎耳傾聽,如有動靜,立刻准備逃跑,這個逃跑本領可是一絕的呀!簡直可以用「飛檐走壁」這幾個字來形容,它們總是可以敏捷輕快地爬上樹或牆壁,不會摔下來。真不知道它們腳上有什麼秘密武器。
剛剛出生的小老鼠很可愛,我見過的,它們
老鼠,想必大家都對它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它呢,總是人們討厭,唾罵的對象,我想,除了貓,再沒有誰對它有一絲好感,因為它是貓的美食嘛!
先讓我來介紹一下它的外貌,瞧,那穿著灰色袍子的修長身材,長而細的尾巴,還有那整天想著歪注意,溜溜轉的兩只黑豆似的眼睛,那好吃懶做,尖長的油嘴。哈!一隻活靈活現的賊老鼠形象。
老鼠的膽子非常小,干什麼事都萎萎縮縮,小心謹慎,生怕有個閃失,有一丁點聲響,它們就會四處逃竄,我想說到這兒,老鼠們一定會不服氣地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嘛!」哎,有的人就是這樣,別人點到他的錯處,他非要找個理由來搪塞。
老鼠的聽覺很敏銳,我自己這樣認為,因為它們每爬一段路,便會停下來,豎耳傾聽,如有動靜,立刻准備逃跑,這個逃跑本領可是一絕的呀!簡直可以用「飛檐走壁」這幾個字來形容,它們總是可以敏捷輕快地爬上樹或牆壁,不會摔下來。真不知道它們腳上有什麼秘密武器。
剛剛出生的小老鼠很可愛,我見過的,它們身上沒有一根毛,像剛出生的小豬,只是比小豬小。大約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全身都是粉紅色的肉,眼睛怎麼也睜不開,它們的樣子很難想像它們會長成一隻只人見人厭大老鼠。
要說老鼠的害處,那可真不少,它們經常啃東西,櫃子、柱子、牆。。。。。。。它無一不啃,這些都難逃它們的嘴。他們還偷東西,自己整天不勞動,靠偷偷摸摸過日子,真是「恨鐵不成鋼呀!」
老鼠,你為什麼不能正正經經做個人見人愛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樣。我真希望你棄惡從善,棄暗投明,「浪子回頭金不換」呀!
身上沒有一根毛,像剛出生的小豬,只是比小豬小。大約只有大拇指那麼大,全身都是粉紅色的肉,眼睛怎麼也睜不開,它們的樣子很難想像它們會長成一隻只人見人厭大老鼠。
要說老鼠的害處,那可真不少,它們經常啃東西,櫃子、柱子、牆。。。。。。。它無一不啃,這些都難逃它們的嘴。他們還偷東西,自己整天不勞動,靠偷偷摸摸過日子,真是「恨鐵不成鋼呀!」
老鼠,你為什麼不能正正經經做個人見人愛的好老鼠呀,像米老鼠一樣。我真希望你棄惡從善,棄暗投明,「浪子回頭金不換」呀!
6. 歷史是什麼第六章讀書筆記
歷史是不斷前進的, 人的認識也是不斷深入發展的。 歷史的客體和客體都在發展變化。 理性的誕生和發展,運用,為我們歷史研究提供了擴展視野的可能。保守主義對於擴展視野 是有局限性的。 關鍵詞:主觀意識 理性 保守主義 歷史是進步的,這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也是變化的,作為歷史事實的研究者,歷史學家 們,有沒有及時認識到這一點,並能讓自己的方法和思想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要求,完成 時代賦予歷史學家的使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歷史學家所站的高度,以及視野的廣度。那麼 怎樣才能擴展視野?影響擴展視野的因素有哪些?卡爾, 給出了答案, 即: 理性, 保守主義。 本章從理性的產生,發展,作用,弊端,克服理性弊端的方法等方面做了詳細的闡述。同時 也用了大量的事實解釋保守主義是如何阻止我們開闊視野的。
一 理性的產生(自我意識的覺醒) 布克哈林說,歷史是「由意識的覺醒而引起的與自然的分裂」卡爾認為,歷史是人類運 用理智來理解其周圍環境並依據環境而進行的長期斗爭。人類現在尋求理解,依據行事的 不僅是周圍環境,而且是人類自身。人把自己與環境分開來,並對環境,人自身進行思考, 即歷史,即進步,以及理性。歷史伴隨人自我意識的覺醒而產生。而自我意識是發展的。意 識的客體,歷史事實和世界,以及意識的主體,人的思維,都是不斷發展進步的,所以,自 我意識也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周圍的世界和法則不再是那 么神秘只能遵從的天意法則,而是可以用理性來控制和理解的法則。 人們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控制環境,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逐漸增強。黑格爾也認為,天 意法則在轉變為理性法則。 (理性主義: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 上的哲學方法,獨立並高於感官感知。 )我們可以在把握天意的同時把握理性,運用理性來 激發人的潛力和社會的潛力。如,利用人們對金錢名利的慾望來催人奮進。對某一目標強烈 的期許而竭盡全力甚至超常發揮克服困難。 比如近代歐洲的崛起,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 響功不可沒。
二 理性的進步作用 歷史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黑格爾對於理性提出了框架但出於時代局限未具體證 實。馬克思則發展並證實了他的觀點。他認為, 「歷史意味著以下三件事情的彼此關系:根 據客觀的,主要是客觀的經濟規律進行的事件的運動;通過辯證過程的相應的思想發展;以 階級斗爭形式表現出來的相應行動,階級斗爭把革命的理論與革命的實踐調和並團結起來」 表現出來馬克思重視規律。號召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奪權,但遇到重挫。 卡爾認為, 世紀轉折時期, 理性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理解在社會中支配人類行為的那些 客觀規律,而是重新塑造社會,重新塑造用有意識行為組成社會的個人。這反映了理性的進 步,使人類由原來的拘束的遵守,變為利用理性來改造重塑個人,從而來影響社會。這也是 主觀意識的覺醒帶來的進步。佛洛依德認為,把人和社會割裂開來的歷史是不合適的。人更 不是跟社會對立的。社會是固定的,人應該去調整自己去適應社會。
7. 《歷史學是什麼》的讀後感.要是作文
歷史學著作讀後感
劉平兄發來這篇座談話記錄稿,要我談點讀後感,我拜讀之後,感觸良多,不過,要把想說的話都寫下,必病累贅,故只談一點希望不算題外的話。
不知從何時起,「歷史人類學」,好像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幽靈,在中國史學這個深潭的水面上,攪起了一點不大不小的漣漪。中國史學界好像比較喜歡討論什麼「學」的定義,記得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開社會史學會年會,都會有「什麼是社會史?」的討論,到最近幾屆,這種討論終於沉寂下來了,但「什麼是歷史人類學?」又成為新的話題。正如振滿兄在這個座談會上說的,我們不小心用了這個標簽,但自己其實並不清楚,也沒有興趣弄清楚,應該如何定義歷史人類學。之所以選擇這個標簽,只不過是覺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麼一點歷史人類學的味道罷了。我們編了一本刊物,取名《歷史人類學學刊》,正因為我們不願意下定義,所以沒有寫發刊詞,而是先後刊載了張小軍、黃應貴、庄英章三位先生談「歷史人類學」的文章,主張各異,目的也是想表明我們的立唱—所謂的歷史人類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實踐。
至於為何要用這樣一個標簽,那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有偶然的機緣,也有個人的興趣,有學術的理路,也有治學的傳統。這些,在蕭鳳霞、鄭振滿、丁荷生等人的發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談。想多說幾句的,是振滿兄提到,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有深厚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基礎,同時也都有人類學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影響,的確是不應忽視的。近年來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議論,製造了一種印象,好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或對話,是一種新潮。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和歷史學結合得非常緊密,而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也從一開始就深受人類學的影響。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學創辦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就是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放在同一機構中的。解放後中山大學歷史系中的著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類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這些學術淵源,對我們有非常深的影響。今天,大家講到歷史人類學,就會同田野調查、區域研究或社區研究等等聯系起來,其實,這些也不是什麼新發明,劉平兄在發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遙先生的田野調查,就是我們非常敬佩的。《歷史人類學學刊》在去年專門刊載了當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華北開展田野調查的賀登崧教授的一篇舊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提倡的田野調查,前輩學者已經有非常好的實踐,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在八十年代中期與人類學家合作開始在鄉村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激勵我們的,不正是顧頡剛、容肇祖這些史學前輩當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廣東的東莞考察的身影嗎!
近來我常常想,為何大家會產生這種把所謂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視為新東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爾敏先生的《20世紀非主流史學和史家》一書時,好像明白了一點。在學術的社會里,也許有一兩種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則被視為「非主流」。在「非主流」沒有進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學者視線的時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進入了視線,就可能被視為新潮湧來,然後會產生「新潮」是否會成為主流的疑慮。其實,在學術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這個「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隨意潑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脈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學術之「流」的格局,應該像珠江那樣,盡管地理學家可能會定義哪條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實際上,珠江水系並無主流支流之別,幾條江河並沒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難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錯,互相混合,最後還是分流入海。如果我們能夠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樣那樣理解學術之「流」,那麼,很多爭論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後,我想用兩句也許是老生常談的話來歸納我的意見:我相信「史無定法」,但一定要「學有所本」。
8. 歷史學讀書筆記怎麼做
如果你今後的目標是搞研究的話,不妨建議你採取如下步驟:
第一步、記全書的核心觀點,結論性的東西。雖然很多老師不贊成看書只記下一個結論,但看一本書,結論恰好是全書的精華和主旨所在,如果你看完一本書抓不住這些,這本書你就白看了。
第二步、記作者所引用的參考資料,主要是你自己不知道的。說白了也就是史料,這叫文獻追蹤法。為以後自己的研究打好史料基礎。
第三步、記富有啟發性的、值得學習的論證過程。別人的論證思路,其中非常精闢的,值得借鑒的,一定要記下。
第四步、記下自己的思考,包括對該書的評價,自己的疑問,對作者觀點的質疑等等。看書需要有懷疑精神。其好處是為自己今後的研究積累選題。
差不多如果你能做好以上四步,一本書你絕對算是讀好了、讀透徹了的。這也是我的經驗。建議以上四步用不同的本子寫,最好是活頁式的本子。方便隨時補充、插入、完善。如果僅為打發時間,做好第一步也就不錯了。
9. 求歷史類書籍讀書筆記
讀《中國通史》有感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華民族歷劫不衰,必將復興的堅實基礎,並造就了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然而關於中國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如《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及各類野史可謂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而《中國通史》則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懂得中國的歷史,才能使我們無愧為中國人,才能對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有信心,才能是我們擁有中國人應有的優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說,中國的歷史書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為主,對我們這些對古文向來不怎麼「感冒」的人來無疑是一味難咽的苦葯。《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乾涸的歷史細胞。
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宏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裡,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裡,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跡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跡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中國通史》浩如煙海,可就一點,如智慧來自實際,英雄從平凡起步等入手,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更能做好。當然,作為嘗試未嘗不可。
我們不是搞歷史的,不許對中國的歷史有細致入微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然而我們卻不能容忍對我國歷史的無知,《中國通史》對中國歷史進行一簡要描述,對於增加我們的歷史文化素養還是很有幫助的,就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
10. 歷史學是什麼讀書筆記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