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東坡是北宋大文人,在歷史上他受皇帝賞識嗎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蘇軾的一生波瀾起伏,一直在被貶與赴任之間奔波。蘇軾的一生經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幾代皇帝。
宋徽宗和蘇東坡兩個人都是藝術家,都在新黨舊黨當中折中,所以宋徽宗一繼位就大赦蘇東坡。在宋徽宗時期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宋仁宗、宋英宗、宋徽宗非常賞識蘇東坡,宋神宗和宋哲宗,對蘇東坡的印象都不是很好,所以他們便任由手底下的人胡作非為。
蘇軾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一生,卻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蘇軾被朝廷從汴京一路下放,基本上每一個省他都去了一遍,一直被流放到了海南島。但他任意東西,遭貶謫時,做好自己,耕田種地;重新啟用時勵精圖治,為一方百姓帶來幸福生活。
㈡ 劉太後贊賞蘇軾將相之才,朝廷多少人覬覦此位置
蘇東坡兩次遇難,分別得到兩位太皇太後的搭救,真是幸運得很。兩朝太皇太後,簡直成了蘇東坡的保護神。
第一次搭救蘇東坡的,是宋神宗的祖母——仁宗的皇後曹氏。前文已經提到,當蘇氏全家逮入京城,蘇東坡在大牢里快被整死的時候,是曹氏太皇太後教訓了宋神宗,因而免卻死罪,貶到黃州做了團練副使。過後,蘇東坡自乞到常州養老,神宗皇帝答應了他。
神宗駕崩,他的兒子趙煦即位,是為哲宗。因為宋哲宗即位時只有10歲(一說8歲),由其祖母高氏垂簾聽政。高氏是趙煦祖父宋英宗的皇後,故為太皇太後。這時王安石失勢,朝廷重新啟用蘇東坡,讓他從養老的常州進京,做「中書舍人」。「舍人」,是為皇帝起草詔令的筆桿子。不久升為翰林學士,還兼任「侍讀」。進京十月,三遷其官,紅得發紫。
一天,蘇東坡在翰林院值班。下午宮中召見,內侍引他至便殿。談話之間,太皇太後問他:「你前年任的什麼官哪?」
蘇東坡回答:「常州團練副使」(其實是居家養老)。
太皇太後又問:「現在你任的什麼官呢?」
蘇東坡回答:「待罪翰林學士」(待罪,是臣下的謙詞)。
太皇太後問:「為何突然高升這樣的職務?」
蘇東坡回答:「因為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
太皇太後說:「並非如此。」
蘇東坡又說:「莫非是大臣舉薦?」
太皇太後搖了搖頭。
蘇東坡驚愕地說:「我這個人雖然不怎麼樣,但決不敢投機取巧,自己找門子以求高升!」
太皇太後說:「之所以重用你,是先帝(神宗)的遺意。先帝每讀到你的文章,必稱『奇才、奇才』,但還沒有來得及提升(就駕崩了)。」
蘇東坡聽了此話,不禁感激涕零,哭至失聲。太皇太後也凄然淚下。小兒般的哲宗皇帝看見祖母和蘇東坡相對而泣,也在一旁嗚咽起來。在座的左右內侍,都跟著下淚。
㈢ 蘇東坡傳第十九章蘇軾受到太後恩寵,官拜吏部尚書,達到巔峰,具體表現在哪,請逐一概括出來
蘇軾是北宋的大詩人,他很受當時的太後高太後的欣賞,在高太後掌握權力的時候,給了蘇軾最大的官職與權力。
㈣ 北宋的全民偶像蘇東坡,為何深受世人喜愛呢
北宋一朝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個朝代,在北宋時期,經濟、文化、藝術高度發展,在一個寬松自由的社會氛圍里,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文人、藝術家。
如有歐陽修、柳永、晏殊、范仲淹等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位——蘇東坡。
六如亭,東坡所建,庭後為朝雲墓
後來蘇軾被貶儋州,經常與當地百姓一起勞作,有一次在田間見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對他說:“大學士啊,你現在想想榮華富貴,是不是猶如一場春夢啊”,蘇軾聽完哈哈大笑,從此將這位老婆婆喚做春夢婆。
㈤ 蘇軾只是一個大臣,為什麼會得到皇後的喜愛
蘇軾只是一個大臣,卻會得到皇後喜愛的原因在於他本身出色的才學以及他的思想觀念和基本和皇後一致。蘇軾為人正直清廉,既不會溜須拍馬,又不懂得左右逢源,這樣的性格其實是註定不適合當官的,而且也會經常受到同行的排擠,好在蘇軾運氣不錯,雖然屢次被貶,但是也得上天眷顧,最高官職做到了禮部尚書,他一生鬥志滿滿,在這種環境下也創造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才讓我們這些後人得以拜讀他的這些作品。
蘇軾正是因為其獨特高潔的人格魅力,在時局復雜的朝堂,被看作是鶴立雞群,自然受到多方攻擊。“不遭人妒是庸才”,而蘇軾過於優秀,沒有遇到賢明君主,也沒有開明晴朗的朝局,周圍又多小人,致使蘇軾仕途坎坷,令人嘆息。
㈥ 烏台詩案中曹太後為何只放蘇軾一人
元豐二年,42歲的蘇軾從徐州調任湖州。按照慣例,他寫了一封上書,感謝聖上隆恩,只不過末尾,他忍不住發了幾句牢騷。
「陛下體察到我又老又笨,估計跟不上那些朝廷新進的大臣的思路了,所以讓我到地方上撫恤百姓發揮余熱。」
本來這只是一種謙虛自嘲的表達,但在處心積慮挑你毛病的人眼裡,這幾句話問題可大了。
問題在哪兒呢,在「朝廷新進的大臣」這個說法。
眾所周知,蘇軾是不支持王安石的變法的,他所指的「新進大臣」的確有些暗諷王安石推行新政而招攬的一眾支持者,而皇帝本人又贊成變法,你發如此牢騷,不就等同於諷刺皇上的英明決定嗎?
因此很快就有御史以此為理由參了蘇軾一本,認為他這幾句話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一些宵小見有人帶頭有機可趁,群起而攻擊蘇軾,他們翻出蘇軾新出版的詩集,拚命翻查、附會,找出一些模稜兩可的句子,作為蘇軾「詆毀新法」的證據,比如有詩句提到海水,就說是不滿皇上的水利新政,提到鹽,就是不滿皇上新的鹽政,總之無一不是「以譏謗為主。」
最後的結論是蘇軾罪不可恕,必須斬首。
更可笑的是一旦置於攻擊的目標上,蘇軾在這些宵小的眼裡似乎就變得一無是處了,甚至有人這樣評論蘇軾,說他「不學無術,名氣靠吹,只不過是僥幸考中功名而已。」
幾個月後,蘇軾被押送進京,關入大牢,神宗親自下令要仔細審查他的每一首詩,文字獄大興。
在殺不殺蘇軾的問題上,神宗猶豫不決,但越是猶豫,拖得越久,我們這位史上最偉大的天才之一越是在牢里嚇得膽戰心驚,幾欲自殺,並寫了兩首絕命詩給弟弟蘇轍。
蘇軾當然沒有死,立國之初太祖不殺大臣的誓約對神宗起了很大的限製作用,另外就是曹太後的規勸,以及眾多仗義執言的大臣不斷勸諫,有意思的是,幫蘇軾說話的大臣里,很多都是他對立面的新法支持者,包括王安石本人,當然也包括他暗諷的「朝廷新進大臣」。
蘇軾交代了數萬字的認罪書,被貶往黃州作團練副使。
這一次生死劫對於蘇軾的人生幾乎是顛覆性的,他開始更寄情於天地的美景和市井的樂趣,精神世界也變得更為廣闊豁達,於是我們看到了夜遊赤壁、承天寺觀水月、竹柏的蘇軾,看到了研究怎麼吃豬肉的蘇軾(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也看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那個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樂天派形象
㈦ 宋哲宗即位時尚且年幼是哪位太後攝政並主張重新啟用蘇軾
宋哲宗即位時尚且年幼是高滔滔太後攝政並主張重新啟用蘇軾。
宋哲宗趙煦早年歷封均國公、延安郡王。元豐八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十歲,由祖母太皇太後高氏(高滔滔)臨朝聽政。
高氏起用司馬光,蘇軾等,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元祐八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趙煦親政後,下令紹述並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范純仁、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7)歷史上哪個太後特別喜歡蘇軾擴展閱讀:
高太後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信任保守派舊黨的大官司馬光。神宗病故後,新登基的皇帝哲宗趙煦只有十歲,還是個小皇帝。此時高太後已是太皇太後,奉神宗遺詔輔佐年幼的新君,垂簾聽政。高太後執政期間,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廢止。
高太後擁有十分優秀的執政才能。執政期間,勤儉廉政,勵精圖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十分繁榮。因而,宋哲宗時期是北宋最後一個經濟繁榮、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國勢較強的時期。這與高太後的賢德是分不開的,後人譽為女中堯舜。
㈧ 蘇軾為什麼被太後寵幸
彌留之際的曹後,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當年仁宗在科舉考試中得到蘇軾、蘇轍兩兄弟,高興地對我說:『皇後,我替子孫覓得了兩個宰相之才。』現在蘇軾入獄,你怎知不是仇人中傷呢?就算他的詩有所不妥,也只是小過錯,不可傷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蘇軾由此得以保全。
㈨ 哪個皇後喜歡蘇軾的詞
宋英宗的高皇後,就是蘇軾詩詞的忠實讀者,蘇軾每次創作新的作品,她都會讀上很多遍,然後安排宮中樂人演唱。而後來的宋神宗,也特別喜歡蘇軾的詩文,吃飯的時候都要閱讀,經常出現「舉箸不食」的現象,神宗之後,北宋的徽宗,南宋的高宗和孝宗也都是蘇軾的「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