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柳州的歷史沿革
柳州是南中國古人類「柳江人」的發祥地。古人類文化遺址有白蓮洞遺址(舊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30000─7000年)、大龍潭鯉魚嘴遺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約7000年)、蠻王城遺址(父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約4000年)以及柳江兩岸台地、藍家村台地、九頭山、甘前岩等古人類文化遺址。
先秦時期,柳州屬百越之地,有西甌、駱越等百越分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為統帥,發兵五十萬,開始進行長期的秦攻百越之戰,與譯吁宋、桀駿率領的西甌軍遭遇第一次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屠雎身亡。靈渠修通後,發動第二次戰爭,於公元前214年最終統一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柳州地域屬桂林郡,但秦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並不強。
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秦將領南海郡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柳州地域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漢朝將領路博德平定南越國,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朱崖等9郡,柳州地域設置潭中縣,屬鬱林郡,為柳州建城之始。縣城址位處今柳州市魚峰區駕鶴山附近。潭中以地處潭水(今融江、柳江、黔江)中游得名,轄及柳江、柳城、鹿寨、象州、融水、來賓等縣地。地方主要由當地人管轄,土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清「改土歸流」時期,柳州九頭山漢墓為這一時期代表。
新朝(公元9—23年),改鬱林郡為郁平郡,潭中縣為中潭縣,縣隸屬關系不變。
東漢(公元25—220年),復鬱林、潭中名稱。
三國孫吳鳳凰三年(274年) ,從鬱林郡分出桂林郡(治所武安縣即今象州縣境),潭中縣屬桂林郡。
晉太康三年(282年)潭中縣從縣治所升為桂林郡治所。
南朝宋,潭中縣隸屬依舊。
南朝齊(479—502年),桂林郡治所遷武熙縣(今象州縣),潭中縣仍屬之。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從潭中縣分置齊熙郡,隸廣州,同時置轄齊熙縣,郡、縣均治今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轄及今融水等縣地。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 十二月,潭中縣屬始安郡(治今桂林市),後屬馬平郡,潭中縣為馬平郡治所。
南朝陳(557—589年)潭中縣隸屬依舊。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名桂林縣,屬象州,州、縣治均設於今象州縣。同年又析桂林縣置馬平縣,縣治所設於今柳州市柳北區雀兒山附近「雙山」。大業元年(605年),撤象州,馬平縣屬桂州。大業三年(607年),桂州改稱始安郡,馬平縣屬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昆州,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後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屬嶺南道。貞觀八年(634年)以州境內柳江更名為柳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為柳州,並沿用至今。柳州城址位於今柳州市城中區東南濱江一帶。
柳州始置時領馬平、新平、文安、賀水、陽德等5個縣。同年,改陽德縣為循德縣,改文安縣為樂沙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柳州析出賀水縣改隸澄州。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柳州廢省樂沙縣(治所在今柳江縣白沙)入新平縣,並劃轄原隸龍州之龍城縣。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柳州廢省新平縣(舊治在今柳州市南)入馬平縣。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柳州增置轄洛封縣,並將循德縣析出劃歸嚴州。次年,柳州增轄原屬桂州的象縣。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柳州增劃轄原隸嚴州之洛容縣。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柳州洛封縣更名洛曹縣。故唐末柳州轄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轄及今柳州、柳江、鹿寨、柳城、宜州等市縣地。
五代時期,柳州先屬楚,後周時屬南漢,建制依舊。
宋朝時期,柳州屬廣南西路,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移治柳城,即今柳城縣舊柳城。柳州初領馬平、龍城、象、洛曹、洛容等5個縣。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析出洛曹改隸宜州。嘉韋佔四年(公元1059年),省象縣入洛容縣。宋末實轄柳城、馬平、洛容等3個縣。轄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鹿寨等縣地。
元朝時期,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柳州設安撫司,隸屬廣西道宣撫司。次年,廣西道宣撫司改為廣西道宣慰司,上隸同年置的潭州行中書省。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柳州改為柳州路,置總管府。治柳城。始終領轄柳城、馬平、洛容等3個縣,轄及今柳州市及其柳江、柳城和柳州地區的鹿寨等縣地。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潭州行中書省改為湖廣行中書省,廣西道宣慰司隨之改隸。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廣西道宣慰司又改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又改為廣西等處行中書省。
明朝時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從柳城遷回馬平縣,馬平縣從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為府治所,柳州府直轄馬平、洛容、柳城、懷遠、來賓、融、羅城等縣以及象、賓等州,其中,象州又領武宣縣,賓州又領遷江、上林等縣。柳州府隸屬廣西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時期,柳州府隸屬廣西省,初領馬平、洛容、柳城、羅城、懷遠、融、來賓、武宣、上林、遷江等10個縣以及賓、象等2個州。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柳州府析出賓州直隸廣西省,並析出武宣、來賓、上林、遷江等4個縣改隸賓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柳州府復劃轄原隸賓州之來賓縣。故清末柳州府實轄馬平、雒容、羅城、柳城、懷遠、融縣、來賓等7個縣和象州。轄及今柳州市區、三江、融安、融水、鹿寨、象州、來賓和羅城等縣(自治縣)地。
民國2年(1913年)2月,國民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各省一律裁府與州、廳,省下設道,改行省、道、縣三級,由道領縣。6月,設置柳江道,柳江道治馬平,轄馬平、懷遠、宜山、安化、象、河池、雒容、羅城、柳城、來賓、遷江、天河、融、思恩等14個縣,南丹1個土州,忻城1個土縣,永順正、永順副、永定等3個長官司。民國16年,廢道,各縣由省直轄。
民國19年(1930年)9月,廣西省政府公布《修正廣西民團組織暫行條例》。鑒於是年省局混亂,廣西獨創民團制度,設置民團區,柳州民團區轄馬平、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象縣、來賓等9個縣。民國20年(1931年)1月1日,馬平縣改名為柳州縣。
民國23年(1934年)3月10日,廣西全省在原桂林、平樂、梧州、柳州、南寧、百色、天保、龍州等8個民團區,劃設8個行政監督區。柳州行政監督區治宜山,轄柳州、柳城、融縣、三江、中渡、榴江、雒容、來賓、象縣、河池、南丹、天河、羅城、忻城、東蘭、思恩、宜北、宜山等18個縣。11月,柳州行政監督區析出來賓縣、象縣分別改屬南寧行政監督區和梧州行政監督區管轄。民國25年11月,柳州行政監督區析出宜山、東蘭、河池、南丹、思恩、忻城、宜北、天河等8個縣,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管轄。同時增轄原屬桂林行政監督區之百壽縣,並遷治柳州。次年9月,柳州行政監督區之柳州縣易名為柳江縣。至民國29年3月,柳州行政監督區計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羅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壽等9個縣。
民國29年(1940年)4月由柳州行政監督區改設的第四行政督察區,治柳江。初轄柳江、柳城、融縣、三江、羅城、中渡、榴江、雒容、百壽等9個縣。民國31年(1942年)3月,第四區改為第二區,合並增轄民國29年4月由慶遠行政監督區改置的第七行政督察區及其忻城、宜山、河池、南丹、思恩、宜北、天河、天峨等8個縣,還劃轄第五區之象縣、來賓、遷江等3個縣,並析出原第四區的百壽縣直隸廣西省政府,析出原第七區的東蘭縣劃歸第五區管轄。同年7月,第二區又增設瑤山金秀設治局。民國36年,第二區裁撤瑤山金秀設治局。次年10月,第二區析出宜山、羅城、天河、思恩、宜北、河池、南丹、天峨等8個縣改屬第十區,同時,增轄原屬第三區之武宣縣。民國38年7月,第二區又析出武宣、來賓、象縣等3個縣改屬第十三區,析出融縣、三江等2個縣改屬第十五區。至是年9月止,第二區實轄柳江、柳城、中渡、榴江、雒容、遷江、忻城等7個縣。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為柳州專區轄市,柳州市、柳江縣、柳城縣、雒容縣、榴江縣、中渡縣、融縣、三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升格為省轄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和第三區。1952年8月11日,融縣更名融水縣;撤銷雒容、中渡、榴江等3個縣,合並設立鹿寨縣。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專區,撤銷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設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治融水鎮;融水縣更名融安縣,並遷治今融安縣長安鎮。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為宜山地區);鹿寨縣改屬桂林專區。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區更名三江侗族自治縣。1957年12月20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宜山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區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同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柳州市改屬柳州專區行署統一領導,但市人民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不變,仍為專署一級組織。
1958年7月25日,鹿寨縣改屬柳州專區。
1960年,柳州市撤區,設立城中、雀兒山、魚峰、南站、柳南、紅旗等公社。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區直轄。
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更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1967年,柳州市設立郊區。1969年,柳州市建立魚峰區和城中區。1971年,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鹿寨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地區。1972年,柳州市魚峰區、城中區合並為城區。1974年,撤銷柳州市城區。1979年3月5日,設立柳州市柳北、魚峰、城中、柳南、鵝山等5個區。同時,撤銷柳州市郊區。同年9月11日,撤銷柳州市鵝山區,其行政區域並入柳南區。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劃轄原屬柳州地區的柳江縣、柳城縣。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設立市郊區(縣級)。
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區。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2016年3月,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⑵ 柳江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計宗道(1461—1519年)? 字惟中,壯族。馬平縣五都都亳(今柳江縣福塘鄉寨上)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舉人第一,是馬平縣歷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任常熟知縣,衡州知府等職。英果有為,闊達持大體,為民請命,力爭減免賦稅。在常熟知縣任上時,與詩文名流酬唱於虞山尚湖,築雅集亭,建覽翠樓。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圖、地理圖碑。今存的《天文圖碑》被稱為「在我國古代天文歷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他還收藏「銅鑄字」(銅活字),並親自設計自動吸水機械桌,又校訂宋人著作《諸史偶論》。
王拯(1815—1876年)? 初名錫振,字少鶴,一字定甫,清馬平縣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王拯隨大學士賽尚阿到廣西督師,條奏《團練十則》。咸豐年間,升任大理寺少卿。同治三年(1864年)遷太常寺卿,署左副都御史,擢通政使。曾多次上疏議政,以直言見忌被降職,告老還鄉,主講於桂林榕湖經舍、秀峰講舍。王拯為桐城派古文廣西五家之一。著有《龍壁山詩集》、《茂陵秋雨詞》、《歸方評點史記合筆》等。
劉古香(1869—1913年)? 名起今,清馬平縣人。廣西辛亥革命領導人之一,革命烈士。清舉人,肄業於廣州廣雅書院和廣東將弁學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初加入中國同盟會。受該會香港分會派遣,回廣西發動革命。參與創辦柳郡中學堂、柳郡師范學堂、馬邑兩等小學堂,發展革命分子,建立柳州同盟會組織。宣統元年(1909年)舉行柳城太平起義,事泄失敗,劉出走香港。1911年參加「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後再走香港,在同盟會南方支部工作,辛亥革命廣東獨立,任軍政府秘書長,後應柳州革命黨人要求,回柳州任軍政分府府長。1912年,撤銷軍政分府之後改任第五軍統領。1913年「二次革命」,柳州革命黨人醞釀起兵討袁,王獅靈向省方告密,內部兵變,陸榮廷軍臨城下,劉古香被沈鴻英誘擒,10月14日遇害。
覃連芳(1894—1958年) 字武德,壯族,馬平縣四都金陵村(今柳江縣百朋鎮琴屯村金陵屯)人。1910年,考入桂林陸軍小學,參加武昌起義,後入保定軍官學校第六期騎科學習。畢業後曾任南寧講武堂見習教官、廣西省防軍連長、營長、縱隊司令。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留學法國,1931年任第十五軍二十四師師長。1935年任廣西全邊對汛督辦,1937年任三十一軍中將副軍長,1938年任八十四軍軍長,先後率部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戰役,作戰勇猛,重創日軍。1940年因指揮作戰失誤,被撤職。1941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區軍風紀第五巡察團主任委員,後因打擊蔣介石嫡系將領被群起攻擊,蔣介石以「濫用權力罪」將其撤職,並通報全國,永不錄用。1949年5月,覃連芳經廣州去香港。1958年,覃連芳老死在香港。
劉震寰(1890—1972年),原名瑞廷,字顯臣,民國柳江縣一都基隆村(今柳江縣進德鎮基隆村)人。在廣州讀書時由劉古香紹入同盟會。宣統二年(1910年)被派回柳州工作。柳州獨立後任民軍第一支隊司令。1913年3月劉古香任廣西第五軍統領時,任幫統。9月13日宣布柳州獨立,任護國討袁司令,兵敗後逃往香港。1917年被陳炳焜收用,率巡防營駐平樂,升為團長。1921年粵、桂兩軍在梧州交戰時反戈,粵軍得以直入廣西驅逐陸榮延。事後任廣西陸軍第一師師長兼廣西綏靖督辦。1923年受孫中山密約,任西路討賊軍桂軍總司令,與滇軍總司令楊希閔揮軍東下,驅逐陳炯明出廣州,孫中山因此得以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1925年受雲南軍閥唐繼堯策動,5月與楊希閔在廣州興兵叛變,失敗後移居香港。
陳漢英(1930—1950年)革命烈士,女,原籍融縣游華區雙善村人,後遷柳城縣沙塘街(今屬柳州市柳北區)居住。1947年由沙塘小學考入柳城縣中學。1年半後因家庭困難休學。1949年入昌濰中學讀書。1949年12月陳漢英在柳江縣幹部訓練班學習結束後,分配到柳江縣第二區工作。1950年7月27日在剿匪斗爭中被土匪殺害,犧牲時年僅20歲。
熊秀明(1898—1927年) 革命烈士,原名朝棟,又名占忠,中共黨員。柳江縣成團鎮六偶屯人。1917年考入柳州省立第四中學。1922年,他到馬平縣百朋小學任教。1925年12月,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進入國民黨梧州宣傳員養成班學習。後被派回柳州四中任教。在校寒暑假期間,回到家鄉,與村民好友講述孫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權主張,啟發民眾的革命覺悟。「四 ·一二」反革命事變發生後,國民黨進行清黨,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這時,熊秀明遵照黨的指示,回到家鄉(六偶村)隱蔽。在民眾中積極宣傳革命主張。1927年8月受黨的派遣,到宜山縣進行革命活動,建立農民講習所,培養革命骨幹,組織婦女上街宣傳、喚醒民眾起來斗爭。同年10月,不幸被國民黨柳州清黨委員會逮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年僅26歲。
⑶ 廣西柳州市柳江縣漢族有哪些風俗文化它們的發展歷史怎樣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風俗: 柳江縣各民族飲食一般一日三餐,漢族以干飯為主,壯族則粥飯結合。主食以大米為主,傳統節日食品有粽粑、發糕、芭蕉葉糍粑等。在婚嫁、喬遷新居、小孩滿月酒擺筵席,赴宴者均備封包或禮物恭賀。 語言 : 柳江縣通用語言有壯話、柳州話、客家話、福建話、白話五種。群眾在交際中主要以壯話為主。機關、廠礦、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師生一般講柳州話。80年代後,提倡講普通話。但在壯族聚居的廣大農村仍主要使用壯話。 姓氏: 柳江縣的大姓是韋覃二姓,次大姓有梁、藍、劉、熊、葉、鄧、張、李、曾、羅、譚、周、陳、姚、楊、鍾、龍、潘等30多個姓,另外還有150多個散姓居住在全縣各地,其中以居住地圩鎮為多。本地潛在主要商品
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錳礦、鐵礦。
柳江縣是舉世聞名的「柳江人」遺址所在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柳江郵編545100,面積2504平方
公里,轄八鎮五鄉,總人口50多萬,少數民族佔77.6%。柳江縣,以不廢萬古的柳江河而聞名,不僅因為有濱江而居的地置緣由,還在她像柳江那樣源遠流長,具有貫以千古的文明承傳。 以「柳江人」為肇始的史前文化、以柳宗元為代表的主流文化、以「劉三姐」為靈魂的民間文化,積淀了柳江這座名城豐富的人文蘊涵,凝聚成這方地域獨特的文化品格。 縣城於1950年3月遷至拉堡鎮, 1983年柳江縣劃為柳州市轄縣,是柳州市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廣西主要商品糧和蔗糖生產基地,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之一。是廣西唯一獲得外貿出口權的縣,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現已初具衛星城的規模。 柳江縣2009年再次榮登中國西部百強縣(市),且從第88位躍升至第84位。這是該縣第五次,2006年以來連續三年躋身西部百強。
民國20年(1931年)1月1日,馬平縣改名柳州縣。23年柳州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為柳州區治所。 26年4月7日,柳州縣改名柳江縣。29年,柳江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為第四區治所。31年,第四區改稱第二區,柳江仍為區治所。 1949年11月25日,柳江縣城(今柳州市市區)解放。12月10日,柳 柳江縣城夜景
江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成立,柳江縣和柳州市從行政區劃上正式分開。原柳江縣城區及部分郊區劃歸柳州市。城區外18個鄉劃為柳江縣, 屬柳州專區。1950年3月19日,柳江縣人民政府從柳州市遷縣屬拉堡圩。 1983年開始屬於柳州市至今。 ?年,柳江縣轄5個鎮、8個鄉:拉堡鎮、成團鎮、里高鎮、進德鎮、洛滿鎮、三都鄉、土博鄉、白沙鄉、百朋鄉、里雍鄉、穿山鄉、流山鄉、福塘鄉。 2000年,柳江縣轄11個鎮、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233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拉堡鎮 44770 、里雍鎮 27710、 百朋鎮 56967 、成團鎮 48733 、洛滿鎮 19981 、流山鎮 19183 、三都鎮 29087 、里高鎮 22241 、進德鎮 87280 、穿山鎮 54970 、土博鎮 37973 、白沙鄉 15850 、福塘鄉 12975 、開發總公司虛擬鎮 11862 、柳州露塘農場虛擬鎮 10624、 柳江開發區虛擬鎮 23094。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柳江縣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能資源豐富,全縣水能蘊藏量 王拯所書對聯
達19.1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18.34萬千瓦。礦產資源有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錳礦、鐵礦等近20多種礦藏,尤其是「馬平石灰石」品味高素負盛名,其儲量大、分布廣、質地純潔,是生產水泥的上乘原料,天然彩花石和墨黑大理石儲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是石材工藝的優質材料。 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石灰石遍布全縣,優質石灰石儲量可達25000萬噸,擁有「方解石之鄉」的美稱。縣境內的古人類「柳江人」頭骨化石遺址、甘前岩古人類遺址、「成團會議」舊址、圍攏「九廳十八井」古建築群和酒壺山、卧龍崗、北弓水庫等人文古跡和自然景觀引人入勝,旅遊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柳江縣「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草豐」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中國南方古人類「柳江人」文化遺址通天岩,位於新興農場東側距柳州市南面12公里處,由於在洞內發現「柳江人」頭骨化石,故又名「柳江人」洞。自發現「柳江人」之後,國內考古學家和 科技下鄉
日、美、澳大利亞等國學者相繼前來考察,該洞和新安古墓群一起,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清水秀、幽雅宜人的龍懷風景區——位於福塘鄉境內,離鄉政府3.5公里,有柏油路直達,是柳江縣最大的水庫,也是柳江縣的主要景點。黃金周期開設釣魚、燒烤等旅遊項目……已列入自治區級旅遊區開發項目,水域面積達204公頃,四周青山環繞,奇峰迭起,一派山光水色、景緻清幽、是休閑垂釣、娛樂度假、旅遊觀光的好去處。另外還有景緻迷人,風格迥異的樂迷岩、卧龍岩、黔王洞等景點,可供遊客盡情賞玩。 里灘瀑布奇觀——位於福塘鄉高興村境內,瀑布泉洞深莫測,常年流水不斷,泉洞在半山腰,離地面高度約十餘米。每年夏季至秋初為泉水量充足季節,泉水日日夜夜向山下傾瀉,形成大面積的水簾,人們稱之為里灘瀑布。 龍棲洞,又稱乾王洞,位於福塘鄉境內,是傳說中中古時代,計氏豢龍公養的真龍曾棲息的地方。此洞高大寬敞,洞長數里,可容納上千人觀光。有一條小河流經此洞,常年流水潺潺,需泛舟而入。洞頂有天窗照亮洞中,可供觀景游樂。洞內冬暖夏涼,水陸雜存,鍾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花等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⑷ 柳江撤縣設區5年過渡期從哪年算起
柳江縣明清時期叫做「馬平縣」。柳江縣縣名歷史變革:(1)秦,今柳江縣屬桂林郡,尚未建縣。(2)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劃入潭中縣(柳江古名潭水,...
⑸ 柳州名稱的由來,以及柳州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在明、清兩代時,柳州管轄今天廣西的那些地方呀
一、柳州名稱的由來:李吉甫(與柳宗元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編撰的志書《元和郡縣志》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地理總志,是比較權威的最早解答柳州得名的著稱。《元和郡縣志》記錄:「貞觀八年,改南昆州為柳州,以柳江為名」;「潭水東去縣(按指馬平縣,即今柳州市)二百步」。當時的柳江,指的是從現在的柳州市起向東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從此而來。
補充:柳江又因何得名:漢代柳江稱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雅稱為柳水,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
二、秦始皇統一六國前,柳州尚未有地方行政建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立桂林郡管轄柳州、桂林等地,柳州開始納入封建制的軌道。作為柳江流域中心位置的柳州,在不斷擴大的南北交流活動中,逐步具備了建立城市的客觀條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嶺南宣告統一,秦王朝的郡縣製得以實施,建立了桂林、象和南海三個郡。桂林郡包括了柳州市在內的今廣西大部分地區,郡城設在今天的貴港市。
一至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王朝在原來秦代三郡基礎上重新劃分為九個郡,九個郡當中的鬱林郡下轄三個縣,其中就有潭中縣(柳州以駕鶴山為治所建立了潭中縣)。
當然,柳州還有馬平縣、南昆州、龍城一些的得名,你沒提,我在這也不多說了,需要的話再發信息來問我吧~~
三、這個問題很難解釋清楚,柳州只有在漢代時才有確切的記載他所管轄的范圍。到了明代時對土城作了很大的修城,由土城改為磚砌。明代柳州城牆的修建,標志著以封閉式坊市制度作為特徵的古代城市模式消失,近代城市開放式模式得到進一步完善。當時設五門,分別為東門、鎮南門、靖南門、西門和北門。具體的你還是參照樓上那位仁兄給的網址資料吧~~
⑹ 柳江縣明清時期舊稱呼
柳江縣明清時期叫做「馬平縣」。
柳江縣縣名歷史變革:
(1)秦,今柳江縣屬桂林郡,尚未建縣。
(2)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縣地劃入潭中縣(柳江古名潭水,以縣地居潭水之中,故名),屬鬱林郡,為柳江縣建縣之始。
(3)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潭中縣為桂林縣;旋又析桂林縣置馬平縣。以後歷經唐、宋、元、明、清到民國前期,一直沿用此縣名,縣境大體即今柳州市區、柳江縣地。
(4)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撤銷馬平縣,由柳州府的行政長官直接處理縣政;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撤銷柳州府,復置馬平縣,直屬廣西省;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馬平縣改為柳州縣,縣治在柳州;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柳州縣改為柳江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縣治在柳州。
(5)民國20年(1931年)1月1日,馬平縣改名柳州縣。23年柳州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為柳州區治所。26年4月7日,柳州縣改名柳江縣。29年,柳江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為第四區治所。31年,第四區改稱第二區,柳江仍為區治所。
(6)1949年11月25日,柳江縣城(今柳州市市區)解放。12月10日,柳江縣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成立,柳江縣和柳州市從行政區劃上正式分開。原柳江縣城區及部分郊區劃歸柳州市。城區外18個鄉劃為柳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3月19日,柳江縣人民政府從柳州市遷縣屬拉堡圩。
(7)1984年至2016年3月30日,1984年10月4日至14日,撤銷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全縣設1鎮9鄉;1987年9月,新建白沙、流山、里雍3個鄉,1996年始,自治區民政廳批准撤鄉建鎮,柳江縣先後有10個鄉鎮撤鄉建鎮。2005年9月,撤銷福壙鄉,至2006年底,全縣轄11個鎮1鄉。
(8)2016年3月30日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以原柳江縣的行政區域為柳江區的行政區域,柳江區人民政府駐拉堡鎮柳北路45號。
⑺ 河套人,大荔人,柳江人,資陽人,麒麟人距今多少年
河套人(14萬年前——7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
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又名無定河或者紅柳河)河岸砂層中發現。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所發現的化石有左上側門齒一枚。齒的大小與現代人相似,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徵。1956年在該區域又發現頂骨化石一塊和股骨一段。「河套人」的體質特徵接近於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晚期智人。到目前為止,「河套人」文化遺址共發現人類化石、石器380多件,還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鳥類化石。
2007年,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博物館發布一條驚人消息:內蒙古鄂爾多斯「河套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約7萬年至14萬年間,比過去認為的年代至少提前了萬年左右,原本在人類進化史上並不顯赫的「河套人」,成為破解中國現代人起源之謎的關鍵,這個結論又一次引燃了2007年考古學界對現代人起源的爭論。而在現代人起源的問題上,多地起源說和非洲單一起源說的爭論由來已久。
資陽人(3點93萬+/-2500年前--2170+/-70年前)四川資陽市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修建鐵路橋時,在橋墩基坑中發現。同年由裴文中主持發掘,又出土1件骨錐。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
1972年,發表了資陽人出土地點一件樹木化石的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數據,為距今7500±130年,有人據此認為資陽人屬於新石器時代。1980年以來,有關單位對資陽人地層多次進行考察,採集了不同層位的動、植物化石,進行了放射性碳素斷代和鈾系法斷代的測定,結果表明該地點附近地層堆積比較復雜,從頂部的距今2170±70年到底部的39300±2500年,早晚都有。盡管資陽人化石出土層位不十分確切,但根據頭骨形態及測量數據所表現出的若干原始性質,許多學者仍肯定它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
麒麟山人(3點6萬年前)廣西來賓市
麒麟山人,古人類名,中國新人化石。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縣麒麟山洞穴內發現,故得名麒麟山人。「 1956年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工作隊在來賓縣橋鞏圩附近的麒麟山蓋頭洞發觀,人的遺骸僅保存有顱底部分,包括大部分上頜骨和齶骨,右側的顴骨和大部分枕骨,三者已不連續,是屬於一個男性老人的個體。」(引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後被確定為屬距今3點6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為壯族的先祖。
大荔人(20萬年前——15萬年前) 陝西大荔縣
大荔人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1978年大荔人化石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段家鄉解放村甜水溝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砂礫層中,故名。大荔人化石為一不足三十歲的男性頭骨。頭頂低矮,前額扁平,眉脊粗壯。吻部不甚突出,顴弓細弱,顱骨最寬處不接近顱底而在顳骨鱗部後上部。顳骨鱗部不呈三角形而呈圓鱗狀,面部扁平。腦容量估計為1120毫升。與大荔人化石同時出土的有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大約為15~20餘萬年。
柳江人(22點7萬年前——6點7萬年前) 廣西柳江縣
古人類名,中國新人化石。1958年9月24日,在距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東南十六公里的柳江縣新興農場犯人在通天岩挖岩泥時發現人類顱骨一具、脊椎骨、肋骨、骨盆和大腿骨化石多塊。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室吳汝康教授鑒定,定名「柳江人」。另有還發掘出許多動物骨化石,其中有一具完整的熊貓骨架。「柳江人化石」隨後被運到北京存放。經專家鑒定,「柳江人」距今已有四到五萬年歷史,認為「柳江人」是蒙古人種一個南方屬種的典型代表,是距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現代人活化石。「柳江人遺址」現被定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⑻ 柳州的發展史
柳州從解放以來的發展史如下:
1949年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為柳州專區轄市,柳州市、柳江縣、柳城縣、雒容縣、榴江縣、中渡縣、融縣、三江縣屬柳州專區。1950年升格為省轄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和第三區。1952年8月11日,融縣更名融水縣;撤銷雒容、中渡、榴江等3個縣,合並設立鹿寨縣。
1953年4月23日撤消柳州專區,撤銷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區(縣級),設立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治融水鎮;融水縣更名融安縣,並遷治今融安縣長安鎮。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2日至1957年12月20日為宜山地區);
鹿寨縣改屬桂林專區。1955年9月1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區更名三江侗族自治縣。1957年12月20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宜山專區,桂西壯族自治區撤消。
1958年7月19日,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同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備案,柳州市改屬柳州專區行署統一領導,但市人民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不變,仍為專署一級組織。1958年7月25日,鹿寨縣改屬柳州專區。
1960年,柳州市撤區,設立城中、雀兒山、魚峰、南站、柳南、紅旗等公社。1961年11月25日,柳州市改由自治區直轄。1966年4月8日,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更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1967年,柳州市設立郊區。1969年,柳州市建立魚峰區和城中區。
1971年,柳江縣、柳城縣、融安縣、鹿寨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地區。1972年,柳州市魚峰區、城中區合並為城區。1974年,撤銷柳州市城區。1979年3月5日,設立柳州市柳北、魚峰、城中、柳南、鵝山等5個區。同時,撤銷柳州市郊區。
同年9月11日,撤銷柳州市鵝山區,其行政區域並入柳南區。同年10月8日,柳州市劃轄原屬柳州地區的柳江縣、柳城縣。1984年6月23日,柳州市設立市郊區(縣級)。2002年9月,撤消柳州市郊區。
2002年12月28日,撤消柳州地區成立地級來賓市,原屬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2016年3月,撤銷柳江縣,設立柳州市柳江區。
(8)柳江縣一個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柳州的經濟文化及重要性介紹:
柳州是廣西第一大工業城市,國家Ⅱ型大城市,中國五大汽車城之一,西南地區工業重鎮、綜合交通樞紐、商貿物流中心,是全國唯一擁有一汽、東風、上汽和重汽等四大汽車集團整車生產企業的城市,中國內陸通向東盟的重要通道,
與東盟雙嚮往來產品加工貿易基地和物流中轉基地城市,西南出海大通道集散樞紐城市,「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門戶的重要節點和西部大開發戰略中西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和核心城市。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基地;
同時素有「桂中商埠」之稱,是溝通西南與中南、華東、華南地區的鐵路中樞及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已形成集水陸空於一體的現代化交通網路。以柳州為圓心的250公里半徑范圍內,集中了廣西80%以上的4A級旅遊風景區,與毗鄰的桂林市共同構成享譽世界的大桂林旅遊風景區。
柳州擁有2100多年建置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譽為「中華石都」。柳州是壯族歌仙劉三姐傳歌聖地,傳說劉三姐在魚峰山唱歌感動上天而得道成仙,山歌世代在魚峰山腳下繚繞。壯族的歌、侗族的樓、苗族的舞、瑤族的節堪稱柳州民族風情四絕。
在2016中國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中,柳州位列第七,2016中國最干凈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五。2016年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在柳州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