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人平均壽命是多少,哪個朝代最幸福
自古以來很多人追求長生不老,長壽是人們最美好的祝福,但在中國古代,因為戰爭,飢荒,醫療條件各方面不足,人們的平均壽命不過35—40歲,所以我們看歷史書上一些人活了40多歲,在我們眼裡是英年早逝,其實在古代已經算長壽,所以古代人的壽命普遍不高,在各個朝代也不同。
三、最幸福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我們有過輝煌榮耀,有過低谷屈辱,要說那個朝代最幸福,大概有三個,文景時期,國家糧食不用愁,戰爭減少。唐朝前中期,對外戰爭基本都以獲勝結尾,唐朝的富裕當時影響著世界。康乾盛世,古代農耕文明的巔峰期,總體堪稱國泰民安。
B. 中國人平均壽命是多少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6/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從6.8‰下降到6.1‰。
統計顯示,2018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83.1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3億人次(增長1.6%)。2018年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6.0次。2018年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量達19.2億人次,比上年增加0.4億人次。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門診量占門診總量的23.1%,所佔比重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
2018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230.0萬人,比上年增加55.1萬人(增長4.7%)。2018年,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2.59人,每千人口注冊護士2.94人;每萬人口全科醫生2.22人,每萬人口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6.34人。
2018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57998.3億元。其中,政府衛生支出佔28.3%,社會衛生支出佔43.0%,個人衛生支出佔28.7%。人均衛生總費用4148.1元,衛生總費用佔GDP百分比為6.4%。
從人均預期壽命歷史數據看,1960年至2015年,55年間中國國民的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了32.64歲,增幅達75%。據世界銀行數據,196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43.35歲,1970年為58.68歲,1980年為66.52歲,1990年為69.03歲,2000年為71.73歲,2010年為75.01歲,至2015年為75.99歲。
C. 古代平均壽命是多少
古人的平均壽命在各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夏、商時期18歲,
2、周、秦大約為20歲,
3、漢代22歲,
4、唐代27歲,
5、宋代30歲,
6、清代33歲,
7、民國時期約為35歲。
8、新中國成立後,據調查1957年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其中,男性為66.96,女性為70.98歲。
以上數據來自1996年第5期《生命與災禍》中林萬孝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3)歷史上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擴展閱讀:
古人平均壽命短的根本原因:代戰爭連連,人類歷史自有記載以來每一天都在發生戰爭,據說有人統計過,全世界完全沒有戰爭的日子好像不超過200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必然很短
本世紀末中國將是亞洲的十大長壽國之一,平均壽命將達到72.6歲。 專家預測2300年人類平均壽命95歲。
2017年,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現,茶、納豆、奇異果中的吡咯喹啉醌成分具有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功效。
吡咯喹啉醌於1970年左右被人們發現,之後的研究表明,其有抗氧化和保護神經的作用,因此常被用於保健產品及化妝品。
D. 古人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古人平均壽命短的根本原因】 :
【第一】:古代戰爭連連,人類歷史自有記載以來每一天都在發生戰爭,據說有人統計過,全世界完全沒有戰爭的日子好像不超過200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必然很短。
中國歷朝改朝換代時的人口變化,一切就明白了:
秦朝末年:2000萬,漢初:600萬,70%人死亡
西漢末年:5959萬,東漢初:2100萬,65%死亡
東漢末:5007萬,三國赤壁之戰後:140萬! 最少時90萬! 95%以上死亡
隋朝末年:4602萬,唐初:1235萬, 73%死亡
安史之亂:5292萬人減至1699萬人,68%死亡
宋朝鼎盛時:9347萬人,元滅宋後:887萬人,91%死亡!
蒙古人殺了全世界2億人,被記錄在吉尼斯世界之最
明朝末年:1億人,清朝建國時:1800萬,80%死亡
清朝太平天國起義前:4.3億,之後:2.3億,2億人死亡!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中國建國前:4.6億人, 今天:14億, 60年無大亂:多出了10億人!
戰爭讓人們短命,所以對於平均壽命古人真的會很短。
【第二】:古代經濟落後,即使是康乾盛世,那時候還有許多餓死的人,何況是其他戰爭年代,餓死的人口很多,即使是河南發生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的大飢荒就有300萬人餓死。
古人靠天吃飯,沒有人工降雨,沒有先進的水利工程,飢荒很容易形成,而封建統治者也不像現代領導這樣顧及百姓死活,而現代災害來了到處有得到國內外捐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是應該的。
【第三】:古人的婚姻制度允許三妻四妾,男人耗精短命。古代封建制度對女子的禮教殘酷,使得女子思想壓抑,即使私處有疾病也不敢輕易找大夫,女子容易被冷落的獨守空房鬱郁寡歡。直接導致女人疾病增多,健康不良,壽命變短。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四】: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交通道路不發達,一旦病情急速發展,醫生根本難以靠兩條腿從很遠跑過來搶救病人。即使馬車也趕不上現代公路上的救護車的速度。急性病患者容易短命。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五】:古代對於大出血病人,沒有輸血設備,只能夠靠獨身湯,回陽救陰等方法來搶救已經止住血的患者。現代輸血搶救病人更有優勢。古代沒有氧氣管,對於呼吸困難的急性病現代氧氣設備更有優勢。因此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更短這是一個因素。
【第六】: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沒有現代的各種生產工具,沒有現代的舒適的房屋,沒有現代的溫暖的衣物,沒有現代更衛生的水源,沒有現代衛生的飲食用具。尤其是被壓迫的下層老百姓更是生活條件惡劣,隨時有染病的可能。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七】古代結婚年齡過早,過早的房事對健康不利,過早的生育對後代優生也不利,因此古人平均壽命很短。
【第八】:古代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往往生育的孩子多,生育孩子越多,婦女體質越差,壽命短。孩子生多了,經濟更加困難。古代避孕及打胎措施沒有現代先進,所以孩子容易出生,導致孩子更多,養不活就餓死。因此古代人平均壽命短。
【第九】:古代伎院合法,只要稍有健康資本及經濟基礎的人,就可以去逛一逛。耗傷身體,促成短命。而年輕人在沒有禁止伎院的區域生活,耳濡目染也會促進性早熟,使得過早孩子就耗傷腎精,過早泄精,促進體質變差。因此古代平均壽命很短。
【第十】:古代皇帝壽命更短,後宮佳麗三千,縱情湮盪,耗精傷腎,壽命極短。不去節欲,反而靠補腎葯物增加慾望,死得更早。日理萬機,又是耗費精神,生在皇家,勾心鬥角,如果要扛起重任的皇帝,必然得費大精力去做事,雖是天子,許多事情也身不由己。因此皇帝平均壽命必然很短。【當然「乾隆」是個意外,清宮醫案專家研究認為:乾隆愛好運動,喜歡狩獵,洗溫泉和聽音樂,乾隆還注意「節飲食,慎起居」,又有健康養生十條自律及長飲養生長壽酒,壽命自然長壽。
【第十一】:古人壽命長短的因素還有古代醫療制度不嚴,庸醫遠遠多於大醫,高手很少。
【A】古代醫學聖人張仲景對於漢代醫學現狀感慨:「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葯,精究方術」「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闋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這些現狀導致了普通醫生的水平僅僅是管窺病情,難以做到高手級別。因此死於庸醫的病人多。
【B】清代醫學宗師黃元御在《四聖心源-陰脫篇》講到:「後人不解經義,眼科書數千百部,悉以滋陰涼血,瀉火伐陽,敗其神明,以致眼病之家,逢醫則盲。醫理玄奧,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無知造孽,以禍生靈,可恨極矣!」在《四聖心源-崩漏篇》講到:「緣乙木生長於水土,水旺土濕,脾陽陷敗,不能發達木氣,升舉經血,於是肝氣下郁,而病崩漏也。後世庸醫崩漏之法,荒唐悖謬,何足數也。」可見庸醫誤認很深。
【C】:清代鄭欽安在《醫理真傳》講到:「醫學一途,不難於用葯,而難於識症。亦不難於識症,而難於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診候之際,猶多似是而非之處,辨察不明,鮮有不誤人者也。」「歷代注家,俱未將一陽潛於水中底蘊搜出,以致後學懵然無據,滋陰降火,殺人無算,真千古流弊,醫門大憾也。」譴責市井之人就喜歡用些個地黃,當歸,黨參,黃芪等葯物。譴責市井之人喜歡用些個滋陰瀉火的葯物。
【D】:嘉慶六年,差發保陽,是年暴雨成災,他奉命勘災恆山,因疲勞過度,得寒厥證,幾乎傷命,後自擬方葯調理,才轉危為安。不久,當地又溫疫流行,群眾因庸醫誤治而死者比比皆是.陳修園對此十分痛心,於是在公務之餘,檢閱時方三千餘首,精選一百零八首編成<時方歌括>兩卷,後又著成<時方妙用>四卷抄印給出各地醫生,拯災救疫,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見庸醫在古代非常的橫行,死亡的病人不計其數。其他類似例子很多。
E. 人類各歷史時期平均壽命
人類各歷史時期平均壽命如下:
一、原始社會
人類平均壽命 15歲,因為人類力量小,無法抵抗自然災害,疾病,野獸襲擊。
二、公元前
人類平均壽命僅20歲,到古代也只有25歲,直到世紀人類的平均壽命也不過40歲。
三、1700年-1800年
人類平均壽命36歲-因為科技水平的低下,生活艱苦,對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等。
四、20世紀初人類壽命出現飛躍,從40歲提高到61歲。1985年,全世界平均壽命達到62歲。
五、1995-2000年為63.9歲
六、2000-2005年為65.5歲。
七、2005-2010年為66.8歲。
八、2010-2015年為68.1歲。
九、2015-2020年為69.3歲。
十、2020-2025年將超過70歲。
2007年5月18日,第60屆世界衛生大會在瑞士的日內瓦公布了《2007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報告指出,「中國人平均壽命為男71歲,女74歲」。
(5)歷史上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擴展閱讀:
要健康長壽其實並不難,關鍵得找對方式方法。
1、做冥想。不但能緩解壓力,還能增加端粒長度,即長壽在細胞層面的標志。每天冥想5~10分鍾,效果也不錯。此外,冥想還能激活抗病基因,減輕炎症。
2、多喝水。喝水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營養物質流動和廢物排出,使心臟、肝臟和腎臟在較小壓力下正常運轉。
3、到戶外。適度的戶外活動能降低血壓,提升心理健康,改善記憶力,強健骨骼。
4、練力量。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每周至少參加2次力量訓練的老人死亡風險降低46%。
5、勤洗手。這可能是實現長壽的最簡單習慣。洗手是去除細菌、避免生病和防止向他人傳播細菌的最佳方法之一。
6、跳跳舞。跳舞不僅有助於保持身體健康,還能增進心理健康。此外,舞蹈還能改善大腦的海馬體功能,延緩認知功能衰退。
7、喝杯茶。茶具有抗癌和降低膽固醇的作用,能保護大腦免受自由基損傷,並強健骨骼。喝茶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
8、吃點辣。北京大學研究發現,吃辛辣食物能降低早亡風險。這可能是辣椒中的活性成分(辣椒素)對延長壽命發揮了作用。
9、常交友。孤獨感與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有關。更重要的是,一生中保持健康的社會關系能延長壽命。建議多給親朋好友打電話,或登門拜訪。
10、多微笑。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微笑通過觸發內啡肽釋放來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改善心臟健康和增強免疫力,所有這些都有益長壽。
F. 中國古代人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怎麼統計出來的
中國古代人民平均壽命50-60歲左右,主要是根據民國時期許仕廉《人口論綱要》以及1936年實業部公布的的分年齡死亡率統計。
根據《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的概略統計,二十四史中人物的平均壽命,西漢60.5歲、東漢64.5歲,但到了亂世,三國降到57.3歲,西晉劇烈下降到52歲。
南朝宋齊梁陳依次分別是54.7、55.3、56.6、59.5歲。北朝也不高,北魏56.6歲、北齊57.9歲、北周57.6歲。可見戰亂對壽命影響之大。
隋朝國祚短暫,戰爭頻繁,平均壽命只有55.3歲。到了唐朝,輝煌的盛世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平均壽命提高到空前的65.6歲。
影響壽命的因素
1、出生時母親還年輕
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出生時母親年齡如果不到25歲,他們活到100歲的幾率是出生時母親超過25歲的人的兩倍。
2、愛喝茶
一項針對4.05萬名日本男女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至少5杯茶的人,他們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幾率最低。
3、每天步行30分鍾
一項針對2603名男女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堅持步行30分鍾左右的人,不管其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他們的長壽幾率是那些每天步行少於30分鍾的人的4倍。
4、少喝碳酸飲料
美國科學家發現,每天喝一次以上可樂會使你患心臟病、糖尿病等病的風險加倍。倘若實在想喝幾口碳酸飲料,可以在裡面加入一些果汁。
5、腿部健壯「腿部肌肉力量差預示著步入老年後身體虛弱。」腿部健壯尤其能預防髖骨骨折,由於髖骨骨折會引發各類並發症,多達20%的患者會在一年內去世。
G. 古代人平均壽命多長
如果將古代定義為從青銅器時代到清,壽命從青銅器時代到晚清20~40歲不等。而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6歲,古代人的壽命差不多是現代人的一半甚至更低。
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期,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醫療水平不同,人類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同時,由於體質、遺傳因素、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
(7)歷史上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擴展閱讀:
影響壽命的因素
1.出生時母親還年輕。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出生時母親年齡如果不到25歲,他們活到100歲的幾率是出生時母親超過25歲的人的兩倍。
2.愛喝茶。一項針對4.05萬名日本男女的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喝至少5杯茶的人,他們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幾率最低。
3.每天步行30分鍾。一項針對2603名男女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堅持步行30分鍾左右的人,不管其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他們的長壽幾率是那些每天步行少於30分鍾的人的4倍。
4.少喝碳酸飲料。美國科學家發現,每天喝一次以上可樂會使你患心臟病、糖尿病等病的風險加倍。倘若實在想喝幾口碳酸飲料,可以在裡面加入一些果汁。
5.腿部健壯。「腿部肌肉力量差預示著步入老年後身體虛弱。」腿部健壯尤其能預防髖骨骨折,由於髖骨骨折會引發各類並發症,多達20%的患者會在一年內去世。
6.吃紫色食物。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紫葡萄、藍莓和紅葡萄酒富含多酚,可降低罹患心臟病的幾率,預防老年痴呆症。
7.青少年時體重正常。研究人員針對137名美國黑人進行研究,對他們從出生到28歲做了跟蹤調查,結果發現,14歲時體重超重會增加成年時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
8.少吃紅肉。美國癌症研究院的一份報告稱,如果每周攝入的紅肉超過510克,會提高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每天攝入99克經過加工的肉類食品(例如熏肉和熟食),患結直腸癌風險將提高42%。
9.上過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正規受教育時間超過12年的人,比受教育時間相對較少的人壽命長18個月。
10.人緣好。「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應對緊張的緩沖器。」長期精神緊張會削弱免疫系統並加速細胞老化,最終讓壽命縮短4到8年。
11.朋友身體健康。如果好友體重增加,同樣事情發生在你身上的可能性將提高57%。
12.自製力強。相對於責任感不強的人來說,那些自認為自我約束能力強、做事有條理的成功人士更加長壽。
13.不請保姆。根據一項有302名年齡七八十歲的老年人參加的研究,使用吸塵器、清掃樓梯或擦窗戶的時間在一小時以上,便可讓一般的人燃燒大約285卡路里熱量,同時將死亡的危險降低30%。
14.性格活躍。刊登於《心理學家》雜志的一項研究稱,有大約17%的美國人性格比較活躍,這些人比沉悶的人更為健康。
網路-人口平均壽命
H. 中國各朝代的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要有依據
1、夏、商時期18歲,
2、周、秦大約為20歲,
3、漢代22歲,
4、唐代27歲,
5、宋代30歲,
6、清代33歲,
7、民國時期約為35歲。
8、新中國成立後,據調查1957年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其中,男性為66.96,女性為70.98歲。
該數據來自1996年第5期《生命與災禍》中林萬孝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
(8)歷史上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擴展閱讀
現代人長壽的原因:
1、醫療技術提升了
在人的一生中,從未患過病、無疾而終幾乎是不可能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迅速發展,高水平的醫學研究、高科技的診療手段和更多療效好的葯品使得傳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發病率大大降低,治療效果大大提高,有些曾經在全球肆虐的傳染病已經被消滅,一些慢性病逐步得到了規范化的診治,極大地改善了預後。
經濟的增長帶來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醫學的發展是民眾健康指數普遍提高的重要因素,人們普遍接受了預防為主,有病早發現、早治療的理念。這些是讓現代人壽命越來越長的重要原因。
2、營養好了,飲食合理了
人體抵抗疾病、從事各項活動,需要豐富的營養物質。到了老年,衰老的機體更需要優質蛋白質。保證營養物質的攝入,關注合理、平衡的營養,這些都為人的健康長壽加分。
3、熱愛社會活動和健身運動
日本對百歲老人的興趣和愛好的調查顯示,約有81%的人在青壯年時期就喜歡參加社會活動和文化體育、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推遲和延緩腦細胞的衰老。
4、X染色體攜帶免疫功能基因
人口統計資料幾乎一致地顯示,女性比男性壽命長大約5~6歲。遺傳學研究發現,女性有生理學的免疫優勢。男性的性染色體由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Y染色體組成,女性由兩條X染色體組成,人體免疫功能基因就存在於X染色體內,因此,女性具有雙倍於男性的免疫功能,所以抗病能力強。
5、性格開朗精神愉快
有學者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時發現,長壽者大都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性情文靜、情緒樂觀。性格與某些疾病的發生發展確實相關,具有A型性格的人爽快利落,工作節奏快,效率高。
但容易急躁冒進,這種性格的人,患冠心病者較多,患癌症者較少;B型性格的人,溫和平靜,工作慢條斯理,愛苦思冥想,這類性格特徵的人,容易遭受精神創傷,常有情緒壓抑、悲觀、消極、多疑等異常心理。
6、生存環境好
山區的氣溫、濕度、氣壓、陽光、大氣、水文、地理等特點有利於人的健康長壽。有些科學家發現,在某些山區、農村的空氣中,有對長壽有益的陰離子。還有人認為,某些地區的水與食物中的化學成分有利於長壽。
I. 歷史上人類的平均壽命都有多長
1、原始社會:15歲
2、公元前:20歲
3、1700年:35歲
4、1800年:37歲
5、20世紀初:61歲
6、1985年:62歲
7、1995-2000年:63.9歲
8、2000-2005年:65.5歲
9、2005-2010年:66.8歲
10、2010-2015年:68.1歲
(9)歷史上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擴展閱讀:
科學研究人員認為,目前人類的壽命正在緩步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沒有界限。從前,研究者將120歲視為人類年齡的極限,幾乎沒有人能超越。但是,通過人的壽命正在延長這一實例可以看出,人類的壽命很可能是可以無限增長的,沒有統一的上限標准。
科學人員對瑞典過去240年中出生和死亡的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仍然健在的老壽星年齡呈上升趨勢。截至20世紀90年代,瑞典老壽星的年齡已經升到109歲。
壽命的長短受多種因素影響。先天稟賦的強弱、後天的培養、居住狀況、社會制度、經濟狀況、醫療衛生條件等等都會對人類的壽命產生影響。
J. 人類的平均壽命是多少歲
世界上最早記載人口平均壽命的國家是古希臘,當時該國居民平均壽命是19歲。其他國家亦陸續有所記載。16世紀歐洲人平均壽命是21歲;17世紀平均壽命是26歲;18世紀增至34歲;20世紀初已達到50歲。由此可以證明,人類壽命的延長,主要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達和人類文瞬的進步。
有關資料表明:外國人的平均壽命也是隨著生產力酶發展而逐漸提高的。18世紀歐洲處於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生產力雖有較快發展,但人們的平均壽命提高得並不多。這是由於傳染病的蔓延以及勞動人民受到的殘酷剝削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到了20世紀40年代,免疫學的發展和磺胺葯、青黴素等抗菌葯物的問世使細菌性流行性疾病基本上得到控制,人類的平均壽命有了明顯的提高。這也可以說明科學進步與發明對提高人類壽命的巨大作用。過去,有些急慢性傳染病威脅著廣大兒童和青年的生命。近年來科學長足進步,不斷發明並推廣特效葯物,祛病有術,人類的平均壽命理所當然顯著地延長了。
由於各國經濟水平、文化水平以及衛生條件的不同,各國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各不相同。據文獻記載,1999年全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為59歲。其中不發達國家如非洲平均壽命只有40歲左右,而工業發達國家平均壽命則在70歲以上。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平均壽命男性超過70歲、女性超過75歲的國家已有七個,都是工業發達國家。當前世界人口平均壽命較長的國家是瑞典、日本、荷蘭、挪威、冰島等國。
古代社會自然災害難以抵禦,蟲蛇猛獸侵傷,食物不足,生產工具落後,患病後缺醫少葯等,人的平均壽命肯定比現代短得多。據考古學家推斷了中國猿人的死亡年齡,14歲以下的佔69-2%,15~30歲的佔11.7%,40歲~50歲僅佔5.1%。這就說明當時猿人大半未及成年即死亡。還有人根據新石器時代出土人骨的估計年齡進行一次統計,統計了六個遺址共166人。從所得結果看,大多數(64%)人也都只活到三四十歲,五六十歲的老人僅佔全體的6.6%。這就說明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是很短的。
解放前,據我國部分地區統計,農民平均壽命是34歲。1929至1931年有人調查過某村居民的平均壽命,男性為34-85歲,女性為34-63歲。內蒙古1939年至1940年間平均年齡僅19.歲。1935年南京市居民平均壽命,男性為39歲,女性為38-22歲。1944年四川某農村平均壽命為21.56歲。
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平均壽命逐漸增加。以北京市為例,1950年全市人口平均壽命為52.1歲,1960年為67歲,1973年則增加到70歲。從福建省1975年的調查資料來看,福州市平均壽命男性為69歲,女性為73-49歲。中央衛生部1978年提供的統計資料表明,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比解放前延長近一倍,男性達66.95歲,女性達69.55歲。而根據1998年衛生統計學術會議的資料,我國多數地區人口平均壽命已超過70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