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外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評價如何
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同時又向學生提問 「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一位在美國高中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說:在美國上歷史課和中國不同的是,老師會把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講給學生聽,然後鼓勵同學們討論,通常不會主觀對此事件定性。即使對於二戰這樣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由學生自己來評價歷史責任。
Ⅱ 外國人是怎樣評價中國歷史的
1、外國人的普遍觀點:
(1)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歷史,最讓其羨慕的是中國歷史延綿五千歷史,沒有中斷過;
(2)中國歷史,特別是古代史輝煌燦爛。如漢唐的絲綢之路、明朝鄭和下西洋、四大發明、中國的瓷器、絲綢在外國人眼中都是值得羨慕的財產;
(3)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文化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提出三綱五常。因此中華文化禮義廉恥盛行。特別是宋朝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後禮儀思想進一步升華;
(4)羨慕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如:儒家思想,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學院,唐詩、宋詞、元曲備受外國青睞,京劇、戲曲也受到外國人民歡迎。
Ⅲ 國外史學家是怎麼看待中國古代史的與中國史學家有什麼分歧求精彩回答!
國外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專家有一個單獨的稱謂:漢學家。
一般來說,歐美等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不深,主要代表人物是費正清,著有《劍橋中國史》,被西方史學界譽為經典著作,不過就我們看來,很多內容,尤其是古代史部門,幾乎就是面向西方普通讀者的科普著作,要說有什麼深度,似乎並不怎麼深,倒是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很獨特。
日本漢學家,以及歐美等國的華裔、亞裔漢學家對中國歷史研究很深,基本上和中國本國歷史研究差不多了。
要說分歧嘛,其實並不算很多。比如:
1、西方主流史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全部是由非洲發源的,幾百萬年歷史中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中國史學家有些也認可這個觀點,有些認為人類發源是多源,不見得全來自非洲。
2、西方史學家普遍不承認中國的夏朝,中國史學家多認為夏朝,或者至少是「先商」文明是存在的,主要的依據是二里頭文化遺址。因此,西方史學界認為中國的文明史應該是3000年,而非我們說的5000年。
3、西方史學界有種觀點,認為上古時期,中國和西亞交往頻繁度大於我們的想像,比如中國的青銅器、陶器、雕塑都有可能深受中亞游牧民族影響,甚至認為周人可能和中亞的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但中國史學界基本不承認這一點。
4、對於元朝,即便在外國漢學家中也有爭議,元朝到底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王朝,還是外來的蒙古王朝。
Ⅳ 在美國歷史教材中,又是如何記載中國歷史的
對於歷史,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先是大人們以口述的方式而進行的總括引導,其次就是從初中開始一直陪伴我們走過高中甚至大學的歷史課。從中國的古代文明經過層層江山易主直至現代文明,我們在這個學習的道路上不知重復了多少個回合,其中的繁榮衰敗,跌宕起伏,我們都已文字的方式把它看的明明白白。
而我們學到和看到的都是以我們自己的視角觀察到的我們的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那麼,在外國人看來,是如何寫中國的歷史的呢?那咱們就從美國和日本的歷史課本中來瞅瞅他們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這本書在介紹中國的歷史方面雖然相對較少,但是其發生的基本重要事件也在本書中以比較客觀且公正的態度都進行了描述了。
Ⅳ 盤點各國都是怎樣評價中國歷史的:日本還算誠懇,韓國
美國最大特點就是全部採用敘述方式,古籍怎麼記載就怎麼寫,很少加入主觀解讀。而且關注點側重於發明創造對今天的影響。
比如講到針灸時說:這種古老的醫術越來越受到當今美國民眾的認可;講到漢朝時說:強大的中央政權是中國人生活中永恆不變的部分;講到唐宋兩朝時,著重講了印刷術、火葯、瓷器等,還順便提了一句中國是美國馬桶的最大進口國,注重讓學生把歷史和實際相聯系。
2、日本歷史教科書:崇拜古代中國,鄙視近代中國
日本教科書也分很多的版本,但幾乎所有的版本都對古代中國歷史無限推崇,詳細講了中國的萬里長城、漢朝唐朝的強盛、京杭大運河,還有印刷術、造紙術等很多重要發明。而且在講到古代中國的成就時,非常客觀。
比如:講到孔子時,談到儒學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講到與我國的貿易給日本帶來很多實惠;講到派遣遣唐使學習唐朝各項制度文化時,說「倭曾向唐派遣使者」,對唐朝稱呼他們為倭絲毫不避諱。
講到印刷術、棉花栽培這些科技創造時,也很客觀的承認這就是中國發明的,日本和高麗都是從中國進行了引進學習。
但在講到近代的清朝和民國時,畫風就變了。常常用「混亂、腐敗、軟弱」這些貶義詞來描述。在談到二戰時,日本的教科書常常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之一,並且對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輕描淡寫,比如他們把「殺害大量無辜中國人」這一史實寫成「殺害許多中國人」。
3、韓國歷史教科書:極度高估自己,部分進行歪曲
韓國歷史教科書也把中國古代史作為重點內容,但與美日不同的是,韓國課本總是把中國古代史納入整個亞洲范疇來講,而不是單純講中國。為什麼這么做呢?因為他們需要在講中國的同時,突出韓國的貢獻。
比如,日本課本說從唐朝學習了先進文化,而韓國則表述成韓國和中國共同創造了先進的東亞文化,並順便說了句:文化傳播到日本,對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講到宋朝的活字印刷術時,承認這是中國的發明。但話鋒一轉,說宋朝以後活字印刷命脈就斷絕了,韓國將其進行了普及,並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屬活字。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教科書都對部分史實進行了主觀歪曲解讀。比如把我國的東北地區算成是古朝鮮的固有領土;在講到隋煬帝和唐太宗征伐高句麗時,說「隋朝數次入侵高句麗均以失敗告終。高句麗抵抗隋唐的入侵取得的勝利在我國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
Ⅵ 美國歷史教科書是如何評價中國的裡面都寫了什麼
隨著國際化的發展,國際之間的建交也在發展,不過建交都是以貿易為主,想要看各國之間的一個態度,從歷史教科書的一些角度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基本立場,日本、美國、俄羅斯之間的教科書對中國的描寫都是不一樣的。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俄羅斯將他們看得這么透徹,我們卻難以了解自身。
Ⅶ 世界各國歷史課本如何論述中國歷史
美國
《世界歷史與當今世界的關聯》這么一描述我國古代發明的歷史:
唐宋的機械鍾表與今天的石英錶;古人用硫磺、硝酸鈉和木炭混合製成火葯至今被用於製造武器和煙花;天花疫苗引發免疫學的產生,活版印刷發展到今天的電腦印刷。
這本書還注重國家間的橫向對比,通過一些表格和圖形,讓學生對同一時期各國經濟文化發展狀況進行比較,先進、落後一目瞭然。
書中提到中國的孔子和印度的釋迦牟尼、希臘的蘇格拉底幾乎是同一時代的。通過這一橫向對比,學生可以直觀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思想家輩出,在不同文明中閃光。這或許是歷史的巧合,或許是不同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對於中西文化和貿易的交流,教科書也大書特書。從「絲綢之路」的產生到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從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書中還格外重視婦女在各個時期的社會地位,幾乎各個章節都有特別提到。其中說,考古發現證明商朝時期的貴族婦女社會地位很高,有土地,還領導自己的軍隊;漢代貴族婦女穿著漂亮的絲綢長袍;唐代,中國出現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她召賢納才,對詩人駱賓王不計前嫌;在唐宋初期,婦女地位較高,她們主持家務,負責理財和管理傭人;在「五四運動」中,婦女參加了示威遊行,她們反對包辦婚姻、裹腳,呼籲提高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不過,書中也有中國女嬰被遺棄的描述。
與此同時,美國歷史教科書還關注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它稱公元前500年左右。編輯成冊的《詩經》是當時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書上翻譯了《詩經》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鄉)。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的鼎盛時代,書中翻譯了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靜夜思》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的一段。
課本還十分注重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評論歷史事件的同時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來分析歷史人物在歷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開元盛世」為參照,讓學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時世」,還是「時世造英雄」的辯證問題。再比如說,書中講孔子認為教育應該教人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同時又向學生提問 「你認為今天的老師應不應該教這些,為什麼?」
Ⅷ 在歷史中,古代西方眼裡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呢
如今,不少西方媒體顛倒黑白,搬弄是非,及其所能污衊中國。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馬嘎爾尼訪華之前,西方眼裡的中國一切充滿魅力、令人羨慕,尤其公元7世紀—13世紀期間,古希臘、古羅馬眼裡的中國,更是猶如“神族”一般,讓中國人讀來都要汗顏臉紅!
中國與西方究竟何時交往,如今已經無法揭開真相,但《荷馬史詩》中記載的一段話,“
從門閾直到內室,椅子上放著柔軟的綺羅
(絲綢)”,說明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古希臘人可能就知道了盛產絲綢的中國存在,那麼此後西方世界如何描述中國和中國人的呢?
可以說,一直到13世紀末,《馬可波羅游記》的出世,才粗略的為西方社會揭開中國的神秘面紗,讓西方看到一個“人間”的中國。而在此之前的2000餘年之中,西方眼裡的中國一直美不勝收,一直處於被神化的狀態。
其實,即便《馬可波羅游記》揭開了一些真相,但馬可波羅筆下的中國,依然是流淌著黃金的美好國度,令人神往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