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早產生的是什麼教
薩滿教 確定一定以及肯定
❷ 世界上最早的宗教
薩滿教是以原始信仰為基礎,逐漸豐富與發達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出現時間非常早,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
它的歷史可能與現代人類出現的時間一樣長久,甚至在文明誕生之前,很可能在石器時代,人們過著漁獵生活的時侯,這種宗教就已經存在。薩滿曾經長期盛行於我國各民族。
上古時期由於對自然界現象,以及要做出遷徙祭祀等重大事件的決策之前,都會通過「巫師」「靈媒」為介體,向神靈請示,希望得到指引。這也是清朝滿族人戰爭之前都要通過「薩滿」巫師來向神靈求問吉凶。在上古堯舜禹的時代,專門有人負責,哪個人名字叫做「巫咸」,他也是當時朝廷的第一任「靈媒」,所以以後他的弟子都稱作「巫師」。
(2)歷史上最早的教是什麼擴展閱讀:
薩滿教沒有形成他自己的宗旨和理論,只是一種民間民族祈福祭祀活動,有很強的隨機性。自然界中的精靈百怪,修行的有些道行的動物,故去的亡人,都能通過「巫師」來和人類交流。而且那些通靈的巫師也好,無形眾生,神靈也好,都對佛菩薩、道教相當恭敬,因為佛法、道法是出世間法,是了意法,是圓滿法,所以近代的大神(出馬弟子)。
薩滿仙堂都供奉佛菩薩、道教祖師,也都是修佛修道的,逐步逐漸圓滿中,通過幫助看病,問卜,「辦事」這種方式來積功累德,當功德達到某個標准,經歷某些劫數,便可飛升成仙,達到不死不滅永生境地。因為所說的薩滿仙家也在六道輪回里,也都是隨業力流轉不能自主,所以也想修成正果得道成仙,這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網路-薩滿教
❸ 歷史中最早的教會是什麼
應該是猶太教…據說是個古教
簡單的分析一下四個古老文明:
古巴比倫(今中東一帶)是猶太教的發源地、公元前1013-973,大衛的而且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聖殿」。
古埃及似乎沒有教會…、
古代中國教會是道教,雖然說,道教的起源應該在3500BC,
但是道教的真正成為一個宗教卻在東漢(25~220年)。
古印度是印度教的發源地,但印度教創立於公元8世紀
……從以上內容得以得知,第一所教會應該就是耶路撒冷猶太教的「第一聖殿」。
不過…如果說「原始信仰(崇拜日月動物自然等等、有可能為此建立祭壇)」
也算是一種宗教。。而且他們的祭壇也算是「教會」。。那……一切就另當別論了…
❹ 創建時間最早的宗教是
猶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的主要誡命與教義,來自托辣,即聖經的前五卷書。
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於只有一位神,即無形並且永恆的上帝。他願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
附:
世界上的一神教:
monotheism
認為只有一位人格神存在並對其崇拜的宗教。與多神教相對。不同於認為有內在於世界(包括人類自己)的非人格神的泛神宗教以及相信神是外在於世界的自然神論。一般認為,一神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是一神教的觀念也是相對的、不斷演變的,沒有任何一種宗教自始至終是絕對的一神教。一神教者相信他們所崇奉的獨一無二的神不但創造了世界和人類,還用其智慧和權能主宰世界和人類。他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精神實體,既超越於世界之上,又內在於世界之中,信者可以通過祈禱與他接近。一神教否認有其他神靈存在,但不否認存在其他精神體。在各主要一神教中都有各種等級的天使及魔鬼,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些都是原來從眾神中產生至高神之後的痕跡。19世紀以來,有人主張宗教觀念是由原始社會的萬物有靈論經由多神教而發展到一神教的,一神教是人類宗教觀念的最高階段。但安德烈·蘭格、威廉·施密特等學者則認為在原始的民族中就有一神教。這種原始一神教或准一神教 (Protomonotheism)的理論認為其他形式的信仰,都是從最初真正的宗教也即一神教分化、演變而來。正好象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認為的那樣,一神教起源於神對人類始祖亞當的啟示,後因始祖墮落,人類才逐漸有了多神的傾向。伊斯蘭教認為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教義是三神信仰的一種形式,而基督教則認為其三位一體論與一神信仰沒有矛盾。還有人認為融合有伊斯蘭教一神觀念及印度教多神色彩的錫克教,以及屬於二元神教的瑣羅亞斯德教,因只敬拜善神,故在某種意義上亦可視為一神教。恩格斯指出:「沒有統一的君主就決不會出現統一的神。」不少人認為一神教是由多神教發展而來,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❺ 世界上最早的教是什麼教(教指佛教之類的)
最早自然是基督教,因為從造的第一個亞當和夏娃開始,就已經信靠耶和華上帝.
❻ 最早的宗教是
地球上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宗教,現在仍然在世間流傳的正規宗教,就是婆羅門教(印度教)。
❼ 哪個宗教是歷史上最早的
佛教是歷史上最早的宗教。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❽ 最早的宗教是佛教嗎
不是,最早的是阿三的印度教:
印度教(Hinism)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不像基督教、回教、佛教等宗教,印度教並沒有創教者,主要的精神源頭可追溯到一套古老而作者不詳的吠陀經(Vedas)。吠陀經乃源自亞利安游牧民族(北歐人的共同祖先)吟唱的崇拜聖歌。亞利安人大約在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時候,也就是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進入印度,也將所信奉的吠陀教帶了進來。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
印度教傳統上雖以亞利安經典為基礎,但重要觀念則起於比亞利安移民更早居住在印度的原始印度人,稱為德拉維達人(Dravidians)。因此,若說印度教是外族的亞利安宗教產物,還不如說是被亞利安觀念所刺激修改成的印度本土德拉維達宗教,即(古)婆羅門教。
西元前五、六百年,佛教及耆那教(主張以抑制情 j與獲得真正知識的方法來求得靈魂的解放,主張極端苦行。)在印度廣泛流行,造成婆羅門教的沒落。到了西元四百年前後,婆羅門教進而吸收佛教、耆那教及印度各地民間信仰。商羯羅又於西元八、九百年間進行改革,形成現代雛形的印度教,又稱新婆羅門教。
印度教結合印度境內各地的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宗教理念等,各自形成不同的宗派。數百個宗派各有不同的教義與信條,各自認為自己的教派是最好的。這些宗派間雖然沒有統一的信條,但有兩個教義卻普遍存在各個教派中:一為多神教的泛神論;另一為輪回(reincarnation),即靈魂的再生與轉世。
三千萬個神
印度教徒為多神論者,約有三千萬以上的天神(編按,另有三億的說法),但是他們只向一個天神敬拜。就這角度而言,又像是一神論者,或許該說是具多神論色彩的一神論。
他們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皆具神性,山、河、樹木、花草、昆蟲、動物、甚至家中神壇罐子中的水,皆可能值得敬拜。因此,大多數的印度教徒為素食者,不吃肉也盡可能不殺生。
神聖的動物中,牛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牛可在交通繁忙的現代城市中任意通行,甚至可以走進只有僧侶才能進入的寺廟區域。即使在飢荒之地,也可任意食取 們想吃的東西。其他如猴子、老鼠等動物,雖然地位不及聖牛高,但也都受到特別的尊崇。
梵天(Brahma)、 成 奴(Vishnu)和濕婆(Shiva)為印度三大主神,分別代表宇宙的「創造」、「守護」和「毀滅」。
三千多萬位天神中,也有以人、畜、鳥、樹等形像結合而成的神只,如象頭人身、人頭爬蟲類身軀等樣式的神。
種姓制度
印度教按職業將人分成四等級(種姓):婆羅門(Brahma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yas)、首陀羅(Shudras)。
嚴格說來,種姓制度是逐漸形成的社會制度,並非屬於宗教制度。
婆羅門是印度四大階級中的最高級,專指祭司等負責宗教事物之人。剎帝利與婆羅門一樣,屬於貴族階級,通常指世間的統治者,如地區性土王、武士等貴族。第三階級的吠舍,包括商人與工匠。社會中從事低賤工作的人,如清道夫、修鞋匠等,則位於第四階級,通常也是其他三種姓的奴隸。
除四種姓階級外,社會中最低階層的是賤民(the Untouchable),又稱Panchamas,照字面解釋是「第五」的意思,為四種姓以外的人民所形成,被歸為「外人」或「外階級」。
輪回與涅盤
印度教徒相信靈魂不滅,認為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乃是無窮無盡的輪回。神、人、動物都是這輪回中的一員,新生命的輪回角色乃決定於此人前世的作為與奉行印度教虔誠的程度,即印度教徒所稱的「業」(karma),而今生的業又決定了下次輪回的地位,如此在神、人(種姓階級)及動物間循環不已。
印度教徒若要得救,必須力行三方面的要求:(1)公義的行為(2)虔誠的信仰(3)知識的追求與冥想。
不論是因善行升天,或是惡行淪為畜類,這樣的生命都需再次輪回,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乃是脫離生死輪回,進入個人與永恆的「神聖大一」(Divine One,又稱「梵」《Brahma》)合而為一的境界。這是一種不變狀態的安息,被稱為「梵我合一」,或「涅盤」。
瑜珈與朝聖
虔誠的印度教徒遵守日出時的聚會儀式,以及晨間或傍晚的齋戒沐浴。日出前便開始個人的禮拜,中午、日落前再各做一次。他們在家中或是寺廟里,將食物、金錢、禱告等作為祭物,獻在祭壇,歸於神,希望藉此遠離邪靈的挾制,得到神所賜的平安。為了更成功地集中精神於禮拜,他們以特定的方法,如身體的姿勢、手勢等,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這也是印度教徒禮拜的目的。
另一個可達到梵我合一的途徑就是瑜珈(yoga)的修練。
利用各樣身體姿勢,集中生理能量,使個人的心理、精神與靈魂透過如此的訓練與梵相結合。
印度教節日繁多,朝聖是重要儀式之一,主要聖地是恆河及恆河三支流的發源地,貝拿勒斯(Benares)常是印度教徒朝拜的中心。為了錯誤的行為苦修、請求改變命運,或者只是來向神聖大一行奉獻之禮,使得他們往往得長途跋涉地至孟加拉灣海邊、到喜馬拉雅山上的恆河發源地等聖地朝聖,他們相信恆河的水能洗凈他們所犯的一切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