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盛唐到民國,中華聖城洛陽如何走向衰落
一、洛陽的衰落是因為洛陽比賽的地理位置已經不適合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在中堂之後戰火是一直在進行的所以當時的經濟中心就是像江淮一帶蔓延了。再加上雍容16周的喪屍,大幅度的削減了北方的空間。
四、在安氏叛亂期間,洛陽成為主要戰場。洛陽的繁榮城市被摧毀,宮殿大樓被摧毀。在885年,洛陽市被黃朝叛亂分子俘虜。洛陽市完了,變成了一片廢墟。從那時起,洛陽逐漸地從歷史的舞台上走過一小段光榮。
五、隨著國家領土的擴張,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遷往東南部。洛陽盆地,位於黃河中部,也失去了經濟和地理因素作為資本。在宋朝之後,開封成為了首都,洛陽成為了一個較大國家的首都,在元王朝之後,它變得越來越邊緣化,成為河南的統治者。在現代清朝和中華民國,由於北方和南方的繁榮,洛陽已成為一個文化古城,在人們心中,而不是一個戰略位置。
B. 從盛唐到民國,中華聖城洛陽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
洛陽是九朝古都,是著名的華夏文明發源地,尤其在大唐以前,深受君王的看重,多次被作為都城,而大唐以後,逐漸邊緣化,雖然仍然是一座名城,不過再也沒有被立為首都了。洛陽的衰落跟國家的發展有關,以前洛陽是中原,是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的中心地帶,不過隨著東南方的崛起,洛陽的戰略意義沒有那麼明顯了。
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向東南遷移之勢已成,處在黃河中游的洛陽盆地也喪失了作為都城的經濟地理要素,在宋朝以後,以開封為首都,洛陽越來越不適合於做一個大國的首都了,到元朝以後,更加邊緣化,成為河南府治了。到了近代清朝和民國,由於北方和南方的興盛,洛陽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文化古城了,不是一個戰略要地了。
C.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問題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應充分認識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重點保護北京市域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的文物古跡、優秀近現代建築、歷史文化保護區、舊城整體和傳統風貌特色、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繼承和發揚北京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
(1)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強化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
(2)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完善市域和舊城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體系。重點保護舊城,堅持對舊城的整體保護。
(3)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探索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導下妥善處理居民生活條件改善與古都風貌保護的關系。防止片面性,解決「建設性破壞」所引發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隱患。統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重塑舊城優美的空間秩序。
(4)堅持積極保護的原則。合理調整舊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強化文化職能,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旅遊產業,增強發展活力,促進文化復興,推動舊城的可持續發展。
(5)堅持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與創新的原則。加速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制化進程,調整和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的機制與體制。
方法措施
(1)分析總結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發展和現狀特點,確定合理的城市社會經濟戰略,並通過城市規劃在城市空間上予以落實。
城市要不斷發展,歷史文化名城也不可能當做博物館·,不可以讓它的生產和生活停頓凝固。對於名城保護規劃來說,重點在於如何控制和引導而不是排斥發展,保持城市的活力與繁榮。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發展戰略就要考慮保護城市中大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之並行不悖。大躍進時期在古城內大辦街道工廠,以後又把發展經濟與發展工業等同起來,認為只有辦工業爭產值才是發展經濟,這樣的「發展」顯然是不適合的。研究城市歷史上的興衰規律,尋找與保護工作相得益彰的經濟發展戰略,比如發展傳統產業、旅遊事業,利用歷史古城知名度大的特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處理與保護有干擾的工業項目時注意選址位置,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2)確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發展方向和道路系統,力圖保護古城格局和歷史環境,通過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築高度展現文物古跡建築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色。古城內集中了較多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建築的高度和形式往往要受到諸多制約,規劃布局要為保護古城、保護文物古跡創造先決條件。
(3)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遺跡遺址以及展示名城歷史文化的各類標志物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路體系,使人們便於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許多文物古跡在遭受一定的破壞以後喪失了相互間應有的空間關系和聯系,看起來像是孤立而不相關的。規劃應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以及各類提示性標志物(如古樹名木、碑刻、標牌等)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路,從而給人們的欣賞創造有機的空間線路和邏輯線索。洛陽規劃建立歷史標志物的體系,日本東京組織散落的文物點建立文化旅遊步行道,這些都是可行的好辦法。
(4)通過高水平的規劃設計處理好新建築與古建築的關系,使它們的整體環境不失名城特色。
文物建築巾於陳舊、體量小等原因非常容易淹沒在新建築的汪洋大海中,如何使人們發
第57頁
現它們,如何突出它們而提示名城的特色,保護規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道路的選線、建築高度分區控制和重要古建築之間的視廊控制,突出地層現文物古跡。比如蘇州的北寺塔是宋代留存下來的古塔,規劃把城市主幹道正對該塔,使之成為古城內十分醒目的重要景觀和主要的視覺中心之一,並控制幾個主要視線通廊,如要求作為拙政園內借景、作為城市標志從滬寧線上可以看到它等;北京的大鍾寺原在城郊不顯眼的地方,開辟北三環路時把它的大門展露在這條城市環道上,很好地提示了它的存在。
(5)規劃保護范圍,制定有關要求、規定及指標,制止建設性破壞。
只有通過在城市規劃中劃定各類保護及控制區並制定出相應的各種要求和規定、控制指標,並通過規劃管理嚴格把關,才能保證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跡保護單位以及歷史文化保護區不致於在建設中被破壞。
D. 洛陽和西安同為13朝的古都,為什麼洛陽的影響力比不上西安
因為曾經在洛陽定都的朝代影響力比不上在西安定都的朝代。對於兩個城市的影響力一直都有非常大的爭議,畢竟兩個都是非常有名的古都而且都曾是13個國家的古都,所以對於影響力的大小自然會有一番比較,最終結果還是西安的影響力大於洛陽。今天就來分析一下這其中的原因。
不管兩個古都的影響力如何都是孕育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城市。這兩座城市都孕育著上千年的文化所以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與文明。所以對於這兩個城市我們都應該懷著尊敬和欣賞的態度去看待。
E. 洛陽地處何處北魏孝文帝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這里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地處中原,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個人看來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是,洛陽的風水有龍脈,許多歷代帝王都曾以洛陽為都城,還有就是環境和交通比較便利,從歷史原因上來看,應該是當時的洛陽比較發達吧。。。
F. 洛陽現在為什麼沒古代繁華
洛陽,一座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歷史名城,十三個王朝在這里演繹出難以磨滅的滄桑活劇,締造了無數中華文明的「神都傳奇」。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上,洛陽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清末、民國時期,洛陽和開封仍是河南省兩大中心城市,資本主義性質的近現代工業、商業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開始發芽結果。新中國成立後,洛陽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座工業重鎮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今,這個老工業基地正在進行一場艱難的轉型攻堅戰,奮力建設特色明顯的新型工業化城市,鍛造成為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起步
清末,洋布、洋油等西方工業品進入洛陽。洛陽近代工業從無到有,緩慢發展。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採用機械裁縫設備生產服裝的洛陽裕大裁縫店建立,擁有縫紉機6台,工人10餘名,這是洛陽最早的近代服裝生產企業。宣統元年(1909年),老城鼎新街人史振元在順城西街開辦鴻文石印館,利用石印設備印刷書籍,成為洛陽較早的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印刷企業。宣統二年(1910年),為了承擔汴洛、洛潼鐵路的車輛修理業務,洛陽機車修理廠建立,佔地3多萬平方米,有工人約300人。
民國建立後,工業門類開始增加。1917年,洛陽四德打蛋廠建立,是最早的現代食品生產企業。該廠設打蛋房、烘乾房等,生產蛋黃粉、蛋白粉等,興旺時擁有職工300多人,年利潤12萬元(銀元)。次年,民辦新安煤礦公司開業,是洛陽最早採用現代工具進行採煤的煤炭工業企業。接著,宜陽協盛煤礦、中華煤礦等一批用現代工具採煤的企業開始建立。1920年,董家位、魏子清、楊民在洛陽火車站(今東站)北創辦照臨電燈公司,資金5萬元(銀元),用蒸汽機發電,發電功率880千瓦,這是洛陽歷史上的第一個發電廠,也是洛陽有電燈之始。1922年洛陽晉昌火柴廠建立,這是洛陽現代火柴工業之始。1927年洛陽人石昆創辦的大有火柴公司,是民國時期洛陽最大的火柴製造企業。1925年,老城馬家織毛巾廠建立,是洛陽最早的棉織工業企業。1931年,洛陽葯業公共制葯研究所建立,採用現代設備炮製中葯,其中六味地黃丸、梅花點舌丹、林則徐戒煙丸等行銷全國。
1932年以後,洛陽成為國民政府的行都,現代工業有了一些增長。鴻文石印館易名為同文印刷坊,設備不斷更新,1932年已有鉛印機3台、石印機2台,職工20多人。當年,開封新豫印刷廠遷洛。行都建設委員會曾籌資興建行都電廠,未成功。1934年,中央軍官學校洛陽分校電廠在西工小屯興建,次年發電,裝機容量500千瓦。在此前後,洛陽機車修理廠規模擴大,30年代初,已擁有各種專用設備200餘台,年修理蒸汽機車23輛,客貨車220輛,工人達700餘人。針織企業得到增長,30年代中期,針織企業已有100餘家,生產毛巾、平布等,採用機械加工。
抗戰爆發後,隨著豫東的淪陷,大批資金集中於洛陽,洛陽日用化工、皮革工業、食品工業發展迅速。30年代末,洛陽最早的日用化工企業祥大肥皂廠建立,生產的虎牌肥皂行銷全國,此後又有20餘家日用化工企業在洛陽建立。1939年建立的洛陽工合製革廠用現代設備加工皮革,能生產各種皮件和皮鞋。次年,洛陽土產製革廠建立,是民國時期洛陽最大的皮革製品工業企業,有工人200餘人。接著,洛陽出現160餘家現代製革企業,洛陽皮革風行一時。40年代初,長興電磨坊和任太電磨坊成為洛陽最早的麵粉加工企業,既對外加工,又對外出售麵粉。另外,洛陽日用陶瓷工業在1944年以前已有長足發展,新安瓷業廠、新安缸窯廠等採用現代設備燒制日用陶瓷,其所產瓷器為全國名優產品。
1944年5月,日軍進攻洛陽,城內房屋被炸成一片瓦礫,現代工業基本上被摧毀。次年光復後,由於物價飛漲,工業恢復緩慢。
民國時期洛陽近現代工業雖然起步,但是與手工業相比,其所佔份額仍很小。手工業作坊仍在工業中佔主導地位,前店後廠式的傳統經營模式仍是城市經濟的主體。
輝煌
1953年,共和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將156項重點工程中的6項放在了洛陽,包括第一拖拉機製造廠、礦山機器廠、洛陽滾珠軸承廠、洛陽熱電廠、洛陽有色金屬加工廠、河南柴油機廠,還為其配套了洛陽水泥廠。「二五」計劃期間,國家又在洛陽安排了洛陽玻璃廠、耐火材料和棉紡廠、機車廠;「三五」至「五五」期間,國家又在洛陽建設了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單晶硅廠和煉油廠。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三線」企業建設,一批「三線」企業又進駐洛陽,使洛陽發展成以機械裝備、石油化工、建材、有色金屬、紡織工業為支柱的重要工業基地;為了和這些重點項目配套,國家又在洛陽建立了10餘個部級科研單位,使洛陽的工業體系更加完備。
這些都是洛陽工業從無到有、再到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的輝煌歷程。在河南,談工業必談洛陽,談洛陽必談這些「老三篇」。到改革開放後,洛陽這個老工業基地盡管一直在發展,但一度出現了步伐緩慢、自我更新能力弱、市場適應能力差等問題,一些共和國工業的「長子」企業,甚至走到了瀕臨破產邊緣。
經過近些年的不斷調整、改革,這個老工業基地開始重新煥發活力,一度黯然失色的共和國「長子」企業,再度站到市場前沿,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由原洛陽礦山機器改制而來的中信重工,通過不斷自主創新實現成功轉型,形成了國內外不可替代的核心製造優勢,有效帶動了企業新一輪產品結構的調整。這標志著中信重工已成為全球最具實力的重型裝備製造商,對我國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在洛陽,以一批產業升級重大項目為標志,這些老工業企業都被貫以了新的名稱:新一拖、新重機、新洛銅、新河柴、新洛軸、新機車、新春都,如一拖的大馬力拖拉機項目、洛玻的玻璃基板項目、洛銅的10萬噸電子銅板帶項目等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的實施,使企業形象、技術和規模得到了全面提升。
十一五期間,洛陽市經濟總量實現翻番,生產總值邁上了2000億的台階,年均增長14.6%,人均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突破
隨著近年來的發展,洛陽目前已經形成了裝備製造、有色金屬、能源電力、石油化工、硅光伏及光電等五大優勢產業,這五大產業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了75%。
這是洛陽市通過不斷的結構調整,實現優勢工業從基礎原材料行業向五大支柱產業升級換代的結果。在裝備製造領域,一拖集團的大輪拖、中信重工的重型礦山裝備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電力總裝機容量近910萬千瓦,佔全省的五分之一;石化產業形成1000萬噸煉油、21.5萬噸PX、32.5萬噸PT A、40萬噸聚酯、36萬噸滌綸長短絲產能;硅光電產業形成從硅材料到光伏電池組件的產業鏈,多晶硅產能佔全國的10%,光伏電池片及組件產能居國內前列;有色金屬方面擁有125萬噸電解鋁、80萬噸氧化鋁和38萬噸鋁深加工產能,中銅洛耐建成了世界上規模第一的碳化硅製品基地。
戰略新興產業也從無到有,不斷壯大。在新能源領域,洛陽已經形成了1 .8億安時鋰離子動力電池、600套風電葉片產能;節能環保裝備領域,中信重工純低溫余熱發電設備和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50%和80%,北玻公司低輻射鍍膜玻璃設備市場佔有率超過90%;生物制葯方面,普萊柯生物的豬病毒疫苗市場佔有率超過80%。
目前,洛陽已經先後獲得了中國製造名城、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硅材料及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節能環保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等一系列榮譽。
經過多年的調整突破,在中原地區擁有最完備、實力最雄厚的產學研鏈條的洛陽,發展活力明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僅十一五期間,洛陽新增各類研發機構33家,其中國家重點試驗室4家,數量佔全省的80%;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和省重大科技專項29項,遙居全省第一。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一等獎有10項,佔全省的80%,被列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
如何實施推進老國企的戰略重組和大力培育民營經濟,是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活力避不開的難題。在十一五期間,洛陽市在國企戰略重組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先後引進了中鋁公司、中鋼集團、中集集團、國機集團、中色總院、中船重工、中建材、河南煤化集團等40多家優勢企業,引進資金210億元,對洛陽的一批國企實施戰略重組,使其重新煥發生機,盤活的資產便達144億元。
G. 洛陽的歷史,可以詳細的說一下嗎
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太康時遷都洛陽,今偃師二里頭一帶為其國都斟鄩所在。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建都西亳,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則為其故址。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殷,命召公、周公在洛陽新建王都。周公在澗水東、瀍水西營建成周城,並遷九鼎於此。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居王城;周敬王時,因避王子朝之亂,於公元前510年在王城東20餘里的狄(翟)泉另建成周城,洛陽作為東周國都長達500餘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洛陽為三川郡郡治。公元前206年,楚漢相爭,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次年,劉邦入洛,置河南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公元25年,東漢建立,定都洛陽,歷時近200年。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436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在洛陽置洛州;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605年隋煬帝營建洛陽,改稱"東都";隋末,王世充於洛陽稱帝,國號鄭。618年,唐朝建立,以洛陽為陪都;657年,唐高宗移置洛陽,稱東都。690年,武則天稱帝,改東都為神都,其後中宗復立,改神都為東都。唐中葉,安祿山曾於洛陽稱帝,建國號"燕"。907年,朱溫廢唐自立,都開封,後遷洛陽。923年,李存勖建後唐,以洛陽為"洛京"。936年,石敬瑭滅後唐,初都洛陽,後遷開封。960年,趙宋王朝建立,定都開封,以洛陽為西京,並置河南府。1217年,金升洛陽為中京,置金昌府。元時,洛陽為河南行省河南府治所。明時,在洛陽置河南府,是伊王和福王封國所在。清朝沿用明制,在洛陽置河南府,府治洛陽。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置河洛道,道尹公署設在洛陽,轄豫西19縣。1920年,直系軍閥吳佩孚盤踞洛陽,在洛陽設置了"兩湖巡閱使公署"和"陸軍第三師司令部"。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年日軍攻佔上海,國民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陽辦公。七七事變後,華北大部淪陷,洛陽成為北方抗敵前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駐洛陽。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陽,洛陽又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3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5年洛陽縣並人洛陽市。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部分縣改屬洛陽市。
H. 洛陽古時候很繁華為什麼現在卻默默無名
洛陽,一座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城市史、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歷史名城,十三個王朝在這里演繹出難以磨滅的滄桑活劇,締造了無數中華文明的「神都傳奇」。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史上,洛陽也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清末、民國時期,洛陽和開封仍是河南省兩大中心城市,資本主義性質的近現代工業、商業在這座歷史文化名城開始發芽結果。新中國成立後,洛陽逐漸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座工業重鎮又一度陷入困境。如今,這個老工業基地正在進行一場艱難的轉型攻堅戰,奮力建設特色明顯的新型工業化城市,鍛造成為中原經濟區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I. 唐朝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唐朝遷都洛陽的原因是:
1,地理位置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位處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
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東鄰鄭,西接虢, 北跨黃河,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所以「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2,歷史文化
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9)為什麼要取消洛陽歷史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一般稱洛陽「九朝帝都」是因為「九」在古代是最大的陽數,有「最」、「多」的意思,由清乾隆皇帝所提,此說法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我國歷史上最建都時間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武則天被冊立為皇後。顯慶二年(657年)10月,高宗「循皇後武氏之請」首次東幸洛陽,並詔改洛陽宮為東都,「洛州官吏並如雍州」,把洛陽升格到都城的地位。這是武則天遷都洛陽的第一步驟。
此後的二十六年間,唐高宗李治曾九次來往於東西兩都,寓居洛陽十一年。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後」之尊開始執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後,不復西返。唐高宗尚未東幸洛陽前,便著手修葺洛陽宮殿。顯慶二年4月,他命司農少卿韋機(韋弘機,為避諱改為韋機)為司農卿兼知東都營田,完葺宮苑,從而揭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序幕。
韋機在洛陽宮原有的基礎上,增建了許多宮殿設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宮、宿羽宮兩宮,制度壯麗;沿洛水建造了奢華無比的上陽宮,顯勝一時。弘道二年,官名、官服都加以變更;洛陽城的許多名稱也加以變動,改東都為神都,東都苑為神都。
J. 洛陽為何不見舊城
洛陽不見舊城是因為洛陽市內比較完整的古城牆大多數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原有的遺址上翻新重建的。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之一、隋唐大運河的中心。現轄7縣7區,2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18個省級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