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資治通鑒是什麼意思
北宋。
《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
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三百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kogVTCrMwpiITJUDA0tk4A
『貳』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為什麼從周威列王二十三年寫起
據史料記載周威烈王23年(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至此「三家分晉」被公認。
而《資治通鑒》主要是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所以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即「三家分晉」事件開始,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司馬光覺得,這樣做的行為,就是把「亂臣賊子」合法化了,也是整個周朝禮儀制度崩壞最嚴重的行為。
因為,今天你做家臣的,可以廢黜你的諸侯國君;到了明天,作為諸侯國君的,廢黜你這位周天子,自然也是可以的。
其次,這樣的做法,也相當於變相地鼓勵其他的諸侯國那些蠢蠢欲動的大夫家族,本來他們對於謀反這件事情還是心有餘悸,不敢公開去做,可是周威烈王這樣一個做法,許多諸侯國的有權力的家族,就會想著去做這樣的事情。
所以三家分晉之後沒多久,東方的大國齊國,也就跟著發生了「田氏代齊」這件事情。本來齊國是姜子牙的分封之國,由姜姓諸侯把持,後來田氏的勢力起來後,就把姜氏的國君流放到海上,自己當起了君主,而當時的周天子周安王也承認了這件事情。
所以,先秦時代政治秩序的崩塌,是從三家分晉這件事情開始的。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為天子的決策和作為提供借鑒,而在司馬光看來,天子行事,守護規則和禮制,是最為重要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資治通鑒》的開篇,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晉這件事情寫起。
『叄』 《資治通鑒》《史記》分別寫從哪年到哪年的事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肆』 《史記》、《資治通鑒》分別記載的是從何時開始到何時結束的歷史
兩部書的編排體例不同的。《史記》是紀傳體通史,就是說通過各個朝代帝王將相的傳記來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一件事情你會在不同人物的傳記里找到記載,而且有可能不盡相同。《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就是按照時間先後,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我覺得這兩本書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這一點了。中國歷代的史書大多採取的是《史記》的編撰體例,包括本紀(帝王的傳記)、世家(諸侯的傳記)、列傳(士大夫的傳記)、書(記述歷朝歷代各方面的典章制度)、表(大事年表)
《史記》是司馬遷窮盡一生的心血創作的巨著,除了歷史價值之外,文學價值也很高,採用的是散文化的筆法。
《資治通鑒》是官修的史書,由司馬光領銜,編撰的目的主要是為皇帝提供借鑒和參考,所以敘述的主要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經驗教訓。
『伍』 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2、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斗爭。
3、作品評價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註《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作為歷代君王的教科書,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外,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南宋史學家王應麟評價說:「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4、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後改君實,原號迂夫,後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記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