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甘肅碧口古鎮老吊橋突發側翻,側翻是否有造成人員傷亡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有一座老吊橋突然發生了側翻,這樣的事件讓人感到觸目驚心,真為當時在橋上的人不由得捏了一把汗。
有人猜測這是連接橋面和連接橋上方頂部的繩索斷裂才導致的橋發生側翻的情況,也有人表示不明白當天的天氣沒有發生洪水,也沒有掛大風,表示不明白為什麼會突然側翻。
由此件事看出,好在事故有驚無險,不要只是貪圖一時方便釀成意想不到後果真會讓人後悔一生,提醒大家不管是出於什麼樣原因都要對自己的人身安全考慮,在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批准,堅決不做冒險的事。
B. 甘肅碧口鎮80年的面貌
甘肅碧口鎮八零年的這個面貌,這些東西呀,你現在是已經回不去了,這肯定是回不去了。
C. 碧口鎮的介紹
碧口鎮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於隴南市文縣的東部,白龍江的下游,它與通渭縣馬營鎮、永登縣紅城鎮、華亭安口鎮並稱為「甘肅四大名鎮」,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兩省的水旱碼頭,商賈林立,而列於甘肅四大名鎮之首。
D. 甘肅省的碧口古鎮有什麼文化旅遊特色呢
我國名勝古跡無數,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景色誘人,然而在這些旅遊名勝之地之外,還有一種景區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它就是古老的城鎮,也就是古鎮,古鎮之所以能夠吸引人,很大程度與它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很多人喜歡游覽古鎮是為了體驗古鎮歷史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尋找古今的不同之處。
乾隆七年,碧口鎮大肆修建會館和寺廟,這些建築雄偉壯麗,是周邊地區少有的宏偉建築,它們成為了碧口鎮後來的標志性建築,前來遊玩的旅客都會到會館和寺廟一探究竟。甘肅一古鎮走紅,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位列甘肅四大名鎮之首。不知你對碧口古鎮有何看法,歡迎留言區留下足跡。
E. 甘肅碧口鎮怎麼樣
碧口鎮原名碧峪口、碧霞口,位於隴南市文縣的東部,白龍江的下游,它與通渭縣馬營鎮、永登縣紅城鎮、華亭安口鎮並稱為「甘肅四大名鎮」,又因1949年以前,碧口是甘川兩省的水旱碼頭,商賈林立,而列於甘肅四大名鎮之首。
碧口鎮距文縣縣城85公里,它南鄰四川青川縣,白龍江從這里向東進入四川省。碧口海拔624米,與平均海拔在1300多米的甘肅省相比,這里真的算是甘肅的平原了。就象它的地理位置一樣,碧口是陝甘文化與巴蜀文化的過渡地帶,這里的語言、風俗習慣大多與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的說法。
碧口的悠久歷史和甘川兩省的水運息息相關。白龍江,舊稱羌水,是嘉陵江的一級支流,發源於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附近,在文縣它橫貫臨江、尖山、口頭壩、玉壘、范壩、碧口、肖家、中廟等8個鄉鎮,從中廟鄉罐子溝出境,於四川省廣元縣昭化匯入嘉陵江。白龍江在碧口至昭化段,水勢平坦,流速較小,因此十分有利於船隻通行。
明清時期,在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上,商船列隊、號子振天、岸上碼頭林立,是名副其實的水上「絲綢之路」。清朝乾隆以前,碧口還只是白龍江邊上的一個小村子。最初,從四川來甘肅的船隊停留在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廟,後來又遷到肖家壩,乾隆初年才遷到碧口。從此,碧口成為白龍江上繁華的水運碼頭、甘川兩省的物資集散地。附近岷縣、宕昌、甘南、武都等地的名貴中葯材等貨物都通過這里運往上海等地,甚至河西等地的部分貨物也通過此地運往東南沿海,碧口鎮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貨物集散地和水運碼頭,當地人形象地將其比喻為甘肅的「小上海」。那時,一船一船的岷黨、大黃、天麻等產自隴南山林的珍貴葯材從碧口裝船沿白龍江、嘉陵江運往重慶、武漢和上海等大都市。來自這些沿江沿海大都市的絲綢、布匹、日用品也朔江而上,從碧口卸貨,然後由騾馬駝運至武都、天水,再經公路轉運到蘭州、迪化、西安等地。
鑒於碧口繁榮的水運與貨物交易,民國年間,碧口陸續增設了煙酒營業稅局、直接稅局、特稅局、海關稅局等稅收機關。碧口海關也是甘肅省最早的海關機構。1949年以後,隴海、寶成鐵路和國道212線的開通以及省級公路的建成通車,碧口的水運才日見平淡,白龍江上再也看不到昔日百舸爭流、千帆競立、商船列隊的繁忙景象。
2005年3月,甘肅、四川、重慶三省市與鐵道部共同簽署《關於蘭渝鐵路建設的會議紀要》,蘭渝鐵路力爭明年開工,3年建成。按規劃,蘭渝鐵路將在碧口設站。蘭渝鐵路有中國鐵路網上的「三峽工程」之稱,早在80年前,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就將蘭渝鐵路列入了「中國鐵路系統中最重要者」。根據鐵道部的規劃,蘭渝鐵路總投資293億元,北起甘肅省蘭州市,南止重慶市。在甘肅境內全長611.85公里,隴南境內線路長294公里,境內設站27個,其中,宕昌106公里,設站11個(阿塢、哈達鋪、腳力鋪、高橋、宕昌、老樹川、謝家壩、官亭、化馬、清水子、沙灣);武都縣105公里,設站7個(陳家壩、棗村、兩水、武都、漢坪、賈家坪、外納);文縣83公里,設站9個(歐家壩、老媽子、竹園壩、文縣、橫丹、後壩里、井底村、碧口、郭家壩)。
另外,從2006年起,甘肅省將斥資4億元人民幣打造全省水上交通網,其中就包括白龍江碧口至罐子溝段航運工程。加上原有的碧口水庫的水運條件和連接甘、陝、川三省的公路網,碧口鎮又將成為響譽西北的現代化水旱碼頭,騰飛發展的「金三角」。
F. 文縣推薦(特產、旅遊、美食)
文縣特產有:紋黨參、文縣花椒、文縣核桃、隴南綠茶,文縣綠茶,紋黨參、榨乾酒、黑木耳、賈昌柿餅、文縣蜂蜜。
文縣旅遊:白馬河生態民俗風情景區、碧口古鎮、文縣天池國家森林公園、陰平古城、文縣天池、
文縣特色小吃:麵皮、米皮、麵茶、罐罐茶、油茶麻花、莜麵窩窩、文縣豆花面、咂桿酒等
G. 甘肅有沒有比較出名的古鎮呢
甘肅這樣一個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匯地帶,四周被群山所環抱的地方,在一些沒有去過那裡的人們看來更是如此。其實,甘肅地貌復雜多樣,在這樣一片土地上從南向北就有著四種類型的氣候。多樣的氣候類型和地形決定了甘肅註定是一個乾旱與濕潤並存的寶地,這個地方不只有沙漠戈壁,還有著秀美的古鎮風光。
走一走那猶如畫卷一般的古路,嘗一嘗那醇正的雨後綠茶,快活似神仙。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H. 碧口鎮的歷史文化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為四川經商落戶移民,語言、服飾、習俗、民宅無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轍,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說。碧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群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里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為水上「絲綢之路」,商船列隊,搏擊驚濤駭浪,號子聲聲震峽谷,纖夫肩上的纖繩溝通了甘、青與巴蜀的聯系。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馮家溝只有十幾家茅舍。當時。四川來甘肅的舟輯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廟行店,後遷至肖家壩的旋灘,乾隆初年遷至碧口。至此,碧口成為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葯材、土特產品運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帶日用物品進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須經過碧口集散。商賈雲集,交易興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會館5處,葯材行棧40多家,古鎮名播隴原,享譽華夏,為甘肅四大重鎮之一,有「小上海」之稱。隨著水運業的日益興旺,碧口古鎮繁華至極,各地客商紛紛解囊建館修宮,一時間工商船幫會館林立,成為商鎮發達的象徵。江西會館三元宮、四川會館川主宮、陝西會館忠義宮、船幫之所魯班廟等,各具風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開始修建以供奉鎮江龍王為主的紫雲宮,為船幫會館,俗稱王爺廟,歷時六十載建成,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經兩次修葺,此廟富麗堂皇,宏偉壯麗,為鄰近諸省少有。同時帶建有不少廟宇,如紅廟子、南山寺、土地廟、響浪寺等。民國初年,碧口街居民500餘戶,2000多人,除本地十幾戶張姓農民外,余者皆為外來商族。每日來碧馱運騾馬100多匹,肩挑背負及來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鄰農村來趕集交易者尤多,市場喧嚷繁榮,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額達八九萬元。碧口可謂萬商雲集,遂成為甘肅四大名鎮之冠。民國年間,碧口陸續增設了煙酒營業稅局、直接稅局、特稅局、海關稅局等稅收機關。抗日戰爭後期部分海關淪陷,葯材出口滯銷,經營葯材的商家改營大煙生意,碧口至此大煙生意交易躍居全省首位。年稅收曾多達兩萬多銀元,佔全省稅收的一半以上。民國十六年(1927年),碧口統捐局達七萬六千元(銀圓)。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價稅六萬六千多元,碧口經濟之繁榮由此略見一斑。民國後建碧口公園,其內有園亭樓廓、動物園、抗日樓、書畫院、城隍廟、文廟等,可見古鎮歷史的繁榮。清代有詩《碧峪鎮登紫雲宮樓》為證:紫雲樓閣最高層,遙眺關河遠是增。山勢千重盤隴蜀,江聲一氣赴嘉陵。川原形勢仍古今,人數代遷感廢興。今日皇圖垂鞏固,須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園,大禮堂門口有一聯雲:碧山巍峨緊關秦嶺千重鎖,白水洶涌沖破江河萬里濤。
I. 從碧口古鎮到若爾蓋草原多少公里
鎮—碧口
碧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古發掘響浪漢代墓群出土的銅器表明,兩漢時期這里就有農牧活動。明清以來,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龍江、嘉陵江兩百里水道,成為水上「絲綢之路」,商船列隊,搏擊驚濤駭浪,號子聲聲震峽谷,纖夫肩上的纖繩勾通了甘、青與巴蜀的聯系。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馮家溝只有十幾家茅舍。當時。四川來甘肅的舟輯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廟行店,後遷至肖家壩的旋灘,乾隆初年遷至碧口。至此,碧口成為繁華興旺的水陸碼頭,甘肅、四川的物資集散地,木船沿白龍江入嘉陵江可直達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