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3五鍾表歷史多久

3五鍾表歷史多久

發布時間:2022-07-02 02:08:48

Ⅰ 時鍾歷史有多少年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Eli Terry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利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氨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Ⅱ 鍾表發展的過程

有關鍾表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Ⅲ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3)3五鍾表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Ⅳ 鍾表的歷史是什麼

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他們亦會用燒香計時。將香橫放,上面放上連有鋼珠的繩子。我國古代工匠又發明了漏刻。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時間也更為久遠。紫禁城交泰殿內,就有一座銅壺漏刻。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鍾錶行業現狀

鍾表一直以來都是國人鍾愛的商品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發展鍾表工業,使這一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給中國鍾表業帶來了繁榮。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鍾表業經歷了進料組裝-外觀件製造-產品開發-創立品牌的發展過程,目前已形成配套齊全的鍾表製造工業,除高端機芯外的所有零配件均可加工生產。

Ⅳ 誰知道鍾表的歷史發展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Ⅵ 鍾表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鍾表形式的演變

有關鍾表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

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

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

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Ⅶ 三刻鍾是多久

3刻鍾是45分鍾。

時間單位,是7種基本單位之一,長度、時間、質量、物質的量、光照度、電流和(熱力學)溫度是七種基本單位。本詞條中時間單位以時間從大到小列。

簡介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逐漸將「大時」淡忘,而「小時」沿用至今。

我們把一個世紀分為10個單位,1個單位10年,每10年叫做1個年代。同時年代也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一個世紀為100年,依次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為10個年代,依次分別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

Ⅷ 鍾表的發明歷史

鍾表,也是由中國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近日,筆者在上海遇見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時,他激動地對記者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矯大羽說,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之後,他又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由於矯大羽知道擒縱器在鍾表發明中所佔的決定性作用,他在實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關水運儀象台的資料後,翻閱了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並找到了西方權威人士的話作為旁證,大膽斷言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

有關鍾表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1757年左右英國人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我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我國手錶是1955年由天津、上海先後試制出來的。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Ⅸ 從古代到現在的鍾表的發展史

歷史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

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9)3五鍾表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一、字源

英語中的「Clock」源自拉丁語「clocca」,這個字於13世紀在歐洲出現。

在漢語上,「鍾」與「鍾」是兩種不同的事物,「鍾」原本是指一種酒器,「鍾」是一種樂器。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簡化字表中,「鍾」與「鍾」合並成「鍾」,另外「鍾」字在有歧義時方能使用,以作區別。

「鍾」古作樂器,至少唐代具時計作用,古分夜五更,每更敲鍾,故鍾生時計之意,屬於衍生字義。日本使用時計作鍾的漢字載體。於漢字文化圈中時計皆具有鍾的意義。

二、類型

手錶亦可以算是鍾的一種,但一般的鍾都是指較大型,不是常常可以隨身攜帶的。

1按計時原理:

水鍾:利用水的流動計時。

沙漏:利用沙的流動計時。

日晷:利用一物體影子的變化計時。

擺鍾:利用單擺的簡諧運動計時。

日晷沙漏

漏壺:利用水漏出後,水面的高低來計時。

火鍾:靠燃燒某物,觀看剩餘量得知時間。

原子鍾:它以原子共振頻率標准來計算及保持時間的准確

石英鍾:利用石英晶體電壓特性的精確時鍾。

電波鍾:是指可以通過接收授時無線電波進行即時時間校準的時鍾。

2、按外觀:

二進制時鍾:以二進制方式顯示的時鍾。

老爺鍾:長型,有鍾擺的的時鍾。

布穀鳥鍾:在特定時刻會出現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叫聲,19世紀後半葉起,成為世界聞名的紀念品和外國人眼中德國的一種標志。

投影鍾:其鍾面是用投影方式投射到其他表面的時鍾。

3、按功用:

鬧鍾:可設定在指定時間響鬧的時鍾。

天文鍾:能同時顯示天文信息的時鍾。

世界鍾:能顯示全世界各大城市時間的時鍾。

棋鍾:兩組對應的時鍾,比別計算如國際象棋比賽二位對手使用的時間。

足球賽鍾(45分鍾):計算足球賽進行的時間。



三、時間標准

有些科學研究需要非常准確的時間,在校正時鍾時也需要一個時間的標准。像原子中在能階之間的電子躍遷之類的過程,其發生周期非常固定,因此若計算這類過程的周期,即可得到准確的時間,這就是原子鍾。

這類的時鍾體積龐大,價格昂貴,且需要在受控環境下運作,不過精確度會遠高於一般的需求,一般會在計量學的標准實驗室中才會有這類設備。



Ⅹ 上海座鍾為何叫三五牌有何來歷

「三五」牌時鍾誕生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市場上最為暢銷的是進口的日本、德國時鍾,國產時鍾因製作粗糙、質量較差而少人問津。

為了振興國貨抵制洋貨,從天津來滬投資的大綸綢布莊經理毛式唐等人便萌生了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名牌時鍾的想法。1940年,中國鍾表製造廠出品的時鍾在位於徐家匯路(今肇嘉浜路)608號的鍾才記木殼廠內正式開工生產。

當時的國產時鍾,大多隻能連續走上7天。工程師阮順發與工廠技術人員經過反復試驗、不斷改進,製造出鳥籠式齒輪和光潔度高的軸芯,延長走時時間和使用壽命。這樣,時鍾便能連續走上15天。為了突出這一性能特點,最終決定採用三個「5」作為產品商標,定名為「三五」牌15天時鍾。

「三五」牌時鍾一經問世即廣受歡迎,迅速成為我國民族工業產品中的佼佼者。工廠還利用中國國貨聯營公司在海外的貿易渠道,把產品銷往東南亞各地,海外華僑購買踴躍,外銷量佔到總產量的80%。

中國鍾表製造廠也隨之發展壯大,僅僅一年的時間,職工人數就從建廠時的40多人增加為120人。

(10)3五鍾表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三五牌鍾的創建背景

中國鍾廠,是李康年在方液仙的支持下,於1947年創辦的。他在擔任中國鍾廠總經理時,聘阮姓工程師設計製造軸芯細、摩擦力小、一次上發條能走15天的「三五牌」掛鍾、台鍾。這種鍾用活擺裝置,可以倒順撥時,雖掛擺歪斜也能照走不停。

為此,李康年用了兩句廣告用語:「掛歪擺歪雖歪不停,倒撥順撥一撥就准。」反映了三五牌鍾的質量和製作精細。因此三五牌鍾問世後,博得社會好評,至今在同類產品中還繼續保持暢銷勢頭。

閱讀全文

與3五鍾表歷史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5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