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沿革怎麼寫
若寫地方誌或是一個縣的縣志,建議樓主找幾本現代的縣志看看,模仿寫一下,一般情況下歷史沿革就是指一個地方最早叫什麼,在歷史上設置過什麼縣、郡和隸屬於什麼等等,還包括出過什麼名人,出產一些什麼特產等等。
⑵ 陬市鎮的歷史沿革
據《桃源縣志》記載:陬溪在縣東北四十里,源出安福縣(今臨澧)界,南經觀音橋入沅。地名以陬溪命名。 陬(zōu),意為角落。所謂山陬海隅,即山之腳海之角的意思。
陬溪地名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天,八洞神仙中的張果老挑著一擔水桶,來到洞庭湖北岸取水。他一擔水挑起來,洞庭湖水竟一下子降了三尺。他正待離去,突然來了成百上千的老百姓。他們齊跪在張果老面前說:「大仙,救救我們吧!洞庭北岸一帶,已經百日無雨,糧食無收,飲水也很困難了。」張果老放下擔子說:「好吧,我給你們挑幾擔水去就是了!」百姓大喜:「謝謝大仙大仁慈愛民!可是,這么多水,裝在哪兒呢?」張果老摸了摸腦殼:「有了!有了!」只見他顯出法身,身子高入雲端,扁擔長約萬丈,威武極了。他在洞庭北岸猛跳了八下,落腳處留下了十六個大坑。然後,將桶中的水分別倒入這十六個大坑中,坑坑都裝滿了。這就是現在的楓樹上八湖(潭家湖、周家湖、草湖、童家湖、泥鰍湖、蘇家湖、田湖、劉家湖)和陬市的下八湖(楊家湖、巴巴湖、太子湖、長樂湖、李家湖、戴家湖、何家湖、毛家湖)。雖然十六個湖裝滿了水,可是百姓們還是長跪不起。張果老莫名其妙了:「你們還要什麼啊?」百姓們說:「大仙,這些水坑要是又遇上今年這么大的旱情,會乾涸的,我們又上哪兒去找水呢?」張果老想了想說:「有了!」順手將扁擔一頭點在洞庭湖中,隨手一拖,彎彎曲曲的一道溪流開出來了,洞庭湖水嘩嘩倒流入上下十六湖。張果老笑著說:「今後你們就不用愁了!天干時,你們管好湖水;漲水時,讓水流入洞庭湖。保你們年年豐收,歲歲太平!」百隆們叩謝張果老。張果老哈哈笑著說:「這條溪在洞庭湖一角,就叫陬溪吧!」
常德河洑犀牛岩是個有些神秘的地方。沅水河道在這里突然向內彎進一個半圓形的凹形,面積大約有一兩千平方米吧。凹形的上方是一座小山包,下方是一片鍺紅色的砂岩,這就是著名的犀牛岩。沅水流過犀牛岩後,產生一個又一個的旋渦,連綿不斷地向下流去。尤其在漲水季節,在犀牛岩這段水面上,直到河中央都是一個個巨大的旋渦。「洑」的字面意義中有「旋渦」的意思。
《水經注·沔水》中記「又東為凈灘,夏水急盛,川多湍洑。」稱流水因急盛而產生旋渦為「湍洑」。這也許是「河洑」地名的一個由來吧。那片鍺紅色的砂岩從水面伸出,最高處大約有十來米高,水下有多深,誰也不知道。聽老人們說,很久很久以前,當河水暴漲時,有人曾看到從這個凹形的水面底下沖出一隻木槳,上面寫有「四川娥眉」的字樣。又傳說犀牛岩這里出紅尾紅眼的鯿魚,說是犀牛岩下面有一條暗河通到四川峨眉山,這些紅尾紅眼的鯿魚就是從這條暗河裡出來的。
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還真發生了這種事。大約是一九七五年前後,連續兩年從犀牛岩口出了兩次紅尾紅眼鯿魚。據說第一次出了八千多斤,第二次出了一萬多斤。兩次都被河洑對面桃源木塘坪的一個生產隊捕獲了。還聽說這個生產隊的勞動日價值一下子從幾分錢一天漲到幾毛錢一天。這是一個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去探究的謎。
⑶ 關於安吉地名歷史變遷的詳細信息
安吉建縣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漢靈帝賜名「安吉」,源自《詩經·無衣篇》中詩句「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安吉更早的歷史可追溯到秦朝設置故鄣縣。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於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游會稽,「徙大越民置餘杭、伊攻、故鄣。」當時故鄣縣幅員遼闊,大致包括現在安吉縣全境、長興縣西南一部和安徽省廣德縣全境、郎溪縣一部。故鄣縣開始屬鄣郡,後來屬丹陽郡。鄣郡以故鄣縣治為郡治,治所在今安吉縣境內,是浙江全省境內出現最早的郡級治所。直到西漢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改為丹陽郡,才將郡級治所遷往宛陵(今安徽省宣州市)。由於安吉以前在故鄣縣南境,所以有人稱安吉為鄣南。
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安吉屬新設的吳興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並縣,安吉縣被撤,並入綏安縣。綏安初屬宣州,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又改屬湖州。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復置安吉縣,屬吳興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吉改屬桃州。武德七年,安吉縣又被撤銷,並入長城縣(今長興縣),屬湖州。唐映德元年(公元664年),復置安吉縣。安吉縣經過七十多年的撤而復設,從此穩定下來。
由於安吉曾屬桃州,安吉歷史上留下了不少關於桃州的記載。唐代大詩人皎然曾贈詩與安吉康丞,詩雲:「君吏桃州尚奇跡,桃州採得桃花石」;安吉最早地方誌撰寫於明代,名曰《古桃志》;民國期間,安吉縣城被稱為「桃城鎮」。
宋元兩代,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改湖州為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安吉州為湖州路,安吉仍分屬安吉州和湖州路。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安吉屬長安州(後改為長興州)。至正二十七年,又屬湖州府。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因湖州府地方勢力助張士誠長期抵抗,特加重湖州府賦稅,以致民不聊生,據歷史記載:「斃於桎梏,殞於囹圄,自投於溝壑者不可勝數。」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經湖州知府王瑄上疏奏准,分安吉縣南境九鄉置孝豐縣,並將長興縣的荊溪、順零、晏子三鄉劃歸安吉。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朝廷升安吉為州,次年領孝豐一縣。直到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降安吉州為縣。安吉設州的時間有268年。
明清時期,安吉一直屬湖州府。民國初年,廢府設道,安吉、孝豐兩縣同屬錢塘道;民國 16年(公元1927年)道廢,直屬浙江省;後又相繼歸屬浙江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六特區行政督察區、浙江省吳興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浙江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吉、孝豐兩縣屬浙江省第九專區(即臨安專區)。1953年,改屬嘉興專區。1958年孝豐並入安吉時,仍屬嘉興專區(1970年改稱嘉興地區)。1983年7月,撤銷嘉興地區設立湖州、嘉興兩市後,安吉屬湖州市至今。
⑷ 請教北京一個地名的起源——四惠,及其歷史沿革,謝謝
「四惠」是北京地區最年輕的地名之一,只有近十年的歷史。確切地說,「四惠」所處的位置叫東八里庄。1999年修建東四環路時,在東八里庄西側,也就是東四環路與通惠河交匯處的北側修建了一座大型立交橋,並取「四環路」的「四」字和「通惠河」的「惠」字,得名「四惠橋」。後來在此設置的公交車站和地鐵車站,便以「四惠」而稱。
⑸ 5~10個中國的地名名字的歷史由來
1、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拉薩: 拉薩,藏文意為「聖地」或「佛地」,古稱為「邏娑」。相傳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娶得大唐文成公主入藏。為了慶祝此事,決心要好好建 設王都。但當時的吐蕃王都,還是一片荒草沙灘之地。文成公主由於精通天象地氣,善觀五行風水,她觀察拉薩的地形,發現其好像一個仰卧的羅剎女(即母夜 叉),認為選拉薩作為國都實在是對國極為不利。於是公主建議在拉薩外圍建立四個寺廟,以鎮住女魔的四肢。她又算出拉薩中心的卧馬湖是母夜叉的心臟,湖水便 是母夜叉的血液,都應想辦法鎮住。於是,公主根據五行之說,主張用白羊背土填湖。藏王松贊干布聽從了公主的意見,就在卧馬湖動工,填湖造寺,建成了著名的 大昭寺。拉薩原稱「山羊地」,便由此得名。大昭寺建成後,藏王便把文成公主由長安帶來的釋加牟尼佛像供在廟內,從此各地善男信女紛紛前來朝拜。久而久之,這塊神聖的「邏娑」(山羊地)因音似,便被稱為「拉薩」即「聖地」了。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吅八吅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 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 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 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 「渝」。
5、內蒙古自治區(蒙)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蒙」字作為簡稱。
呼和浩特:公元十六世紀,蒙古封吅建主阿拉坦汗率領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地區。1581年,阿拉坦汗與夫人三娘子,大興土木建城,並用青磚修起城牆,把房屋等圍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蒙語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城市"。
⑹ 梁山許河頭地名來歷含意及歷史沿革
介紹:
梁山縣在山東省西南部,隸屬濟寧市,許河頭位於梁山縣城南8公里處。
地名來歷及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許氏祖由山西洪洞縣老鴰窩遷來,在一古河的源頭建村,故命名為許河頭,延續至今。
⑺ 地名溯源怎麼寫
先寫地理位置,再寫歷史沿革,最後寫地名由來。
地名就是地方的名字。溯源的意思是往上游尋找發源新地方,比喻向上尋求歷史根源。溯源最早也是1997年歐盟為應對「瘋牛病」問題而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⑻ 地名的含義及沿革是指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說太多,估計你看著也煩,當然也不能說太少,那等於沒說嘛。咱就言簡意賅的來一小段。
地名的含義,就是說這個名字本身所代表的意思。有兩點是大概是所有地名通用的:一是本地的地形,二是本地人物風俗。地名沿革指的是這個地方歷史文化及背景之類,當然大半也是要和地名扯上關系的,扯不上半毛錢關系的就別管了。
拿「江西」來說,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江西是以地理環境而得名,但最終得「江西」之名卻是經過多個朝代的首腦更名而定,這可以說是「江西」之名的沿革了。
差不多說明白了,沒啥問題了把。
⑼ 北京歷史地名的變遷從周朝分封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薊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朝以後,封堯的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另一種說法說周以前就有燕國),後來燕吞並薊,以薊城為國都。戰國時代,秦國滅燕國之後,設置薊縣,故址就在現在的北京城。
·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管轄范圍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都
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以後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為北京的別稱。
·幽都
唐代曾設置幽都縣,遼時也曾設置過幽都府,管轄范圍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燕京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稱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安史之亂平定後,廢除燕京。後來北京的正式命名雖屢有變動,而燕京這個名稱卻廣泛使用。近百年來,「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個別稱,甚至一些企業的名稱、產品的命名也多用這兩個字。
·南京
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
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聯合伐遼,攻佔燕京。宋、金議和後,燕京回歸北宋,建燕山府,故燕京又稱燕山。
·中都
北宋宣和六年(1125年),金國南侵,佔領宋的燕山府。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國遷都燕京,改稱中都,管轄范圍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
·大興
金國在將燕京改為中都的同時,設大興府,管轄范圍在今天的北京東南部,包括今東城區、崇文區、朝陽區及大興區的東部。
·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現在還有元大都遺址公園。
·汗八里
元時蒙古人稱大都為汗八里,蒙語的意思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處。所以元朝定都北京後也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在他著的游記中就稱大都(北京)為汗八里。
·北平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遷都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宛平
這是老北京人對北京的泛稱,其實不準確,明清的宛平縣治區只是今天北京的一部分,大致方位是現在的北京西南部,包括今西城區、宣武區、海淀區的一部分以及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和大興區的西部。
·京兆
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北平
民國十七年(1928年)直至解放,均名北平。抗戰中,日軍佔領後曾一度改北平為北京,後廢除。
閻錫山進駐北京後,改北京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佔領,日偽政府於1937年10月12日,將北平又改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1949年9月27日,改北平為北京
⑽ 林湖鄉的歷史沿革
歷史悠久的戴家舍
戴家舍,初名上三灶、九里港,後稱湖南庄、戴家莊,清康熙年間易為現名。抗日戰戰初期,被人民政府命名為臨湖鄉。1948年底興化解放後一度更名為臨湖鎮。1950年6月恢復現名。戴家舍的庄址南瀕梓辛河,與「南盪古文化遺址」隔河相連,東近渭水河,北接得勝湖、車路河,西鄰垛田鎮蘆州、旗桿盪。距縣城9公里。
史載,「發生在距今5600年前的最後一次大海浸,使江淮海岸線向西推進到高郵湖西岸,現今的高寶湖及其以東的里下河地區處於海灣中。」「海潮退後,海岸線東移至阜寧——鹽城——如東拼茶一線,其時興化——東台成為泄水通道,興化城一帶已露出水面」經過黃河河水及雨水的漫長的淋洗過程,戴家舍周圍的土壤逐漸脫鹽,為植被所覆蓋,形成水草豐美的湖盪沼澤窪地。
距今4600——4000年間的龍山時代至夏初的新石器文化晚期,從黃河流域遷徙東夷的一支部落,渡澮水,越淮河,來到現今的戴家舍的南盪中生活。從此,興化境內有了人煙,先民們世世代代繁衍於此,生息於此。戴家舍境內的古南盪人是迄今為止世人所知曉的興化人文始祖。她的出現,拉開了興化人文歷史的帷幕。
歷史悠久的戴家舍,庄名通俗形象,流傳很廣,並名揚蘇中大地。她是村民們心中一座永恆的豐碑。戴家舍人喜歡稱自己是舍上人或垛上人,不願更改庄名,是因為這個地名的含義博大精深,具有比血緣更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能把舍上、垛上人的心聯結在一起,更能把他們團結拼搏的精神凝固成一塊。
戴家舍悠久的歷史,如同春天裡莊周圍數百條垛上一簇簇凋謝的油菜花,早已無法重生,只余些淡淡的濃香,待人去尋,去嗅……
水滸港
水滸港,現名避風港。在興化市林湖鄉湖東村境內。其西口源自得勝湖水,東口位於「縣東三十一里」《重修興化縣續志》(梁志)的得勝湖與車路河入口處,為「車路河自湖東出經湖東口的分支」。《續修興化縣志》(李志)相傳,邑人施耐庵晚年重歸故里後,曾在此「課耕「並遍搜張榮義軍遺事,撰著粉飾《水滸傳》書稿。水滸港為施耐庵的創作提供了歷史依據和現實場景。《水滸傳》書名得名於水滸港名。
得勝湖邊的水滸港本可以隨《水滸傳》一起名揚海內外,因大明太祖聽信僚幕的施公在興化寫妖書蠱惑窮人造反的誘說,派人到興化追繳書稿,使其累禍。施公從落葉之地的施家橋趕往淮安,將書稿交與門人羅貫中,托他粉飾書稿並續寫108將座次後的故事,臨終前囑其設法保護水滸港及其周圍村莊中梁山好漢的後代。羅貫中遵師遺囑,特派人到水滸港囑當地漁民永不用水滸港名。從此,水滸港改叫「避風港」。
生鐵垛
生鐵垛,原名陳家舍,曾用名生鐵砣。北近魏家莊,南瀕白塗河,與喊陳舍隔河相望,西接西丁庄,東毗劉陸舍,與昌榮鎮東丁庄沿河相對。距縣城22公里。
生鐵垛的先民面對貧窮落後的命運,不是落草為寇,逃避實,也不是欺世媚俗,難得糊塗,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頑強抗爭。他們不依附上蒼,沒有選擇「逃亡」「橫索」之路,不甘於成為「插草標」「填溝壑」之物,實乃傲然明智之舉也。
帶有傳奇色彩的「生鐵垛」這個歷史地名,凝固著生鐵垛庄的整部興衰史,凝固著生鐵垛人頑強不屈的精神。她是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與貧窮落後命運頑強抗爭的物化見證人。
魏庄與東林庵
魏庄,俗名魏家莊。在市境的中部,鄉境的東北端。距縣城22.5公里。南接白塗河,與生鐵、劉陸村毗連,西接糧種場,北與海南鎮接壤,東與昌榮鎮草馮庄相鄰。現有二千多戶,萬餘人口,糧田萬余畝,荒田3000多畝,為興化市的第一大庄。
東林庵,位於魏庄東北角觀音泊邊,其「身世」鮮為人知,傳為明天啟年間逃落到此的蘇州聲援東林黨人的後代和廂里「江北南社」的參與者發起所建。庄名(鄉名)曾得緣於東林庵。歷史上庄名(鄉名)演變的過程大致為:魏家莊、村、都(1368——1560);魏家裡、村(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為全縣62里之一);魏家圖(1560——1851);東林圖(1851——1861清咸豐年間行政區調整為全縣農村28圖之一);魏庄鄉(1912年市鄉制為全縣12鄉之一,後一度為東林圖,為民國初年全縣66圖之一。);魏庄鄉、東林鄉(1924年重新劃分為全縣自治10區之一);鎮林鄉、東林鎮(1929年保甲制屬4區的31個小鄉鎮之一。因東林庵、鎮溝廟而得名鎮林鄉。);東林鎮(1943年新鄉制屬草馮區);林湖鄉(1957年撤區變鄉。因東林庵、得勝湖而得名林湖鄉。);林湖人民公社(1958年);林湖鄉(1979年)。
西丁庄
西丁村位於興化市林湖鄉西北片,全村由4個自然村合並而成,分為東榮、西華、南富、北貴四個管區。西丁村還是興化革命老區,華中軍區第一野戰醫院的誕生地。1946年5月12日華中軍區第一野戰醫院在西丁庄佛教場所念佛樓內成立,如今改建為西丁村級綜合服務中心。
西丁的廟會也十分出眾,每到這一天,5000千多人的村子,家家象過節一樣,街道上排滿了臨時攤位,各種小吃,家庭用品,農用工具等一應俱全。更熱鬧的莫過於舞龍遊街了,二十多條長龍走街穿巷,前面由當地特色的「馬皮」開道,著名的西遊記、八仙、濟公等都由村民扮演,其熱鬧盛況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