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
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新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新中國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無數事實表明,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一)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本質上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既有重大區別,又有本質聯系。我們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充分肯定各自歷史貢獻、充分注意各自歷史特點基礎上,牢牢把握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統一,決不能相互否定。
(一)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提供了重要條件;
(二)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是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發展;
(三)堅持用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2. 怎樣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現實由歷史發展而來,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為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奠定思想、物質、技術、制度基礎,提供經驗借鑒。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獨立自主、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原則,確立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方針,為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經過28年的建設與發展,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奠定了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創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確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度,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制度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積累的經驗,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有益啟示和借鑒,。沒有改革開放前的發展,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後的進步。現實是對歷史的超越,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實現了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與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對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總體突破。具體來說,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諸方面發生了實質性變革,實現了一系列轉變。如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從高度一體轉向適度分離,政府權力從中央高度集權轉向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相互協調,社會控制從以行政權力為主轉向以法律控制為主,經濟形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對外關系從封閉轉向全方位開放,社會結構從高度整合的一體化社會轉向分化流動的多元化社會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民主政治得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認同。但我們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如政府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經濟結構調整緩慢、改革利益的分配未盡公平合理、腐敗現象的治理任務艱巨等。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盡管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絕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評價兩個歷史時期,要結合歷史條件、時代特點來評價,不能過分歸罪於個人。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矛盾、存在的問題,同樣有其歷史、時代的原因,要在30多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問題在所難免。評價兩個歷史時期,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觀動機與客觀後果。兩個歷史時期的主流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出現的曲折是發展中的曲折,問題和曲折是支流,不能只見支流不見主流或以支流否定主流。同時,發展中的問題、發展中的曲折並非中國共產黨人的主觀願望,而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客觀後果。評價兩個歷史時期,還要看到曲折、教訓也是一種財富。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經歷的曲折、留下的教訓,就沒有改革開放決策的制定和改革開放具體措施的出台,正是經歷曲折、有了教訓之後,回到正確的發展軌道,才知道走什麼路、如何走。
3. 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30年
一、前30年在重大挫折中取得了重大成績,全盤否定前30年的歷史是極端錯誤的。
1、貶低甚至徹底否定前30年的歷史,是極其錯誤的觀點;
2、毛偉人等開國元勛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
3、前30年既然是探索時期,出現錯誤也就在所難免。
二、後30年改革開放成績舉世矚目但問題亦引人注目,迴避這30年存在的問題,同樣是錯誤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新詩篇,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 產 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功。
但是,我們充分肯定後30年,並非說後30年沒有問題。如果說只有成績,沒有問題,顯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也不符合後30年的真實情況。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後30年,「因為改革開放是在一個非常復雜的國度中進行的,是在非常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又是在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生劇烈變動的環境下推進的。這樣的空間、這樣的時間,勢必會給改革開放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這30年間,有成就,也有問題;有值得總結的經驗,也有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三、新中國的兩個30年是探索、鋪墊與繼承、發展的關系。
新中國的兩個30年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部分,各自呈現不同的特點,它們之間是探索、鋪墊與繼承、發展的關系。
1、後30年是對前30年體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否定;
2、改革開放30年的成績,離不開前30年打下的堅實基礎;
3、改革開放吸取了前30年的經驗教訓,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4、新中國60年的發展歷史是相互聯系的,大體呈現階梯式或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趨勢;
總之,新中國60多年歷史,是輝煌的歷史,任何厚此薄彼的觀點都是錯誤的。面對新中國兩個30年的成就與問題,我們進行深刻的總結與反思極為必要。只有充分肯定兩個30年的成績,才能鼓舞人民的鬥志,積聚繼續前進的力量;只有反思兩個30年的問題,才能吸取歷史的教訓,少受挫折,少走彎路。
對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的反思,都應該建立在理性、客觀和公正的基礎之上,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貪污腐化、行政浪費、環境污染、分配製度、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體制改革等問題進行反思,應該立足於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反思問題既不能成為否定前30年成績的理由,也不能成為否定改革開放發展道路的理由。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總結和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才能不斷地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我們的第三步戰略目標才能早日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才能加快步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早日實現。
4. 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我國有什麼成就
建國初期,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建國後的頭三年,我們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力量和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的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穩定了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區土地制度的改革,鎮壓了反革命,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展了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同時,我們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一九五二年底已經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一九五二年,黨中央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建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一、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在資本主義企業和國家的各項經濟政策之間,在它們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之間,在它們和本企業職工、全國各族人民之間,利益沖突越來越明顯。打擊投機倒把、調整和改組工商業、進行"五反"運動、工人監督生產、糧棉統購統銷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驟,必然地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農下中農,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貸甚至典讓和出賣土地,產生兩極分化,為了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抗禦自然災害,採用農業機械和其他新技術,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方面對農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對農業技術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強,這也是促進個體農業向合作化方向發展的一個動力。 歷史證明,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 在過渡時期中,我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創造了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後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對個體農業,我們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於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在改造過程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經濟表現了明顯的優越性。到一九五六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項工作中也有缺點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但整個來說,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支援,同樣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九點六,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四點八。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果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還有就是大慶油田,中國的原子彈,摧毀林彪反革命集團,中國和蘇聯等國建交等等!!
請多多支持
5. 如何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一、研究黨史和國史要有一脈貫通、接續發展的眼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我們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我們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我們必須堅持用一脈貫通、接續發展的觀點來深入研究黨史、國史。
二、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既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
新中國的歷史,是分作改革開放前後兩大發展階段、既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螺旋式上升的歷史。這不是主觀臆想,而是有充分的客觀歷史依據。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醞釀創立的關系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創立和發展的,但又是以新中國成立後的探索實踐為前提和基礎的,首先要歸功於改革開放。
如果沒有1949年建立新中國並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
從指導思想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事業的順利發展,根本上是因為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並且毫不動搖地加以貫徹。這條基本路線,是在系統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的。
從方針政策和實際工作看,一個正確的方針政策,往往需要經過反復,才能逐步成熟。「文革」的沉痛教訓,使我們黨在原先積累的許多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決策。我們必須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方針政策和工作經驗,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三、用科學的觀點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正確對待黨的歷史、對待共和國的歷史,關鍵是用科學的觀點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用發展的觀點和普遍聯系的觀點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關系。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核心是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關系,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
(5)如何評價我國建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的改革開放對世界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者、貢獻者
從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的外溢效應。從貿易上看,中國是世界貨物貿易增長的最大貢獻者,也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穩定世界市場預期的關鍵因素。從投資上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從消費上看,中國是世界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從就業看,中國成為新增就業的生力軍。
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
中國是最早提出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之一。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以實際行動引領全球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國堅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綠色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三、人類發展權的堅定倡導者、捍衛者
中國通過捍衛發展權利,參與發展議程,改善發展環境,提升發展能力,深化發展合作,加大發展援助,為人類發展權的實現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成為全球實現發展權的表率,為確立和保障人類發展權付出了艱辛努力,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實現提供了大量支持和援助。
四、新型發展道路的奮力開拓者、先行者
長期以來,西方壟斷著現代化的話語權,西方模式被包裝成唯一成功和正確的發展模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這一根本原則,拒絕照搬照抄別國發展模式,同時積極向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從本國的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勇於實踐,不斷創新,探索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現代化發展道路。
中國道路蘊含著新鮮而豐富的發展經驗,中國道路承載著人類美好未來的新希望。
6. 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歷史時期
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7. 如何認識改革開放以前和改革開放以後兩個歷史時期
從宏觀上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乃至整個黨的歷史,進一步在堅定黨的歷史自信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
新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新中國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無數事實表明,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肩負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
黨領導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就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掃清了障礙,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
改革開放前的奮斗探索,是承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而開始的新的偉大歷史進軍。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建立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創造性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全面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黨不失時機地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還領導人民建立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人民根本利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後,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黨面臨的嶄新課題。黨曾經號召學習蘇聯經驗,但很快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局限。
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的任務,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實踐探索,黨積累了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團結帶領人民全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對改革開放前歷史時期的探索成果和巨大成就,必須充分肯定。毋庸諱言,由於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偏差,也犯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所有制問題上急於求純和在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的錯誤。
在後來的實踐中,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發展,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是黨的探索進程遭受嚴重挫折,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訓,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
也就是說,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那是從整體上說的,並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對於「文化大革命」前的錯誤,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已經作出科學分析和客觀評價。
對於「文化大革命」,「歷史決議」更是從根本上作出徹底否定的明確結論,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的。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同毛澤東同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的兩個基本點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即對內改革。
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8. 如何理解建國前後各28年的歷史
總的來說,建國前28年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抗戰和解放戰爭至新中國成立的歷史,建國後28年是我國的建國初期,走了許多彎路,但也有成就。直至77年後,走向改革開放。
9. 如何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的歷史時期
一方面,我們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雖然改革開放前由於各種原因,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遭遇了一些重大麴折,但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畢竟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取得了舊中國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成就,初步地但又有力地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後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是零起點,不是拋開前面的歷史另起爐灶,而是在很多方面體現了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的繼承。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這條新路既擺脫了照搬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老路,又與西方模式的現代化道路有著本質區別。它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根本方向。雖然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遇到了一些困難,但這都是發展和前進中的問題。我們決不能以此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希望回到改革開放前的老路上去。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繼往和開來的統一,是歷史和現實的結合。
10. 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歷史時期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
路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也是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壯麗事業。新中國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基礎上接續奮斗、接力探索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新中國歷史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無數事實表明,這兩個歷史時期都是不能否定的。
(一)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
二、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本質上都是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相互否定。
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既有重大區別,又有本質聯系。我們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充分肯定各自歷史貢獻、充分注意各自歷史特點基礎上,牢牢把握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統一,決不能相互否定。
(一)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提供了重要條件;
(二)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是對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堅持、改革、發展;
(三)堅持用歷史的觀點、實踐的觀點、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
三、改革開放
1、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
2、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
3、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4、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5、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